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報紙
1.《聯合報》
2.《中國時報》
3.《自由時報》
二、專書
1.王健旺,《護鄉佑民 萬載香火:臺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2.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年。
3.王萬邦,《臺灣的古圳道》。臺北:遠足文化,2003年。
4.王健旺,《臺灣的土地公》。臺北:遠足文化,2003年。
5.王蓓禹,《近閱桃園埤塘》。桃園:桃園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21年。
6.方偉達,《節慶觀光與民俗》。臺北:五南圖書,2016年。
7.池志徵,《臺灣遊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8.交通部,《觀光政策白皮書》。臺北:交通部,2001年。
9.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加強地方文化藝術發展計畫(第二期計畫)實地查證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年。
10.李清崧,《庄頭庄尾土地公──土地伯公信仰到社區文化》。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11.李金玉,《家在桃園:看見桃園市八年的躍進2006-2014》。桃園:桃園市公所,2014年。
12.邱穀工程顧問公司,《桃園縣交通運輸政策白皮書(含綠色交通發展策略)規劃》。桃園:桃園縣交通局,2007年。
13.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2008年。
14.林詠能、李兆翔、林玟伶,《節慶、觀光與地方振興整合型計畫:以水金九周邊地區為例》。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1。
15.林會承,《桃園縣藝文資源調查工作計畫報告書》。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16.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年。
17.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18.約翰.厄里、約拿斯.拉森,《觀光客的凝視3.0》。臺北:書林出版,2016年。
19.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20.徐雨村、張維安、羅烈師,《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 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苗栗:桂冠圖書,2018年。
21.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我國大型地方節慶活動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年。
22.桃園廳,《桃園廳志》。桃園:桃園廳,1906年。
23.桃園市龍岡社區發展協會,《桃氣神仙里長伯:桃園市土地公文化故事》。桃園:桃園市公所,2009年。
24.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土地伯公的信仰活動成果專輯:人與土地》。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25.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桃園縣立文化中心簡介》。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26.桃園縣政府,《變更南崁新市鎮都市計畫(多功能藝文園區)細部計畫(修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部分條文)書》,2008年7月。
27.桃園縣政府,《擬定桃園市都市計畫(配合中路地區整體開發計畫)細部計畫書》,2009年9月。
28.桃園市政府,《變更桃園市都市計畫(配合中路地區整體開發計畫)細部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案計畫書》,2016年3月。
29.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桃園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畫先期規劃研究》。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30.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桃園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劃》。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31.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南天書局,1993年。
32.陳國川、施崇武、劉湘櫻、唐菁萍、郭楚琳、劉女豪,《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 桃園縣(下)》。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年。
33.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34.陳其澎,《桃園大圳及光復圳系統埤塘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印,2003年。
35.陳郁秀,《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臺北:先覺出版,2013年。
36.陳錫禎,《桃園市政府地政局志 下冊》。桃園:桃園市政府地政局。
37.郭薰楓、盛健君,《桃園縣誌卷──土地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4年。
38.郭薰楓、李善鋻,《桃園縣誌卷四(上)經濟志》。桃園:桃園縣政府,1966年。
39.郭薰風,《桃園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40.張素玢,《北桃園區域發展史》。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41.張素玢,《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報告書》。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42.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6年。
43.新竹州,《桃園大圳》。新竹:新竹州,1924年。
44.新竹州,《新竹州管內埤圳調》。新竹:新竹州,1936年。
45.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臺灣埤圳統計(明治四十四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1913年。
4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年。
47.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民俗采風史料探源-八十七年臺灣文化節北區活動成果專輯》。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98年。
