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7 02: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毓容
研究生(外文):Yu-Jung Hsu
論文名稱:自駕車肇致人身損害之賠償責任
論文名稱(外文):Compensation for Personal Injury Caused by Autonomous Vehicles
指導教授:陳忠五陳忠五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g-Wu Chen
口試委員:張譯文向明恩
口試委員(外文):Yi-Wen ChangMing-En Hsiang
口試日期:2023-06-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7
中文關鍵詞:人工智慧自駕車自駕等級民事責任法契約責任侵權責任商品責任企業經營者安全性欠缺過失不可抗力
外文關鍵詞: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Autonomous VehicleLevels of AutomationCivil LiabilityContractual LiabilityTort LiabilityProduct LiabilityManufacturersDefectNegligenceForce Majeure
DOI:10.6342/NTU202302861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近年來,自駕車發展熱絡。然而,隨著多起車禍造成之安全性疑慮,法律責任之釐清漸受關注。自駕車訓練與使用階段之黑盒子,造成之不可控與不可預見性,乃其風險分配議題之特殊性所在。本文區分民事責任法下,客觀與主觀歸責要件,探討不同主體間,適用規範之可能挑戰。
客觀歸責要件層面,人身損害結果推定之違法性,不因人工智慧之固有風險被阻卻。電車難題中,若使用者將決策權交予自駕系統,即涉及系統設計者之義務衝突。商品責任方面,關於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合理期待、企業經營者指示義務、消費者合理使用等安全性欠缺之判斷因子,應依不同自駕性能等級,而異其具體內涵。此外,企業經營者之後續義務,於攸關人身安全之自駕車領域中,亦顯重要。
主觀歸責要件層面,過失責任下,過失推定之設計與消保法無過失責任,將成為商品製造人責任中,被害人救濟之關鍵;自駕車使用者與遠距駕駛主體,則基於對車輛之抽象監控權限,而有成為過失侵權責任主體之可能。無過失責任方面,以運送契約為例,人工智慧之特殊性,應不得為不可抗力之免責事由。
綜上,除民事實體法之相關要件解釋外,透過與其他法領域之協力,應得共同維護自駕車時代下,合理之風險分配與正義。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ous vehicles has really taken off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with several accidents raising safety concerns, there has been growing attention to clarification about legal liability and compensation for personal injuries. The existence of 'black box' in AI products brings out unique issues of autonomous vehicles when it comes to risk allocation.
Regarding elements of objective accountability, with illegality presumed under circumstances of personal damage, legal justification will be a main focus, concretized in ‘the trolley problem’. In terms of product liability, the determining factors of ‘defect’ under Consumer Protection Law, including the state-of-the-art,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adequate instructions and warnings, and reasonable use, have their various content based on the level of automation. Post-sales obligations of manufacturers are crucial as well in the field.
In the aspect of elements of subjective accountability, the presumption of negligence is critical for compensation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nufactures and the victims. As for the users and the remote drivers, their capability of intervening in driving tasks may give rise to potential claims of negligence. Lastly, the characteristic of AI should not be classified as a force majeure.
In conclusion, together with interpretation of relevant elements within civil law, collaborative effort with other areas of law should ensure reasonable risk allocation and justice in the age of autonomous vehicl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架構 5
