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芸、傅朝卿(2013)。當代社會中遺產價值的保存與維護。建築學報,(84),頁77-96。
王秀絨(2011)。原型藝術治療之理念。台灣藝術治療學刊,3(1),頁1-21。
王秀絨(2018)。藝術治療之質性研究-以性侵害倖存者之處遇為例。台灣藝術治療學刊,5(1),頁53-73。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北市寶藏巖公家房地開放申請共生最長9年(2022/11/01)。取自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511665
左化鵬》伏魔專案 記述一段湖口兵變的往事(2023/01/31)。取自奇摩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news/%E5%B7%A6%E5%8C%96%E9%B5%AC-%E4%BC%8F%E9%AD%94%E5%B0%88%E6%A1%88- %E8%A8%98%E8%BF%B0-%E6%AE%B5%E6%B9%96%E5%8F%A3%E5%85%B5%E8%AE%8A%E7%9A%84%E5%BE%80%E4%BA%8B-060000129.html
朱弘川(2017)。地方之愛的生成與危殆:花蓮林田山社區居民的地方感轉變。未出版博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江宜樺(1997)。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頁83-121。
池永歆(2007)。現象學、經驗科學與地理學:奠基於生活世界理論的地理學,嘉義:紅豆出版社。
池永歆(2009)。人文主義地理學者段義孚對現象學的闡釋與運用。鵝湖月刊,(408),頁39-46。
吳明富(2010)。從藝術治療圖畫診斷分析到美感同理歷程的省思:以開放畫室個案探究為例。台灣藝術治療學刊,2(1),頁1-17。
宋郁玲(2006)。地方感的生產與再生產:上海市中心城區拆遷戶棲居歷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大學,台北市。李杜(1992)。存在主義簡介。 哲學與文化,19(9),頁868-871。
李建緯(2014)。臺灣媽祖廟現存「御匾」研究:兼論其所反映的集體記憶與政治神話。民俗曲藝,186,頁103-179。
沈超群(2016)。文化工業與集體記憶的建構:以電影《我的少女時代》為例。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第七期,頁45-67。
辛文娟、張娜(2022)。重回共同體:社交媒體時代三線單位集體記憶的個人書寫—以STJ微信公眾號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61),頁59-91。
昂希‧列斐伏爾(1979)。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與王志弘編譯),台北:明文書局。
林子晴(2019)。臺灣客家音樂的集體記憶與地方感:以《客家歌謠選集》為例。全球客家研究,第12期,頁131-174。
林怡先(2012)。地圖學:一種社會及文化的實踐。地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22(2),頁1-17。
林嘉男、許毅璿(2007)。人與環境關係之論述:釐清”地方感”、”地方意附”與”社區依附”在環境研究上的角色。環境教育研究,5(1),頁41-71。
林嘉芬(2013)。藝術作為文化保存實踐之再思考—以寶藏巖聚落「藝居共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段義孚(2017)。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王志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段義孚(2018)。戀地情結(志丞與流蘇譯),上海:商務印書館。
研究倫理(2019/12/30)。取自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https://ethics.moe.edu.tw/
夏春祥(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頁57-96。
孫俊、林怡先、武友德、湯茂林、潘玉君(2016)。地圖、權力與幻象:布萊恩.哈利的激進地圖觀及其影響解析。地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25、26,頁41-68。
涂振源(2012)。基隆和平島的地方敘事之反思與重構—地圖與繪圖取徑下的批判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翁秀琪(2001)。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頁117-149。
翁誌聰主編(2011)。走過寶藏巖:口述歷史,台北:台北市文獻會。
張之穎(2011)。寶藏巖藝術村不只是個高級動物園。文化研究月報,(120),頁49-53。
張立本(2005)。都市治理與社會運動的文化策略:台北市寶藏巖違建運動。中外文學,33(9),頁109-142。
張佩妮(2021)。「藝術治療」、「藝術教育治療」與「藝術教育」之比較。諮商與輔導,(430),頁26-29。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頁224-259。
郭柏秀(2007)。依附或割裂的地方經驗?台北市寶藏巖聚落的地方認同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陳全榮、劉淥璐(2018)。地方感研究文獻評析。設計學研究,21(1),頁83-104。
陳囿蓉(2012)。藝術治療的涵容之鏡與情感修復。諮商與輔導,(321),頁21-25。
陳姵諭(2011)。以心智地圖解析大學生對臺灣各縣市旅遊偏好空間型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台中市。雄恩‧麥克尼夫(1999)。藝術治療(許邏灣譯),台北:新路出版有限公司。
黃少瑋(2014)。以生態博物館再現地方集體記憶之研究—以桃園眷村故事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黃金麟(2014)。社會學與臺灣社會,台北:巨流。
黃靖超(2013)。藝居共生?藝術進入寶藏巖對居民生活世界影響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黃漢偉(2014)。信仰、記憶與建構:談六房媽過爐。民俗曲藝,頁59-101。
黃韻宇(2005)。運用認知地圖探討居民與社區空間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六龜鄉中興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花蓮縣。楊弘任(2011)。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9(4) ,頁5-29。
