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5 07: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芳綺
研究生(外文):TSAI, FANG-CHI
論文名稱:運用工作分析教學法提升發展遲緩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Enhancing Daily Living Self-Care Skills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through Task Analysis Instructional Method
指導教授:鄭瑞菁鄭瑞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JUI-CHING
口試委員:鍾鳳嬌唐紀絜
口試委員(外文):CHUNG, FENG-CHIAOTANG, CHI-CHIEH
口試日期:2023-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工作分析教學法發展遲緩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外文關鍵詞:task analysis instructiondevelopmental delaysself-care abilit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工作分析教學法提升發展遲緩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以兩位幼兒園小班發展遲緩幼兒為研究對象,並探討研究者透過八週學習輔導介入的過程,提供發展幼兒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的輔導相關策略、輔導介入遇到的困難,以及經過八週的輔導後,並與班級導師、巡輔教師共同討論,針對生活自理能力需求「飲食」、「衣著」、「如廁」、「清潔衛生」等四項教學目標,其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的提升成效。透過教學觀察記錄、訪談、自編工作分析步驟紀錄表等,進行結果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透過工作分析教學法提升發展遲緩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有良好成效
 (一)幼兒當日情緒反應表現
 (二)工作分析教學法輔導策略須搭配教師的指導示範與教師熟悉度
二、運用相關的提示策略,練習生活自理能力有良好的表現
 (一)圖卡提示需要階段性更新
 (二)圖卡提示可搭配簡單教學引導用詞
三、個別化的教學策略,可提升發展遲緩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一)特教助理教保員的協助
  最後,研究者提出相關資料的研究結果分析,提出相關具體建議供未來教學現場實務者及未來研究建議之參考。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task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 to enhance the self-care abilitie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Two preschool classrooms with children who had developmental delay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 study explored the strategies provided by the researcher during an eight-week learning and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vention on the self-care abilities of the participating children in areas such as "eating," "dressing," "toileting," and "hygiene." The study involved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rough instructional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self-developed task analysis procedure record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ask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 was effective in enhancing the self-care abilitie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 Daily emotional responses of the children.
 - The need for teacher guidance and familiarity with the task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
2. The use of relevant prompting strategies resulted in positive performance in practicing self-care abilities.
 - The need for periodic updating of visual cue cards.
 - Visual cue cards can be accompanied by simple instructional prompts.
3.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strategies can improve the self-care abilitie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 Assistance from special education assistants and teaching aides.
  I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provide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tioners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發展遲緩幼兒 9
 第二節 工作分析教學法之理論與實施 11
 第三節 生活自理能力涵義 20
 第四節 工作分析教學法提升發展遲緩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之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2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工作分析教學法對發展遲緩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學習之成效 45
 第二節 工作分析教學法對發展遲緩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學習之困難 70
 第三節 綜合討論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79
參考文獻 81
 中文文獻 81
 英文文獻 84
附錄 85
 附錄一 生活自理步驟提示圖卡 85
 附錄二 工作分析教學紀錄評量表 91
 附錄三 工作分析教學法介入教案 101
 附錄四 幼兒園教師訪談大綱 111
 附錄五 知情同意書 112
 附錄六 教學意見回饋表 113
中文文獻
王天苗(2000)。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教師用檢核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王葭葭(2016)。影片示範策略運用在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生活技能教學成效之研究─以摺衣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方靖淼(2015)。課本習題精熟學法對高中生物理科自我效能與業成就課本習題精熟學法對高中生物理科自我效能與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秀卿(2010)。工作分析為基礎之視訊教材應用於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餐飲製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李昆霖、周俊良、范智敏、陳冠蘭、劉心箖、劉蔚萍(2010)。幼兒特殊教育導論。華都文化。
杞昭安(2021)。重度障礙兒童生活自理能力檢核表之編製。溝通障礙教育,8,101-116。
