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5)。教育硏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亦穹(譯)(2013)。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原作者Salman Khan)。臺北市:圓神。
王為國(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方炳林(2005)。普通教學法。臺北市:三民。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8)。多元智能(原作者Howard Gardner)。臺北市:五南
吳宗立、陳國彥(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市:麗文。
吳宗立(2008,9月)。國民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內涵分析與實踐。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教師專業發展電子報,4。2020年12月19日,取自 http://inservice.edu.tw/EPaper/ep2/indexView.aspx?EID=88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等(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臺北市:親子天下。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黃郁倫、鍾啟泉譯) 。臺北市:天下雜誌。
林生傳(1997) 。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永豐(2018)。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的要領。載於周淑卿、吳璧純、林永豐、張景媛、陳美如(主編),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1-5頁)。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怡慧(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佩洵(2017)。臺中市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林家暐(2019)。學思達教學法實施於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歷史學科之學習動機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榮梓(2015)。學校扼殺了創意嗎?我的一堂社會課。臺中市:領行文化。
卓妙容(譯)(2015)。讓天賦發光(原作者:Ken Robinson、Lou Aronica)。臺北市:天下文化。
邱翊雯(2020)。運用焦點討論法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口語表達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侯成洲(2011)。數位心智圖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嘉義縣某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范志傑(2013)。國民中學學生知覺社會領域教師班級經營方式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孫淵(2015)。焦點討論法-實現有效課堂討論的新思路。現代教育科學,2,116-141
高韶憶(2020)。焦點討論法應用於社會領域課程-國小六年級學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郭安琪(2018)。館校合作對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臺南市H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雅媚(2014)。影片教學對學生的社會領域學習動機、態度及成效之影響-以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蕊苓(1997)。影響教室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國際人文年刊,7,143-165。
屠彬(譯)(2010)。關鍵在問,焦點討論法在學校的應用(原作者:Jo Nelson)。北京:教育科學。
陳奕杏(2012)。精緻教學理論輔以Prezi簡報軟體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對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陳國彥(2001a)。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市:復文。
陳淑婷、林思玲(譯)(2010)。學問(原作者 Brain Stanfield)。臺北市:開放智慧引導科技。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雅惠(2012)。運用探索教育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班級凝聚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新轉(2002,8月)。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能力表徵」課程轉化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00,86-100。
莊瓊瑩(2016)。影片融入教學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曾永美(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政傑(2005)。社會重大議題的課程融入。2020年12月4日。取自
www.yct.com.tw/life/95drum/drum017.doc
黃凱螳(2019)。焦點討論法應用於師資生反思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彭麗君(2018)。以焦點討論法提升國中學生核心素養導向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葉乃綺(2019)。改善國中自閉症學生的社會技巧:使用焦點討論法搭配行動應用軟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榮科技大學,臺南市。楊易霖(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廖恩莉(2013)。運用焦點討論法(ORID)於六年級小班閱讀討論之閱讀理解與學習成就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歐用生(2001)。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明甫(2014)。以數位敘事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勇吉(2010)。國中學生知覺之社會學習領域地理科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主編):質的研究方法(307-333頁)。高雄市:麗文。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鄭幸渝(2016)。運用合作學習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及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以臺灣歷史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鄭瑞錡(2014)。協同學習法融入國民小學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盧富美(1996)。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二、英文部分
Bloom B. S., Engelahar, M. D., Fru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l, D. R.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NY: David McKay.
Erickson, H. L.(1995). Stirring the head, heard, and soul: Redefin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 Basic Books.
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Stipek, 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