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8: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百尉
研究生(外文):Pai-Wei Lin
論文名稱:殷墟布局研究的再思考──以小屯遺址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thinking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Yinxu: A Case Study of the Xiaotun Sites Section
指導教授:黃銘崇黃銘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Chorng Hwang
口試委員:內田純子林圭偵
口試委員(外文):Junko UchidaKuei-Chen Lin
口試日期:2023-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殷墟居住址手工業作坊道路水系墓葬甲骨坑
外文關鍵詞:Yin Ruins (Yinxu)residential sitesworkshopsroadswater systemstombsoracle bone pits
DOI:10.6342/NTU202301815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殷墟布局研究的開展,從早期對遺址空間分布與殷墟範圍的初步認識,在1950年代以後走向不同社會功能遺存的空間布局與卷心菜發展模式,構成二十世紀下半葉敘述、分析殷墟布局的傳統模式。隨著1970年代殷墟西區族墓地的發現與研究,殷墟的聚落型態及其所顯示的社會結構,逐漸成為學者討論殷墟布局的重點之一;而上述傳統模式逐漸公式化,無法有效回應這個問題。因此,1990年代末期以後,鄭若葵所提出「族邑模式」及其延伸「多點擴展、連接成面的發展模式」,逐漸取代過去的「卷心菜模式」,成為二十一世紀殷墟布局研究的新興傳統,並逐漸開展出分期、分區、針對特定社會功能遺存與綜論性的研究,顯示布局研究已成為殷墟考古學界的顯學。
其中,分區研究,即以區域為單位,系統性整理、分析單一區域內不同社會功能遺存的空間布局,是殷墟布局研究的重要基礎。然而,由於近年殷墟布局研究的趨勢,主要是針對路網、水系(水網)、手工業作坊的討論,分區研究僅有聚焦在殷墟南區的個別論文。對其餘區域的分區研究,除了對個別遺址的討論,主要出現在綜論殷墟整體空間布局的研究;其中最新、最詳細者,當屬2011年出版的《殷墟布局探索與研究(第一期)》一書。然而,由於該書結構相對紊亂、並未明確解釋不同社會功能的界定標準、布局地圖與文字敘述之間有巨大落差,且十餘年來新的考古材料與研究不斷增加,目前亟需解決上述問題,並系統性整理最新、最完整材料的分區研究。
本研究選擇殷墟九個遺址區的核心區域──小屯遺址區,系統性整理1928-2022年間公開發表的大量考古材料,將不同社會功能的遺存劃分為五種分類,並明確解釋其界定標準:一,居住址與建築基址群遺存;二,手工業作坊與相關遺存;三,道路、溝渠、陂池類與大型公共活動場遺存;四,墓葬與祭祀性遺存;五,甲骨坑遺存。在這五種社會功能分類之下,以分布位置為綱,分別介紹遺存的性質、數量、形制、出土遺物、年代分期及其可能的社會功能,以完整呈現目前所見小屯遺址區內不同社會功能遺存的空間布局。除此之外,本研究製作小屯遺址區布局地圖,以Google Earth近年所見安陽地區地貌最清晰的衛星地圖為底圖,比例尺設定為1:12500,並根據不同社會功能製作不同形狀、顏色的圖例,將遺存(群)標示於地圖上;除了製作一張涵括小屯遺址區內所有遺存的布局地圖,著重整體遺存的空間分布,本研究更依據殷墟文化分期,製作殷墟一至四期的分期布局地圖,嘗試呈現考古遺存空間布局的歷時性變化,並以白色標示缺乏確定年代的遺存。最後,本研究於全文之末附上布局地圖對照表,方便研究者對照圖例標號,迅速找到特定遺存於布局地圖上的位置。
透過上述方法,本研究明確不同社會功能遺存的界定標準,並提供蒐羅材料更完整、布局地圖更精確的殷墟布局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Yin Ruins (Yinxu) began with the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the extent of Yinxu in the early stages. After the 1950s, it progressed towards the spatial layout of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al remains and the “Cabbage Model”, forming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layout of Yinxu during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discovery and study of the lineage cemetery in the western area of Yinxu in the 1970s, the settlement pattern of Yinxu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it revealed gradually became 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discussion among scholars regarding the spatial layout of Yinxu. The traditional mode gradually became formulaic and failed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is topic. Therefore, after the late 1990s, the "Clan-settlement Model," proposed by Zheng Ruokui, and its extension, the "Multi-point Expansion, Interconnected Development Model," have gradually replaced the previous "Cabbage model" and became the emerging tradition in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Yinxu in the 21st century. Under the new tradition, research has developed and included topics on different periods, sections, specific social functional remains, and comprehensive studies, demonstrating that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layout has become a prominent field within the archaeology of the Yinxu.
