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6 15: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菊華
研究生(外文):KOOG-HWA LEE
論文名稱:右文興化-朝鮮漢文學的建構、中興及其在十八世紀的重建
論文名稱(外文):Advocating Literature for Enlightenment: The Construction and Reviv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Korea and its Reconstruc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指導教授:鄭毓瑜鄭毓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YU CHENG
口試委員:蕭麗華蔡瑜林月惠廖棟樑
口試委員(外文):Li-Hwa hsiaoYu TsaiYueh-Hui LinDong-Liang Liao
口試日期:2023-07-31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7
中文關鍵詞:右文興化崇儒重道朝鮮漢文學在地化機制脈絡性轉換文獻學方法詮釋共同體
外文關鍵詞:Advocating LiteratureVenerating ConfucianismChinese Literature in Korealocalization mechanismContextual turnBibliographicCommunity of interpretation
DOI:10.6342/NTU202302938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右文興化——
朝鮮漢文學的建構、中興及其在十八世紀的重建
摘要
「右文興化」語出歐陽修〈謝賜《漢書》表〉,如表云:「右文興化,乃致治之所先;著錄藏書,須太平而大備。」,於歐陽修「右文興化」乃致治之表徵,「著錄藏書」則成為太平之旗幟。朝鮮(the Joseon Dynasty)繼承高麗(Goryeo)之遺緒而立,卻比高麗更注重文事,不僅在制度上建立起振興漢學,以漢學化育人才的教育體系,且將漢學在地化為社會文化的基底,視為風尚習俗之規範。在興崇文敎的體系運作下,與高麗走出了全然不同的文化樣態。在漢學著錄與藏書方面,則分別於十五世紀的世宗(Sejong)朝,十六世紀的宣祖(Sunjo)朝,以及十八世紀的正祖(Jeongjo)朝,不僅藉著專門機構的設置,輸入、刊印、註解、編輯了多部漢學經典,且也留下了多種朝鮮文人著作的漢文專著。其著錄與藏書之眾,誠如歐陽修所說「須太平而大備」,世宗、宣廟與正祖時期留下的文化成果,既說明了這三個時期在文治與文官體系方面的穩定發展,同時也說明了這三個時期亦是漢學知識與漢學教育在朝鮮史上發展的重要階段。
本文的撰寫目的,乃在探討朝鮮朝的漢學知識與漢學教育是透過怎樣的機制深化與在地化,以致於建立起「崇儒重道」的國家形象。故以世宗、宣廟與正祖朝為研究對象,並以「文化機制的運作」、「中國文學的接受」以及「詮釋共同體的著錄」為考察重點:(一)探討漢文學在朝鮮前期,如何在世宗的主導下建構起「崇儒重道」的基礎。十六世紀初葉,經過「四大士禍」與「中宗反正」等文治體系的變局之後,隱居鄉野的「士林」又如何於鄉間推行漢學,以至於由「士林」主導漢學發展的角色,延續「崇儒重道」的命脈。及至明清鼎革之後的十八世紀,面臨清朝的文化盛事,正祖又如何引導當代的文人,透過漢文典籍的編撰,重建朝鮮漢文學的「崇儒重道」傳統。(二)探討不同階段的朝鮮漢學者,探討他們如何接受中國文學原典,並以其作為深化、擴充朝鮮漢文學的滋養,且透過知識階層的集體詮釋與選編,再脈絡化為興學化育的經典文本。
為了探討漢籍原典與脈絡化經典之間的關係,本文主要借鑒文獻學方法,透過域外重點藏書機構的館藏考察與書誌特徵,以期證成漢籍原典的傳入確切時間與影響。針對「崇儒重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本文則以不同時期的政治處境、文化政策等,作為考察朝鮮漢文學之所以形成「脈絡性轉換」(contextual turn)的背景,以期梳理朝鮮如何從前期開始就以「崇聖祀、興儒術」為文化取向,又如何在朝鮮中期走上「尊考亭之道」的路數,最終在朝鮮後期將朱子書為學文者之「會極」的歷史脈絡。
Advocating Literature for Enlightenment:
The Construction and Reviv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Korea and its Reconstruc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bstract
The phrase “advocating literature for enlightenment” comes from Ouyang Xiu’s article “Xie Ci Han Shu Biao” (Memorial of Gratitude for Being Granted the Book of Han). The article states: “advocating literature for enlightenment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good governance; and book writing and collection are truly comprehensive only in peaceful times.” As far as Ouyang was concerned, “advocating literature for enlightenment” is a manifestation of good governance, and “book writing and collection” an emblem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Established on the legacy of Goryeo though, the Joseon dynasty laid greater emphasis o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ffairs. It not only built an educational system which nurtured talents with revived sinology, but also localized sinology as its socio-cultural foundation and accepted it as customary norms. By virtue of this culture- and education-oriented system, the Joseon dynasty evolved a cultural modality far removed from that of Goryeo. During the reigns of Sejong (15th century), Sunjo (16th century), and Jeongjo (18th century), Korean literati had written various genres of monographs on sinology in addition to the inauguration of competent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the introduction, printing, annotating, and