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仁癸(2012)。強化特殊生的記憶力找出學習強項多元刺激。取自:https://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1052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心理出版社。
王珮琪 (2016)。差異化教學難,不難! 差異化教學於高中英文寫作課程實作應用。中等教育,67(4),146-162。
王菀詩、吳怡慧、莊惠如 (2014)。同異質分組並行差異化教學。中等教育, 65(3),117-131。
丘愛鈴(2013)。成就每一個學生:差異化教學之理念與教學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31,18-33。
何華國 (199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五南。
何華國 (2000)。啟智教育研究。五南。
余思諍(2015)。字族文識字結合部首圖像化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童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吳宜貞、黃秀霜(2004)。由中文造字原則探討學童認字發展。教育心理學報,36(1),1-12。
吳建德(2007)。字族文識字策略輔以字族文圖片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惠如(2004)。基本識字教材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及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呂建志 (2011)。閱讀障礙學生之識字困難及識字教學探討。雲嘉特教,14,36-43。
李俊仁(1999)。聲韻處理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 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 no=1011李玲惠(2015)。差異化教學不是口號。師友月刊,575,22-26。
杜正治 (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心理。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 no=1011
周台傑 (2011)。學習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亨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五南。
周碧香 (2009)。圖解識字教學原理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3,1,55-68。
周碧香 (2014)。圖解識字教學原理與實務。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孟瑛如 (2009)。學科學習基本入門-談識字教學。2018年12月12日。取自https://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689
孟瑛如 (2014)。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五南。
孟瑛如、張淑蘋(2003)。資源班語文教學— 有趣的識字教學設計。國教世紀, 207,31-40 。
孟瑛如、陳麗如 (2001)。國民中小學學習行為特徵檢核表。心理。
林千惠(2001)。重視國小學童的書寫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1,30-35。
林佩璇、高翠鴻、許燕萍(2016)。。差異化教學的矛盾與轉化:活動理論觀。中等教育,67(4),7-20。
林思吟(2016)。淺談差異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118-123。
林璟瑄(2013)。部首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邵慧綺(2003)。視知覺能力與聲韻能力對閱讀障礙者識字學習之影響。特殊教育季刊,87,27-33。
宣崇慧、盧台華(2010)。直接教學法對二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與應用詞彙造句之成效。特殊教育學刊,35(3),103-129。
洪榮照 (2000)。智能障礙兒童。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第三版),50-110。心理。
洪儷瑜 (1996)。學習障礙者教育(二版)。心理。
洪儷瑜 (1998)。學習障礙者教育。心理。
洪儷瑜 (2002)。學習障礙者教育。心理。
洪儷瑜 (2005)。學習障礙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如何發現及協助特殊學生,3,90-9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洪儷瑜(2014)。教室內實施差異化教學的策略。 教師天地,190,45-50。
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陳慶順與李瑩玓(2003)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指導手冊。心理。
胡永崇 (1988)。輕度障礙學生之研究—以學習障礙者及輕度智能不足者為主要對象。台灣省立屏東師範學院。
胡志偉、顏乃欣 (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29-76。心理。
張丹旻(2017)。差異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張春興 (1994) 。教育心理學。台灣東華書局。
張碧珠、呂潔樺、賴筱嵐、蔡宛臻、黃晶莉(譯)(2014)。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Carol Ann Tomlinson 著: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五南。(原著出版於2001)
張錫勳 (2016)。差異化教學的桃花源:國中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差異化教學設計與實踐。中等教育,67(4),85-111。
教育部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總綱。108課綱資訊網。取自https://12basic.pro.k12ea.gov.tw/k12eagt/theme/themeAction!themeCourseTitle.so?themeCourseCode=LB2VNY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教育學刊,14,155-192。
莊雅州(2008)。〈論漢字教學的原則〉,《中原華語文學報》,1,1-14。
許佩雯(2013)。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許嘉肯(2016)。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特教碩士班。連君瑋(2013)。比較基本字帶字結合部首圖象化和部首表義識字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之教學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夜)碩士論文。郭為藩 (1978)。我國學童閱讀障礙缺陷問題的初步調查及其檢討。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0,57-78。
郭為藩 (198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文景。
郭為藩(1984)。特殊兒童心理輿敎育。文景。
郭玳均(2018)。圖解識字教學應用在國小識字困難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興趣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cqf53陳允捷(2019):以差異化教學提升偏鄉國小三年級學生語文能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五南。
陳淑麗 (2008)。二年級國語文補救教學研究-一個長時密集的介入方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27-48。
陳淑麗、洪儷瑜(2011)。花東地區學生識字量的特性:偏遠小校—弱勢中的弱勢。 教育心理學報,43,205-226。
陳淑麗、曾世杰(2011)。讓佛州閱讀起飛—談佛羅里達閱讀研究中心的角色。教育研究月刊,210,101-116。
陳淑麗、曾世杰(2013)。國語文補救教學手冊。永齡教育基金會。
陳淑麗、曾世杰、蔣汝梅(2012)。初級與次級國語文介入對弱勢低學力學校的成效研究: 不同介入長度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27-58。
曾志朗 (1991)。華語文的心理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高尚人、楊中方(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539-582。遠流。
鈕文英 (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心理。
鈕文英、吳裕益 (2011)。單一個案研究法與論文寫作。洪葉文化。
黃沛榮 (2001)。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樂學。
黃秀霜(1999)。不同國語成就學生認字能力與其他認知能力之關係。台南師院學報,32,27-59。
黃秀霜、鄭美芝(2003) 國小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心理。
黃信恩(2008)。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識字與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特殊教學研究所。黃瑞枝(2002),識字教學的有機策略,《國教之友》,54(1),3-10。
