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05:54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姿樺
研究生(外文):
CHEN, ZI-HUA
論文名稱:
跨文化文本的在地化意象比較-以《當男人戀愛時》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Localization in Film Remakes — Taking Man in Love and More Than Blue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
朱旭中
指導教授(外文):
CHU, HSU-CHUNG
口試委員:
諸葛俊
、
賀瑞麟
口試委員(外文):
JHU GE, JYUN
、
HE, RUEI-LIN
口試日期:
2023-07-06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
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臺灣意象
、
羅蘭.巴特
、
國片
、
在地化
、
翻拍
外文關鍵詞:
Image of Taiwan
、
Roland Barthes’ semiotics
、
domestic film
、
localization
、
remake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272
評分:
下載:65
書目收藏:0
全球化是當前世界的趨勢,以大型跨國聯鎖企業為例,同樣的商店在不同的國家,無論是外觀、形象,甚至是店內所販售的商品都有著極大的不同,而這往往與當地的風土民情及文化傳統有極深的關連性。在各類文創產業中,如以投資、產值,或市場規模而論,電影,正是既國際又具在地特色的商品,電影製作與發行,更可見在地化的改編、翻拍等作品。
電影是一種多元素融合的媒體,做為眾多媒體管道中成本較高、影響力較深的傳播方式之一。其中無論是鏡頭的呈現、角色的安排以及故事敘述的鋪陳,相較於其他敘事文本,電影在作品的展現上會比較精細,故事的進展也會比較緊湊。在政府的政策推動下,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在近幾年中,如同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而電影產業亦是文化部定訂之文創產業類別的其中之一,而國內所製作的電影更時常出現對於臺灣意象的描繪,以做為具臺灣特色的電影。
我們時常看到臺灣電影中對於臺灣文化的描繪,近年來國片電影的出品數量及觀看人數不斷地成長,在臺灣的電影中,除了偶像劇翻拍,也有越來越多的電影文本翻拍國外影視作品,且獲得票房佳績。故本研究欲以近十年來最受國人喜愛,來自韓國的《當男人戀愛時》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二部電影做為研究對象,從場景主題、角色主題與對話台詞來探究與分析臺灣版本如何運用符號素材,將臺灣元素融入電影劇情中進行改編,更進一步探討其如何運用行銷手法將其打入臺灣市場並創造票房。
本研究欲採用文本分析法與訪談法中的深度訪談法做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欲透過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之符號學理論為基礎,利用文本分析法探討與印證劇中出現的畫面,深入解讀其所象徵的概念與意識形態,並透過場景、人物表徵來探討電影中意象符號的構成,及透過符號所傳達出的內涵意義,再透過深度訪談法來了解閱聽眾如何解讀與詮釋電影文本,其所傳達的資訊,以辨識電影呈現的臺灣意象與脈絡。
Globalization is the current and ongoing trend of the world. Taking large multinational interlocking enterprises as an example, the same stor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may feature different appearance or image according to local conexts, and may even sell different goods sold in the store. This is often deeply related to local custom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this approach of adaptation to the local market is not only happening in cross-national brands, goods, or chainstores, but also in products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Film is just the medium of integrating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and localized adaptation.
Among various forms of narrative media contents, film is considered rather a high-cost, high-grossing, and influenti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Driven by the government's national developmental plan, Taiwan'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sprung up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nd the film industry has also been designated as one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ategories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Taiwanese films being produced and the number of viewers for domestic films have continued to grow. In addition to enormous original creaetive contents, there are also television or film narrative remakes adapted from foreig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nd have achieved box office success.
Therefor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take two films, Man in Love and Sad Than Sadness, the remakes adapted from South Korean films that have been popular among Chinese-spoken market in the past ten yea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how the Taiwanese versions make adaptation and uses symbolic elements and presentations through characters, settings, and plot arrangements to construct images of Taiwan.
