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5 08: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姵廷
研究生(外文):LEE, PEI-TING
論文名稱:雙語協同教學下中外教師交融記憶系統對學童外語學習焦慮與學習動機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Bilingual Collaborative Teaching on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with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and Learning Motivations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嚴佳代嚴佳代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N, CHIA-DAI
口試委員:蕭聰淵陳祥頤嚴佳代
口試委員(外文):HSIAO, TSUNG-YUANCHEN, HSIANG-IYEN, CHIA-DAI
口試日期:2023-07-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0
中文關鍵詞:雙語教學協同教學外語學習焦慮交融記憶系統學習成效學習動機
外文關鍵詞:Bilingual TeachingCollaborative TeachingForeign Language AnxietyLearning Effectiveness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Learning Motiv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臺灣的國民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小學英語課程行之有年,政府也於2019年公告《國家語言發展法》,並依《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於2019年起推動雙語國家政策,並提出預計在2030年將臺灣打造成華英雙語國家,因此第一線教師們成為了重要的政策執行者,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然而雙語教育又與許多因素有關,在雙語協同教學的政策下,外師與中師的協同教學互動關係極為複雜,一堂課裡的兩位協同教學教師交融記憶系統則可能會影響到協同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另外也因為學生同時面對中師與外師,學生的外語學習焦慮也是影響學習的重要關鍵之一,因此本研究探討雙語協同教學下教師交融記憶系統對學生外語學習焦慮與外語學習成效之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外語學習焦慮」、「外語學習動機」量表進行調查,並針對雙語協同教學的中外教師進行「交融記憶系統」量表進行調查。本調查採取便利抽樣方式,抽取9所學校, 15個班級,共30名中師與外師,以及194名國小高年級學生為樣本,將問卷回收後,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分析,以描述性統計以及階層線性模型(HLM)等方法進行分析,根據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不同年級的小學生對於焦慮模糊有顯著差異性。
二、學習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學生的自信感。
三、學習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學生的焦慮模糊。
四、學習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學生的表現焦慮。
五、學生外語學習焦慮負向影響學生外語學習動機。
六、雙語協同教學下教師交融記憶系統對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產生負向效果,並
得解釋其成因。
七、教師交融記憶系統負向調節外語學習焦慮對外語學習動機僅獲部分支持。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decades in Taiwan. The government released the policies related to bilingual teaching. Therefore, the teachers have adjusted their teaching methods significantly and become major policy implementers. However,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s are related to many factors.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s a result,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s on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with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A stratified sampling is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will use three tools, “English Learning Anxiety Scale”,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Scale” and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Investigation of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A total of 20 Chinese and foreign teachers and 250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grade students are planned to be sampled from 10 classes. After collecting the questionnaires, the data will be analyzed using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employ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 method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obtained. Finally,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for schools, teachers, and future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s a reference.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xiety and fear of ambiguity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2. The duration of study time affects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3. The duration of study time influences students' anxiety and fear of ambiguity.
4. The duration of study time affects students' performance anxiety.
5.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anxiety negatively impacts their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6. Under bilingual cooperative teach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ts causes can be explained.
