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2年7月7日)。同性婚姻結婚、終止結婚對數。資料引自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c6qMv7W9Ye0PiAP9dVE8gA%40%40&d=m9ww9odNZAz2Rc5Ooj%24wIQ%40%40
吳昭誼(2022)。女同性戀宇女雙性戀對伴侶不忠之嫉妒情緒反應。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家羚(2020)輕熟齡男女擇偶身高被接受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祝煜宸(2018)。台北市婚姻擇偶的逐歲年齡偏好之性別差異。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娟芬(2001)。愛的自由式:女同性戀故事書。台北:時報出版。
張書維(2019)女同志、女雙性戀與「異性戀者」之女性身材外貌偏好有差異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榮富(2006)。年齡對擇偶年齡與身高偏好門檻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8(3),275-289。
張榮富、吳杭彌(2017.9) 。異性的或自己的年齡偏好何者更影響擇偶機會?:
以台灣都會區男女的模擬配對研究。《城市學學刊》。8(2) ,1-55。
張榮富、唐玉蟬(2009)。逐歲分析男女年齡對擇偶年齡偏好的影響。淡江人文社會學刊,40,115-144。
梁瑋恩(2023)。婚姻擇偶中,收入增加能否彌補身高低於下限?以SurveyCake網路問卷調查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月華(2015)。不同詢問方式對擇偶偏好結果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多元
文化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君育(2020)。所得對擇偶機會的影響與其性別差異 —以大陸婚友網站的配對
模擬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陳明枝(2022)。婚姻擇偶中,所得能否彌補年齡大:以SurveyCake網路問卷調查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素秋(2016)。雙性戀認同形成理論之反思:以網路年輕世代為例,臺灣性學學刊,22(1),81-111。
陳琮竣(2009)。身高對男女擇偶身高偏好門檻與擇偶機會的影響。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雅君(2022)。三種不同的問卷設計對擇偶偏好顯示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靜湄(2017)。擇偶時身高被異性接受程度的比較:以臺灣婚友網站為樣本的
模擬配對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鳴輝(2009)。所得偏好的性別異與男女擇偶機會的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安真、程小蘋、劉淑慧(2002)。「我是雙性戀,但選擇做女同志!」~兩位非異性戀女性的性認同形成歷程。中華輔導學報,12,153-183。
劉杏元、黃玉、趙淑員(2009)。當性別遇見同性戀:女同性戀性取向認同發展相關理論探討。長庚科技學刊 10, 137-54。
蔡家惠(2022)。男女擇偶偏好中年齡與身高替代關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滋紋(2010)。自身學歷與學歷偏好對擇偶機會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
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蓉(2017)男同志擇偶之身材偏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文宜(2006)。同志伴侶的關係經營與維持。中華輔導學報,20期,83-120。
謝文宜(2008)。看不見的愛情:初探台灣女同志伴侶親密關係的發展歷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4,181-214。
謝文宜、曾秀雲(2010)。初探台灣同志的伴侶選擇偏好。輔導與諮詢學報,32(2),27-46。
貳、西文部分
Bradford,M.,(2004).The bisexual experience: Living in a dichotomous culture.Journal of Bisexuality,4(1-2),7-23.
Bumpass, Larry L., and James A. Sweet.(1988). The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ies and Households, NSFH Working Paper 1. Madison, WI: Center for Demography and Ecolog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Darwin, C. (1871).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London: Murra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 346-361.Cass, V. (1979). 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4, 219-235.
Kenrick, D. T., & Keefe, R. C. (1992). Age preferences in mates reflect sex differences in human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5(1), 75–133.
Kerckhoff, A. C., & Davis, K. E. (1962). Value Consensus and Need Complementarity in Mate Sele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7(3), 295-303.
Symons, D. (1979).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rivers,R.(1972).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In B.Campbell(ed.),Sexual selection and the descent of man:1871-1971.Chicago:Aldine-Atherton.
Weinberg, M. S.,Pryor, D. W.,Williams, C. J.(1994).Dual attraction: Understanding bisexuality.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