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4: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茹姻
研究生(外文):TSAI, JU-YIN
論文名稱:信仰、節慶與觀光:以文化治理下的桃園市「市土地公」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Belief, Festival, and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City Grandpa” in Taoyuan under the Cultural Governance
指導教授:王怡茹王怡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YI-RU
口試委員:葉韻翠王御風
口試委員(外文):YEH, YUN-TSUEIWANG, YU-FONG
口試日期:2023-07-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6
中文關鍵詞:桃園市文化治理土地公文化節土地公文化館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
外文關鍵詞:Taoyuan CityCultural GovernanceCultural Festival of TudigongTaoyuan Tudigong Culture MuseumInternational Folklore Festival of Tudigo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土地公信仰源自人與土地的緊密連結,為臺灣民間信仰普遍的神祇,亦為界定聚落的重要指標。自清1730年間漢人大規模開發桃園臺地以來,民眾仰賴埤圳灌溉水田稻作的土地利用方式,形塑人與土地互動下獨特的埤塘景觀、「田頭田尾土地公」及「圳頭圳尾土地公」的人文景觀,更使專司土地與水源的土地公神祇,在桃園區發展出「土地公廟密度全國最高」之信仰特色。自2008年起,縣轄市時期的桃園市政府開始運用土地公作為地方節慶的「造節」元素,建構出全國特殊的「土地公文化節」,並形塑「市土地公」金身,成為全桃園市土地公的最高信仰核心。2014年桃園升格直轄市後,土地公文化節的舉辦規模更加擴大,除在地的土地公整合外,更轉型發展為「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此外,全臺第一座「土地公文化館」的設置,更是整合信仰、博物館、活動中心等多元展示功能的文化館舍。基於這樣特殊現象觀察,本研究主要運用文化治理之觀點,分析桃園市「市土地公」的建構歷程、土地公文化節的發展,及其作為不同時期政府治理媒介的文化內涵。
本論文之研究成果如下:
第一、自清乾隆2年(1737)漢人大規模入墾桃園區,移入原鄉的農耕技術,解決桃園臺地水源及土壤貧瘠等不利農耕之問題,並形成桃園臺地上以水田稻作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而水利系統的完善,不但造就桃園臺地密布埤塘景觀,亦使桃園區成為全臺土地公廟密度最高的區域。
第二、2006年,縣轄市時期桃園市長(今桃園區)蘇家明配合中央文化政策轉型以地方為導向,以政策引領民間團體的落實,完成全市土地公廟普查,塑造「市土地公」神像,打造「土地公文化節」,逐步建構桃園市的土地公特色,並進一步於2013年建置「土地公文化館」,企圖以空間承載土地公特色,並延續治績。
第三、2014年,直轄市時期桃園市長鄭文燦因應桃園縣行政區改制,以政策支持承辦單位的執行,引領節慶擴大,營運「土地公文化館」,藉此凝聚地方意識,並進一步於2018年擴展信仰資源調查範圍,轉型節慶為「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企圖擴展「土地公」影響力並接軌國際。
第四、土地公信仰低階且功能多元之特質,促成「桃園市」之跨域共榮。而「桃園市」土地公信仰特色至今仍隨著都市發展在持續變遷與形塑的動態過程中,「土地公」的符號內涵亦隨著政黨輪替被再次詮釋,並引領地方的再發展。透過「桃園市」文化治理下的土地公信仰,將可觀察到「桃園市」建構土地公文化特色之歷程與目的,並揭示了自1990年代以來,臺灣國內旅遊風潮興起,文化治理亦愈趨重視地域特色之展現。
This research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 God(土地公)belief in Taoyuan City. It explores how Earth God belief has become a defining feature of the local culture, starting from 2006 under Mayor Su Chia-ming(蘇家明)in the county-administered City, and continuing up to 2022 under Mayor Cheng Wen-tsan(鄭文燦)during the Special Municipality governance period in Taoy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overnance, this study regards Earth God temples as crucial landmarks reflecting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itizens and the land. The research aims to elucidate the symbolic content of Earth God belief as a medium for government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its underlying governance objectives, investigating how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s have shape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 God.