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4.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8 04: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桂慧
研究生(外文):Kuei-Hui Lin
論文名稱:社會人士擔任非營利組織學習扶助教師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the Community Serving as Remedial Teachers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指導教授:呂明蓁呂明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eg M. Lu
口試委員:董旭英黃彥文
口試委員(外文):Tung, Yuk-YingHuang, Yan-Wen
口試日期:2023-07-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博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2
中文關鍵詞:學習扶助補救教學非營利組織社會人士
外文關鍵詞:Learning SupportRemedial TeachingNon-profit OrganizationSocial Person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討論非正規師培體系的社會人士投入擔任非營利組織的課後學習扶助之工作與教學歷程。本研究採單一個案研究方式,透過深度訪談以及教學現場觀察一位長期參與永齡希望小學的社會人士,蒐集其擔任課後學習扶助教師的相關資料,並進行歸納分析及整理。本研究有以下四點結論:第一,該個案的自我生命經驗會影響到自我信念以及面對受扶助學生時的教學及班級經營。第二,個案相信保持正念能突破教學困境,並以之身體力行。第三,個案在課後扶助教學中能穩定學生情緒,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第四,個案在機構的協助及支持下能不斷精進自我教學效能,讓教學變得更有趣。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involvement and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ommunity from informal teacher training backgrounds who have taken up positions as remedial teachers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study adopts a single-case study approach, collecting relevant data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of the community that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YongLin Hope Elementary School for an extended period. The data collected regarding their role as remedial teachers are subjected to inductive analysis and organization. The research yielded the following four main conclusions:1. The individual'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have an impact on their beliefs and their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when dealing with assisted students.2. The individual believes in the importance of mindfulness to overcome teaching challenges and practices it in their teaching.3.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to stabilize students' emotions during remedial teaching contributes to improved learning outcomes for the students.4. With the assistance and support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individual continuously improves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mak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more enjoyable.
謝辭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ⅳ
表次 ⅵ
圖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學習扶助發展與內涵 6
第二節 學習扶助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 教學知能與教學策略 17
第四節 學習扶助困境與策略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0
第四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 32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信實度 36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38
第一節 個案的背景介紹 38
第二節 個案教學歷程 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9
參考文獻 61
附錄一 69
附錄一 訪談邀請函 69
附錄二 個別訪談知情同意書 70
附錄三 訪談大綱 71
附錄四 課室觀察記錄表 72

表 次
表2-1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非現職教師學習扶助師資研習課程 9
表2-2 永齡課輔教師研習課程內容與時數 10
表3-1 個案研究設計的類型 23

圖 次
圖3-1 本研究蒐集方式 27
圖3-2 挑選研究對象 29
圖3-3 研究流程圖 35
一、中文部分
于國善(2004)。國小學童因數補救教學之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中時新聞網(2021年3月28日)。教育部攜手民間推學習扶助 4萬學子受惠。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328001141-260405?chdtv
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出版。
王文科、王智弘(2020)。教育研究法19版。五南。
王時培(2012)。國民小學數學課後輔導教師教學知能之研究:以永齡希望小學中正分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王斯嫻(2019)。澎湖縣國小教師推動補救教學方案工作困擾與解決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王瓊珠(2014)。低成就學生之心理特質與輔導。載於陳淑麗、宣崇慧主編,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補救教學,頁29-46。
田育昆、林志成(2012年11月2日)。補救教學現況挑戰及其因應策略。2014提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張貼知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江志桓(2022)。影響國中生國文科學習成效因素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吳文炎(2015)。課業輔導對弱勢兒童社會流動的長期影響:以博幼基金會埔里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吳苓瑜(2009)。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執行現況與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天恩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
吳清山(2017)。素養導向教師教育:理念、挑戰與實踐。學校行政雙月刊。112,14-27。
呂佩真(2008)四位國小課輔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呂金靜(2014)。學校弱勢學童補救方案-以某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2022)關於均一。https://official.junyiacademy.org/about/。
李小玲(2019)。混成學習模式對偏遠地區國中英語科補救教學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李芳章(2016)。南投縣國中教師對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方案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李昭緣(2014)。博幼基金會課後輔導方案在臺中市一所國民小學實施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李美穗(2009)。你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談補救教學的重要性。北縣教育,67,73-79。