editing of great classics of sinology. The resultant writings and collections were so massive that they embodied Ouyang’s thought: “book writing and collection are truly comprehensive only in peaceful times.” The cultural accomplishments during the reigns of Sejong, Sunjo, and Jeongjo on the one hand illustrated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systems in the three eras, and on the other hand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eras marked the crucial phases of the evolution of sinology-based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in Korean history.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seeks to investigate the institution-induced deepening and localization of sinology-based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in the Joseon dynasty that cultivated a national image as “venerating Confucianism.” Focusing principally upon the reigns of Sejong, Sunjo, and Jeongjo, this dissertation delves into the “operation of the cultural system,” the “society’s accepta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writings by the community of interpretation.”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is dissertation first of all examines how Chinese literature became the very foundation for “venerating Confucianis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Sejong in the early Joseon dynasty. How did scholars who secluded themselves in remote areas promote sinology in the countryside so that the groves of academe determined the development of sinology and perpetuated the tradition of “venerating Confucianism” 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 after the turbulence i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such as the Four Literati Purges and the Jungjong Coup? Besides, in the 18th century after the Ming dynasty ended and the Qing dynasty began, how did Jeongjo, whilst being confronted with the flourishing culture of Qing, guided his contemporary literati to revive the tradition of “venerating Confucianism” in Korea’s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through the compilation of Chinese books and records? This dissertation then discusses Korean sinologists by probing how they accepted original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used them to increase the profundity of Korea’s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and re-contextualized them into classic texts for enlightenment through the coll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compilation by the intelligentsia.
This dissertation employs bibliographic method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riginal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and the re-contextualized classic texts. It analyzes the collections of major overseas book-collect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literary merits of these collections, insofar as to identify the exact timing and impac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texts.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erpetuation of the culture of “venerating Confucianism,” this dissertation treats the political situations and cultural policies in different eras as the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Korea’s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took a “contextual turn,” and thereby collat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within which “venerating and promoting Confucianism” served as the cultural orientation of the early Joseon dynasty, followed by the “reverence for Zhu Xi’s theory” in the mid-Joseon dynasty and “Neo-Confucianism as the ultimate convergence” of scholars in the late Joseon dynasty.