第一項 黑盒子之風險分配 5
第一款 黑盒子問題 5
第二款 黑盒子與要件解釋困境 6
第二項 研究架構 8
第一款 研究架構設計 10
第一目 以歸責要件與責任主體為區分架構 10
第二目 架構俯瞰 12
第二款 研究範圍劃定 14
第一目 研究對象為自駕車 14
第二目 法律解釋層次之討論 15
第三目 未以獨立章節討論舉證責任與因果關係 16
第四目 限於人身損害之討論 17
第五目 未涉及責任主體之內部分擔 17
第二章 自駕車於民事責任法上之議題 19
第一節 人工智慧時代之挑戰 19
第一項 人工智慧之沿革與發展 19
第二項 機器學習:由已知推向未知之自學歷程 20
第一款 規則主導模式與機器學習模式 20
第二款 機器學習之運作模式與黑盒子 22
第一目 機器學習之運作模式 22
第二目 機器學習與黑盒子 24
壹、 黑盒子之意義 24
貳、 黑盒子之透明化 25
第三項 人工智慧作為責任主體之可能 27
第一款 人工智慧作為責任主體之意義 27
第二款 責任主體之概念 27
第一目 自然人與法人作為責任主體 28
第二目 人工智慧作為責任主體之概念精確化 29
壹、 權利主體層次 30
一、 循自然人之法理 30
二、 循法人之法理 32
貳、 人工智慧之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 33
第三目 小結 33
第二節 自駕車的過去與未來 35
第一項 自駕車之定義與發展 35
第一款 自駕車之發展 35
第一目 全球性自駕風潮與我國自駕發展 35
壹、 放眼國際 35
貳、 回歸本土 37
第二目 自駕車之產業鏈 40
壹、 傳統汽車與電動車之金字塔產業結構 40
貳、 自駕車之產業結構 41
第三目 遠距駕駛技術 44
壹、 遠端駕駛與遠端輔助 44
貳、 遠距駕駛之發展 44
參、 遠距駕駛之實例:德國新創公司Vay 45
第二款 自駕等級與相關概念 48
第一目 以性能為自駕等級之分類標的 49
第二目 自駕之概念 53
第三目 以DDT角色為自駕等級之區分依據 54
第四目 SAE之自駕性能等級與內涵 56
第五目 自駕等級與民事責任之關係 59
第二項 自駕車、系統與數據之關係 60
第一款 使用數據與自駕系統關係所呈現之議題 60
第一目 模型原則上不因新數據加入而改變 61
壹、 模型原則上不改變:預見可能性 61
貳、 模型於更新時改變:相關義務之定位與建立 63
第二目 模型因新數據加入而持續改變 65
壹、 標的物範圍問題 65
貳、 企業經營者與出賣人預見可能性問題 67
第三目 小結 68
第二款 自駕車與自駕系統關係所呈現之議題 68
第一目 責任客體之釐清 70
第二目 責任主體之釐清 72
壹、 契約責任主體 72
一、 依自駕車購買契約內容判斷 72
二、 債務人之履行輔助人責任 76
(一) 自駕車出賣人就系統供應商之債務不履行負責 76
(二) 遠距駕駛服務業就其操控員之債務不履行負責 77
貳、 商品相關責任主體 78
一、 商品為自駕系統,與作為另一商品之自駕車一併售出 80
(一) 自駕系統商之責任 80
(二) 系統經銷商與進口商之責任 83
二、 商品為自駕車,自駕系統乃自駕車之一部分 83
(一) 自駕系統商之責任 83
(二) 自駕車最終製造商之責任 86
(三) 自駕車經銷商與進口商之責任 87
參、 其他危險責任之主體 89
一、 動力車輛駕駛人責任 90
二、 危險活動之從事者 90
第三目 小結 91
第三節 自駕車於民事責任法上之特殊性 93
第一項 自駕系統缺失與黑盒子 93
第二項 自駕系統缺失之技術原因 94
第一款 訓練數據問題 96
第二款 訓練數據以外之系統問題 98
第三項 相關責任主體之錯綜複雜性 102
第三章 客觀歸責要件成立之挑戰 105
第一節 提供或操控自駕車之違法性 105
第一項 違法性之內涵 105
第一款 違法性與過失之關連 105
第二款 違法性於民法侵權之定位 106
第一目 我國推定過失之危險責任 106
第二目 我國侵權體系下違法性於自駕車事故中之內涵 108
第三款 違法性與契約保護義務之違反 109
第二項 人工智慧與阻卻違法 111
第一款 黑盒子之固有風險 112
第二款 自駕車之電車難題 113
第一目 正當防衛 116
第二目 緊急避難 117
第三目 得被害人之允諾 118
第四目 義務衝突 119
第三項 權利行使之界線 120
第二節 自駕車缺失與安全性欠缺 126
第一項 安全性欠缺之架構內涵 129
第二項 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 131
第一款 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 134
第一目 比較法上之科技發展抗辯 134
第二目 機器學習與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 135
第三目 軟體更新與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 137
壹、 消極更新議題 138
一、 問題定位 138
二、 科技或專業水準概念再釐清 139
三、 企業經營者後續義務之建立 141
貳、 積極更新議題:更新版軟體本身具有缺失 147
一、 問題定位 147
二、 企業經營者就軟體安全性確保之後續義務 147
參、 小結 148
第二款 合理期待 148
第一目 合理期待之內涵 148
壹、 我國法之合理期待 149
貳、 美國:一般消費者期待標準與風險效益分析標準之爭 149
參、 我國法下對自駕性能之合理期待 154
一、 美國法之啟示 154
二、 合理期待與科技專業水準之協力 156
第三款 外行與內行判準間之平衡點與流動比重 158
第三項 商品指示、合理使用與流入市場時期 160
第一款 商品指示:警告標示、標示說明與廣告 160
第一目 車輛指示義務之地位與態樣 162
壹、 指示義務之重要性 162
貳、 可能該當指示義務之資訊 162
參、 資訊與相關法律適用 163
一、 廣告與契約內容:消保法第22條與定型化契約條款 164
二、 商品警告標示與說明:消保法第7條第2項與施行細則第5條第1款 167
第二目 自駕車指示義務之特殊性 168
壹、 動態指示 168
一、 人機互動介面之動態警示與通知 169
二、 試車、交車與駕駛訓練 171
貳、 指示之表述方式 172
參、 軟體更新之提示:更新通知 173
肆、 使用年限之指示 174
伍、 對用路人之指示義務? 175
第三目 小結 177
第二款 合理使用 178
第一目 合理使用之內涵 178
壹、 與指示義務之關係 178
貳、 合理使用與通常使用 179
參、 合理使用之概念射程 179