李麗君(2012)。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弱勢學生低成就之歸因與其補救教學作法關係之研究。Αβγ量化研究學刊,4(2)25-46。
汪淑芬(2010年11月9日)。永齡希望小學 電子書包贈弱勢。中央社。https://tw.news.yahoo.com/%E6%B0%B8%E9%BD%A1%E5%B8%8C%E6%9C%9B%E5%B0%8F%E5%AD%B8-%E9%9B%BB%E5%AD%90%E6%9B%B8%E5%8C%85%E8%B4%88%E5%BC%B1%E5%8B%A2-20101108.html。
周淑禎(2006)。以社會支持網絡模式協助課業學習之成效研究-以博幼基金會在信義鄉課業輔導方案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周維聖(2016)。學習低成就學生接受補救教學改善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巧文(2018)。臺南市國小補救教學教師混齡班級教學信念、教學困境與解決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博士班。
林志成(2021年3月28日)。教育部攜手民間推學習扶助 4萬學子受惠,中時新聞 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328001141-260405?chdtv。
林進財(2018)。從學科教學知識的觀點論述補救教學政策實施的困境與對策。台灣教育,709,103-110。
社會(2022年10月6日)。載於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4%BE%E4%BC%9A。
邱憶惠(2003)。學習取向的教師知識。教育科學期刊,3(1),98-113。
施宜煌(2014)。讓「愛」傳出去-對高職弱勢學生進行補救教學的建議。新北市教育,11,33-36。
洪千惠(2016)。弱勢家庭學生家長參與、學生自我概念與數學學習成就關係之探究~以博幼基金會課業輔導對象為例。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儷瑜(2012)。由補救教學到三層級學習支援。教育研究月刊,221,13-24。
胡文綺、甄曉蘭、洪儷瑜(2012年11月2日)。中小學補救教學教師增能與支援需求初探。2012提昇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張貼之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巨流。
徐韻翔(2007年5月20日)。M型社會 曾志朗:教育是改善差距最好的方式。大紀元新聞網。https://www.epochtimes.com/b5/7/5/20/n1716474.htm。
時文中、許育銘(2015)。基於迷思概念分類的虛擬教具資源庫之研製。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1(1),19-39。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2022)我們在做什麼。https://www.boyo.org.tw/boyo/about-boyo。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2022)關於博幼。https://www.boyo.org.tw/boyo/%E9%97%9C%E6%96%BC%E5%8D%9A%E5%B9%BC。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國立臺南大學聯電課輔中心(2022)計畫緣起。https://sites.google.com/view/nutnumc/%E8%A8%88%E7%95%AB%E7%B7%A3%E8%B5%B7?authuser=0
張如涵(2017)。差異化教學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童音程音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
張奕華、許正妹(2010)。非營利組織與學校策略合作及其學習成效-以永齡希望小學為例。中國行政,82,51-80。
張春興(201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鈞弼、刑志彬、吳怡珍(2019)。個案研究方法在心理治療實務研究之應用與回顧。輔導季刊,55(2),34-43。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張榮華(2011)。非營利組織推動原住民學童教育之網絡治理策略分析:「博幼基金會閱讀角落」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22)。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扶助標準作業要點。https://priori.moe.gov.tw/index.php?mod=about/index/content/precautions。
畢恒達(1996)。已婚婦女的住宅空間體驗。本土心理學研究,6,300-352。
章淑芬(2016)。差異化教學之我見。師友月刊,592,61-62。
莊瓊珠(2013)。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現況與執行成果之研究-以臺中市Y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
許西玲(2013)。美國補充性教育服務對我國攜手計畫方案的啟示。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71-78。
許淑美(2013)。高齡隔代教養祖父母生活壓力因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郭生玉(1995):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補救教學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255號。
郭靜晃(2009)。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二版)。新北市:揚智。
陳建齊(2016)。企業資源規劃系統採用之策略-以紮根理論與個案研究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陳珍瑤、呂錘卿、林姝如(2014年11月7日)。臺中市國民中學實施補救教學之現況及困境。2014提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張貼之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陳婉真(2019)。低成就弱勢學童補救教學介入之數學成就表現與自我價值之研究-以博幼基金會國小學童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32。
陳淑麗(2009)。弱勢學童讀寫希望工程-課輔現場的瞭解與改進。心理。
陳淑麗、宜崇慧(2014)。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補救教學。心理。
陳淑麗、曾世杰、張毓仁、蔡佩津(2017)。永齡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及補救教師專業背景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讀寫進展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2(2),85-111。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6,105-130。
陳惠萍(2009)。提升經濟弱勢兒童學習成就之教學與實踐。供學。
陳稚芊(2021)。弱勢學生參與補救教學學習態度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t46e7
陳麗珠(2006)。從公平性邁向適足性:國民教育資源分配政策的現況與展望。教育政策論壇,9,101-117。
曾柏瑜、陳淑麗(2010)。初任補救教學大專生的專業成長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1),39-61。
曾盈琇(2018)。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38-142。
曾勝任(2009)。攜手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臺中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
曾鈺淳(2013)。非營利組織參與推動國小弱勢學生補償教育之研究─以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彰化縣立芬園國小之互動關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湯維玲(2014)。論述補救教學方案績優學校之積極作為。教育研究月刊,242,31-47。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雙葉書廊。
黃子舜(2021)。以紮根理論探討教師輔導與管教實務。學校行政雙月刊,132,145-163。
黃木蘭(2000)。換個方式做作看-談補救教學的改進之道。師友。7,10-14。
黃芷琪(2021)。國小英語學習扶助之問題與改進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2),158-164。
黃芷琪(2021)。國小英語學習扶助之問題與改進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2),158-164。
黃冠逸(2015)。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受輔學生對課輔計畫的滿意度與學習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秋霞(2016)。淺談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49-154。
黃瑞琴(2021)。質性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版)。心理出版社。
