參考文獻
台灣碩博士論文:
王舜皇(2002)。三項元宵節活動吸引力與舉辦地特性之比較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臺灣社會學。 P11-74。
吳鄭重,王伯仁(2001)。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臺灣新興節慶活動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地理研究 54期。P69-95
林柏州(2014)。中華民國國慶慶典及其相關的文化打造(1912-1987),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博士論文。邱耀平(2012)。文學與藝術中意象的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姜瑞學(2006)。北洋政府與中華民國國民塑造—以雙十節為中心的考察,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
徐君臨(2008)。族群、認同與地方~以臺灣原住民青少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張茂桂(2003)。族群關係,臺北巨流圖書公司。P218-219。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臺灣客家、原住民與臺美人的研究。P28。
陳文棋(2012)。地方舉辦大型活動效益評估:對「101國慶煙火暨國際藝術季在苗栗」的觀察與評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中華民藝華會為例。靜宜大學觀光系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事業管理局委託研究案。
黃怡菁(2009)。臺灣文化行銷與國家認同的問題:2004年交通部觀光局輔導「臺灣地區十二項大型地方節慶活動」探討,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聰仁、洪林伯、黃昱凱、葉瑞其(2016)。舉辦地方文化節慶關鍵成功因素探討—以清境火把節為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刊 2 卷 2 期,P1-17。
蔡依蓉(2005)。臺灣節慶活動的發展與反思。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
吳佩芳(2019)。閱兵儀式與身體政治,復興崗學報,115 期,P161-184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應用藝術學系。
房文婷、高婭娟、曾照薰、林伯賢(2018)。ㄧ般閱聽者對舞蹈藝術美學體驗之認知研究,設計學報第23卷第三期,P28。
彼得‧柏克(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臺北市:麥田出版,1997 年5月),P3–19。
盛竹如,《螢光幕前──盛竹如回憶錄》(臺北縣: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1日初版),P41–42。
曾華源.李仰慈(2010)。族群和諧與社會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0期,P17。Author (2009)。臺灣舞蹈與民俗節慶的在地精神:身體 •文化 • 表現•時間與空間的移動觀點學術研討會,舞蹈教育第9期,P103-106。
楊綺儷(2010)。純粹舞蹈身體的深層意涵,運動文化研究。第13期。
薛化元等(2003)。戰後臺灣人權史。P98-110。臺北市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12月初版。
林孟萱,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6),P162-166
網頁:
Dcard 社群網路。https://www.dcard.tw(檢索於 2022/12/10)
果仁網路。https://applealmond.com(檢索於 2022/12/10)
霸氣太陽連播。https://bcsun7777.wixsite.com(檢索於 2022/12/13)
中天新聞網。https://www.storm.mg(檢索於 2022/12/13)
ETtoday 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檢索於 2022/12/18)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https://ctinews.com (檢索於 2023/1/23)
今日新聞。https://www.nownews.com (檢索於 2023/1/23)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 (檢索於 2023/2/5)
芋傳媒。https://living.taronews.tw (檢索於 2023/2/16)
聯合新聞網。https://theme.udn.com(檢索於 2023/3/25)
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 (檢索於 2023/5/22)
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檢索於 2023/5/22)
我傳媒。https://taipeiwalker.walkerland.com.tw(檢索於 2023/5/25)
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檢索於 2023/5/25)
臺灣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檢索於 20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