In this study, textual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were employ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exual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and interpret how the Taiwan images are construct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the film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Roland Barthes’ semiotic theory. The composition of symbols, including characters, location setting, and plots in the film, and their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contexts are analyze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find out whether audiences can distinguish and agree with the Taiwan images presented in those films.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改編與翻拍 6
第二節 在地化 7
第三節 電影意象 9
第四節 符號學理論 12
第五節 小結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1
第二節 文本分析法 22
第三節 深度訪談法 23
第四章 臺版《當男人戀愛時》與韓版《不標準情人》之比較分析 25
第一節 電影簡介 25
第二節 劇情比較分析 26
第三節 觀眾解讀 35
第四節 小結 40
第五章 臺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與韓版《最悲傷的故事》比較分析 41
第一節 電影簡介 41
第二節 劇情分析比較 41
第三節 觀眾解讀 43
第四節 小結 47
第六章 結論 48
第一節 研究發現 48
第二節 研究結果與限制 51
第七章 參考文獻 52
第一節 中文部份 52
第二節 西文部份 56
附錄 57
附錄一 訪談大綱 57
附錄二 《當男人戀愛時》訪談逐字稿A 58
附錄三 《當男人戀愛時》訪談逐字稿B 61
附錄四 《當男人戀愛時》訪談逐字稿C 70
附錄五 《當男人戀愛時》訪談逐字稿D 77
附錄六 《當男人戀愛時》訪談逐字稿E 86
附錄七 《當男人戀愛時》訪談逐字稿F 91
附錄八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訪談逐字稿A 96
附錄九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訪談逐字稿B&C 102
附錄十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訪談逐字稿D 106
附錄十一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訪談逐字E 112
附錄十二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訪談逐字稿F 120
第一節 中文部分
一、專書
周晏子(譯)(1989)。如何欣賞電影(原作者:James Monaco),台北:電影圖書館出版部。
尹章義(1996)。臺灣文具史-專訪篇,臺北:臺灣區教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
王文正(2011)。電影文化意象。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桂沰著(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臺北市:全華圖書。
弘文館編輯部(譯)(1985)。普通語言學教程(原作者:de Saussure, F.)。台北市:弘文館。
周振甫(2005)。周振甫講古代詩詞,江蘇:江蘇。
周慶華等(2009)。新詩寫作,臺東:秀威。
林疋愔(2013)。透視茉莉花革命:符號力量的建構,臺北:秀威。
孫秀意、陳儀芬(2011)。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台北市:正中書局
高名凱(譯)(2008)。普通語言學教程(原作者:de Saussure, F.)。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張漢良(1997)。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原作者:John Fiske),台北:遠流。
張景智(譯)(1992)。索緒爾(原作者:Jonathan Culler)。張家銘校閱。臺北市:桂冠新知叢書。
曾西霸(1988)。走入電影天地,臺北:志文。
齊隆壬(1992)。電影符號學。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董學文、王葵(譯)(1992)。符號學美學(原作者:Barthes, R.),台北:商鼎文化出版。
二、碩士論文
吳豔蓴(2013)。韓國與臺灣的民間信仰比較-以家神信仰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幼蒸(1991)。從羅蘭巴特(R. Barthes)的符號論解讀「農村再生條例」的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佳諭(2013)。臺灣佛教喪葬禮儀流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李盈慧(2012)。跨國行銷方法的文化導向分析 —以McDonald’s與UNIQLO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姚銘偉(2022)。311震災後日本雜誌中的臺灣意象再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柯冠如(2011)。臺灣意象應用於金工朱寶飾品數位化設計之創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慈伶(2019)。<定婚店>與月老古今跨文本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張芝菁(2007)。原住民原生電影之觀察─以「山藸、飛鼠、撒可努」為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張雅婷(2008)。探討閱聽人對韓劇《我叫金三順》的解讀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彥蓉(2021)。韓國網路漫畫改編劇之迷群研究—以 LINE Webtoon《女神降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彭佳汶(2021)。七腳川(Cikasuan)的傳統服飾變遷與重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筱雯(2013)。S.H.E.專輯中的翻唱歌曲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中市。
楊裕富著(1998)。建築文化符碼在臺灣建築應用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心瑗(2018)。格雷馬斯行動素觀點分析探討戲劇結構-以韓劇《皮諾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方設計大學,高雄市。