Among those topics, research focused on specific sections systematically organizes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layout of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al remains within a single section. It serves a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Yinxu. However, due to recent trends in the fields of research have primarily focused on networks of roads, water systems (hydrological networks), and workshops, regarding studies on specific sections, there are only several papers concentrated o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Yinxu. As for the studies on other sections, apart from discussions on individual sites, it has mainly appeared in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the overall spatial layout of Yinxu. The most recent and detailed work in this regard is the book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Yinxu (Phase 1)" published in 2011. However, this book suffers from a relatively disorganized structure, a lack of clear explanations regarding the criteria for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s, and a significant disparity between layout maps and textual descriptions. In addition,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research over the past decade has revealed an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aforementioned issues and systematically organize the latest and most complete materials for studies on specific sections.
This thesis selects the Xiaotun Sites Section, the core of the nine sites sections of Yinxu, and systematically organizes the massive amount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published from 1928 to 2022.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these remains are classified into five categories, and the criteria for each category are clearly explained: 1. residential sites and architectural foundations; 2. workshops and related remains; 3. roads, ditches, ponds, and large-scale public activity areas; 4. tombs and sacrificial remains; 5. oracle bone pits. Under these five categories,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nature, quantity, form, unearthed artifacts, chronological periods, and possible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remains,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presentation of the spatial layout of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al remains within the Xiaotun Sites Section. Additionally, this thesis creates a layout map of the Xiaotun Sites Section, using the clearest satellite map of Anyang region available on Google Earth in recent years as the base map with a scale of 1:12500. Different shapes and colors are used in the legend to represent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s, marking the remains on the map. Apart from creating a layout map encompassing all remains within the Xiaotun Sites Section and focusing on the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mains, the thesis also creates staged layout maps for Yinxu Period I to IV, attempting to present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in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Remains which lack a definite period are marked in white. Finally, at the end of this thesis, reference tables for the layout map are provided to facilitate researchers in quickly locating specific remains on the layout map by cross-referencing the legend numbers.
Through the aforementioned methods, this thesis establishes clear criteria for defining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 remains and provides a more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a more accurate layout map for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Yinxu.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圖目錄 x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一、殷墟布局研究的開端:遺址的空間分布與殷墟範圍的劃定 4
二、殷墟布局研究的公式化及其限制:不同社會功能遺存的空間布局與卷心菜發展模式 5
三、殷墟布局研究的新興傳統:聚落型態及其所顯示的社會結構 6
四、空間、時間與社會:朝向歷時性、社會性的殷墟布局研究 7
(一)分期 7
(二)分區 8
(三)針對特定社會功能遺存 9
(四)綜論 11
五、小結:殷墟布局研究的趨勢與限制 13
第三節 研究材料、基礎與方法 13
一、研究材料 13
二、研究基礎與方法 14
(一)殷墟遺址分區:小屯遺址區 14
(二)製作殷墟布局地圖:底圖、圖例、對照表與級差網格 16
(三)分期標準:殷墟文化分期 24
