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7: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彥廷
研究生(外文):Yen-Ting Lin
論文名稱:排灣族空間實踐的轉變:以牡丹公墓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ransformation of Paiwan Spatial Practices: A Case of Mudan Cemetery, Taiwan
指導教授:吳牧錞吳牧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u-Chun Wu
口試委員:陳瑪玲蔣斌
口試委員(外文):Maa-Ling ChenBien Chiang
口試日期:2023-07-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人類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排灣族牡丹村空間實踐歷史考古學後殖民主義
外文關鍵詞:PaiwanMudan villagespatial practicehistorical archaeologypostcolonialism
DOI:10.6342/NTU202303838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排灣族的舊社聚落空間型態由於其家屋社會文化與日常生活,在聚落空間模式乘載著親屬與階序等社會關係,而室內葬的墓葬實踐也包含著生死祭儀與意識形態等意義。然而隨著日本時代強制遷移的集團移住政策與禁行室內葬的公共衛生政策,排灣族過去在聚落空間模式中鑲嵌著社會關係再生產的發展歷程難以運作,同時原先作為家屋整體的住居與墓葬也被切分開來。
本研究以排灣族的牡丹村聚落與牡丹公墓為例,探討其在面對前述殖民與現代國家治理時,社會文化所出現的轉變,以及牡丹族人在其中的協商與互動。研究框架採用後殖民主義觀點與歷史考古學方法,透過牡丹村聚落與墓葬的空間模式檢視與分析,搭配史料、民族誌、隨葬品與口傳調查等多種類的資料,藉以動態與細緻地呈現牡丹族人面對殖民與國家治理脈絡的協商與行動,以及其社會文化傳統轉變的過程。
研究結果顯示殖民治理是動態與雙向的過程,牡丹族人的社會結構、墓葬形式與親屬關係的內涵都受到影響並發生轉變,然而舊社的實踐性與牡丹族人的能動性也讓其文化傳統中關鍵的親屬與地景等延續並鑲嵌於空間模式當中。本研究展現從當代原住民族聚落與社群能看到的社會文化面向,以期相關資訊能夠擴展、橋接舊社研究能夠探討的議題。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aiwan old settlemen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ocial relations such as kinship and hierarchy, as a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culture and daily life of the Paiwan’s house society. The practice of indoor burials contained the ideology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death rituals. However,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under the policy of forced relocation and the prohibiting of indoor burials,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process in which social relations were embedded becomes difficult to maintain. Meanwhile, the duplex of dwelling and burial spaces, which were a whole in house society, have been separated.
Using the example of the Paiwan Mudan Village and Mudan Cemeter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ocio-cultural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the face of colonization and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as well as the negotiations and interactions of the Mudan people within these context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dopts a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and utilizes historical archaeology methodology.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Mudan Village settlement and burials, and the use of various data such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ethnographies, funerary artifacts, and face-to-face interview, the study presents the negotiation and action of the Mudan people facing colonialism and state governance,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socio-cultural tradi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colonization is a dynamic and bi-directional process that affects and chang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Mudan people, the form of burial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kinship relationships. However,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the old settlements and the agency of Mudan people have allowed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crucial elements in their cultural traditions, such as kinship and landscape, being embedded in the spatial pattern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socio-cultural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settlements and communiti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with the aim of expanding and bridging the issues that can be explored in the study of indigenous old settlements.