第二目 自駕車之合理使用 181
壹、 企業經營者之預見範圍 181
一、 與「一般消費者之通常使用」之落差 181
二、 合理預見與市場調查義務 182
貳、 使用者之更新與停止使用舊車義務? 183
參、 依不同自駕等級建構合理使用之內涵 185
第三款 流入市場時期 185
第一目 以「存在」取代「產生」時點之規範模式 187
壹、 思維起點 187
貳、 安全性欠缺存在時點:「流通進入市場時」 188
第二目 跳脫問題「存在」之責任期間模式 190
壹、 以單一時點判斷缺失存在:應然面之限制性 190
一、 安全性欠缺之內涵由事故填充 190
二、 自駕車於流入市場後之可變性 191
三、 安全性之動態性內涵 194
貳、 以單一時點判斷缺失存在:實然面之限制性 194
一、 自駕車缺失之知悉 194
二、 「缺失是否存在」與「是否知悉缺失存在」 195
參、 既有規範之回應與思維調整 196
一、 應然與實然層面困境之解套 196
(一) 應然層面 196
(二) 實然層面 197
二、 超越「存在時點」之思維:客觀責任期間 197
三、 既有規範之不足? 198
第三目 小結 199
第四項 自駕車安全性欠缺之建構嘗試 200
第一款 SAE六等級作為橫向視差平衡點 200
第二款 不同自駕等級之安全性欠缺內涵 201
第一目 等級0(無自駕) 201
第二目 等級1(輔助駕駛) 202
第三目 等級2(部分自駕) 203
第四目 等級3(條件性自駕) 204
第五目 等級4(高度自駕) 205
第六目 等級5(全自駕) 207
第三款 超越合理之安全性標準? 209
第四章 主觀歸責要件成立之困境 211
第一節 過失責任 214
第一項 既有規範之過失責任原則 214
第二項 自駕車脈絡下之理解 216
第一款 理性自駕車提供者 217
第一目 就自駕車之過失 217
壹、 損害防止義務 217
一、 自駕車之測試 218
二、 訓練數據之蒐集與模型偵錯 219
貳、 對於損害之預見可能性 220
參、 注意義務之建立 223
第二目 就系統更新之過失 227
第三目 自駕車提供者之履行輔助人與僱用人責任 230
第二款 理性自駕車操控者 231
第一目 駕駛、操控或使用車輛之過失侵權責任 232
壹、 行為人與行為 233
一、 未有遠距駕駛介入時 234
(一) 依等級區分「理性自駕車使用者」之內涵 234
(二) 依操控權限定義「理性自駕車使用者」之內涵 237
二、 遠距駕駛介入時 243
(一) 遠端駕駛之責任主體(對被害用路人) 245
(二) 遠端輔助之責任主體(對被害用路人) 248
(三) 對使用者損害之賠償責任主體 250
貳、 奠基於操控權限之注意義務 252
參、 由自駕使用者觀點走向交通參與者觀點 256
第二目 自駕車操控者之一般危險責任 259
第三款 自駕車提供者或遠距主體與使用者之互動 262
第一目 自駕車生產銷售主體與使用者之互動性 263
第二目 遠距駕駛主體與使用者之互動性 265
第三目 小結 265
第二節 無過失責任 266
第一項 不可抗力之概念 268
第二項 自駕車與事變責任 269
第一款 不可抗力與遠距駕駛 269
第二款 不可抗力與自駕車之人工智慧 270
第一目 外部性與自然力 270
第二目 非通常生活所得預期 271
第三目 損害防止可能性 271
第四目 小結 272
第三款 不可抗力與安全性欠缺 272
第三節 小結 275
第五章 結論:風險分配之正義觀 277
第一節 民事實體法之要件解釋 277
第二節 民事實體法外相關配套之協力 280
第一項 行駛記錄儀之數據保存 280
第二項 舉證責任之分配 281
第三項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與相關補償 283
參考文獻 286
一、中文部分(依姓氏筆畫排序)
(一)書籍
王皇玉(2019),《刑法總則》,增訂五版,新學林。
王澤鑑(2012),《債法原理》,增訂版三刷,自刊。
王澤鑑(2014),《民法物權》,增訂二版,自刊。
王澤鑑(2014),《民法總則》,增訂新版,自刊。
王澤鑑(2015),《侵權行為法》,增訂新版,自刊。
王澤鑑(2017),《損害賠償法》,初版二刷,自刊。
朱柏松(1991),《商品製造人侵權行為責任法之比較研究》,初版一刷,五南。
朱柏松(1999),《消費者保護法論》,增訂版,自刊。
吳從周(2018),〈初探AI的民事責任:聚焦反思臺灣之實務見解〉,劉靜怡(編), 《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初版一刷,元照。
林誠二(2015),《債編各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中)》,三版一刷,瑞興。
林誠二(2018),《債編各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三版一刷,瑞興。
邱聰智(2013),《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新訂二版一刷,華泰文化。
邱聰智(2014),《新定民法債編通則(下)》,新訂二版,華泰文化。
孫森焱(1990),《民法債編總論》,修訂九版,三民。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2018),《自駕車的第一本法律書》,初版,書泉。
陳自強(2002),《無因債權契約論》,第一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陳自強(2020),《契約違反與履行請求》,增訂二版,元照。
陳聰富(2018),《侵權行為法原理》,二版一刷,元照。
葉啟洲(2019),《保險法》,六版第一刷,頁392與422,元照。
詹森林、馮震宇、林明珠(1995),《認識消費者保護法》,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詹森林、馮震宇、林明珠(2015),《消費者保護法問答資料》,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劉春堂(2011),《民法債編通則(一)契約法總論》,增修版,自刊。
劉靜怡(2018),〈人工智慧潛在倫理與法律議題鳥瞰與初步分析:從責任分配到市場競爭〉,劉靜怡(編),《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初版一刷,元照。
蔡清欉、廖元勳、黃彥男(2021),〈機器學習的透明與自主性探勘〉,收於:張麗卿(編),《人工智慧與法律挑戰》,初版,元照。
鄭玉波(2002),《民法債編總論》,修訂二版一刷,三民。
