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5 03: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佳穎
研究生(外文):CHOU,CHIA-YING
論文名稱:跨域華語教師的成長歷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 cross-disciplinary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指導教授:宋如瑜宋如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NG,JU-YU
口試委員:周美慧陳思齊
口試委員(外文):CHOU,MEI-HUICHEN,SZU-CHI
口試日期:2023-06-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與創作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跨域教師專業發展反思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cross-disciplinaryprofessional developmentreflection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跨域教師進入華語教學領域的專業發展歷程。本文是以研究者自身的發展歷程為主軸,透過在不同教學場域所得的實踐經驗,找出跨域教師的難點及優勢。本文欲探討的問題有三:1.了解跨域教師進入華語教學專業的可能優勢為何?2.釐清跨域教師容易碰到的專業發展難題為何?3.探討跨域教師如何有效地提升專業知能?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三次教學行動循環,過程中收集多種資料,再以學習者成果、研究者反思、同儕觀察及專家點評等進行三角驗證,而後以敘事探究的方式進行書寫。

研究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回顧研究者過去的背景經驗;第二,進入教學實境,經由行動發展專業;第三,整理、分析各項資料,釐清跨域者需面臨的問題;第四,根據分析後的資料,書寫論文。

藉由理論探討、教學實踐、資料分析,最終獲致研究結果,以此回應跨域教師進入華語教學的優勢、難點及提升專業知能之方法等三個研究問題。

期望本研究成果能對想進入華語教學領域發展的跨域者有所助益。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ross-disciplinary teachers entering the field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The research centers around the researcher's own development journey and seeks to identify the challenges and advantages faced by cross-disciplinary teachers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xts.The study addresses three key questions: (1) What are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for cross-disciplinary teachers entering the field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2) What ar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allenges that cross-disciplinary teachers are likely to encounter? (3) How can cross-disciplinary teachers effectively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research adopts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conducting three cycles of teaching actions and collecting multiple types of data.Triangulation is employed through learner outcomes,researcher reflection,peer observation,and expert feedback to validate the findings.The research is then written in a narrative inquiry format.

The study consists of four stages:first,a review of the researcher's background experience;second,immersion in the teaching realit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action;third,organizing and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data to clarify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ross-disciplinary teachers;fourth,writing the thesis based on the analyzed data.

Through theoretical exploration,teaching practice,and data analysis,the research ultimately generates results that address the advantages,challenges,and methods for enhanc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cross-disciplinary teachers entering the field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ssistance to cross- disciplinary individuals aspiring to develop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壹、社會的變遷 1
貳、個人的成長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壹、研究目的 9
貳、研究問題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壹、跨領域(或稱跨域) 9
貳、華語文教學/對外漢語教學 10
參、台北市旅遊服務中心 10
肆、華語進階強化班 11
伍、哈佛北京書院(Harvard Beijing Academy)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華語教師專業知能 13
壹、教師專業知識 13
貳、教師專業能力 16
參、教師專業態度 20
肆、教師專業知能標準 21
第二節 華語教師的培養歷程 24
壹、學歷教育 24
貳、非學歷教育 25
第三節 實境中的專業發展 28
壹、環境適應 28
貳、教學發展 29
參、人際互動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33
壹、行動研究法 33
貳、敘事探究法 35
參、資料收集技術 36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7
壹、研究場域及教學對象 37
貳、研究歷程架構 38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檢核 43
壹、資料分析 43
貳、資料檢核工具 45

第四章 跨域華語教師的行動歷程 47
第一節 初入研究所 47
第二節 第一次行動 51
壹、行動場域與角色工作 55
貳、難題與挑戰 61
參、教學檢核 70
肆、反思 72
第三節 第二次行動 75
壹、行動場域與角色工作 75
貳、難題與挑戰 76
參、教學檢核 84
肆、反思 86
第四節 第三次行動 91
壹、行動場域與角色工作 91
貳、難題與挑戰 91
參、教學檢核 97
肆、反思 99
第五節 行動歷程回顧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壹、跨域教師進入華語教學專業的優勢 107
貳、跨域教師容易碰到的專業發展難題 108
參、跨域教師如何有效地提升專業知能 110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19
【附錄一】研究生研究性向探索表 119
【附錄二】基本功術語表 121
【附錄三】華語進階強化班與法點培訓教案 124
【附錄四】觀課紀錄表 126

表 次
表1-1 研究者大學四年課程表 3
表1-2 研究者實習活動紀錄 4
表2-1 臺灣華語文教學研究的基本框架 13
表2-2 105-106學年度華語文教學碩士班選修課程表 14
表2-3 研究者修習課程表 15
表2-4 舊版《標準》與修訂版《標準》框架對比表 22
表2-5 教學發展面向整理表 29
表3-1 第三期華語進階強化班課表 38
表3-2 資料編碼範例說明表 43
表3-3 第一次行動-華語進階強化班代碼表 44
表3-4 第二次行動-哈佛北京書院代碼表 44
表3-5 第三次行動-淡江華語中心常規班代碼表 45
表4-1 研究者第三期華語進階強化班年級安排表 55
表4-2 華語進階強化班小班教師一週備課流程表 56
表4-3 華語進階強化班教課日之流程表 59
表4-4 第一次行動循環之教學評鑑表 70
表4-5 研究者參加2018年哈佛北京書院面試之流程 75
表4-6 研究者參加期數之教師配置表 76
表4-7 研究者2018年自行安排閱讀內容 79
表4-8 第二次行動循環之教學評鑑表-2018 85
表4-9 第二次行動循環之教學評鑑表-2019 85
表4-10 第三次行動循環之教學評鑑表 98
表5-1 行動研究歷程簡表 102
表5-2 行動研究歷程之修正策略 102