目錄
右文興化—— 朝鮮漢文學的建構、中興及其在十八世紀的重建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1. 漢文學定義 3
2. 時期劃分 4
3. 研究對象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崇儒重道」-朝鮮前期漢文學特質的建構過程 13
第一節 高麗時期-漢文學的成形過程 14
1 高麗前期(五代-北宋)漢文學:「穠纖富麗」的詩賦 15
2 高麗中期(南宋、遼金)漢文學:十二世紀 18
2-1韻文的發達 18
2-2學蘇風氣 22
3 高麗後期漢文學:(元) 24
3-1「輯註之行,性理之盛」-忠宣王(1275-1325) 25
3-2 「道德之首,文章之宗」-李齊賢(1287-1367) 27
3-3 「衣鉢海外,師範一方」-李穡(1328-1396) 29
第二節 朝鮮初期的「冊封」與文化制度 32
1 朝鮮立國與明朝的「冊封」 33
2 「崇儒重道」文化的初創期-太祖、太宗 36
2-1 科舉制度與文人階層 37
2-2 講經與制述 38
第三節 「崇儒重道」文化的奠定期-世宗 41
1 集賢殿的設置 42
2 「教養作人」-「經國之士」與「華國之士」 45
3 興詩之方-制述之法與進士試 47
4 「硏窮六經之文,備觀百代之跡」—集賢殿藏書閣及其功能 50
第四節 朝鮮前期之經筵與漢文學經典 53
1 《大學衍義》-聖學的內在化 54
2 《資治通鑑綱目》-史學的典律化 60
3 《纂註分類杜詩》-以詩興化 63
3-1 「詩史」之名 66
3-2 集注《杜詩》 69
3-3 分類《杜詩》 71
3-4 《杜詩》的編纂者 76
第三章 「宗唐祧宋」-朝鮮前期詩選本之特色 81
第一節 安平大君及其唐宋詩選本 82
1 《香山三體法》 82
2 《唐宋八家詩選》 84
3 《匪懈堂選半山精華》 87
4 安平大君詩學觀點特徵及其文學史課題 93
4-1 綜述安平大君詩學觀的幾點特徵 93
4-2漢文學課題與詩學準的之選擇 95
第二節 朱子的文學與文體觀 97
1 文學本質論 97
1-1 文道一體 97
1-2 人文合一 99
2 「文之工拙」與「氣之盛衰」 104
3 「詩法三變」與「體制之辨」 107
第三節 「詩家之良醫」-《詩人玉屑》 112
1 南宋詩話之總結 113
2.《詩人玉屑》的選集特徵 114
3.「厚古而不薄今」的匯輯旨趣 116
4.「宗唐而祧宋」的選編之目 121
4-1 襲句改字之例: 124
4-2奪胎換骨之例: 124
4-3使事用典之例: 125
5.《詩人玉屑》之特徵及其朝鮮版本 128
第四節 宋元《選》詩選本之流衍 131
1.真德秀《文章正宗》 132
2.曾原一《選詩演義》 135
3.劉履《風雅翼》 138
3-1 《選詩補遺》與朱子遺意 139
3-2 《選詩續編》與《文章正宗》 141
3-3 《選詩補注》與《選詩演義》 143
第四章 「尊考亭之道」-朝鮮中期漢文學之中興 148
第一節 朱子文集之刊本與傳入 150
1 朱子文集的刊本 150
2 朱子文集的傳入 155
第二節 朱子文集朝鮮刋本 159
1 《朱子大全》金安國本(1543) 160
2 《朱子大全》柳希春刋本(1575) 163
第三節 退溪李滉及其朱書選集 166
1 退溪李滉 166
1-1明經飭行之人 166
1-2著述編輯與刊書 167
2 書與詩——兩種「感發興起」之選 172
2-1《朱子書節要》 172
2-2《朱文公先生感興詩》 174
a. 成書過程 174
b. 「尋遊之興」與「問學之趣」-以〈武夷櫂歌〉為例 177
3 「考亭之道」傳錄——《宋季元明理學通錄》 180
3-1 「未成之書」 181
3-2 「言行一體」 183
第四節 「師友之道」——「士林」文化的秩序重整 185
第五章 「右文之治」-朝鮮後期漢文學之重建 189
第一節「文體反正」研究所對峙的課題 191
1 高橋亨的〈弘齋王の文體反正〉 191
2 韓國學界 192
3 既存研究的問題與反省 193
第二節 「文體反正」與「作人之化」 195
1 西學相關事件 195
1-1「秋曹摘發事件」(1784) 195
1-2 「珍山事件」(1791) 197
2 「文體反正」涉及的處分與意義 199
2-1 「他山之石」-對抄啟文臣的處分與意義 199
2-2 「蕩蕩平平」—對南人與庶人的包容與意義 202
2-3「結者解之」-對北學諸人的處分與意義 204
第三節 西學、俗學與「禁毀書目」 208
1 正祖對「俗學」的定義與評價 209
2 明清「噍殺詖淫之體」與「禁毀書目」 212
第四節 所謂「四庫全書新本」 215
1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浙本與奎章閣本 217
2 《武英殿聚珍版叢書》與《明本釋》奎章閣本 221
第五節 四庫全書系列圖書的傳播管道 223
1 正祖元年(1777/乾隆四十二年):徐浩修的第一次燕行與李調元 224
2 正祖七年(1783/乾隆四十八年):洪良浩的第一次燕行與德保、金簡 228
第六章 結論 237
參考文獻 243
參考文獻
中國文獻、韓國文獻、日本文獻、電子資料庫
中國文獻
(一) 古籍
唐・歐陽詢等撰;汪紹楹點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據烏程劉氏嘉業堂藏宋刊本影印)。
唐・杜甫撰;宋・蔡夢弼會箋:《草堂詩箋一千家注杜詩》,(台北 : 廣文,民60年)。
宋・朱 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合肥:安徽敎育,2002年)。
宋・朱 熹:《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市 : 臺灣商務,民65年)。
宋・朱 熹;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編:《朱子語類》,收於《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三輯.子部3(重慶市 :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宋・朱 熹:《楚辭集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合肥:安徽敎育,2001年)。
宋・朱熹等編;岡田武彥解題::《伊洛淵源錄新增十四卷,附續錄六卷》(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刋9),(台北,廣文書局,民61年)。
宋・胡 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收於《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1965年,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影印本)。
宋・徐居仁編 ;宋・黃鶴補註:《集千家註分類杜工部詩》,(杜詩叢刊)第一輯;3.(台灣:大通書局,1973年)。
宋・魏慶之;王仲聞點校:《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吳文英撰;吳蓓校箋:《夢窗詞彙校箋釋集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王安石撰,李雁湖箋注,劉須溪評點:《箋注王荊文公詩》,(台北:廣文書局,民60年)