鄭冠宇(2021),《民法債編總論》,第四版,新學林。
顏厥安(2018),〈人之苦難,機器恩典必看顧安慰〉,收於:劉靜怡(編),《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初版一刷,元照。
Robert Cooter、Thomas Ulen(著),溫麗琪、顧慕堯(譯)(2013),《法律經濟學》。
(二)期刊論文
王一旅(2021),〈深度學習AI醫療民事侵權責任之探討-以美國、歐盟及我國法制為中心〉,《輔仁法學》,第61期,頁1-85。
王澤鑑(2005),〈特殊侵權行為(九):危險工作或活動責任民法第一九一條之三與侵權行為法的發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4期,頁39-55。
史習平、張朝能(2016),〈計程車品牌評鑑制度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頁1-48。
朱柏松(1994),〈消費者保護法商品製造人責任規定之適用與解釋(上)〉,《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4卷第1期,頁353-409。
吳從周(2013),〈臺灣商品責任之實體與程序主要爭議現況:特別聚焦檢討舉證責任分配之實務案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14期,頁69-97。
吳從周(2020),〈2019年民事法發展回顧〉,《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9卷特刊,頁1572-1585。
吳淑莉(2015),〈由美國商品責任法論我國消保法商品責任之客觀歸責事由〉,《中原財經法學》,第35期,頁1-46。
吳淑莉、董啟忠(2022),〈汽車交通事故駕駛人之侵權責任:自動駕駛系統之挑戰〉,《財產法暨經濟法》,第70期,頁87-114。
汪信君(2019),〈自駕車時代汽車責任保險之應有風貌〉,《月旦法學雜誌》,第288期,頁58-66。
林冠宇(2016),〈美國佛羅里達州認定Uber與其招募駕駛間成立獨立合約員工關係〉,《科技法律透析》,第28卷第4期,頁9-10。
林政瑋(2012),《美國自動駕駛車輛指引及其演進介紹》,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車安通訊季刊,第109-01期。
林誠二(1983),〈債務不履行歸責事由之檢討〉,《中興法學》,第19期,頁389-403。
林誠二(1983),〈債務不履行歸責事由之檢討〉,《中興法學》,第19期,頁389-403。
林慶郎(2018),〈論我國民事侵權行為法上他人行為責任之一般原則之建立:以控制機構之責任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7卷第4期 ,頁2163-2238。
侯英泠(2019),〈Uber網路叫車平臺經營模式為居間行為?汽車客運?計程客運服務業?──從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5年度簡字第386號行政判決談起〉,《月旦裁判時報》,第86期,頁14-24。
姚志明(2001),〈論民法商品責任: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之一之評析〉,《法學叢刊》,第181期,頁47-80。
姚志明(2015),〈保固責任、附隨義務與買賣物瑕疵擔保責任:評臺灣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1214 號民事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7期,頁112-124。
洪德欽(2020),〈歐盟自動駕駛車之發展策略與法律規範〉,《歐美研究》,50卷2期,頁349-431。
張瑋心(2015),〈UBER 火紅-員工的認定如私重要?〉,《法治時報》,第169期,頁20-29。
張瑞星(2017),〈論自用小客車網路叫車平台Uber之合法性爭議〉,《興大法學》,第22期,頁 141-205。
張麗卿(2019),〈人工智慧時代的刑法挑戰與對應:以自動駕駛車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86期,頁87-103。
許士宦(2020),〈一貫性審查之要件事實:爭點整理之法律思維方法(一)〉,《台灣法學雜誌》,第389期,頁79-106。
陳自強(2011),〈契約責任之歸責事由〉,《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1卷第1期,頁71-131。
陳自強(2012),〈契約責任之歸責事由〉,《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1期,頁71-131。
陳忠五(2002),〈醫療事故與消費者保護法服務責任之適用問題(下):最高法院九○年度臺上字第七○九號(馬偕紀念醫院肩難產案)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7期,頁31-62。
陳忠五(2003),〈二○○三年消費者保護法商品與服務責任修正評論:消費者保護的「進步」或「退步」?〉,《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頁24-69。
陳忠五(2006),〈法國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法的適用範圍〉,《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5卷第3期,頁1-105。
陳忠五(2011),〈在餐廳滑倒受傷與消保法服務責任的適用: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104 號判決再評釋〉,《台灣法學雜誌》,第185期,頁19-25。
陳忠五(2013),〈不誠實廣告與溫泉住宅買賣契約:最高法院 101 年度台上字第 246 號判決評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19期,頁35-48。
陳忠五(2016),〈2015年消費者保護法修正評論〉,《台灣法學雜誌》,第310期,頁3-30。
陳忠五(2022),〈僱用人對受僱人求償權的排除:最高法院 107 年度台上字第 1253 號判決(托嬰窒息死亡案)簡析(三)〉,《台灣法律人》,第14期,頁134-149。