圖 次
圖2-1 專業發展的反思模式 18
圖3-1 行動研究循環圖(Van Lier,1994)34
圖3-2 研究歷程架構圖 40
圖3-3 三次循環與兩個標準之對應 4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于勝剛(2015)。教師專業發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14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文科、王智弘(譯)(2004)。James, H.M. , Sally, S.著。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5版)。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呂宗昕(2009)。π型人:職場必勝成功術。臺北:商周出版社。
宋如瑜(2009)。華語文教學實務。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宋如瑜(2010)。華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個案為基礎的探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宋如瑜(2013)。華語教學新手指南—實境點評。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宋如瑜(2018)。臺灣華語文教學碩士培育探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3,128。
宋如瑜(2020)。華語教師課堂話語發展。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宋如瑜(2021)。華語語法教學的備課難點與實務探究—以師資培育為導向。臺灣華語教學研究,23,73-95。
宋如瑜、陳曉楓(2018)。華語教學新手指南(二)—海外教學語生活適應。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生傳(2003)。教師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侯穎(2016)新國際漢語教師標準試說。孔子學院發展研究,1,99-106。
姜美伊(2022)。華語文化討論課中教學提問分析與教學啟示。文藻外語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3)。Brown, H. D.著。原則導向教學法。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2007)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2015)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曹逢甫(2007)。台灣華語文教學師資培訓。收錄於華語文研究與教學:四分之一世紀的回顧與前瞻,頁558-591。台北:正中書局。
許奭丞(2015)。華語實習教師實習歷程研究—以韓國僑校為例。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桃園市。
陳秀瑜(2015)。一名華語實習教師的實習歷程與反思敘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維剛(2018)。中國禁忌融入中高級華語文化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曉楓(2016)。改善華語教學師資生提問技巧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蘋琪(譯)(2007)。教師專業生涯發展:以自己為泉源。臺北:寂天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Bailey, K.M. , Curtis, A. & Nunan, D., 2001)
舒兆民(2016)。華語文教學。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5)。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2版)。臺北:心理出版股份有限公司。(Fraenkel, J.R., Wallen, N.E. & Hyun, H.H., 2012)
楊國燕(2005)。反思性教學: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7(4),109-110。
靳洪剛(2018)。提問互動法緒論:語言課堂教師提問的實施程序、策略及應用技巧。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6,3-20。
趙金銘、張和生、步延新、丁帥、田鑫、鄭睿等(2006)。對外漢語教師素質與教師培訓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柏宏(2017)。邁向跨域與創新的通識課程4.0。載於游適宏(主編),走進跨領域和自主學習的通識課(頁15-30)。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心理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潘韻琪(2013)。前進加拿大—從國小流浪教師到華語教師生命歷程之敘事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2版)。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Mills, G. E., 1999)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Clandinin, D.J., Connelly, F.M.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心理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喬育(2010)。增強成人華語學習的動機:Wlodkowski動機的時間連續模式的應用。世界華文教育學會,1(7),81-96。
蔡喬育(2011)。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發展助力與困境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17,253-280。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戴金惠(2014)。生活、認知與中文教學。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文文獻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Library of Alexandria.
Denzin, N. K. (2009).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Transaction Publishers.
Polanyi, M. (1958).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an Lier, L. (1994). Action research. Sintagma: revista de lingüística, 31-37.
Wallace, M. J., & Bau, T. (1991).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 reflective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資源
看中國新聞網 ( 2006年1月6日)。美國啟動「國家安全語言」計畫------漢語成「關鍵」外語。取自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06/01/06/137360.html
陳清河(2018年11月19日)。斜槓與π型思維的媒體人才。YAHOO論壇。 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3%80%90yahoo%E8%AB%96%E5%A3%87%EF%BC%8F%E9%99%B3%E6%B8%85%E6%B2%B3%E3%80%91%E6%96%9C%E6%A7%93%E8%88%87%CF%80%E5%9E%8B%E6%80%9D%E7%B6%AD%E7%9A%84%E5%AA%92%E9%AB%94%E4%BA%BA%E6%89%8D-010001849.html
經濟部 ( 2011年2月25日)。定義跨領域人才。人才快訊電子報。取自http://itriexpress.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9794.html
蔡清田(2011年5月1日)。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飛訊,118。臺北市:國家文官學院。取自
https://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4d27d7b2d1cb43df3519a948be3f4540.pdf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14,November 14).Re: Subject teaching in
Finnish schools is not being abolish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ph.fi/english/current_issues/101/0/subject_teaching_in_finnish_schools_is_not_being_abolished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