宋・陸 游著;錢仲聯校注:《陸游全集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四庫全書珍本》第191冊,(臺北:臺灣商務,1981年,影印本)。
宋・真德秀:《大學衍義》,(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周弼:《三體唐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陳 經:《尚書詳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范梈批選、鄭鼐編次:《杜工部詩范德機批選》(杜詩叢刊)第一輯;5-6,(台灣:大通書局,1974年)。
元・劉 履編:《風雅翼》,《四庫全書珍本》第3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影印本)。
元・劉 履編:《風雅翼》(舊鈔本),(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
明・姚廣孝、夏原吉監修;易行,孫嘉鎮責任編輯:《太祖高皇帝實錄》《鈔本明實錄》第一冊,(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據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影印,參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輯校之版本重新整理)。
明・李東陽等撰 ; 明・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東南書報社,1963年)(據萬曆十五年司禮監刊本縮印)。
明・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據文淵閣所藏武英殿刻本影印)。
明・吳瑞登:《皇明繩武編擬續大學衍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5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明・丘濬撰;朱人求點校:《大學衍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0年)。
清・潘永因編:《宋稗類鈔》,《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一・類書類,第五冊,(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15年)
明・胡 廣:《詩傳大全》,《四庫全書珍本》第1冊,(臺北:臺灣商務,1974年,影印本)
明・高 棅編纂;汪宗尼校訂;葛景春,胡勇傑點校:《唐詩品彙》,(北京市: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胡應麟:《詩藪》,《明人詩話要籍彙編》第8冊,詩評卷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清・金簡撰:《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武英殿聚珍版叢書》72(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大精裝〕334),(台北:藝文,1969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新北市樹林鎮:漢京,1984年,影印本)。
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據家慶南昌學堂重刊宋本影印)。
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書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據家慶南昌學堂重刊宋本影印)。
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易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據家慶南昌學堂重刊宋本影印)。
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據家慶南昌學堂重刊宋本影印)。
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據家慶南昌學堂重刊宋本影印)。
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據家慶南昌學堂重刊宋本影印)。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台北:世界書局,1961)。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中心館藏本。
(二)當代專著
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古籍總目》(2)(史部・目錄類・總錄之屬【公藏】),(北京:中華書局;上海:上海古籍,2009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張書才主編;呂堅編輯《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下冊,(上海市:上海古籍,1997年)。
卞東波主編:《朱子感興詩中日韓古注本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王 彬:《清代禁書總述》,(北京:中國書店,1999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年)。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纂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朴真奭、姜孟山、朴文一、金光洙、高敬洙等著:《朝鮮簡史》,(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1997年)。
米歇・傅柯著;王德威 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19年)。
余寶琳:《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吳政緯:《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臺北:秀威資訊,2015) 。
李士金:《朱熹文學思想》,(北京:人民文化出版社,2013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周勛初主編;葛渭君、周子來、王華寶編:《宋人軼事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金履祥選・清胡鳳丹校刊:《濂洛風雅》(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5年)。
洪 業:《杜詩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孫衛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徐復觀:《爾雅臺答問》,(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張伯偉:《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北京:中華書局,2011)。