第二章 居住址與建築基址群遺存 27
第一節 居住址與建築基址的界定標準 27
第二節 宮殿宗廟區大型建築基址群(A類) 27
一、甲組基址群(A1) 31
二、乙組基址群(A2) 33
三、丙組基址群(A3) 35
四、丁組基址群(A4) 36
第三節 其他居住址或建築基址遺存 39
一、小屯西地(A5、A6、A7) 39
(一)安陽工作站內(A5、A6) 39
(二)安陽工作站圍牆西側(A7) 40
二、小屯南地(A8、A9) 40
(一)小屯南地(A8) 40
(二)小屯南路(A9) 41
三、小屯北地(A10) 41
四、小屯西北地(A11) 42
五、花園莊東地(A12、A13、A14、A15) 42
(一)1955年所發掘半地穴式建築基址(A12) 42
(二)2000HDF1(A13) 42
(三)其餘建築基址(A14、A15) 43
六、四盤磨周圍(A16、A17、A18、A19) 43
(一)四盤磨北地、東地(A16) 43
(二)四盤磨西北地(A17) 44
(三)四盤磨西地(A18) 44
(四)萬金渠口西岸(四盤磨西南地)(A19) 44
七、王裕口及小莊(A20) 44
第三章 手工業作坊與相關遺存(B類) 46
第一節 手工業作坊的界定標準 47
第二節 鑄銅相關遺存:小屯東北地、西北地與南地 49
第三節 製玉石作坊與相關遺存:小屯北地、東北地 51
一、製玉石作坊:小屯北地F10、F11(B1) 51
二、製玉石相關遺存 51
第四節 製骨相關遺存:花園莊西南地、小屯東北地 52
第五節 製陶相關遺存:小屯南地、劉家莊北地 53
第四章 道路、溝渠、陂池類與大型公共活動場遺存(C類) 54
第一節 道路 54
一、道路的界定標準 54
二、大型道路(C1、C2、C3、C4、C5) 54
三、其餘小型道路 56
第二節 溝渠 56
一、溝渠的界定標準 56
二、大型人工水渠(C6) 57
三、屬於大型建築基址群的排水設施 57
第三節 陂池類遺存(C7、C8、C9) 58
一、陂池類遺存的界定標準 58
二、K1(C7) 59
三、大黃土坑(C8) 59
四、大灰溝(C9) 60
第四節 大型公共活動場遺存(C10) 60
第五章 墓葬與祭祀性遺存(D類) 62
第一節 墓葬與祭祀性遺存的界定標準 62
第二節 乙組基址群上下祭祀性遺存群(D1) 63
一、基下甲種坑 65
二、基下乙種坑 66
三、基上坑 67
第三節 乙組基址群周圍祭祀性遺存群:北組及中組(D2) 68
一、北組祭祀坑群 69
二、中組祭祀坑群 70
三、小結:乙組基址群上下及周圍祭祀性遺存群 70
第四節 丙組基址群上下及周圍墓葬與祭祀性遺存群(D3) 71
一、北部墓葬及祭祀坑群 73
二、屬於基址群的祭祀坑群 73
三、丙一相關奠基坑:M349 74
四、小結 74
第五節 丁組基址群上下祭祀性遺存群(D4) 74
第六節 小屯西地墓葬與祭祀性遺存群(D5、D6、D7、D8) 75
一、安陽工作站內及圍牆東北側(D5、D6、D7) 75
二、安陽工作站圍牆西側(D8) 77
第七節 小屯西北地墓葬與祭祀性遺存群(D9、D10、D11) 77
一、M5(D9) 77
二、M17、M18(D10) 78
三、小型墓葬群與陶棺葬(D11) 79
四、祭祀性遺存:陶棺葬與祭祀坑(D11) 80
第八節 小屯南地墓葬與祭祀性遺存群(D12、D13) 81
一、小屯南地(D12) 81
二、小屯南路(D13) 81
三、安陽工作站南側(不標示) 81
第九節 花園莊西南地墓葬與祭祀性遺存群(D14) 82
第十節 花園莊東地墓葬與祭祀性遺存群(D15、D16、D17、D18) 82
一、花園莊東地(1991年)(D15) 82
二、花園莊東地(1992-2002年)(D16) 83
三、M54(D17) 83
四、M60(D18) 84
第十一節 花園莊南地墓葬群(D19、D20) 85
一、花園莊南地(2002年)(D19) 85
二、花園莊南地(1991年)(D20) 85
第十二節 零星墓葬 86
一、四盤磨東北地(D21) 86
二、四盤磨西北地(D22) 86
三、四盤磨西地(D23) 87
四、王裕口北地(小莊東地)(D24) 87
五、南霸臺(小屯西北地)(D25) 87
六、萬金渠口東岸(四盤磨西南地)(D26) 87
七、五道溝西南岸(四盤磨南地)(D27) 88
第六章 甲骨坑遺存(E類) 89
第一節 甲骨坑的界定標準 89
第二節 有意埋藏的甲骨坑 90
一、小屯東北地甲骨坑(E4、E5、E6、E7、E8、E9、E10、E11、E12、E13) 90
二、小屯村中及南地甲骨坑(E1、E2、E3、E14) 95
三、花園莊東地H3(E15) 96
第七章 結論 97
第一節 過去布局研究的限制與問題 97
第二節 本研究對殷墟布局研究的貢獻與再思考 97
一、蒐羅材料更完整 98
二、布局地圖更精確 98
三、明確不同社會功能遺存的界定標準 98
第三節 餘論:殷墟布局研究的限制、挑戰與展望 99
徵引書目 109
一、考古資料 109
二、研究論著 112
三、網站資訊 118
附錄 119
附表一 小屯遺址區布局地圖對照表:居住址與建築基址群遺存 119
附表二 小屯遺址區布局地圖對照表:手工業作坊與相關遺存 129
附表三 小屯遺址區布局地圖對照表:道路、溝渠、陂池類與大型公共活動場遺存 130
附表四 小屯遺址區布局地圖對照表:墓葬與祭祀性遺存 132
附表五 小屯遺址區布局地圖對照表:甲骨坑遺存 136
一、考古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商城(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夏縣東下馮》。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第1期,頁27-14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73年小屯南地發掘報告〉,頁45-137,收入《考古學集刊(第9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73年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簡報〉,《考古》1975年第1期,頁27-4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86-1987年安陽花園莊南地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2年第1期,頁97-12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87年安陽小屯村東北地的發掘〉,《考古》1989年第10期,頁893-90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91年安陽花園莊東地、南地發掘簡報〉,《考古》1993年第6期,頁488-49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2004-2005年殷墟小屯宮殿宗廟區的勘探與發掘〉,《考古學報》2009年第2期,頁217-24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小屯村北的兩座殷代墓〉,《考古學報》1981年第4期,頁491-5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殷墟五號墓的發掘〉,《考古學報》,1977年第2期,頁57-9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洹北商城鑄銅作坊遺址2015~2019發掘簡報〉,《考古》2020年第10期,頁3-2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殷墟小屯西地商代大墓發掘簡報〉,《考古》2009年第9期,頁54-6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殷墟劉家莊北地2008年發掘簡報〉,《考古》2009年第7期,頁24-3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殷墟劉家莊北地2010-2011年發掘簡報〉,《考古》2012年第12期,頁26-4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殷墟劉家莊北地製陶作坊遺址的發掘〉,《考古》2012年第12期,頁43-5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鐵三路殷墟文化時期製骨作坊遺址〉,《考古》2015年第8期,頁37-6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2011年至2016年偃師商城宮城遺址復查工作的主要收穫〉,《中原文物》2018年第3期,頁63-74、8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商城西城牆2007與2008年勘探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11年第3期,頁385-4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商城宮城第三號宮殿建築基址發掘簡報〉,《考古》2015年第12期,頁38-5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商城宮城第五號宮殿建築基址〉,《考古》2017年第10期,頁23-3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安陽小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安陽殷墟小屯建築遺存》。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安陽殷墟小屯建築遺存》。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商代墓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虛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1958-1959年殷墟發掘簡報〉,《考古》1961年第2期,頁63-7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1975年安陽殷墟的新發現〉,《考古》1976年第4期,頁263-272。