楊雅婷、吳幸玲、何致中(2018)。尋找與重建消逝的剝皮寮文化地景。中國地理學會會刊,(62),頁27-55。
溫采婕(2012)。從集體記憶看北投公園文化地景的變遷。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1),頁75-95。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頁17-23。
廖世璋(2014)。後博物館的地方實踐—寶藏巖。博物館學季刊,28(1),頁35-71。
廖世璋(2016)。地方文化產業研究,高雄:巨流。
廖世璋(2022)。社會設計: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廖經庭(2007)。BBS站的客家族群認同建構:以PPT“Hakka Dream“版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3),頁257-293。
臺北市寶藏巖共生聚落【寶藏家園】申請使用審查基準(2022/11/27)。取自台北市法規查詢系統:https://www.laws.taipei.gov.tw/Law/LawSearch/LawInformation?lawId=P31D3041-20090821&realID=31-04-3041
臺北市寶藏巖聚落市有公用房地提供藝居共生使用辦法(2022/11/27)。取自台北市法規查詢系統:https://www.laws.taipei.gov.tw/Law/LawSearch/LawArticleContent?lawId=P31D4025-20210421&realID=31-04-4025
蔡文川(2009)。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與想像,高雄市:麗文文 化。
蔡怡怡、黃靖惠(2013)。類博物館的地方文化館參與節慶與地方意識之連結—以平溪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7(1),頁5-32。
蔡怡玟(2014)。試以敘事探究初探地方經驗中之「存在空間」。城市學學刊,5(2),頁31-104。
蔡怡玟(2015)。試以詮釋現象心理學初探段義孚之地方之愛。應用心理研究,(63),頁139-188。
蔡怡玟(2017)。地理美學的延伸與推廣:以通識教育課程「地理學通論」之心智圖系列操作應用為初探。地理研究,(66),頁73-110。
蔡蕙如(2016)。從世代論集體記憶的變遷—以臺南神社和林百貨屋頂神社的傳講為討論場域。臺陽文史研究,創刊號,頁111-129。
鄭得興、張家銘 (2013)。國家認同差異性下肢集體記憶框架–捷克及斯洛伐克分裂後的年輕世代。台灣國際研究季刊,9(4) ,頁115-141。
鄭德興(2015)。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下的記憶與認同–兼論捷克歷史教科書之觀點。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1卷,第一期,頁97-115。
歷史聚落活保存:寶藏巖聚落開園十年的省思與望向未來十年的展望(2022/11/01)。取自眼底城市:https://eyesonplace.net/2021/01/06/16045/
蕭阿勤(1999)。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O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 臺灣史研究,6(2),頁77-138。
賴進貴、陳玉文、葉高華、黃清琦(2004)。台灣地圖觀點之研究。地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14),頁31-42。
賴進貴、陳玉文、葉高華、黃清琦(2004)。台灣地圖觀點之研究。地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14),頁31-42。
戴伯芬(2005)。他者的都市文化地景建構:三種外籍勞工研究取徑下的地圖分析。中外文學,33(9),頁53-78。
藝術村介紹(2019/12/30)。取自台北國際藝術村: http://www.artistvillage.org/
嚴文華(2016)。畫的心理學:用圖畫發現潛伏在身體裡的另一個你,台北:樂果文化。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2019/12/29)。取自Google Map:https://www.google.com/maps/search/%E5%AF%B6%E8%97%8F%E5%B7%96/@25.0106483,121.5305515,17z/data=!3m1!4b1
寶藏巖聚落(2019/12/30)。取自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110527000001
蘇揚期、王柏山(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10),頁109-136。
顧玉玲(2018)。工地如戰地:台灣營造業工殤碑的歷史敘事與集體記憶。文資學報,第十一期,頁31-69。
Bell Paul A.(2003)。環境心理學(聶筱秋譯),台北:桂冠。
Barker Chris(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羅世宏主譯),台北:五南。
Crang Mike(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徐苔玲等譯),台北:巨流。
Cresswell Tim(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Lynch Kevin(2014)。城市的意象(胡家璇譯),台北:遠流出版。
Merriam Sharan B.(2009)。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顏寧譯),台北:五南。
Marcus Clare Cooper(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徐詩思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Peet Richard(2005)。現代地理思想(國立編譯館主譯),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Squire Larry R. & Kandel Eric R.(2001)。透視記憶(洪蘭譯),台北:遠流。
Woods Dennis (1996)。地圖權力學(王志弘譯),台北:時報文化。
Woodward Kathryn(2006)。認同與差異(林文琪譯),台北:偉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