陳忠五、薛智仁發言,陳柏良記錄(2018),〈AI 與法律、哲學、社會議題跨領域對談:自駕車場次〉,《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卷1期,頁92-96。
陳榮宗(1978),〈舉證責任之分配(二)〉,《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7 卷第 2 期 ,頁263-301。
陳榮隆、黃詩婷(2020),〈自動駕駛車道路交通道路事故於我國法規範之責任認定〉,《法學叢刊》,第65卷第1期 ,頁1-17。
陳誌泓、陳文葳(2022),〈自駕車道路交通事故責任怎分配?(下)-兼論法國自駕車責任法〉,《萬國法律》,第242期,頁84-90。
陳聰富(1999),〈危險責任與過失推定〉,《月旦法學雜誌》,第55期,頁16-40。
陳聰富(2017),〈出賣人擔保責任與債務不履行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261期,頁17-26。
曾品傑(2012),〈臺灣商品責任法之發展:以消費者保護法上之商品責任為中心〉,《成大法學》,第23期,頁1-33。
黃明陽(2013),〈消保法產品責任之法制研究〉,《消費者保護研究》,第18期,頁1-48。
黃松茂(2021),〈台灣債法二度修正的十字路口〉,《台灣法律人》,第2期,頁21-39。
黃奕文(2021),〈論自動駕駛碰撞事故之刑法上評價:以電車兩難困境難題為討論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8期,頁287-357。
黃昱凱(2020),〈Level 4等級自駕車道德困境決策行為初探:電車困境的應用 〉,《運輸學刊》,第32卷第4期,頁427-462。
黃茂榮(2012),〈論運送契約〉,《植根雜誌》,第28卷第2期,頁18-40。
黃銘傑(2019),〈自駕車對現行汽車事故法律責任之挑戰與回應〉,《月旦法學雜誌》,第288期,頁 51-57。
詹森林(2003),〈消費者保護法增訂及修正條文要旨〉,《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第45期,頁209-215。
詹森林(2010),〈出賣人附隨義務之實務發展:最高法院裁判之研究〉,《法令月刊》,第61卷第3期,頁33-46。
詹森林(2014),〈消費者保護法發展專題回顧:定型化契約之理論與實務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3卷特刊,頁1345-1389。
詹森林(2014),〈被害人濫用商品與企業經營者之消保法商品責任:最高法院一○三年度台上字第二四四號裁定之評釋〉,《月旦民商法雜誌》,45期,頁55-16。
詹森林(2017),〈買賣之物之瑕疵擔保:民法第三五四條最近重要實務之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61期,頁37-49。
劉彥伯(2020),〈論自動駕駛車輛事故於我國之過失侵權責任-以德國道路交通法2017年修正為借鏡〉,《科技法律透析》,32卷7期,頁38-52。
潘俊良(2018),〈自駕車之發展與挑戰:以德國法制為借鑑〉,《科技法律透析》,頁48-72。
蔡惟鈞(2019),〈未來幻想——自動駕駛車輛與侵權責任〉,《法規與遵循》,第3卷第1期,頁25-64。
蕭郁溏(2016),〈西雅圖修法允許 Uber 司機得組織工會,再次掀起非典型僱傭法律爭議〉,《科技法律透析》,第28卷第5期,頁7-8。
蕭郁溏(2017),〈論網路叫車服務之契約關係與網路叫車平臺之法律定位〉,《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55期,頁179-222。
賴文智、王文君(2019),〈當自動駕駛時代來臨 AI 立法的核心:責任釐清與分配〉,《會計研究月刊》,第401期,頁108-113。
賴英照(2023),〈抽象規範與個案適用:論「善良管理人之注意」〉,《台灣法律人》,第23期,頁1-23。
戴豪君(2000),〈電子商務紀元消費者保護法律課題 (下)〉,《科技法律透析》,第12卷第6期,頁44-61。
謝哲勝(2013),〈現行商品責任規範的檢討〉,《臺北大學法學論叢》,87期,頁59-118。
魏伶娟(2022),〈人工智慧浪潮對民事責任建構的挑戰-以智慧醫療器材之應用為例〉,《中正財經法學》,第25期,頁1-60。
(三)學位論文
張惇嘉(2019),《論經銷業者之商品責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湛(2020),《人工智慧系統使用者之民事責任:以自動駕駛汽車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詠晶(2005),《論消費者保護法上之「企業經營者」》,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譯文(2012),《論商品安全性欠缺》,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善淳(2020),《台灣自動輔助駕駛汽車之未來意象研究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吉(2022),《以給付不能為中心之危險負擔研究:從羅馬法到現代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皓彥(2021),《論醫療商品之安全性欠缺:以美國法為借鏡》,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士瑋(2019),《人工智慧產品侵權責任之研究:以自動駕駛車為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叢琳(2019),《論自駕車之侵權責任》,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四)網路資源
〈什麼是汽車ABS系統?動摩擦與靜摩擦〉,《東吳大學生活物理百科》,載於:http://www.scu.edu.tw/physics/science-scu/LivePhysics/f5.htm。
〈自動駕駛車〉,《Money DJ財經知識庫》,載於:http://newjust.masterlink.com.tw/HotProduct/HTML/Basic.xdjhtm?A=PA272-1.html。