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cultural analysis, and policy analysis. Firstly, historical retrospective is employed to tr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practices in Taoyuan Distri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God belief since the Qing Dynasty. Subsequently, the study delves into how the government of the county-administered City of Taoyuan gradually constructed Earth God belief as a local cultural feature. This is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how the government of the Special Municipality reinterpreted Earth God culture through cultural governance. This multi-layered analytical approach helps provid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Earth God belief in local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Earth God belief, with its grassroots and multifaceted characteristics, serves as a bridge facilitating regional integration, cross-border exchanges, international alignment, and transcending political party boundaries in Taoyuan City.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Earth God belief continue to evolve with the ongoing changes and shaping of the urban landscape, while the symbolic content of Earth God culture is reinterpreted with each change in political leadership, guiding local re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Earth God belief under cultural governance in Taoyuan City, we can gain insight into the process and objectives of constructing Taoyuan City's Earth Go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dditionally, it reveals the phenomenon of Taiwan's local governments enthusiastically utilizing folk customs for cultural governance since the 1990s. This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how local culture is intertwined with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how culture serves as a crucial medium for local identity and develop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觀點、素材與方法 19
第四節 研究架構 24
第二章 桃園區土地公信仰的發展脈絡與特色 27
第一節 桃園區的環境背景 27
第二節 桃園區漢人聚落的發展與變遷 32
第三節 水利系統與土地公廟的分布狀況 42
第三章 縣轄市時期:「土地公」文化的符號建構 53
第一節 桃園的文化政策發展背景 53
第二節 「桃園市」土地公特色推動歷程 64
第三節 「市土地公」的文化展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節」 79
第四章 直轄市時期:邁向國際化的土地公文化節 93
第一節 「桃園市」土地公特色之延續與擴大 93
第二節 展演的擴大與轉型──「桃園市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 104
第三節 「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的文化扎根 132
第五章 結論:「桃園市」文化治理下的土地公信仰 155
參考文獻 165
附錄一 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興建始末 175
一、報紙
1.《聯合報》
2.《中國時報》
3.《自由時報》

二、專書
1.王健旺,《護鄉佑民 萬載香火:臺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2.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年。
3.王萬邦,《臺灣的古圳道》。臺北:遠足文化,2003年。
4.王健旺,《臺灣的土地公》。臺北:遠足文化,2003年。
5.王蓓禹,《近閱桃園埤塘》。桃園:桃園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21年。
6.方偉達,《節慶觀光與民俗》。臺北:五南圖書,2016年。
7.池志徵,《臺灣遊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8.交通部,《觀光政策白皮書》。臺北:交通部,2001年。
9.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加強地方文化藝術發展計畫(第二期計畫)實地查證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年。
10.李清崧,《庄頭庄尾土地公──土地伯公信仰到社區文化》。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11.李金玉,《家在桃園:看見桃園市八年的躍進2006-2014》。桃園:桃園市公所,2014年。
12.邱穀工程顧問公司,《桃園縣交通運輸政策白皮書(含綠色交通發展策略)規劃》。桃園:桃園縣交通局,2007年。
13.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2008年。
14.林詠能、李兆翔、林玟伶,《節慶、觀光與地方振興整合型計畫:以水金九周邊地區為例》。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1。
15.林會承,《桃園縣藝文資源調查工作計畫報告書》。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16.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年。
17.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18.約翰.厄里、約拿斯.拉森,《觀光客的凝視3.0》。臺北:書林出版,2016年。
19.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20.徐雨村、張維安、羅烈師,《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 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苗栗:桂冠圖書,2018年。