劉由喜(2005)。韓國媒體對中國報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劉品佑(2007)。外國學生的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以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的攻讀學位外國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蔡羽彤(2010)。臺灣國片電影之行銷策略與網路媒體運用研究:以國片《囧男孩》與《艋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賴國榮(2012)。《符傳達的基礎探討一巴特《神話學》與符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簡子筠(2015)。從行銷學論中國書畫藝術行銷現象-以晚明時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羅國盛(2019)。韓劇閱聽人的自我展演與文本解讀─以【太陽的後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新北市。
三、期刊論文
王志弘(2008)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臺北都會區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個案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1-44。
王聖文、胡凱揚、游文杉(2018)。從電影「激戰」探討電影世界裡的運動價值觀.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2,24-33
白詩瑜(2010)。一個漫畫多個電視劇版本─ 從電視劇【流星花園】看全球在地化。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研討會,1-27。
吳正芬(2016)。以符號學的視角探勘兩首圖像詩的讀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3,199-238。
吳德亮(2004)。珍奶效應另一章,兩大龍頭爭奪發明權。新臺灣,445,50-51。
李力劭(1994)。《沙鴦之鐘》:影像的記憶與失憶。電影欣賞雙月刊,69, 40-41。
李翼文(1996)。臺灣文具史專訪篇。臺灣區教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12,174–178。
辛承姬(2008)。韓國學生對於中國的疑難問題考察。湖北社會科學,11,132-134。
林俊孝、鄭正清(2009)。解讀電視廣告文本之視覺符碼―以《線上遊戲廣告 -殺 online》為例。商業設計學報,13,231-251。
洪玉芬(2004)論媒體教育的困境與展望-省思媒體之亂象,重新學習看媒體。臺灣教育,629,62-64。
洪雯柔(2015)。韓國眼中的臺灣意象──韓國中學社會領域教科書與《朝鮮日報》的分析與反思。教科書研究,8,37-75
胡忠(2014),臺灣農會發展史。檔案半年刊,13,20- 33。
胡凱揚、王俊杰(2004)。淺談運動電影中的教育意涵:以”追夢高手(HARD BALL)” 為例。大專體育,73,41-45。
徐玉蘭(2010)。韓國媒體中的中國國家形象──以《朝鮮日報》為例。新聞愛好者,11A,60-62。
郭秋雯(2011)。韓流對臺灣的影響及其因應對策。Taiwanese Journal of WTO Studies,18,127-170。
陳箐繡(Jin-Shiow Chen);謝雅欣(Ya-Shing Shie)(2007)。次文化服飾的符號消費與接合:以嘻哈與台客服飾為探析焦點。視覺藝術論壇,2,48-75。
湯雅雯(2009)。臺灣哪裡好 外籍生:夜市,讚!。聯合報。2009 年 9 月 25 日:A4 版。
黃珮瑜(Pei-Yu Huang);連德仁(Te-Jen Lien)(2020)。淺析影像詩置入影視之符號意涵-以臺灣偶像劇《想見你》為例。商業設計學報,24,P145-164。
黃慧鳳(2022)。楊青矗勞工文學跟世紀的影像化改編與作品出版-以《外鄕女》為例,漢學研究集刊,34,43-82。
楊漢元(2012)。以符號學觀點解析太極圖像標設計之符號運用。藝術論文集刊,18,87-116。
鄭明哲(1995)。臺灣地區幫派問題及防治對策之研究。警察學報,8,121-133。
黎映辰(2010)。《晚安,媽媽》文本之飲食符號分析。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94-111。
戴伯芬(1994)。誰做攤販?-臺灣攤販的歷史形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95-104。
四、網路資料
陳宏瑋(2018)。放映週報第636期人物專訪 - 通俗劇信仰的捍衛者──訪《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導演林孝謙、編劇呂安弦,取自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9794
文化部影視與流行音樂產業局(2021)。2021年電影市場動態統計。取自file:///C:/Users/user/Downloads/2021%E5%B9%B4%E9%9B%BB%E5%BD%B1%E5%B8%82%E5%A0%B4%E5%8B%95%E6%85%8B%E7%B5%B1%E8%A8%88(%E5%B9%B4%E5%A0%B1).pdf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基本概念篇。取自https://www.tipo.gov.tw/tw/cp-180-219594-7f8ac-1.html
著作權法。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J0070017
第二節 西文部份
Austin, B. A. (1989). Immedediate Seating: A Look at Movie Audience. California: Wadsworth.
Shu-Ping Zhang, Li Ai (2011). The Pleasure of Meaning-Illustrating Roland Barthes' Cultural Semiotics with Ads Analysis.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9(12), 807-811.
電子全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外國學生的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以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的攻讀學位外國學生為例
2.
探討閱聽人對韓劇《我叫金三順》的解讀研究
3.
臺灣意象應用於金工珠寶飾品數位化設計之創作研究
4.
符號傳達的基礎之探討―巴特《神話學》與符號學之研究
5.
台灣國片電影之行銷策略與網路媒體運用研究:以國片《囧男孩》與《艋舺》為例
6.
台灣佛教喪葬禮儀流變之研究
7.
韓國網路漫畫改編劇之迷群研究—以 LINE Webtoon《女神降臨》為例
8.
格雷馬斯行動素觀點分析探討戲劇結構-以韓劇《皮諾丘》為例
9.
跨國行銷方法的文化導向分析 —以McDonald’s與UNIQLO為例
10.
韓國媒體對中國報導研究
11.
韓劇閱聽人的自我展演與文本解讀—以【太陽的後裔】為例
12.
原住民原生電影之觀察─以「山藸、飛鼠、撒可努」為個案研究
13.
311震災後日本雜誌中的台灣意象再現
14.
七腳川(Cikasuan)的傳統服飾變遷與重製
15.
<定婚店>與月老古今跨文本研究
無相關期刊
1.
閱聽人對影視跟騷內容浪漫化結構的詮釋與反思—以《當男人戀愛時》為例
2.
生活美學與文化符號交融:拉瓦爾(Ravar)族Ljakarau花環意涵探討
3.
探討台灣電影-<當男人戀愛時>之音樂設計 對觀影者的情緒影響
4.
電視劇《流星花園》於臺日陸之跨文化體現
5.
劇場跨文化之俗野詮釋:以慢島劇團《仲夏夜之夢》為例
6.
臺灣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歷程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
7.
臺灣出版的國別化華語教材研究
8.
藝文空間之創業轉型歷程探討—以DO樂坊為例
9.
台灣電子零組件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10.
跨文化對台灣意象的解讀研究 -以中外雜誌對台灣的報導照片為例
11.
成年前期父母關係、戀愛交往經驗與結婚期待之關聯
12.
《心動的信號》:型塑浪漫愛情指南的中國素人戀愛觀察類真人秀節目
13.
311震災後日本雜誌中的台灣意象再現
14.
遠距離戀愛大學生愛情風格、關係品質與幸福感之探討
15.
成人依附型態、情緒調節與遠距離戀愛關係之相關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