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部分】
1. Bernd, S.R., Enzo, M.F., Thomas, M., 2010, “Integrating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
systems a long global supply chains, ”CIRP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 pp.216-223.
2. Colicchia, C., Dallari, F., & Melacini, M.(2010).Increas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 a global sourcing context.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21(7),680-694.
3. Christopher, M., & Lee,H.(2004).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 through improved
conf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34(5), 388-396.
4. Christopher, M., & Peck, H.(2004). Building the resilient supply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5(2),1-13.
5. Colicchia, C., Dallari,F., & Melacini, M.(2010).Increas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 a global sourcing context.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21(7),680-694.
6. Dalia Perkumiene, Agbonmere Osamede, Regina Andriukaitienė and Olegas
Beriozovas (2021).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industry.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 19(4), 458-469.
7. Harland, C., Brenchley, R., Walker, H., 2003. Risk in supply net works.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9, 51–62.
8. Jüttner, U. (2005).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 Understanding the business
requirements from a practitioner persp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6(1),120-141.
9. Jüttner, U., Peck, H., & Christopher, M.(2003).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outling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 Research &
Applications, 6(4),197-210.
10. ReuttererT. And Kotzab H.W.(2000), The Use of Conjoint-Analysis for Measuring
Preferences in Supply Chain Design,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9, 27–35.
11. Svensson, G.,(2000).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vulnerability in
supply ch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30(9),731-749.
12. Svensson, G., University, V., & Växjö, S.(2002). Aconceptual framework of
vulnerability in firm’s in bound and outbound logistics flow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32(2),110-134.
13. Tang, C., & Tomlin,B.(2008). The power of flexibility form in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16(1),12-27.
14. Ziebart,D. A., 1985.Control of beta reliability in studies of abnormal return
magnitudes:A methodological not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3:920-926.
【中文部分】
1. 美國 SOLE 國際物流協會台灣分會(2016)。物流與運籌管理(第六版)。出版社:
前程文化。
2. 台偉力、劉希全、劉雪(2021),後疫情時代航空物流發展對策研究,對外經貿
2021 年第 04 期,總第 322 期:13-15。
3. 林郁伶(2013),「運用 SCOR 模式探討逆物流之績效評估與改善-以 A 個案公司為
例」,臺灣海洋大學碩士論文。
4. 劉芳、楊雪英(2020),新冠肺炎疫後交通運輸新業態發展情景研判及對策建
議,交通運輸研究第六卷-第三期。
5. 劉連花(2020),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物流服務供應鏈運行的影響研究,中文科
技期刊數據庫財經類別。
6. 黎翰林(2000),供應鏈管理與決策─最佳化方之運用,出版社:儒林圖書公司。
7. 李浩旭(2011),iPad 對台灣電子產業供應鏈之衝擊-以事件研究法分析,交通大學
碩士論文。
8. 李禮卉(2012),台灣國際貨運承攬業之脆弱度與恢復力評估模式,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9. 李際偉、武彤、郭定謀(2011),輸入型供應鏈風險分析,期刊論文:運輸計畫季刊