21.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我國大型地方節慶活動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年。
22.桃園廳,《桃園廳志》。桃園:桃園廳,1906年。
23.桃園市龍岡社區發展協會,《桃氣神仙里長伯:桃園市土地公文化故事》。桃園:桃園市公所,2009年。
24.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土地伯公的信仰活動成果專輯:人與土地》。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25.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桃園縣立文化中心簡介》。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26.桃園縣政府,《變更南崁新市鎮都市計畫(多功能藝文園區)細部計畫(修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部分條文)書》,2008年7月。
27.桃園縣政府,《擬定桃園市都市計畫(配合中路地區整體開發計畫)細部計畫書》,2009年9月。
28.桃園市政府,《變更桃園市都市計畫(配合中路地區整體開發計畫)細部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案計畫書》,2016年3月。
29.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桃園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畫先期規劃研究》。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30.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桃園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劃》。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31.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南天書局,1993年。
32.陳國川、施崇武、劉湘櫻、唐菁萍、郭楚琳、劉女豪,《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 桃園縣(下)》。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年。
33.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34.陳其澎,《桃園大圳及光復圳系統埤塘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印,2003年。
35.陳郁秀,《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臺北:先覺出版,2013年。
36.陳錫禎,《桃園市政府地政局志 下冊》。桃園:桃園市政府地政局。
37.郭薰楓、盛健君,《桃園縣誌卷──土地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4年。
38.郭薰楓、李善鋻,《桃園縣誌卷四(上)經濟志》。桃園:桃園縣政府,1966年。
39.郭薰風,《桃園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40.張素玢,《北桃園區域發展史》。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41.張素玢,《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報告書》。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42.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6年。
43.新竹州,《桃園大圳》。新竹:新竹州,1924年。
44.新竹州,《新竹州管內埤圳調》。新竹:新竹州,1936年。
45.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臺灣埤圳統計(明治四十四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1913年。
4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年。
47.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民俗采風史料探源-八十七年臺灣文化節北區活動成果專輯》。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98年。
48.(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
49.鄭文燦,《厝邊阿伯土地公》。桃園: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2022年。
50.賴澤涵,《新修桃園縣志 住民志》。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年。
51.賴澤涵,《新修桃園縣志 開闢志》。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年。
52.賴澤涵,《新修桃園縣志 地理志》。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年。
53.謝育潁主持,《我國文化設施配置及最適規模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年。

三、期刊論文
1.王志宇,〈臺灣的地頭土地公──以竹山地區土地公廟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頁143、144、149。
2.王志弘,〈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期(2003年12月),頁121-186。
3.王志弘,〈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人文社會學報. 世新大學》第11期(2010年7月),頁4。
4.王志弘,〈文化治理的內蘊衝突與政治折衝〉,《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52卷4期(2014年12月),頁65-109。
5.王志弘、高郁婷,〈臺北市藝文場所轉變的空間政治:基礎設施化的視角〉,《地理研究》第70期(2019年5月),頁1-31。
6.王明元、楊淑美,〈節慶活動對社會文化的衝擊──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第4期(2007年9月),頁117-130。