48.(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
49.鄭文燦,《厝邊阿伯土地公》。桃園: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2022年。
50.賴澤涵,《新修桃園縣志 住民志》。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年。
51.賴澤涵,《新修桃園縣志 開闢志》。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年。
52.賴澤涵,《新修桃園縣志 地理志》。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年。
53.謝育潁主持,《我國文化設施配置及最適規模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年。
三、期刊論文
1.王志宇,〈臺灣的地頭土地公──以竹山地區土地公廟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頁143、144、149。
2.王志弘,〈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期(2003年12月),頁121-186。
3.王志弘,〈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人文社會學報. 世新大學》第11期(2010年7月),頁4。
4.王志弘,〈文化治理的內蘊衝突與政治折衝〉,《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52卷4期(2014年12月),頁65-109。
5.王志弘、高郁婷,〈臺北市藝文場所轉變的空間政治:基礎設施化的視角〉,《地理研究》第70期(2019年5月),頁1-31。
6.王明元、楊淑美,〈節慶活動對社會文化的衝擊──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第4期(2007年9月),頁117-130。
7.王思文、張弘遠,〈地方新興節慶活動對於地方觀光發展效益探討──以參觀遊客滿意度進行分析〉,《島嶼觀光研究》第3卷3期(2010年9月),頁1-21。
8.王佳煌,〈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批判分析:兼論大桃園市文化政策的效益評估問題〉,《國家與社會》第17期(2015年12月),頁81-104。
9.王俊豪、方珍玲、康景翔,〈觀光節慶資金結構之研究──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的公私夥伴關係為例〉,《農業推廣學報》第24期(2008年1月),頁17-44。
10.王世慶,〈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清代臺灣社會經濟》。頁131-216。
11.江明珊,〈當代國家博物館作為文化治理與後博物館的接觸地帶──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32卷2期(2018年4月),頁37-59。
12.李豐楙,〈斯土斯神:土地信仰的「理念性移植」──以桃園巿為例的綜合考察〉,《世界宗教學刊》第21期(2013年6月)。
13.李泳龍、黃宗誠、吳華權,〈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產業振興之研究──鄉鎮推動產業文化節慶之考察〉,《公共事務評論》第3期(2002年4月),頁115-134。
14.李明宗,〈宗教觀光:朝聖與文化展演〉,《身體文化學報》第1輯(2005年12月),頁155-165。
15.宋龍飛,〈社祭之源.里社之神──從「福德正神」土地公談起〉,《藝術家》第48期(1979年5月),頁108-122。
16.吳鄭重、王伯仁,〈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台灣新興節慶活動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地理研究》第54期(2011年5月),頁69-95。
17.吳詩興,〈傳承與創造:福德正神信仰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7期(2011年12月),頁117-175。
18.吳佳融、賴進貴,〈日治時期臺灣民間地圖之發展-以「私設埤圳圖」為例〉,《地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第27期(2017年11月),頁43。
19.杜立偉,〈關西地區土地公廟空間配置及其內涵〉,《臺灣人文》第5卷(2000年12月),頁267-290。
20.林美容著,〈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祭祀圈與地方社會》。頁38-66。
21.林錫銓、蔡奇芳、廖瑞君、張宇函,〈族群意識與地方節慶觀光發展──走訪三義客家桐花祭〉,《社區發展季刊》第127期(2009年9月),頁245-257。
22.林芬郁,〈平埔聚落遺跡的見證──北投保德宮的番仔王爺與「平埔社」土地公〉,《原住民族文獻》第3期(2012年6月),頁17-21。
23.邱宜文,〈平鎮地區伯公傳說調查研究〉,《北商學報》第18期(2010年7月),頁109-129。
24.胡俊佳,〈觀光凝視作為文化治理:「兩蔣」、「陸客」與觀光的(去)政治化〉,《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50卷3期(2012年9月),頁97-140。
25.財團法人文化環境基金會,〈地方的時代與文化的時代──以地方為主軸的文化政策思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7期(1999年) ,頁75-79。
26.高賢治,〈中國古代社祭之謎──土地公考源〉,《臺北文獻(直字)》第151期(2005年3月),頁364-369。
27.高崇倫,〈雲林縣古坑鄉咖啡節慶活動對地方觀光產業影響之研究〉,《華岡地理學報》第22期(2008年12月),頁45。
28.唐蕙韻,〈政府支持與國家認證的民俗節慶新傳統:「金門迎城隍」的重要民俗之路〉,《民俗曲藝》第196期(2017年6月),頁85-145。
29.殷寶寧,〈一座博物館的誕生?文化治理與古蹟保存中的淡水紅毛城〉,《博物館學季刊》第27卷2期(2013年4月),頁5-29。
30.殷寶寧,〈臺灣當代博物館建築形式與博物館文化治理變遷歷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第29卷2期(2015年4月),頁23-43+45。
31.張二文,〈美濃土地伯公的祭祀與聚落的互動〉,《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9卷第1期(2003年3月),頁99-110。
32.張二文,〈客家人最親近的神祇:土地伯公──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民俗與文化》第4期(2007年10月),頁24-62。
33.張文玉、林瑋嬪,〈仙姑、臺商與廟宇經理人:新時代的廈門土地公廟〉,《考古人類學刊》第82期(2015年6月),頁27-60。
34.張依依,〈解構公仔社會文化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3期(2009年3月),頁167-188。
35.陸允怡、李錦濱、盧俊吉,〈觀光節慶效益之研究──以萬丹國際紅豆節為例〉,《農業推廣文彙》第60輯(2015年12月),頁111-126。
36.陳其澎,〈水利建設對文化地景的改變之研究:以百年來桃園縣為例〉,《建築學報》第85期(2013年9月),頁77-98。
37.陳鴻圖,〈從陂塘到大圳──桃園臺地的水利變遷〉,《東華人文學報》第5期(2003年7月),頁183-208。