口試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i
中文摘要 v
ABSTRACT vi
目錄 viii
圖目錄 x
表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緣起 3
第三節 研究背景 4
第四節 問題意識 8
第二章 後殖民主義:歷史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 11
第一節 臺灣考古學的殖民主義研究 12
第二節 歷史考古學的後殖民主義理論觀點 13
第三節 歷史考古學的研究方法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研究材料 18
第二節 圖資整合 2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2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29
第四章 牡丹村的家團組成與聚落空間 32
第一節 牡丹村的家團組成 33
第二節 各家團遷入牡丹村現址的歷程 35
第三節 牡丹村聚落的空間分布 39
第四節 牡丹村聚落的空間模式的討論與詮釋 43
第五節 小結 50
第五章 牡丹村的喪葬行為與公墓空間 51
第一節 牡丹公墓空間擴張與喪葬行為轉變的歷程 52
第二節 牡丹公墓的空間模式 55
第三節 牡丹公墓新建納骨牆與其中的家團關係 67
第四節 牡丹公墓墓葬的空間模式與親屬關係 75
第五節 小結 79
第六章 牡丹公墓的無主墓隨葬品 80
第一節 本研究之隨葬品調查概說 81
第二節 隨葬品介紹 82
第三節 隨葬品的討論與詮釋 100
第四節 小結 104
第七章 牡丹村喪葬與空間實踐的延續與轉變 105
第一節 牡丹村喪葬實踐的跨時性討論 106
第二節 牡丹村聚落與墓葬空間實踐的對比 123
第三節 後殖民觀點:牡丹村空間實踐的延續與轉變 128
第八章 結論 133
第一節 歷史考古學的運用:殖民脈絡下的牡丹村 133
第二節 與舊社考古學的對話 136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137
引用文獻 139
Bhabha, Homi Kharshedji
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Routledge.
1996 Culture’s In-Between. In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Stuart Hall and Paul du Gay, eds. Pp. 53-60. SAGE Publications.
Beaudry, Mary C.
2017 〈Text-cavation: Documentary Archaeology Revisited〉,刊於《地下與地上的對 話——十七世紀的臺灣與周邊》。陳玉美、郭素秋編,頁273-287。臺北:中央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Bourdieu,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ng, Kwang-chih
1958 Study of the Neolithic Social Grouping: Examples from the New World.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60(2): 298-334.
Cheng, Cheih-fu
2019 The archaeology of trails in the Batongguan region of Taiwan: landscape, people, and mobility from the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Ph. D. dissertation, Boston University.
Deetz, James
1977 In small things forgotten. Anchor Press.
van Dommelen, Peter
2005 Colonial Interactions and Hybrid Practices: Phoenician and Carthaginian Settlement in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In The Archaeology of Colonial Encounters. Pp. 109-142. Oxford: James Currey.
Ekengren, Fredrik
2013 Contexualizing grave good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archaeology of death and burial. Sarah Tarlow and Liv Nilsson Stutz, eds. Pp.173-19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scher, Manfred M., and Arthur Getis, eds.
2010 Handbook of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software tool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Berlin: Springer.
Gosden, Chris
2004 Archaeology and colonialism: cultural contact from 5000 BC to the pres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The Past and Foreign Countries: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 A Companion to Social Archaeology. Lynn Meskell and Robert W. Preucel, eds. Pp. 161-178. SAGE Publications.
Hicks, Dan and Mary C. Beaudry
2006 Introduction: the place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istorical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ser Jr., Clarles E.
2016 Historical Archaeology. Routledge.
O'sullivan, David, and David Unwin
2010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alysis, 2nd ed. Wiley.
Pearson, Mike Parker
2001 The Archaeology of Death and Burial.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Silliman, Stephen W.
2020 Colonialism i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A review of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global historical archaeology. Jr. Orser, Andres Zarankin, Pedro Funari, Susan Lawrence, and James Symonds, eds. Pp. 41-60. Routledge.
Stein, Gil J.
2005 Introduction: The Comparative Archaeology of Colonial Encounters. In The Archaeology of Colonial Encounters. Pp. 3-32. Oxford: James Currey.