7.王思文、張弘遠,〈地方新興節慶活動對於地方觀光發展效益探討──以參觀遊客滿意度進行分析〉,《島嶼觀光研究》第3卷3期(2010年9月),頁1-21。
8.王佳煌,〈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批判分析:兼論大桃園市文化政策的效益評估問題〉,《國家與社會》第17期(2015年12月),頁81-104。
9.王俊豪、方珍玲、康景翔,〈觀光節慶資金結構之研究──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的公私夥伴關係為例〉,《農業推廣學報》第24期(2008年1月),頁17-44。
10.王世慶,〈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清代臺灣社會經濟》。頁131-216。
11.江明珊,〈當代國家博物館作為文化治理與後博物館的接觸地帶──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32卷2期(2018年4月),頁37-59。
12.李豐楙,〈斯土斯神:土地信仰的「理念性移植」──以桃園巿為例的綜合考察〉,《世界宗教學刊》第21期(2013年6月)。
13.李泳龍、黃宗誠、吳華權,〈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產業振興之研究──鄉鎮推動產業文化節慶之考察〉,《公共事務評論》第3期(2002年4月),頁115-134。
14.李明宗,〈宗教觀光:朝聖與文化展演〉,《身體文化學報》第1輯(2005年12月),頁155-165。
15.宋龍飛,〈社祭之源.里社之神──從「福德正神」土地公談起〉,《藝術家》第48期(1979年5月),頁108-122。
16.吳鄭重、王伯仁,〈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台灣新興節慶活動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地理研究》第54期(2011年5月),頁69-95。
17.吳詩興,〈傳承與創造:福德正神信仰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7期(2011年12月),頁117-175。
18.吳佳融、賴進貴,〈日治時期臺灣民間地圖之發展-以「私設埤圳圖」為例〉,《地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第27期(2017年11月),頁43。
19.杜立偉,〈關西地區土地公廟空間配置及其內涵〉,《臺灣人文》第5卷(2000年12月),頁267-290。
20.林美容著,〈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祭祀圈與地方社會》。頁38-66。
21.林錫銓、蔡奇芳、廖瑞君、張宇函,〈族群意識與地方節慶觀光發展──走訪三義客家桐花祭〉,《社區發展季刊》第127期(2009年9月),頁245-257。
22.林芬郁,〈平埔聚落遺跡的見證──北投保德宮的番仔王爺與「平埔社」土地公〉,《原住民族文獻》第3期(2012年6月),頁17-21。
23.邱宜文,〈平鎮地區伯公傳說調查研究〉,《北商學報》第18期(2010年7月),頁109-129。
24.胡俊佳,〈觀光凝視作為文化治理:「兩蔣」、「陸客」與觀光的(去)政治化〉,《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50卷3期(2012年9月),頁97-140。
25.財團法人文化環境基金會,〈地方的時代與文化的時代──以地方為主軸的文化政策思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7期(1999年) ,頁75-79。
26.高賢治,〈中國古代社祭之謎──土地公考源〉,《臺北文獻(直字)》第151期(2005年3月),頁364-369。
27.高崇倫,〈雲林縣古坑鄉咖啡節慶活動對地方觀光產業影響之研究〉,《華岡地理學報》第22期(2008年12月),頁45。
28.唐蕙韻,〈政府支持與國家認證的民俗節慶新傳統:「金門迎城隍」的重要民俗之路〉,《民俗曲藝》第196期(2017年6月),頁85-145。
29.殷寶寧,〈一座博物館的誕生?文化治理與古蹟保存中的淡水紅毛城〉,《博物館學季刊》第27卷2期(2013年4月),頁5-29。
30.殷寶寧,〈臺灣當代博物館建築形式與博物館文化治理變遷歷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第29卷2期(2015年4月),頁23-43+45。
31.張二文,〈美濃土地伯公的祭祀與聚落的互動〉,《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9卷第1期(2003年3月),頁99-110。
32.張二文,〈客家人最親近的神祇:土地伯公──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民俗與文化》第4期(2007年10月),頁24-62。
33.張文玉、林瑋嬪,〈仙姑、臺商與廟宇經理人:新時代的廈門土地公廟〉,《考古人類學刊》第82期(2015年6月),頁27-60。
34.張依依,〈解構公仔社會文化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3期(2009年3月),頁167-188。
35.陸允怡、李錦濱、盧俊吉,〈觀光節慶效益之研究──以萬丹國際紅豆節為例〉,《農業推廣文彙》第60輯(2015年12月),頁111-126。
36.陳其澎,〈水利建設對文化地景的改變之研究:以百年來桃園縣為例〉,《建築學報》第85期(2013年9月),頁77-98。
37.陳鴻圖,〈從陂塘到大圳──桃園臺地的水利變遷〉,《東華人文學報》第5期(2003年7月),頁183-208。
38.陳芳惠,〈桃園臺地的水利開發與空間組織的變遷〉,《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5期(1979年),頁49-77。
39.陳仙玫、張宏政,〈農業產業文化新興節慶活動之意義與影響──以苗栗縣大湖鄉草莓文化季為例〉,《嶺東學報》第32期(2012年12月),頁133-154。
40.陳沛悌、陳甫鼎、 裴蕾,〈節慶活動對地方行銷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第9卷3期(2014年9 月),頁23-38。
41.陳琳淳,〈大甲鎮地方民俗與文化市鎮治理之研究〉,《思與言》第44期(2006年12月),頁153-231。
42.黃孫權、成露茜,〈文化產業、文化治理與地方認同──以臺灣新興的嘉年華為例〉,《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8期(2007年9月),頁23-35。
43.黃蘭燕,〈一個文化治理的角度──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第30卷3期(2016年7月),頁81-97+99。
44.黃進仕,〈福德文化的節慶推廣:以臺灣桃園土地公文化節為例〉《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 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苗栗:桂冠圖書,2018年),頁337-362。