林弘昌、陳祺祐(2011)。精熟學習策略融入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於國小科學概念改變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97,45-63。
林味蓁(2018)。屏東縣發展遲緩幼兒感覺統合發展與粗大動作品質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林逸文(2001)。原住民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問題解題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秀雲(2007)。CAI訓練方案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餐飲服務基本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林秀儀(2016)。圖卡提示教學對增進國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生活自理技能之成效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
周淑惠(2007)。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心理。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2017)。發展遲緩兒童。長庚醫院。https://webapp.cgmh.org.tw/article/document/art_atch/00521-20200617-132038.pdf
協康會(2013)。提升幼兒自理能力手冊。星島出版。https://www.heephong.org/f/publications/845/guide-to-enhancing-children-self-care-abilities.pdf
洪清一(2002)。智能障礙學童生活自理技能教導策略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4,29-52。
柯惠真(2016)。生活自理教育介入對中大混齡班幼兒生活自理行為之影響-以臺中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高桂足、吳孟恬、李慧玲(2008)。工作分析法為理念的游泳教學初探:以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的教學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7,799-804。
高雅雯(2019)。發展遲緩兒童自早期療育機構轉銜至幼兒園之學校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莊素貞(2001)。視覺多重障礙兒童教材教法:生活教育篇。特殊教育論文集。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莊億惠(2007)。孩子,你可以自己來:生活自理教戰手冊。雙葉書廊。
莊瓊惠(2006b)。發展遲緩幼兒保原則。載於傅秀媚、孫世恆、羅鴻基、楊國德、劉秀芬、蔡靜怡、楊玲芳、關佩偉、莊瓊惠、莊竣博(合著),早期療育(頁18-1-18-23)。華格納。
幼兒園教保課程大綱(2016)。https://www.ece.moe.edu.tw/ch/preschool/.galleries/preschool-files/NEW1.pdf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特殊教育法(2013)。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2015)。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10
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08)。https://special.moe.gov.tw/bookInfo.php?guid=541D3D57-6591-27A8-5A5B-BF810885E5F1&paid=39&token=29cc2302bbd181a68171ed4153e66ff6
陳冠蘭(2006)。發展遲緩與早期療育。載於周良、范智敏、陳冠蘭、劉蔚萍、李昆霖、劉心(合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頁77~102)。偉華。
張方瑜(2021)。工作分析結合增強策略對高職視覺障礙學生餐具清潔技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張鈞傑(2022)。影片提示策略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生活管理技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張慧如(2018)。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同理心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鈕文英(2011)。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心理。
鈕文英(2013)。身心障礙者的正向型為支持。心理。
鈕文英(2022)。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心理。
鈕文英(200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心理。
黃意雯(2020)。圖片提示教學策略對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智能障礙學生收銀技能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黃彥融(2013)。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影響因素之階層線性模式分析。特殊教育學報,37,93-112。
黃顯華、徐慧璇(2006)。臺灣課程改革理論基礎再思。課程研究,1(2),21-5。
喻紹嫻、佘永吉(2021)。以工作分析法進行地板滾球介入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改善擲球精準度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9,211-224。
溫晨妤(2015)。圖片提示策略結合嵌入式認知性訊息教學在提升高職智能障礙學生食物製備知能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劉怡吟(2015)。工作分析本位介入方案對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飲料調製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馨瑩(2022)。精熟學習法對國小中年級數學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

英文文獻
Agran, M., Fodor-Davis, J., Moore, S. (1986). The effects of self-instructional training on job-task sequencing: Suggesting a problem-solving strateg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 21, 273-281.
Bloom, B. S. (1968). Learning for mastery. Education Comment, 1, 1-12.
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don: Macmillan.
Rizzo, T. A. (1989). Friendship development among children in school. US: Ablex.
Spooner, F., Knight, V., Browder, D.& Smith, B. (2012). Evidence-based practice for teaching academics to students with severe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 33(6), 374-387.
Steere, D. E., Garrison, H., & Burgener, J.(2008). School and home living adaptiveskills. In T. Oakland & P. L. Harrison(Eds.), Adaptive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II: Clinical Use and Interpretation (p.115-136). New York, NY:Academic Press.
Wiles, J., & Bondi, J. (1998).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guide to practice (5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