楊怡婷(2016)。補救教學有效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73-177
楊政學、紀佩君(2006)。非營利組織領導之探討:模式建構與個案分析。明新學報,32,221-236。
楊振昇、林坤燦(2008)。臺灣地區弱勢族群學生教育輔助計畫之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72,17-27。
趙曉美、余依穎(2018)。國小補救教學志工之教學困境與成長需求。國教新知,65(4),121-135。
劉欣宜(2013)。學習者中心的學習診斷與補救教學。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37-39。
潘淑琦、黃秀霜(2010)。教師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救教學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以「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教師專業社群為例。2010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第二屆提供弱勢學童學習之課程與教學研討論壇,319-338。國立台南大學。
潘淑滿(201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蔡政忠(2017)。原住民重點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素養、補救教學理念與補救教學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蔡凌齊(202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補救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慧美(2015)。臺中市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慧美(2015)。臺中市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勝耀(2011)。弱勢教育公平指標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4(4),63-88。
鄭筱燕、潘欣蓉(2014)。實施補救教學方案之困境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6),37-39。
親子天下雜誌編輯部(2017)。親子天下調查:超過四成國中生沒有學習動機,沒有成就感。親子天下。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926。
薛雅純(2019)。以均一教育平台實施差異化教學之實務見解。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245-248。
鍾張涵(2020年1月13日)。不怕死神三度敲門 翻轉教育推手方新舟,讓偏鄉孩子人手一瓶版。天下雜誌690期。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8601。
蘇美麗、李永烈(2016)。國中小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之教學現場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28-31。
饒見維(199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西文部分
Barton P,& Coley R(2009). Parsing the achievement gap Ⅱ. Princeton, NJ: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eric&AN=ED505163&lang=zh-tw&site=eds-live
Bayer, A., Grossman, J.B.,& Du Bio ,D.L.(2015).Using volunteer mentor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outcomes of underserved students: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43(4),408-429.doi:10.1002/jcop.21693
Bradford, S., Shippen, M. E., Alberto, P., Houchins, D. E., & Flores, M. (2006). Using systematic instruction to teach decoding skills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moderat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41, 333-343.
Cawley, J. F., & Miller, J. H. (1989).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s of the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re We on the Right Track Toward Comprehensive Programming?.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2(4), 250-254.
Corbin,J.,& Strauss,A.(200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 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3r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Crwswell, J. W.(2016).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Califomia:Sage.
Donnelly,M.(1987).At-risk students.ERIC Digest,21.(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92172)
Eisenhardt, K.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in press.
Glaser, B., and A. Strauss.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holson (24:25), pp.288-304.
Hodkinson,P.,&Issitt,M. (1995).The challenge of comperence, Singapore:Cassell.
King, W. R., and T. S. Teo. (1996), ''Key Dimensions of Facilitators and Inhibitors for the Strategic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2:4), pp.35-53.
McLaughlin T. F.,& Vacha, E.F.(1992).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iology,19,66-68.http://www.proquest.com/openview/7d446861e887e6ce9e96c8356d5bc1c7/1?pq-origsite=gscholar&cbl=2029838
McLaughlin, T. F., & Vacha, E. F. (1992). School programs for at-risk children and youth: A review.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15(3), 255-267.
Merriam, S. B., & Tisdell, E. J. (2016).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Revised and expanded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4th ed.).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intrich,P.R.,Smith,D.A.,Garcua,T.,& McKeachie,W.J.(1993).Reliability and predictive balidity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53(3),801-813.
Slavin, R. E. (1989).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Six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6, 161-177.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Woodbury,S,S.(2000).The reform of practice of reforms: Teachers and change i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Utah.
Yin, R. K.(2009).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California: Sage.
Yin, R. K.(2011).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California: Sage.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8073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