《2022聊天機器人推薦比較:對話機器人(ChatBot)入門推薦》,載於:https://ai3.cloud/article-ai3-chatbot-0003/。
CASE報科學(2019),《AI的可解釋性是什麼?能吃嗎?》,載於:https://case.ntu.edu.tw/blog/?p=38507。
Hsieh, J.(2021),《無人駕駛還沒Ready 那換遠距駕駛如何? 》,載於:https://urbenq.com/2021/08/12/無人駕駛還沒ready-那換遠距駕駛如何?/。
Kyle(07/21/2020),《汽車軟體化時代來臨,特斯拉正改變汽車產業獲利模式》,載於: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6834。
OOSGA(2022),《非監督式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的定義為何?》,載於:https://zh.oosga.com/docs/unsupervised-learning/。
Rice Yang(2021),《機器學習任務:監督學習/半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載於:https://u9534056.medium.com/機器學習任務-監督學習-半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9b75972f91d6。
王傑智(2020),《為什麼特斯拉會直接撞入翻到的白色貨車中?》,載於:https://bobwang-robotics.medium.com/為什麼特斯拉會直接撞入翻倒的白色貨車中-499268c70da9。
司法院裁判書系統,載於: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efault_AD.aspx。
白馥瑋、黃英哲(2018),《機車加裝ABS,煞車更安全》,載於: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c775864e-5ff0-4e97-894d-ca35fc9bd652。
余和謙(2018),《英國通過2018自動與電動車法》,載於: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8134。
吳心予(07/21/2022),《升級4D成像搭配光達感測 汽車雷達助攻自駕發展》,載於:https://www.2cm.com.tw/2cm/zh-tw/market/09583009B5EF42A1BBF08BB373B186E7。
周雨萱(2021),《鴻海與第4大車廠Stellantis合資Mobile Drive,新舊車廠通吃之後,下一步策略是?》,載於: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2919/foxconn-stellantis-mobiledrive。
果仁(2022),《特斯拉EAP正式台灣上市,售價11.1萬、與AP、FSD差異一次看懂》,載於:https://applealmond.com/posts/150096。
姚旭陽(2020),《特斯拉自駕技術Autopilot車禍頻傳,原來無法辨識大貨車?》,載於:https://www.stockfeel.com.tw/特斯拉-自駕-車禍-大卡車-autopilot/?utm_source=graph_search。
胡老闆(2021),Tesla 2021 特斯拉聖誕節軟體更新 Model 3 全新介面! Light Show! 2021.44.25.6,載於: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xKiF2LevE。
倪雨晴(2020),《細思恐極!為什麼特斯拉自動駕駛總是撞向白色卡車?》,載於:https://cfcnews.com/zh-TW/292618/細思恐極!為什麼特斯拉自動駕駛總是撞向白色卡/。
特斯拉車輛訂購合約書:條款與條件(2023),https://www.tesla.com/zh_TW/order/download-order-agreement?redirect=no&country=TW&model_code=mp。
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載於:https://ic.tpex.org.tw/introduce.php?ic=5300。
陳敬典(2018),《台灣自駕車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載於: https://www.artc.org.tw/tw/knowledge/articles/13281。
傑克你電電(2019),《軟體更新:v9.0(2019.32.2.2)之後更新說明》,載於:https://www.mytesla.com.tw/software_update.html。
富智捷官網,https://www.mobiledrivetech.com/about.html。
資訊(2021),《忘記自動駕駛汽車吧,這家初創公司承諾提供遙控計程車》,載於:https://0xzx.com/zh-tw/2021091605281737967.html。
瘋先生(2022),《LINE聊天機器人推薦,2022年15款超實用Line機器人總整理》,載於:https://mrmad.com.tw/line-chatbot-recommendation。
(五)其他
立法院公報處(2003),《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卷03期,第一冊,頁145-189。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2000),《民法研究修正實錄:債編部分(四)》,法務部。
二、英文部分(依姓氏字母排序)
(一)書籍
Chatzipanagiotis, M. (2021). Third-Party Liability of Manufacturers of Automated Vehicles for Over-the-Air Updates. In: Synodinou, T. E., Jougleux, P., Markou, C. & Prastitou-Merdi, T. (Eds). EU Internet Law in the Digital Single Market (1st ed.). Springer, 581-603.