38.陳芳惠,〈桃園臺地的水利開發與空間組織的變遷〉,《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5期(1979年),頁49-77。
39.陳仙玫、張宏政,〈農業產業文化新興節慶活動之意義與影響──以苗栗縣大湖鄉草莓文化季為例〉,《嶺東學報》第32期(2012年12月),頁133-154。
40.陳沛悌、陳甫鼎、 裴蕾,〈節慶活動對地方行銷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第9卷3期(2014年9 月),頁23-38。
41.陳琳淳,〈大甲鎮地方民俗與文化市鎮治理之研究〉,《思與言》第44期(2006年12月),頁153-231。
42.黃孫權、成露茜,〈文化產業、文化治理與地方認同──以臺灣新興的嘉年華為例〉,《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8期(2007年9月),頁23-35。
43.黃蘭燕,〈一個文化治理的角度──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第30卷3期(2016年7月),頁81-97+99。
44.黃進仕,〈福德文化的節慶推廣:以臺灣桃園土地公文化節為例〉《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 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苗栗:桂冠圖書,2018年),頁337-362。
45.程良雄,〈文化中心(局)的設立與改制〉,《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圖書館年鑑》。(臺北:國家圖書館,民國 90 年),頁 39-41。
46.楊玉君,〈中秋社祭與南臺灣的社樹信仰〉,《民俗曲藝》第169期(2010年9月),頁4-5。
47.葉鐘玲,〈南洋華人與大伯公信仰:綜述歷年學界各家論說與討論〉,《華人文化研究》第1卷第2期(2013年12月),頁175-183。
48.董芳苑,〈臺灣民間信仰之認識〉,《臺灣文獻季刊》第33卷4期(1982年12月),頁93-104。
49.廖世璋,〈國家治理下的文化政策:一個歷史回顧〉,《建築與規劃學報》第3卷2期(2002年10月),頁160-181。
50.蔡淑娟,〈土地神信仰華人移民地區發展的差異探索:臺灣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策展的敘事概念〉《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 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苗栗:桂冠圖書,2018年),頁363-404。
51.劉敏耀,〈新竹六家地區伯公廟及其建築研究〉,《中原設計學報》第2卷1期(1999年12月),頁95-109。
52.劉守成,〈宜蘭縣政府的行銷策略──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例〉,《研考雙月刊》第27卷3期(2003年6月),頁50-55。
53.鄭水萍,〈臺灣民間社會的場所精神:從傳統到都市「土地公」的地方多元詮釋版本〉,《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7期(2007年3月),頁117-172。
54.賴瑛瑛,〈公私協力的博物館治理〉,《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第64卷4期(2011年12月),頁29-49。
55.簡榮聰,〈關西、頭份鎮土地公聯合辦公廟紀實—客家庄現代鄉村社區人口結構變遷的合祀土地信仰〉,《臺灣文獻》第45卷3期(1994年9月),頁27-30。
56.簡明捷,〈恆春阿美族人的土地公〉,《歷史臺灣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期(2011年4月),頁155-175。
57.蔡怡怡、黃靖惠,〈類博物館的地方文化館參與節慶與地方意識之連結──以平溪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7卷1期(2013年1月),頁5-32。
58.鄧文龍,〈高雄節慶的反省與建議:以城隍廟繞境祭典活動與2010高雄春天藝術節為例〉,《高雄文化研究》(2010年7月),頁153-191。
59.鍾政偉,〈節慶活動認知、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2013高雄燈會藝術節為例〉,《島嶼觀光研究》第7卷1期(2014年3月),頁26-53。
60.鍾政偉、陳瀅如,〈以遊客觀點建構節慶活動參與行為之研究〉,《休憩管理研究》第2卷2期(2015年9月),頁43-56。
61.羅永昌,〈「一方福蔭」──苗栗公館客家伯公信仰之研究〉,《聯大學報》第7卷第2期(2010年12月),頁195-209。
62.蘇恒安,〈特產節慶的神聖空間與觀光地方〉,《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3期(2012年6月),頁25-59。
63.蘇菲,〈守護大地的土地之神 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源雜誌》第128期(2018年3-4月),頁62-67。
四、博碩士學位論文
1.王健旺,〈臺灣土地神及其造像藝術〉。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2.李素月,〈文化治理與地域發展──九○年代以降宜蘭的空間—社會過程(1990〜2002)〉。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3.汪潔音,〈民間信仰之地方行銷研究以桃園市推廣土地公文化節為例〉。桃園: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4.林建宇,〈地方節慶的文化治理研究──以淡水藝術踩街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5.林敬傑,〈導入文化觀光於民俗信仰活動成效之研究──以桃園市土地公文化節為例〉。桃園: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2013年。6.周甄含,〈民間文化信仰帶動地方觀光之研究──以桃園土地公文化節為例〉,(桃園: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2019年)。7.洪榆橙,〈喧嘩之外的凝視──臺灣地方文化藝術節現象與政策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8.翁靖俞,〈臺灣伴手禮印象及在地連結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管理學院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9.陳鴻禧,〈地方治理能力之研究:以宜蘭縣羅東鎮節慶活動辦理為例〉。宜蘭: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10.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1999年
11.游瑛妙,〈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滿意度之分析〉。臺中:靜宜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1999年。
12.楊淑玲,〈桃園臺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13.廖炯志,〈公部門辦理節慶活動之組織與網絡整合研究-以臺北燈節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7年。14.盧玟欣,〈全球地方化治理:恆春鎮之地方發展策略〉。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5.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