張高評:《《詩人玉屑》與宋代詩學》,(台北:新文豐,2012年)。
張智華:《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敎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敎育大辭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文學研究》,(臺北:文津,1988年)。
莫礪鋒:《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莫礪鋒:《推陳出新的宋詩》,(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台北:商務,1967)。
郭紹虞著:《宋詩話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陳祖武:《中國學案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08年)。
黃俊傑:《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社,2016年)。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楊雨蕾:《燕行與中朝文化關係》,(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歷史的論述》,(臺北:聯經,2011年)。
鄒云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鄒振環:《晚明漢文西學經典:編譯、詮釋、流傳與影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錢 穆:《朱子新學案》,《錢賓四先生全集》第四冊,(臺北:聯經,1995年)。
鄺健行:《韓國詩話探珍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民76年)。
(三) 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
卞東波:〈曾原一《選詩演義》與宋代「文選學」〉《文學遺產》4(2013),頁44-54。
尹波、郭齊:〈朱熹文集版本源流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5:3(2004),頁447-453。
王政堯、赫曉琳:〈簡論《燕行錄》與清代中朝文化交流〉,收入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編,《韓國學論文集》第七輯(北京大學百年華誕暨明知大學五十周年專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320-327。
王政堯:〈燕行錄:17-19世紀中朝關係史的重要文獻〉,收入耿昇、朴燦奎、李宗勛、孫泓主編,《中外關係史論叢第12輯: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係史研究—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7),頁581-585。
王禹浪、程功、劉加明:〈近二十年中國《燕行錄》研究綜述〉,《哈爾濱學院學報》,33:11(2012),頁1-12。
王振忠:〈朝鮮柳得恭筆下清乾嘉時代的中國社會—以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抄本《冷齋詩集》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2008),頁133-177。
任競澤:〈辨體與變體:朱熹的文體學思想論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2016),頁21-30。
沈 津:〈雲煙過眼新錄(十四)〉,《書目季刊》38:2(2004),頁117-119。
周彔祥:《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訂誤》,(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林申清:〈《四庫全書總目》與《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成書先後〉,《黑龍江圖書館》6(1990),頁59-60。
金聖七:〈燕行小考-朝中交涉史的一齣〉,《歷史學報》12(1960),頁34。
凌松榮:〈論理學家對《文選》詩歌的改編-以劉履《風雅翼》為例〉,《臺大中文學報》68(2020年3月),頁43-90。
夏長樸:〈《天津圖書館藏紀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的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臺大中文學報》44(2014),頁185-222。
夏長樸:〈《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初探─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漢學研究》30:2 (2012),頁165-198。
夏長樸:〈《四庫全書總目》「浙本出於殿本」說的再檢討〉,《臺大中文學報》40期(2013),頁249 -290。
夏長樸:〈重論《天津圖書館藏紀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的編纂時間〉《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06(2016),頁8-20。
夏長樸:〈乾隆皇帝的經學思想及其發展—兼論與《四庫全書總目》編纂的關係〉,《經學文獻研究集刊》01(2018),頁163。
夏長樸:〈臺北國圖所藏《四庫全書總目》稿本殘卷的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中國文哲研究季刊》48(2016),頁139-168。
孫衛國:〈紀曉嵐與洪良浩初晤略考〉,《學術研究》4(2013),頁112-118。
孫衛國:〈乾嘉學人與朝鮮學人之交游-以紀昀與洪良浩之往來為中心〉,《文史哲》1(2014),頁112-168。
馬 旭:〈《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類編體系芻議〉,《文學遺產》4( 2020),頁70-75。
崔富昌:〈《四庫全書總目》武英殿本刊竣年月考實—「浙本翻刻殿本」論批判〉,《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36:1(2006),頁104-109。
崔富昌:〈《四庫全書總目》版本考辨〉,《雪泥鴻爪─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頁136-151。
崔富昌:〈關於《四庫全書總目》的定名及其最早版本〉,《文史》02期(2004),頁245-255。
張 升:〈紀昀致朝鮮使臣書信四通輯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5(2013),頁28-31。
張 建:〈《滄浪詩話》非嚴羽所編-《滄浪詩話》成書問題考辨〉,《北京大學學報》4(1999),頁70-85。
張 健:〈魏慶之及《詩人玉屑》考〉,《人文中國學報》10(2004),頁123 - 167。
張立文:〈朱熹美學思想探析〉《哲學研究》4(1988),頁46-54。