45.程良雄,〈文化中心(局)的設立與改制〉,《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圖書館年鑑》。(臺北:國家圖書館,民國 90 年),頁 39-41。
46.楊玉君,〈中秋社祭與南臺灣的社樹信仰〉,《民俗曲藝》第169期(2010年9月),頁4-5。
47.葉鐘玲,〈南洋華人與大伯公信仰:綜述歷年學界各家論說與討論〉,《華人文化研究》第1卷第2期(2013年12月),頁175-183。
48.董芳苑,〈臺灣民間信仰之認識〉,《臺灣文獻季刊》第33卷4期(1982年12月),頁93-104。
49.廖世璋,〈國家治理下的文化政策:一個歷史回顧〉,《建築與規劃學報》第3卷2期(2002年10月),頁160-181。
50.蔡淑娟,〈土地神信仰華人移民地區發展的差異探索:臺灣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策展的敘事概念〉《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 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苗栗:桂冠圖書,2018年),頁363-404。
51.劉敏耀,〈新竹六家地區伯公廟及其建築研究〉,《中原設計學報》第2卷1期(1999年12月),頁95-109。
52.劉守成,〈宜蘭縣政府的行銷策略──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例〉,《研考雙月刊》第27卷3期(2003年6月),頁50-55。
53.鄭水萍,〈臺灣民間社會的場所精神:從傳統到都市「土地公」的地方多元詮釋版本〉,《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7期(2007年3月),頁117-172。
54.賴瑛瑛,〈公私協力的博物館治理〉,《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第64卷4期(2011年12月),頁29-49。
55.簡榮聰,〈關西、頭份鎮土地公聯合辦公廟紀實—客家庄現代鄉村社區人口結構變遷的合祀土地信仰〉,《臺灣文獻》第45卷3期(1994年9月),頁27-30。
56.簡明捷,〈恆春阿美族人的土地公〉,《歷史臺灣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期(2011年4月),頁155-175。
57.蔡怡怡、黃靖惠,〈類博物館的地方文化館參與節慶與地方意識之連結──以平溪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7卷1期(2013年1月),頁5-32。
58.鄧文龍,〈高雄節慶的反省與建議:以城隍廟繞境祭典活動與2010高雄春天藝術節為例〉,《高雄文化研究》(2010年7月),頁153-191。
59.鍾政偉,〈節慶活動認知、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2013高雄燈會藝術節為例〉,《島嶼觀光研究》第7卷1期(2014年3月),頁26-53。
60.鍾政偉、陳瀅如,〈以遊客觀點建構節慶活動參與行為之研究〉,《休憩管理研究》第2卷2期(2015年9月),頁43-56。
61.羅永昌,〈「一方福蔭」──苗栗公館客家伯公信仰之研究〉,《聯大學報》第7卷第2期(2010年12月),頁195-209。
62.蘇恒安,〈特產節慶的神聖空間與觀光地方〉,《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3期(2012年6月),頁25-59。
63.蘇菲,〈守護大地的土地之神 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源雜誌》第128期(2018年3-4月),頁62-67。

四、博碩士學位論文
1.王健旺,〈臺灣土地神及其造像藝術〉。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李素月,〈文化治理與地域發展──九○年代以降宜蘭的空間—社會過程(1990〜2002)〉。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3.汪潔音,〈民間信仰之地方行銷研究以桃園市推廣土地公文化節為例〉。桃園: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4.林建宇,〈地方節慶的文化治理研究──以淡水藝術踩街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5.林敬傑,〈導入文化觀光於民俗信仰活動成效之研究──以桃園市土地公文化節為例〉。桃園: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2013年。
6.周甄含,〈民間文化信仰帶動地方觀光之研究──以桃園土地公文化節為例〉,(桃園: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2019年)。
7.洪榆橙,〈喧嘩之外的凝視──臺灣地方文化藝術節現象與政策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8.翁靖俞,〈臺灣伴手禮印象及在地連結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管理學院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9.陳鴻禧,〈地方治理能力之研究:以宜蘭縣羅東鎮節慶活動辦理為例〉。宜蘭: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10.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1999年
11.游瑛妙,〈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滿意度之分析〉。臺中:靜宜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1999年。
12.楊淑玲,〈桃園臺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13.廖炯志,〈公部門辦理節慶活動之組織與網絡整合研究-以臺北燈節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7年。
14.盧玟欣,〈全球地方化治理:恆春鎮之地方發展策略〉。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15.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
16.簡逸姍,〈桃園市中心區空間變遷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五、政府公開資料
1.「臺灣採購公報網」:https://www.taiwanbuying.com.tw/
2.「選舉公報」:https://bulletin.cec.gov.tw/
3.桃園市政府《市政新聞》,2015-2023年。
4.桃園區公所《區政新聞》,2015-2017年。
5.桃園市議會第3屆定期會,《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工作報告》(第1次),2023年。