7. The negative regulation of the teachers'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on language
learning anxiety's impact o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is only partially supported.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壹、研究背景 1
貳、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壹、研究目的 5
貳、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壹、外語學習動機 6
貳、外語學習焦慮 6
參、交融記憶系統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 7
壹、研究範圍 7
貳、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協同教學 8
壹、協同教學定義 8
貳、協同教學的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外語學習動機 12
壹、外語學習動機的定義 12
第三節 外語學習焦慮 14
壹、焦慮的定義 14
貳、學習焦慮的定義 14
參、外語焦慮的定義 14
肆、外語學習焦慮的定義 15
第四節 交融記憶系統 17
壹、交融記憶系統的定義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2
第三節 研究者、研究現場與研究對象 24
壹、研究者 24
貳、研究現場 2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5
貳、外語學習動機量表 25
參、外語學習焦慮量表 26
貳、交融記憶系統量表 29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30
壹、描述性統計 30
貳、信度分析 30
參、效度分析 30
肆、變異數分析 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1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 32
第二節 變數之描述性統計 33
壹、外語學習動機 33
貳、外語學習焦慮 35
參、交融記憶系統 37
第三節 變數之差異性分析 40
(一)學生背景變項在學習焦慮之差異情形 40
壹、學生年級在外語學習焦慮之差異情形 40
貳、學生性別在外語學習焦慮構面之差異情形 41
參、學生校內外語學習時間在外語學習焦慮構面之差異情形 41
(二)學生背景變項在外語學習動機構面之差異情形 43
壹、學生年級在外語學習動機構面之差異情形 43
貳、學生性別在外語學習動機構面之差異情形 44
參、學生校內外語學習時間在外語學習動機構面之差異情形 44
(三)教師背景變項在交融記憶系統構面之差異情形 45
壹、教師性別在交融記憶系統構面之差異情形 45
貳、教師師籍在交融記憶系統構面之差異情形 45
第四節 假設檢驗 46
一、學生外語學習焦慮負向影響學生外語學習動機 46
二、雙語協同教學下教師交融記憶系統對學生外語學習焦慮之影響 49
三、雙語協同教學下教師交融記憶系統對學生外語學習動機之影響 51
四、雙語協同教學下教師交融記憶系統對學生外語學習焦慮與學生外語學習動機關聯之調節效果 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 65
壹、給教育相關單位的建議 65
參考文獻 66
附錄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外語學習調查問卷 72
附錄二 雙語協同教學教師問卷 76


王正慧、嚴佳代、林麒瑋 (2014)。電視記者團隊交融記憶系列對管理職能與績效之跨層次影響。勞動與就業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4-281。
王淩芳、林弘昌 (2021)。證券從業人員之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對英語學習成效之影響。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7(4),66-89。
王鈞鈴、陳美玲(2014)。大學生英語教學成效探討。遠東通識學報,8(1),71-83。
王蔚芸、王桂芸、湯玉英(2007)。焦慮之概念分析。長庚護理,18(1),59-67。
王韻茹、吳佳樺(2017)。幼兒園協同教師交融記憶系統與合作類型的關係。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107-113。
吳百玲 (2019)。2030打造臺灣成為雙語國家願景之我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4),160-165。
吳英成(2010)。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臺灣語文研究,5(2),63-80。
吳鴻松(2009)。科技大學成人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某科技大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宋燕、姜文瑤(2022)。如何降低英語專業口語教學中的外語焦慮。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10, 328.
李小玲(2019)。混成學習模式對偏遠地區國中英語科補救教學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光耀(2015)。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的雙語之路。臺北市:時報文化。
李明智(2022)。碩士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外語焦慮:針對英語教學所研究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8-86。
李壹明(2009)。甜蜜的負擔(SweetBurden):體育班的英語文教學。臺北益教網。
汪瑞芝、廖玲珠(2008)。會計習作課程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當代會計,9(1),105-130。
汪慧茹 (2022)。國小學童外語學習焦慮對外語學習動機之影響-以教師教學風格為調節變項。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基隆市。
周怡君(2013)。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專題導向學習中的心流經驗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新北市。
周菡苹、宋靜怡、吳玫瑩、謝齊莊(2020)。國小學童教師支持,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性─以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生為例。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4(1),33-49。
林子斌、黃家凱(2020)。反思雙語教育:從新加坡的雙語經驗看臺灣的政策與作法。臺灣教育雙月刊,721,1-12。
林佑寰(2021)。偏鄉小校實施遠距跨校協同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市。
林慧芸(2020)。降低外語學習焦慮的跨國協同教學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姚惠雯(2022)。適性化矯正回饋學習模式對國小學童英語口說能力、學習動機、學習焦慮及認知負荷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柯亞先、賴月圓、楊佩玲(2018)。探討人格特質與出席率中介效果對英語學習成效之影響。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018,38:31-51。
洪美玉(2012)。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研究。教育研究論壇,3(2),49-67。
洪贊凱、卓明德、毛科登(2011)。目標互賴性、團隊交融記憶系統對專案績效影響之研究。管理與系統,18(1),195-198。
徐玉婷(2004)。國中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市。
徐莞雲、陳筱瑀(2008)。焦慮的概念分析。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7(3),65-70。
翁福元(2022)。臺灣學校實施 2030 國家雙語政策探析:雙語或雙語教育。臺灣教育,(733),31-38。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2030 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臺北。
張玉芳(2020)。淺談2030雙語國家政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 (10),19-21。
張秀穗、吳忠訓(2016)。中外籍教師協同教學模式對英語聽力和口說的成效研究。教師專業研究期刊,(11),65-104.