第 40 卷第二期,第 185~212 頁
10. 劉晗兵(2021),重大疫情下的物流供應鏈體系構建探索,物流與供應鏈
2021,34 :191-192。
11. 高正山(2011),新冠肺炎疫情與中美貿易戰對半導體產業供應鏈重組的影響分
析,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2. 郭宏、倫蕊(2021),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產業鏈重構趨勢及中國應對,中州學
刊 2021 年 1 月第一期。
13. 胡偉民、陳嘉雯、羅光達(2016),結合決定事後影響評估之研究-以事件研究
法為例《公平交易季刊》第 24 卷第 4 期,頁 1-30
14. 黃昱凱、黃莉雯、徐嘉揚(2013),跨國店配物流系統之脆弱度與恢復力-模式構建
與實證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期末報告。
15. 胡建波(2018),供應鏈管理實務(第二版),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 江培源(2021),COVID-19 疫情、供應鏈斷鏈危機與永續供應鏈管理之關聯性-以
退撫基金半導體產業為例,國防大學碩士論文。
17. 賈凱傑、張朝能、張世龍、謝承憲、黃裕凱、胡凱傑、黃台生、陳振楠、徐純
芳、呂明穎、黃丹嬿、林惠萍、林妮徵、謝宜臻、李依真、陳郁欣、謝孟樺
(2016),運輸物流供應鏈恢復力之研究,出版社: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8. 邱鈺惠(2017),「SCOR 模型研究與探討」,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業碩士論文。
19. 徐嘉隆(2011),新冠肺炎疫情對金控類股報酬之影響-事件研究法之應用,淡
江大學碩士論文。
20. 鄭偉成(2001),預測供應鏈和即時反應供應鏈系統之模擬與比較,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21.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2012),物流運籌管理(二版),出版社:前程出版。
22. 寧鐘(2004),供應鏈脆弱性的影響因素及管理原則,期刊論文:中國流通經濟,
2004 年第四期第 13~16 頁。
23. 陳柏亮、詹宇鈞、王復德(2021),新興傳染性疾病:後疫情時代的問題與挑戰,期
刊論文:感染控制雜誌 2021 年 12 月第三十一卷第六期。
24. 陳永福(2008),「以 SCOR 模型為基礎之 TFT-LCD 產業供應鏈績效評估與改善研
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25. 陳兵兵(2007)。SCM 供應鏈管理-策略、技術與實務。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
26. 陳子昂(2021),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重組對台商產業布局的機遇,期刊論文:兩
岸經貿第 350 期,第 8~11 頁
27. 陳文樹(2020),在新冠肺炎蔓延下,全球的海運航貿業務雖然備受衝擊,然則
仍可屹立不搖(上),海員月刊 807 期。
28. 沈中華、李建然(2000),事件研究法-財務與會計實證研究必備,出版社:華
泰文化
29. 石川和幸(2021),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管理技巧,出版社:台灣東販
30. 蘇雄義(1999),供應鏈整合-觀念性分析架構、整合程序、與個案,東吳經濟商
學學報,第二十五期,第 1-24 頁。
31. 蘇雄義、龍道格(2015),全球運籌:國際物流管理(第三版),出版社:華泰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
32. 蘇孟宗、鍾俊元、岳俊豪(2021),新冠肺炎疫情對台灣產業影響與因應策略,期
刊論文:兩岸經貿第 350 期,第 4~7 頁
33. 尹軍琪(2020),重大疫情對應急物流系統建設的啟示,北京伍強科技有限公
司。
34. 王玲、褚哲源(2011),供應鏈脆弱性的研究綜述,期刊論文:《軟科學》2011 年
9 月,第 25 卷,第 9 期(總第 141 期)
35. 袁泉、涂義歡、李國旗(2019),物流網絡快速應對疫情的策略與體系設計,城
市交通 2021,19(2):46-54。
【網站部分】
1. 林佳秀(2021)。初探後疫情時代的供應鏈管理。myMKC.com 管理知識中
心:https://mymkc.com/article/content/24574
2. BSI(2020)。最新 BSI 報告發現:全球供應鏈中斷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普遍的抗議
活動及氣候變遷:https://www.bsigroup.com/zh-TW/about-bsi/media-centre/pressrelease/2020-/20203/bsi/
3. 蘇州採購與物流考試服務中心(2021)。供應鏈管理與 SCOR 模
型:https://ppfocus.com/0/ede72f6f1.html
4.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 http://www.talm.org.tw/
5. 經濟部商學司 https://gcis.nat.gov.tw/mainNew/
6.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際物流:
https://www.ndc.gov.tw/cp.aspx?n=95E75F36B14CB0CD&s=4CB41E7769E8A192
7. 陳益顯(2012),供應鏈管理,https://mymkc.com/article/content/21419。
8. 楊惠芬(2006),供應鏈運作模型 SCOR 萌芽
https://www.ithome.com.tw/news/35232
9. 顏真真(2022),全球製造業展望彈性供應鏈助轉型:
https://tw.news.yahoo.com/news/%E5%85%A8%E7%90%83%E8%A3%BD%E9%80%
A0%E6%A5%AD%E5%B1%95%E6%9C%9B-
%E5%BD%88%E6%80%A7%E4%BE%9B%E6%87%89%E9%8F%88%E5%8A%A9
%E8%BD%89%E5%9E%8B-024514212.html
10. 楊昀欣(2021),澳洲因應脆弱供應鏈之對策分析初探 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aspx?nid=126&pid=362851#_ft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