楊坤堂(2002)。學習障礙教材教法。五南。
萬雲英 (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性與教學。載於楊中芳及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 (401-446頁)。遠流出版公司。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高尚仁、楊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403-448頁)。遠流。電子報,38。
葉重新(2005)。教育心理學。
齊宗豫(2012)。集中識字教學做為二年級攜手計畫國語文補救教學之行動 研究。提升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270。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桂冠圖書出版。
鮑盈方(2009)。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寫字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戴汝潛、郝家杰(1997):識字教學改革一覽。人民教育,1,32-33頁。
謝錫金 (2002)。《綜合高效識字教學法》。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鍾韻珊(2007)。綜合高效識字法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魏民鈞(201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法對提升學習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羅秋昭(2004),《有趣的中國文字》,五南。
鐘煜棋 (2010) 。寫作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資源班學生寫作能力與作文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二、外文部分
Al-Hilawani, Y. A., & Poteet, J. A. (1995).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mild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3 143).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1986(23-28).
Beecher, M., & Sweeny, S. M. (2008). Closing the achievement gap with curriculum enrich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ne school’s story. Journal of Advanced Academics, 19, 502-530.
Bender,W.N. (2004)。學習障礙。(胡永崇、黃秋霞、吳兆惠、胡斯淳、顏玉華譯,2006)。心理。
Chall, J. S. (1996).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textdifficulty: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and writers. Cambridge, Mass.: Brookline Books.
Connor, C. M., Morrison, F. J., Fishman, B. J.,Schatschneider, C., & Underwood, P. (2007).Algorithm-Guided Individualized ReadingInstruction. Science, 315(5811), 464-465.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34513
Denton, C., Otaiba, S. (2011). Teaching word identification to students with reading difficulties and disabilities.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43(7), 1-16.
Gettinger, M., & Stoiber, K. C. (2012). Curriculum-based early literacy assessment an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with high-risk preschoolers. Reading Psychology, 33(1-2), 11-46. https://doi.org/10.1080/02702711.2012.630605
Hall, T.(2002).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Effective classroom practices report. Wakefield, MA: National Center on Accessing the General Curriculum(NCAC)
Heacox D. (2001)。差異教學-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功(楊希潔譯,2004)。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Heacox, D. (1991). Up from underachievement: How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can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student success. Minneapolis: Free Spirit Publishing Inc..
Keogh and Margolis, 1976. B.K. Keogh, J.S. Margolis. Learn to labor and wait: Attentional problem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order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9,276-286.
LaBerge, D., & Samuels, S. J. (1974). Toward a theory of automa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read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6(2), 293-323.
Lyon, G. R., Shaywitz, S. E., & Shaywitz, B. A. (2003). A definition of dyslexia. Annals of Dyslexia, 53, 1-14.
Nakamura, J. & Csikszentmihalyi, M. (2002). The concept of flow.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89-105).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rfetti, C. A. (1986). Continuities in reading acquisition, reading skill, and reading disability. RASE: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 7(1), 11–21.
Roberts, J. L., & Inman, T. F. (2007).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iating instruvtion:Best practices for the classroom. Waco, TX:Prufrock.
Schalock, R. L., Borthwick-Duffy, S. A., Bradley,V. J., Buntinx, W. H., Coulter, D. L., Craig,E. M., Gomez, S. C., Lachapelle, Y., Reeve,A., Shogren, K. A., Snell, M. E., Spreat, S.,Tassé, M. J., Thompson, J. R., VerdugoAlonso, M. A., Wehmeyer, M. L., & Yeager,M. H. (2010).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ystems of supports (11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Tomlinson C.A. (2014)。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張碧珠、呂潔樺、賴筱嵐、 蔡宛臻、黃晶莉合譯,2017)。五南。
Tomlinson, C.A. (1999).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A. (2001), How do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 (2nd e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 Edison, C. C. (2003). Differentiation in practice: A resource guide for differentiating curriculum, grades 5-9.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 Imbeau, M. B. (2010). Leading and managing a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