Hart, H. L. A. (1994). The Concept of Law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nderson, J. A., Twerski, A. D., Kysar, D. A. (2020). Products Liability: Problems and Process (9th ed.). Wolters Kluwer.
Samuel, G. (2014). 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Law Theory and Method (1st ed.). Bloomsbury Publishing.
Schwartz, V., Kelly, K., Partlett, D. (2015). Prosser, Wade, and Schwartz’s Torts Cases and Materials (13 ed.). Foundation Press.
Winkle, T. (2022). Product Development with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hics and Legal Risk −Exemplary for Safe Autonomous Vehicles (1st ed.). Springer Vieweg.
(二)期刊論文
Atkinson, K. (2020). Autonomous Cars: A Driving Force for Change in Motor Liability and Insurance, Scripted, 17, 125.
Beard, T. R., Ford, G. S., Koutsky, T. M., & Spiwak, L. J. (2009). Tort Liability for Software Developers: A Law & Economics Perspective, 27 J. Marshall J. Computer & Info. L. 199 (2009). UIC John Marshal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rivacy Law, 27(2), 1.
Cabral, T. S. (2020). Liabilit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EU: Assessing the adequacy of the current Product Liability Directive, Maastricht Journal of European and Comparative Law, 27(5), 615-635.
Chagal-Feferkorn, K. A. (2019). Am I an Algorithm or A Product? When Products Liability Should Apply to Algorithmic Decision-Makers, Stanford Law & Policy Review, 30, 61.
Danidou, Y. (2021). Opening Pandora’s Box: IoT and Cybersecurity Aspects to Consider While Regulating, EU Internet Law in the Digital Single Market.
Frascaroli, E., Southerland, J. I., Davis, E., Parker, W. (2019). Let's Be Reasonable: The Consumer Expectations Test Is Simply Not Viable to Determine Design Defect for Complex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Journal of Law and Mobility, 53, 56-57.
Garcia, J., Feng, Y., Shen, J., Almanee, S., Xia, Y. & Chen, Q. A. (2020).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Autonomous Vehicle Bugs, ICSE '20, available at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6016751_A_comprehensive_study_of_autonomous_vehicle_bugs.
Karnow, Curtis E. A. (1996). Liability for 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11, 147.
Kim, S. (2017-2018). Crashed Software: Assessing Product Liability for Software Defects in Automated Vehicles, Duke Law & Technology Review, 16, 300.
Kim, S., Liu, M., Rhee, J. J., Jeon, Y., Kwon, Y., & Kim, C. H., (2022). DriveFuzz: Discovering Autonomous Driving Bugs through Driving Quality-Guided Fuzzing, CCS'22, available at https://dl.acm.org/doi/abs/10.1145/3548606.3560558.
Kriebitz, A., Max, R., & Lütge, C. (2022). The German Act on Autonomous Driving: Why Ethics Still Matters., Philosophy & Technology, 35(2), 29.
Marchant, G. E. & Lindor, R. A. (2012). The Coming Collision Between Autonomous Vehicles and the Liability System, Santa Clara L. Rev., 52, 1321.
Marson, J., Ferris, K., Dickinson, J. (2020). The Automated and Electric Vehicles Act 2018 Part 1 and Beyond: A Critical Review, Statute Law Review, 41(3), 395-416.
Mason,K., Grijalva, S. (2019). A Review o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Autonomous 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Computer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78, 300-312.
Rai, A. (2020). Explainable AI: From Black Box to Glass Box,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48, 137-141.
Sculley, D. et al. (2015). Hidden Technical Debt in Machine Learning Systems, NIPS'15, 2, 2503-2511.
Silver, D., Schrittwieser, J., Simonyan, K., Antonoglou, I., Huang, A., Guez, A., Hubert, T., Baker, L., Lai, M., Bolton, A., Chen, Y., Lillicrap, T., Hui, F., Sitre, L., Van Den Driessche, G., Graepel, T. & Hassabis, D. (2017). 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out Human Knowledge, Nature, 550, 354-359.
Sivak, M. & Schoettle, B. (2015). Road Safety with Self-Driving Vehicles: General Limitations and Road Sharing with Conventional Vehicl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Vetri, D. (2009). Order Out of Chaos: Products Liability Design-Defect Law, U. RICH.L.REV., 43(4), 1372-1457.
Wade, J. W. (1973). On the Nature of Strict Tort Liability for Products, Miss. L.J., 44, 829.
Zhang, S. (2018). Who Owns The Data Generated by Your Smart Car?,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Technology, 32, 229.
Zollers, F. E., McMullin, A., Hurd, S. N., & Shears, P. (2005). No more soft landings for software: liability for defects in an industry that has come of age. Santa Clara Computer & High Technology Law Journal, 21(4), 745-782.
(三)網路資源與其他
Baştanlar, Y., & Ozuysal, M. (2014). Introduction to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Clifton, N.J.), 1107, 105–128.,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007/978-1-62703-748-8_7.