Wang, Li-Ying
2021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Change in Social Organization at Kiwulan, an Iron Age site in Northeastern Taiwan, during European Colonization.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千千岩助太郎
1960 《臺灣高砂族の住家》。東京:丸善。
小島由道編
2003[192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第一冊》。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2003[192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第五冊》。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2003[1921]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第四冊》。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2003[1922]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第三冊》。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王珊珊
2000 〈第參篇:族群篇〉。《牡丹鄉志》。陳梅卿編,P.p.105-126。屏東縣:屏縣牡丹鄉鄉公所。
石磊
1984 〈排灣族的家庭結構-原始及其演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4:71-83。
江芝華
2008 〈考古學的家屋社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8:109-136。
佐山榕吉編
2015[1921] 《蕃族調查報告書 排灣族、賽夏族》。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吳佰祿
2005 〈舊社遺留及舊社研究的初步探討〉。《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58(2):1-24。
吳政隆
1994 《排灣族舊來義(Cala?abus)聚落空間研究:日常生活「時-空」建構的理論進路》。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蓁
2000 〈第拾壹篇:宗教篇〉。《牡丹鄉志》。陳梅卿編,P.p.421-448。屏東縣:屏縣牡丹鄉鄉公所。
林一宏、王惠君
2007 〈從隘勇線到駐在所――日治時期李崠山地區理蕃設施之變遷〉。《臺灣史研究》14(1):71-138。
林文傑
2017 《排灣族聚落的建構:以屏東縣春日鄉七家社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弘益
1994 《生存空間的澄明與詮釋一以排灣族caia?abus社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林秋綿
2001 〈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臺灣土地研究》2:23-40。
林淑雅
2007 《解╱重構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芮逸夫
1956 《排灣族研究資料集》。臺北:中國青年救國團臺灣大學支隊人類學研究隊報告。
洪振順
2008 《我國山地管制政策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唐美君
1960 〈埋葬儀式與社會規範——來義村墓葬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37:101-108。
高加馨
2001 《牡丹社群的歷史與文化軌跡-從排灣族人的視點》。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第四章〉,收錄於《牡丹村志》,高加馨主編,頁70-84。屏東縣:屏東縣牡丹鄉牡丹社區發展協會。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
1935 《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属の研究》。台北: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
許功明
1993 〈排灣族古樓喪葬制度變遷:兼論人的觀念〉,刊於《人觀、意義與社會》,黃應貴編,頁389‐46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勝發
2016 《魯凱族與排灣族傳統石板建築形式起源與地方性差異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奇祿
1974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與臺灣土著研究〉。《臺灣風物》24(4):7-24。
陳梅卿編
2000 《牡丹鄉志》。屏東縣:屏東縣牡丹鄉牡丹社區發展協會。
陳瑪玲
2004 〈Saqacengalj聚落模式與形貌:一個舊社的考古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3:50-91。
喬健
1960 〈臺灣土著諸族屈肢葬調查初步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5:95-125。
童春發
2014 〈跨信仰比較視野下的喪葬儀式:以排灣族喪葬儀式為例〉。《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5:93~140。
黃立綸
2019 《論入出臺灣山地之管制—步入權之建構與應用》。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銘
1982 《排灣族北部型住屋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育莘
2021 《上帝捷足先登:戰後初期山地管制下的傳教管理(1945-1960)》。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神保
2014 《日治時期排灣族「南蕃事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高華
2017 〈從山地到山腳: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社會網絡與集體遷村〉。《臺灣史研究》24(1):125-170。
詹素娟
2019 《典藏臺灣史 2 臺灣原住民史》。臺北市 :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瑪達拉‧達努巴克
2017 〈排灣族原住民之自我殖民情狀分析—以公墓更新政策為例〉。刊於《刻劃排灣學:文化的持續與變遷》。Tjuku Ruljigaljig(李馨慈)主編,頁419-477。屏東市:國立屏東大學。
蔣斌
1984 《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5:1-48。
1999 〈墓葬與襲名:排灣族的兩個記憶機制〉,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編,頁381‐42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蔣斌、李靜怡
1995 〈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編,頁167‐21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衛惠林
1965 〈臺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5, 26:71-87。
鄭玠甫
2022 〈舊社還是 asang?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地景的考古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97:1-58。
謝艾倫
2012 〈淇武蘭遺址上文化層的外來陶瓷:一個歷史考古學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76:33-60。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網路資料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可在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取得。
內政部戶政司
村里街路門牌查詢。可在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053/取得。
農委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
航攝影像圖資瀏覽服務平台。可在https://image.afasi.gov.tw/取得。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