張伯偉:〈書籍環流與東亞詩學-《清脾錄》為例〉《中國社會科學》2(2014),頁164-184。
張伯偉:〈漢文學史上的1764〉,《文學遺產》第一期(2008),頁126。
張雙志:〈18世紀朝鮮學者對清代西藏的觀察—讀朴趾源《熱河日記》〉,《中國藏學》3(2007),頁33-39。
莫礪鋒:〈論朱熹關於作家人品的觀點〉,《文學遺產》(2),2000年,頁62-73。
陳尚勝:〈明清時代的朝鮮使節與中國記聞—兼論《朝天錄》和《燕行錄》的資料價值〉,《海交史研究》2(2001),頁38-55。
陳漢文:〈魏慶之與南宋詩學〉,《漢學研究》22:1(2004),頁131-157。
陳廣宏:〈元明之際唐詩系譜建構的觀念及背景〉,《中華文史論叢》總第100期(2010.4),頁171-225+399。
項 旋:〈清代殿本售賣流通考述〉,《史學月刊》10 (2018),頁22-32。
黃俊傑:〈「東亞儒學」如何可能?〉,《清華學報》新33:2(漢學與東亞論專號)(2003),頁455-468。
黃美子、禹尚烈:〈朝鮮燕行使與中國琉璃廠〉,《東疆學刊》2(2004),頁10-13。
楊雨蕾:〈朝鮮燕行錄所記的北京琉璃廠〉,《中國典籍與文化》4(2006),頁55-63。
楊祖漢:〈從《朱子書節要》看退溪對朱子思想的了解〉,《退溪學報》第145輯,頁39-62。
葛兆光:〈大明衣冠今何在〉,《史學月刊》10(2005),頁41-48。
葛兆光:〈從「朝天」到「燕行」—17世紀東亞文化共同體的解體〉,《中華文史論叢》1(2006),頁29-58。
寧博爾:〈明清易代後朝鮮人「遺民」情懷探究—以《熱河日記》為中心〉,《鄭州大學學報》5(2008),頁106-112。
劉雪陽:〈劉履《選詩補註》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鞏本棟:〈南宋古文選本的編纂及其文體學意義-以《古文關鍵》、《崇古文訣》、《文章正宗》為中心〉,《文學遺產》6(2019),頁52-65。
蕭淳鏵:《《詩人玉屑》詩論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論文,1999年)。
韓國文獻
(一)古籍
唐・白居易著;李瑢編:《香山三體法》,(日本蓬左文庫館藏本)。
宋・朱熹著;明・蔡模註;朝鮮・李楨選編:《文公朱先生感興詩》,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中心館藏古貴本。
宋・王安石著;李 瑢:《匪懈堂選半山精華》,《韓國成均館大學尊經閣藏漢籍珍本叢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元・金履祥、唐良瑞共編:朝鮮朴世采增刪:《增刪濂洛風雅》,(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中心館藏貴重本)
丁若鏞:《與猶堂全書》,《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281,(首爾: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卞季良:《春亭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8,(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尹 祥:《別洞先生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8,(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正 祖:《弘齋全書》,《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263~267,(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申叔舟:《保閑齋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10,(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成 俔:《慵齋叢話》,《韓國漢籍民俗叢書》第七輯,(臺北:東方文化,1971年)。
成三問:《成謹甫先生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10,(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朴世采:《南溪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141,(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朴宗采:《過庭錄》(首爾:太學社,1997年)。
朴趾源:《燕巖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252,(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朴彭年:《朴先生遺稿》《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9,(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朴齊家:《貞蕤閣文集》, 《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261,(首爾: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李 耔:《陰崖先生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21,(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李 珥:《栗谷先生全書》,《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44,(首爾: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李 植:《澤堂別集》,《韓國文集叢刋》88,(首爾: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李 滉:《退溪先生文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29~31,(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李 穡:《牧隱藁》,《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3~4,(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李仁老撰;蔡美花,郭美善主編:《破閑集》,《韓國詩話全編校注(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李光庭:《訥隱先生文集》,《韓國文集叢刋》187,(首爾: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文集》,《韓國歷代文集叢書》第七冊,(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李喜朝:《東賢奏議》,《校勘標點韓國古典叢刊》(奏議類 第1~2集),(首爾:韓國古典翻譯院,2018-2020年)。
李滉編;啓明漢文學研究會主編:《宋季元明理學通錄》,《退溪學文獻全集》十四-十五(第一冊),(大田市:學民文化社,1991年)。