6.桃園市議會第2屆定期會,《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工作報告》(第1至8次),2019-2022年。
7.桃園市議會第1屆定期會,《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工作報告》(第1至7次),2015-2018年。
8.桃園市議會第1屆定期會,《桃園市市長施政報告》(第1次),2015年。
9.桃園區公所,《桃園區公所年度施政計畫》(104年度)。桃園:桃園區公所,2015年。
10.桃園市公所,《桃園市公所年度施政計畫》(99-103年度)。桃園:桃園市公所,2009-2014年。
11.桃園市公所,《桃園市公所公款補助團體私人情形明細表》(100-103年度)。桃園:桃園市公所,2011-2014年。
12.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年度預算書》(106-110年度)。桃園: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2017-2021年。
13.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年度決算書》(106-111年度)。桃園: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2017-2022年。

六、承辦單位之文宣出版品
1.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2018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活動摺頁〉,(桃園: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2018年)。
2.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土報》,(桃園: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2019-2022年)。
3.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成果手冊》,(桃園: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2019-2020年)。

七、網路資料
1.日治時期臺灣佛教史料:https://buddhism.lib.ntu.edu.tw/museum/TAIWAN/ny.html
2.行政院全球資訊網:https://www.ey.gov.tw/index/
3.內政部全國宗教知識網:https://religion.moi.gov.tw/
4.內政地理資訊圖資雲整合服務平台:https://www.tgos.tw/tgos/web/tgos_home.aspx
5.中華民國文化部:https://www.moc.gov.tw/Default.aspx
6.文化部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網:https://event.moc.gov.tw/mp.asp?mp=1
7.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s://nrch.culture.tw/#
8.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Index
9.文化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s://law.moc.gov.tw/law/index.aspx
10.交通部觀光局-觀光資訊網:https://www.taiwan.net.tw/
11.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
12.桃園市政府:https://www.tycg.gov.tw/ch/index.jsp
13.桃園市政府經濟發展局:https://edb.tycg.gov.tw/Default.aspx
14.桃園市政府地政局:https://land.tycg.gov.tw/Default.aspx
15.桃園市政府民政局:https://cab.tycg.gov.tw/
16.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https://dorts.tycg.gov.tw/
17.桃園市政府新建工程處:https://opc.tycg.gov.tw/index.jsp
18.桃園市都市計畫地理資訊服務網:https://urplanning.tycg.gov.tw/upgis/
19.桃園市政府施政成果透明資訊網:https://reiso.tycg.gov.tw/
20.桃園市政府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s://law.tycg.gov.tw/index.aspx
21.桃園觀光導覽網:https://travel.tycg.gov.tw/
22.桃園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aoyuan.aspx
23.桃園市桃園區公所:https://www.tao.tycg.gov.tw/index.jsp
24.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http://www.taoyuancf.org.tw/aboutus
25.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http://www.taoyuantudigong.org.tw/
26.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https://www.facebook.com/taoyuantudigong
27.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gy2gt1kv2d
28.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https://www.facebook.com/IFFTuDiGong/
29.Newtalk新聞: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2-17/82013
30.指傳媒:http://www.fingermedia.tw/?p=597402
31.人間衛視:http://www.bltv.tv/
32.人間通訊社:https://www.lnanews.com/
33.臺灣省商業會-臺灣百大伴手禮:https://www.taiwanbest100.com.tw/
34.橙果設計股份有限公司:https://dem-global.com/
35.郭祿食品有限公司:https://www.kuolu.com.tw/index.php
36.車城福安宮開基福德正神祖廟:https://www.facebook.com/FuanTemple1662/?locale=zh_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