Ebers, M. (2022). Civil Liability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in Germany, available at https://ssrn.com/abstract=4027594.
European Commission (2020). Inception Impact Assessment −Proposal for a Legal Act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Laying Down Requirement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vailable at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PDF/?uri=PI_COM:Ares(2020)3896535&rid=3.
European Commission (2020). White Paper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European Approach to Excellence and Trust, available at https://ec.europa.eu/info/sites/default/files/commission-white-paper-artificial-intelligence-feb2020_en.pdf.
European Commission, available at https://single-market-economy.ec.europa.eu/sectors/automotive-industry/legislation/motor-vehicles-trailers_en.
General Motors (2018). 2018 Self-Driving Safety Report.
GIGABYTE, Scalability, available at https://www.gigabyte.com/tw/Glossary/scalability?lan=en.
Grunitz, M. (2021). Rule-Based AI vs Machine Learning: What’s the Difference? , WEAREBRAIN, available at https://wearebrain.com/blog/ai-data-science/rule-based-ai-vs-machine-learning-whats-the-difference/.
Hsu, J. (2016). 75 Percent of U.S. Drivers Fear Self-Driving Cars, But It's an Easy Fear to Get Over, IEEE SPECTRUM, available at https://spectrum.ieee.org/driverless-cars-inspire-both-fear-and-hope.
HT Auto Desk (2021). Driving a Driverless Car? Startup Is Working on Remote Control Cars of Future, available at https://auto.hindustantimes.com/auto/news/driving-a-driverless-car-startup-is-working-on-remote-control-cars-of-future-41637557329271.html.
IBM, What is Machine Learning? , available at https://www.ibm.com/topics/machine-learning.
Kurkal, V. (2019). Want to Overcome Patching Challenges Once and for All? Automation Is the Key, HELP NET SECURITY, available at https://www.helpnetsecurity.com/2019/10/30/overcome-patching-challenges/.
Lopez, J. M., & Le, M. (2021). Ever Heard of the AI Black Box Problem?. WORLDLINE CORPORATE, available at https://worldline.com/en/home/knowledgehub/blog/2021/january/ever-heard-of-the-aI-black-box-problem.html.
Moral Mach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moralmachine.net.
Nayak, M., Schneider, J. & Bloomberg (2023). Driver Who Claimed Tesla’s Autopilot Caused a Crash That Left Her with Facial Injuries Loses What’s Believed to the First Such Case to Go to Trial, FORTUNE, available at https://fortune.com/2023/04/21/tesla-autopilot-crash-lawsuit-los-angeles/.
NHTSA (2017). Automated Driving Systems: A Vision for Safety 2.0.
NHTSA Office of Defects Investigation Report (06/28/2016). available at https://static.nhtsa.gov/odi/inv/2016/INCLA-PE16007-7876.pdf.
NHTSA Office of Defects Investigation Report.
Office for Product Safety & Standards (2021). Study on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Product Safety −Final Report.
RESTATEMENT (SECOND) OF TORTS (1965)
RESTATEMENT (THIRD) OF TORTS (1998)
SAE International (2021). Surface Vehicle Recommended Practice - Taxonomy and Definitions for Terms Related to Driving Automation Systems for on-road Motor Vehicles, J3016TM APR2021 (Superseding J3016 JUN2018).
SAE International (2023). available at https://www.sae.org/blog/sae-j3016-update.
Scott, M. D. (2008). Tort Liability for Vendors of Insecure Software: Has the Time Finally Come?, MARYLAND LAW REVIEW, 67, 425.
Smith, B. W. (2022). On Remote Driving, THE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 available at https://cyberlaw.stanford.edu/blog/2022/05/remote-driving.
Statista (2021-2022). available at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231184/willingness-among-customers-worldwide-use-autonomous-vehicles-by-means-of-transport/
Templeton, B. (2019). Tesla Autopilot Repeats Fatal Crash; Do They Learn from Past Mistakes?, available at https://www.forbes.com/sites/bradtempleton/2019/05/21/tesla-autopilot-repeats-fatal-crash-do-they-learn-from-past-mistakes/?sh=32a6a2862f2e.
TFCS-25-03 (Secretary)(2023),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On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Cyber Security And Software Updates, available at https://wiki.unece.org/pages/viewpage.action?pageId=198672712.
UK (2018). Automated and Electric Vehicles Act 2018.
UNECE, available at https://unece.org.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21). Automated Vehicles Comprehensive Plan.
W, E. (2019). The problems with Patching,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 available at https://www.ncsc.gov.uk/blog-post/the-problems-with-patching.
Wodecki, B.(2021). Remotely-Controlled Vehicle Developer Vay Aims to Launch Commercial Service in 2022, AI BUSINESS, available at https://aibusiness.com/verticals/remotely-controlled-vehicle-developer-vay-aims-to-launch-commercial-service-in-2022.
Yadron, D. & Tynan, D (2016). Tesla Driver Dies in First Fatal Crash While Using Autopilot Mode, THE GUARDIAN, available at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6/jun/30/tesla-autopilot-death-self-driving-car-elon-musk.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