16.簡逸姍,〈桃園市中心區空間變遷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五、政府公開資料
1.「臺灣採購公報網」:https://www.taiwanbuying.com.tw/
2.「選舉公報」:https://bulletin.cec.gov.tw/
3.桃園市政府《市政新聞》,2015-2023年。
4.桃園區公所《區政新聞》,2015-2017年。
5.桃園市議會第3屆定期會,《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工作報告》(第1次),2023年。
6.桃園市議會第2屆定期會,《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工作報告》(第1至8次),2019-2022年。
7.桃園市議會第1屆定期會,《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工作報告》(第1至7次),2015-2018年。
8.桃園市議會第1屆定期會,《桃園市市長施政報告》(第1次),2015年。
9.桃園區公所,《桃園區公所年度施政計畫》(104年度)。桃園:桃園區公所,2015年。
10.桃園市公所,《桃園市公所年度施政計畫》(99-103年度)。桃園:桃園市公所,2009-2014年。
11.桃園市公所,《桃園市公所公款補助團體私人情形明細表》(100-103年度)。桃園:桃園市公所,2011-2014年。
12.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年度預算書》(106-110年度)。桃園: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2017-2021年。
13.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年度決算書》(106-111年度)。桃園: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2017-2022年。
六、承辦單位之文宣出版品
1.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2018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活動摺頁〉,(桃園: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2018年)。
2.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土報》,(桃園: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2019-2022年)。
3.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成果手冊》,(桃園: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2019-2020年)。
七、網路資料
1.日治時期臺灣佛教史料:https://buddhism.lib.ntu.edu.tw/museum/TAIWAN/ny.html
2.行政院全球資訊網:https://www.ey.gov.tw/index/
3.內政部全國宗教知識網:https://religion.moi.gov.tw/
4.內政地理資訊圖資雲整合服務平台:https://www.tgos.tw/tgos/web/tgos_home.aspx
5.中華民國文化部:https://www.moc.gov.tw/Default.aspx
6.文化部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網:https://event.moc.gov.tw/mp.asp?mp=1
7.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s://nrch.culture.tw/#
8.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Index
9.文化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s://law.moc.gov.tw/law/index.aspx
10.交通部觀光局-觀光資訊網:https://www.taiwan.net.tw/
11.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
12.桃園市政府:https://www.tycg.gov.tw/ch/index.jsp
13.桃園市政府經濟發展局:https://edb.tycg.gov.tw/Default.aspx
14.桃園市政府地政局:https://land.tycg.gov.tw/Default.aspx
15.桃園市政府民政局:https://cab.tycg.gov.tw/
16.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https://dorts.tycg.gov.tw/
17.桃園市政府新建工程處:https://opc.tycg.gov.tw/index.jsp
18.桃園市都市計畫地理資訊服務網:https://urplanning.tycg.gov.tw/upgis/
19.桃園市政府施政成果透明資訊網:https://reiso.tycg.gov.tw/
20.桃園市政府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s://law.tycg.gov.tw/index.aspx
21.桃園觀光導覽網:https://travel.tycg.gov.tw/
22.桃園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aoyuan.aspx
23.桃園市桃園區公所:https://www.tao.tycg.gov.tw/index.jsp
24.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http://www.taoyuancf.org.tw/aboutus
25.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http://www.taoyuantudigong.org.tw/
26.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https://www.facebook.com/taoyuantudigong
27.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gy2gt1kv2d
28.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https://www.facebook.com/IFFTuDiGong/
29.Newtalk新聞: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2-17/82013
30.指傳媒:http://www.fingermedia.tw/?p=597402
31.人間衛視:http://www.bltv.tv/
32.人間通訊社:https://www.lnanews.com/
33.臺灣省商業會-臺灣百大伴手禮:https://www.taiwanbest100.com.tw/
34.橙果設計股份有限公司:https://dem-global.com/
35.郭祿食品有限公司:https://www.kuolu.com.tw/index.php
36.車城福安宮開基福德正神祖廟:https://www.facebook.com/FuanTemple1662/?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