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文化內容策進院(2021)。2020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文化內容策進院。
[2]文化部(2013)。價值產值畫-文化產業價值鏈建構與創新。文化部。
[3]文化部(2018)。文化政策白皮書。文化部。
[4]呂明燦(2007)。臺灣工藝發展源流,工藝有夢-臺灣工藝版圖的過去、現在與展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5]孫士元(2010)。新產品協同設計之流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6]翁徐得(2010)。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石─工藝產業。臺灣文獻季刊。61(2), 1-8。
[7]高瑜雯(2003)。協同設計下設計變更之運作架構與評估模式〔碩士論文〕。元智大學。[8]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2009)。Yii品牌簡介。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9]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2009)。工藝產業旗艦計畫:工藝美學、體驗經濟、打造美感生活新境界(未出版之機關檔案資料)。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0]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08)。Yii 工藝時尚展覽專輯(巴黎版)。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11]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08)。Yii 工藝時尚展覽專輯(臺灣版)。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12]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09)。Yii 工藝時尚展覽專輯(國際版)。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13]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0)。Yii 工藝時尚展覽專輯(國際版)。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14]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1)。Yii 工藝時尚展覽專輯(國際版)。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15]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20)。2020 文化部藝文工作者勞動權益保障調查 -工藝從業人員勞動權益調查計畫(未出版)。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16]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20)。臺灣工藝文化產業現況及發展策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17]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21)。臺灣工藝文化產業現況及發展策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18]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23)。臺灣工藝文化產業現況及發展策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19]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無日期)。品牌精神 - Yii 工藝中心-時尚工藝品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https://yii.ntcri.gov.tw/home/zh-tw/IntroductionofYii。
[20]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1973,7月20日)。倡導客廳即工廠運動。檔案支援教學網
https://art.archives.gov.tw/FileImg.aspx?FileID=2196&ImgID=9393
[21]張仁吉(2021)。臺灣綠工藝之價值與實踐。臺灣工藝學刊。79-82。
[22]郭宛怡(2018)。協同設計的創作歷程-以空氣清淨機手機應用軟體介面設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23]陳俊豪(2021)。論工藝與設計跨域融合之應用研究:以 Yii 工藝時尚計畫為例〔博士論文〕。中原大學。[24]曾文駒(2004)。應用代理人技術開發協同設計工作流程管理系統〔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25]曾慧玲(2004)。協同設計下模組化模式與人員指派之研究〔碩士論文〕。元智大學。
[26]黃志農(2007)。臺灣工藝家的發展與困境,工藝有夢-臺灣工藝版圖的過去、現在與展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21-77。
[27]黃貝玲(2001)。協同商務價值鏈管理。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20 ,12-23。
[28]楊岱霖(2013)。臺灣製造業產品開發協同設計模式之現況分析〔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29]經濟部技術處編著(2005)。全球協同設計創新。經濟部技術處。
[30]萬文隆(2010)。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 37(4)。
[31]劉秋雪(2015)。透過工藝推動社區營造之研究-從網絡治理的觀點〔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32]劉錦龍 (1983)。國內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模式之研究。崇德工業發展基金會。
[33]劉鎮洲、蕭銘芚、李豫芬、莊世琦(2005)。工藝的起源與分類。應用藝術(頁14-20)。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34]盧永晟 (2001)。創新式協同產品設計系統〔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35]賴怡利(2010)。開啟臺灣工藝新視野。臺灣工藝季刊,37 , 12-17。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36]顏水龍、陳奇祿(1986)。臺灣民藝及臺灣原始藝術。台灣風物,28(3),43-52。
[37]蘇偉仁(2001)。協同電子商務讓傳統製造業翻身。資訊與電腦,1, 53-56。
英文文獻
[1]Bronstein, L. R. (2003). A model for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Social work, 48(3), 297-306.
[2]Foyer, P., Higgins, J. (2002). Concurrent Engineering:Making it work.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12, 243-248.
[3]Frutos, J. D. & D. Borenstein (2004). A framework to support customer – company interaction in mass customization environments. Computers in Industry, 54, 115-135.
[4]Fuh, J. Y. H. & A. Y. C. Nee (2004). Distributed CAD for supporting internet collaborative design. Computer-Aided Design, 36 (9), 759-760.
[5]Kvan, T., (2000). Collaborative design: what is it?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9 (4), 409-415.
[6]Lang, S. Y. T., J. Dickinson & R. O. Buchal, (2002). Cognitive factors in distributed design. Computers in Industry, 48 (1), 89-98.
[7]Li, Y., X. Shao, P. Li & Q. Liu, (200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rocess-oriented intelligent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sign system. Computers in Industry. 53 (2), 205-229.
[8]Peng, S., Min, W. & Jinxiang D. (2001).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ConcurrentProduct Desig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The Six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9]Ulrich, K.T. & Eppinger, S. D. (2000).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A:McGraw Hill.
[10]UNESCO. (2000).Culture, Trade, and Globalization, Question and Anseaers.
[11]Wheelwright, S. C., & Clark, K. B. (1994). Accelerating the Design-build-test Cycle for Effec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 11, 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