張芳全、辛怡璇(2020)。澎湖縣九年級生背景變項對英語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英語學習焦慮為中介變項。臺北市立大學學報,51,1-33。
張芳全、詹雨璇 (2019)。新北市國中生英語學習文化資本,英語學習焦慮與動機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19,33,1,1-30。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琬喬(2012)。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外語學習焦慮與外語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張德銳 (2002)。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五南。
張憲卿(2002)。大學生行動控制之研究:學習動機之機轉。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
莊弁綾(2019)。國中生外語學習焦慮、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宜蘭縣某國中為例。醒吾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新北市。
通識再現(2020)。專注英語學習的雙語教育,令人無言以對!點教育,風傳媒。
陳心彤(2012)。從協同教學中學習:探究以英語為外語教學(TEFL)的學生教師之小組協同教學經驗。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玉蘭(2003)。論協同教學的實施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教育科學期刊, 3(1), 57-78。
陳怡蓁(2022)。科技輔助社會認知教學法(TEST)對以英語為外語學習者公開演說焦慮之影響。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6(1),53-80。
陳品華(2004)。融入式介入方案對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之影響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7(1),159-180。
陳奕霖、林麗娟(2022)。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圖書館英語數位學習資源使用分析:以輔仁大學為例。圖資與檔案學刊,(100),69-120。
陳姵瑀(2018)。英語繪本結合藝術教學對國小中年級低成就學生之外語學習動機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盈蒓(2018)。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對提升外語學習動機的影響。大葉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美伶(2019)。臺中市屯區公立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外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淑惠(2018)。專家協同教學之課程實踐:以職場與法律課程為例。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6(2),75-105。
陳甦彰、陳若雲、蔡思穎、葉佳琪、吳佩珊、黃瓊嬅、李子琦(2010)。澎湖地區科技大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技職教育期刊,1(2),85-101。
陳燕珩(2018)。推動2030雙語國家 教育部:4年內增2000名全英語師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53573。
曾思維(2005)。國民小學學生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曾盈琇(2018)。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38-142。
程剛、袁桂平(2005)。學習焦慮初探。A Probe into Learning Anxiety,29(6),21-23.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武元、張宸彬(2002)。非同步學習活動與教材特性對於學習時間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0(2),179-191。
黃琇屏(2021)。公立中小學雙語教育實施現況與挑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2),6-11。
黃韻如(2017)。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焦慮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黃韻軒(2020)。創意教學法提升國中生外語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蕙芬(2019)。臺灣非正規教育課程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7(1),79-112。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市。
葉怡君(2020)。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外語學習動機、態度與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市。
劉星(2019)。後方法教學視角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IETI Transactions on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3,127-131。
劉惠琪(2015)。合作學習與外語焦慮:商職生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未出版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興郁、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工研院創新與科技管理研討會。
蔡凌雯(2002)。外籍老師的教學與管理。敦煌英語教學雜誌,35,50-54。
蕭聰淵(2016)。學習焦慮與語言成就關係之整合分析。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賴文杰(2009)。交融記憶系統與競爭性目標導向對專案績效之影響:以領導風格為干擾變數。元智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
駱羿妏(2017)。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字彙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鮑瑤鋒(2021)。臺灣雙語教育政策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2),12-18。
謝佳臻(2019)。國小高年級學童外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市。
謝觀崢(2017)。科技大學學生英語學習信念、學習氣氛、學習焦慮與學習效能關係之研究。科學與人文研究,4(3),77-111。
聶喬齡、張嘉旭(2017)。沒有人該被放棄:體育課中的無動機與因應之道。
譚季紅、劉艷春(2010)。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研究及應對策略。US-China Foreign Language,8(6),38-42。

Aarnio, H. E., Clavert, M., Kangas, K., & Toom, A. (2021).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co-planning of multidisciplinary technology education. Desig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Barahona. M. (2017). Exploring models of team teaching in initial foreign/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A study in situated collabor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Online). 42(12). 144-161.