李齊賢:《益齋亂稿》,《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2,(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李齊賢撰;蔡美花,郭美善主編:《櫟翁稗說》,《成簣堂叢書》第2編,(民友社,1913年)。
李德懋:《靑莊館全書》,《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258~259,(首爾: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奇大升:《國譯高峯集》,(首爾: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1999年)。
金安國:《慕齋先生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20,(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金宗瑞等編:《高麗史節要》,《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三輯.「史部」(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北京:北京人民,2012年,據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藏朝鮮刊本影印)。
姜碩德:《晉山世稿》,(首爾:景仁文化社,1976年)。
柳希春:《眉巖日記草》,《朝鮮史料叢刊》第8冊,(京城府:朝鮮総督府,1938)。
柳希春:《眉巖先生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34,(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柳得恭著;金允朝、金鐘泰、金成愛譯:《校勘標點 古芸堂筆記》,(首爾:韓國古典飜譯院,2020年)
洪仁祐:《恥齋先生遺稿》,《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36,(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洪良浩:《耳溪先生三編全書》,(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庫館藏本)。
洪良浩:《耳溪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241,(首爾: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徐居正:《東人詩話》,《韓國詩話全編校注》第一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徐居正:《筆苑雜記》,《大東野乘》,(京城:朝鮮古書刊行會,明治四十四年)。
徐居正等編:《東文選》,《朝鮮漢詩文總集》第一輯.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據哲宗9年(1858)後期藝閣印書體字本影印)。
崔 滋撰;蔡美花,郭美善主編:《補閑集》,《韓國詩話全編校注(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許 筠:《惺所覆瓿稿》,《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一輯.集部,第三冊,(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北京:北京人民,2012年,據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圖書館藏朝鮮正祖間精寫本影印)
趙 穆:《退溪先生年譜》,《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31,(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鄭 斗:《龜巖先生文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33,(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鄭希良:《虛庵先生續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18,(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鄭道傳:《三峯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5,(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鄭麟趾等編:《高麗史》,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三輯.「史部」(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北京:北京人民,2012年,據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藏朝鮮刊本影印) 。
權 近:《陶隱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6,(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權 橃:《沖齋先生文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19,(韓國:韓國古典飜譯院,2012~)。
(二) 當代專著
千寬宇:《韓國文化史大系》Ⅵ,(首爾: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出版部,1970年)。
李乙浩 編:《實學論叢》,(光州:全南大學出版部,1983年)。
李佑成:《韓國的歷史像》,(首爾:創作與批評社,1994年)。
李家源著:《韓國漢文學史》《李家源全集》6,(漢城 : 正音社,檀紀4319[1986])。
沈慶昊:《朝鮮時代漢文學與詩經論》,(首爾:一志社,1999年)。
鄭 珉:《十八世紀韓中文人的文藝共和國》,(首爾:文學村落,2014年)。
鄭玉子:《正祖的文藝思想與奎章閣》,(首爾:HyoHyung,2001年)。
鄭玉子:《朝鮮後期文學思想史》,(首爾:首爾大學出版部,1990年)。
韓㳓劤:《李朝後期的社會與思想》,(首爾:乙酉文化社,1961年)。
(三) 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
金榮鎮:《朝鮮後期明清小品的受容與小品文的開展樣相》(高麗大學校 國語國文學科 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LIN YU YI:《朝鮮後期豐山洪氏家門燕行錄硏究》(高麗大學校 韓文學系 漢文學領域 博士論文,2019年)。
崔彩基:《退溪李滉《朱子書節要》編纂與刊行研究》(A Study on the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Jujaseojeolyo written by Toegye Lee Hwang),(韓國成均館大學,文情報學科博士論文, 2013年)。
Choi, kyung-hun:〈關於朝鮮時代《朱子大全》刊行之考察〉(A Study on the Publication of Jujadaejeon in Joseon Dynasty),《書誌學研究》76(2018),頁53-77。
Hyun Mo Park:〈正祖的君師論批判-以抄啟文臣與文體反正為中心〉,《韓國實學研究》2(2000),頁143-172。