Bess, J. L. (2000). Integrating autonomous professionals through team teaching. In J. L.Bess (Ed.), Teaching alone, teaching together: Transforming the structure of teams for teach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eng, Y. S. (2004). EFL students’ writing anxiety: Sources and implications.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 29(2), 41-62.
Chiu. C. Y.. Chang. K. C.. Chen. K. Y.. Cheng. W. Y.. Li. P. S.. & Lo. Y. C. (2010).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Speaking Anxiety at the Foreign Language Corner.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 29(1). 106-116.
Davis, J. R. (1995).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and Team Teaching: New Arrangements for Learning. Phoenix, AZ: Oryx Press
Francis J. Buckley.(2000).Team Teaching: What, Why, and How ? Thousand Oaks ,CA: Sage.
Friend. M., Cook. L., Hurley-Chamberlain. D., & Shamberger. C. T. (2010). Co-teaching: an illustra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collaboration in speci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20(1). 9-27.
Goetz, K. (2000). Perspectives on team teaching. Retrieved January 2, 2006, from http://www. acs.ucalgary.ca/~egallery/goetz.html
Hilgard, E. (1953).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Motivation. New York, the U.S.: Thomson.
Hollunder. A. (2011). In Germany. the future is bilingu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dw.de/in-germany-the-future-is-bilingual/a-15401189
Horwitz, E. K., Horwitz, M. B., & Cope, J. (1986).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0(2), 125-132.
Huang, C. Y. (20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s' Specific Status Cues,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and Teams' Outcome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Teams' Psychological Safety Climate. 人力資源管理學報, 18(1), 1-33.
Killingsworth. B. L.. & Xue. Y. (2015). Investigating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learning in a team teaching set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Research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Education. 3(2). 9-16.
Kumaravadivelu. B. (2003). A postmethod perspective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World Englishes. 22(4). 539-550.
Lewis. K. (2003). Measuring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in the field: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4). 587–604.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88.4.587
Liang. D. W.. Moreland. R.. & Argote. L. (1995).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training and group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transactive memor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4). 384-393.
Maroney, S. (1995). Some notes on team teaching. Retrieved May 15,2006, from http://www.wiu.edu/users/rnfsamllTeamTchg.html
Priawasana. E.. Degeng. I. N. S.. Utaya. S.. & Kuswandi. D. (2020).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elaboration learning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7). 3274-3279.
Reeve, J. (1992).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emotion. Florida:Holt, Rinehart & Winston.
Reinhiller. N. (1996). Co-teaching: New variations on a not so new practice. Teaching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19(1). 34-48. from https://doi.org/10.1177/088840649601900104
Richard L. Moreland. Larissa Myaskovsky. (2000). Exploring the Performance Benefits of Group Training: Transactive Memory or Improved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82(1). 117-133
Spilberger, C. (1983). Manual for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 (Form Y). Palo Alto.
Thompson, A. S., & Lee, J. (2013). Anxiety and EFL: Does multilingualism mat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16(6), 730-749.
Wegner. D. M. (1987). Transactive memory: A contemporary analysis of the group mind. In Theories of group behavior (pp. 185-208).
Zhang. X.. Chen. H.. Ordóñez de Pablos. P.. Lytras. M. D.. & Sun. Y. (2016). Coordinated implicitly?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17(6). 121-14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