Kang Hyesun:〈再論正祖的文體批判〉,《韓國文化》49(2010),頁203-219。
Kim Eunjeong:〈世宗朝文學關聯書籍出版研究〉(A Study on Literature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he reign of King Sejong),《漢文古典研究》37(2018),頁33-64。
Se Hyun Ahn:〈圍繞文體反正的寫作與文體論爭〉,《語文論叢》54(2006),頁137-172。
尹在敏:〈文體反正再解釋〉,《古典文學研究》21(2002),頁3-94。
朴香蘭:〈燕行錄所載筆談的文學形式—以洪大容與朴趾源為中心〉,《世界文學評論》2(2011),頁221-229。
朴現圭:〈朝鮮使臣與北京琉璃廠〉,《文獻》1(2003),頁269-285。
池斗煥:〈朝鮮前期《大學衍義》的理解過程〉,《泰東古典研究》第10輯(1993),頁337-364。
吳性鐘:〈朝鮮中期陽明學的辨斥與受容〉(朝鮮中期 陽明學의 辨斥과 受容)《歷史教育》46(1989),頁65-70。
李忠默:〈朝鮮前期館閣文學的性格與文藝美〉( Development of Kwan’gak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Choson and Literary Aesthetics),《國文學研究》8(2002),頁41-83。
李家源:〈燕巖文學與文體波動〉,《人文科學》10(1963),頁25-40。
沈慶昊:〈朱子《齋居感興詩》與《武夷櫂歌》的朝鮮版本〉,《書誌學報》14,(1994),頁3-36
林熒澤:〈為立定東亞的實學概念〉,《韓國實學研究》18(2009) ,頁7-39。
金血祚:〈燕巖體的成立與正祖的文體反正〉,《韓國漢文學研究》6(1982),頁45-95。
金炳珉:〈《韓客巾衍集》與清代文人李調元、潘庭筠的文學批評〉,《外國文學》6(2006),頁67-72。
金炳珉:〈朝鮮詩人朴齊家與清代文壇〉,《社會科學戰線》6(2002),頁100-104。
金聲振:〈四庫全書對文體反正所及之影響〉,《東洋漢文學研究》第九輯(1995),頁63-89。
金聲振:〈正祖年間科文的文體變化與文體反正〉,《韓國漢文學研究》16(1993),頁247-279。
姜明官:〈文體與國家機器-圍繞正祖文體反正的事件〉,收於安大會編《朝鮮後期小品文的實體》,(首爾:太學社,2003),頁49-74。
姜智恩:〈朝鮮時代實學概念之考察〉,《韓國史學報》75(2019),頁115-148。
姜順愛 :〈初鑄甲寅字混入本補字本《香山三體法》書誌特徵研究〉‘The Study on the First Cast Gapinja-Type Edition of Hyangsansamchebeop’《書誌學研究》VOL.55(2013),頁5-32。
馬宗樂:〈正祖朝古文復興運動的思想與背景〉,《韓國史論》14(1986),頁51-103
崔承熙:〈集賢殿研究(上):置廢始末與機能分析 〉,《歷史學報》23(1966),頁1-58。
崔承熙:〈集賢殿研究(下):置廢始末與機能分析 〉,《歷史學報》24(1967),頁39-80。
趙 珖:〈朝鮮後期實學思想的研究動向與展望〉,《何石金昌洙教授華甲紀念史學論叢》,(首爾:汎友社,199年)。
鄭亨愚:〈正祖的文藝復興政策〉,《東方學誌》11(1970),頁141-178。
鄭雨峰:〈耳溪洪良浩在燕行錄中體現的中國體驗及其意義〉,《韓國漢文學研究》63(2016),頁67-94。
鄭豪勳:〈朝鮮後期實學研究的推移與成果─解放後韓國的實學研究、方法與問題意識〉,《1960、70年代韓國史研究的再照明─以內在歷史發展論為中心》「韓國史研究會創設五十周年會議論文」,2018年11月17日,頁78-96。
魯約翰:〈《纂註分類杜詩》的編纂與註解方式〉,《語文研究》第47卷第3號(2019),頁359-408。
盧寬汎:〈近代初期實學的存在論─以實學認識的方向轉換為目的〉,《歷史批評》122(2018),頁447-473。
韓東洙:〈18世紀朝鮮燕行使與北京紫禁城——以儀禮空間之分析為中心〉,《紫禁城》3(2011),頁12-25。
日本文獻
末松保和:〈正祖朝と古今圖書集成の傳輸〉,《青丘史草》,(東京都:笠井,昭和40-41[1965-66]),頁213-223。
芳村弘道著,金程宇譯:〈南宋選學書《選詩演義》考〉,《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七輯,(中華書局,2011)。
芳村弘道著,金程宇譯:〈關於孤本朝鮮活字版《選詩演義》及其作者曾原一〉《古典文獻研究》第12輯,(鳳凰出版社,2009)。
芳村弘道著:〈《選詩演義》考異:宋代《文選》版本としての《選詩演義》〉, 中國藝文研究會編《學林》第53・54號(松本幸男先生・島一先生追悼記念論集)(2011.12),頁372-396。
芳村弘道著〈《選詩演義》考異-《選詩演義》所用《文選》的版本問題〉,第九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南京大學,2011年8月。
阿部吉雄編:《日本刻李退溪全集》,(漢城 : 退溪學硏究院,1975年)。
宮嶋博史:〈儒教的近代としての東アジア「近世」〉,收入和田春樹、後藤乾一、木畑洋一、山室信一、趙景達、中野聡、川島真編:《岩波講座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第1卷—東アジア世界の近代—19世紀》(東京:岩波書店,2010),頁53-78。
高橋亨:〈弘齋王の文體反正〉,《青丘學叢》第七號(昭和七年二月發行),頁1-14。
藤本幸夫:《日本現存朝鮮本研究》(4)集部,(京都市:京都大学学術出版,平成18年〔2006〕)。
藤塚鄰:〈日鮮清相互文化交流的考察〉,《朝鮮文化の研究》,(京城帝國大學文學會編),(京城(首爾):朝鮮公民敎育會,昭和12年〔1937〕),頁145-184。
藤塚鄰:《清朝文化東傳研究-嘉慶・道光學壇と朝鮮の金阮堂》,(東京都:國會刊行會,昭和50年〔1975〕)。
電子資料庫
台灣國家圖書館 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https://rbook.ncl.edu.tw/NCLSearch/
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中文善本古籍特藏系統: https://gj.library.sh.cn/org/harvard
首爾大學校 奎章閣韓國學研究中心:https://kyudb.snu.ac.kr/
高麗大學校 海外韓國學資料中心:http://kostma.korea.ac.kr/
高麗時代史料資料庫:https://db.history.go.kr/KOREA/
朝鮮王朝實錄:https://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do
朝鮮時代法令資料庫:https://db.history.go.kr/law/
韓國中央研究院 數位藏書閣(Digital Jangseogak): https://jsg.aks.ac.kr/
韓國中央圖書館 韓國古典文獻綜合目錄:https://www.nl.go.kr/korcis/index.do
韓國古典綜合DB:https://www.itkc.or.kr/main.do
韓國史資料庫:https://db.history.go.kr/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https://encykorea.aks.ac.kr/
韓國歷史情報統合系統:https://www.koreanhistory.or.kr/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4080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