中國科學院殷墟調查發掘組,〈中國科學院殷墟調查——發掘組工作概況〉,《文物》1950年Z1期,頁79-80。
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縣博物館,《垣曲商城(1985年~1986年度勘察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縣博物館,《垣曲商城(二)--1988~2003年度考古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孔維鵬、孔德銘、申明清,〈河南安陽市辛店鑄銅遺址2018~2019年發掘簡報〉,《考古》,2022年第11期,頁2-27、126。
孔德銘、孔維鵬、趙俊杰,〈河南安陽市辛店遺址商代晚期墓M11〉,《考古》,2022年第11期,頁2、28-40。
石璋如,《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丁編.甲骨坑層之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
石璋如,《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丁編.甲骨坑層之二.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
石璋如,《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與發掘乙編.殷虛建築遺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
石璋如,《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與發掘丙編(一).北組墓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石璋如,《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與發掘丙編(二).中組墓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
石璋如,《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與發掘丙編(三).南組墓葬附北組墓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1973。
石璋如,《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與發掘丙編(五).丙區墓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0。
石璋如,《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與發掘丙編(四).乙區基址上下的墓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
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2016年發掘簡報〉,《文物》2021年第4期,頁4-34。
吳金鼎,〈摘記小屯迤西之三處小發掘〉,頁627-633,收入《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上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初版,193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景印一版,1996。
李濟,〈民國十八年秋季發掘殷墟之經過及其重要發現〉,頁219-252,收入《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初版,1930;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景印一版,1992。
李濟,〈安陽最近發掘報告及六次工作之總估計〉,頁559-578,收入《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上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初版,193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景印一版,1996。
杜金鵬、王學榮主編,《偃師商城遺址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孟憲武、楊善清主編,《殷墟文化大典.考古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一九五五年秋安陽小屯殷墟的發掘〉,《考古學報》1958年第3期,頁63-7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滎陽關帝廟遺址考古發現與認識〉,《華夏考古》2009年第3期,頁8-1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外夯土牆基的調查與試掘〉,《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頁87-9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外郭城的調查與試掘〉,《考古》2004年第3期,頁40-5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1985~1992)》。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河南省博物館、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商代城遺址發掘報告〉,頁1-47,收入《文物資料叢刊(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郭寶鈞,〈B區發掘記之一〉,頁579-596,收入《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上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初版,193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景印一版,1996。
郭寶鈞,〈一九五○年春殷墟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1年第5冊,頁1-61。
楊錫璋、劉一曼,〈1980年以來殷墟發掘的主要收穫〉,頁173-181,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楊錫璋、劉一曼,〈殷墟考古七十年的主要收穫〉,《中原文物》1999年第2期,頁17-27。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望京樓二里崗文化城址初步勘探和發掘簡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第10期,頁19-28。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鄭望京樓:2010-2012年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鄭振香,〈河南安陽殷墟大型建築基址的發掘〉,《考古》2001年第5期,頁18-26。
鄭振香,〈殷墟發掘六十年概述〉,《考古》1988年第10期,頁929-941。
二、研究論著
Chang, Kwang-chih.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4th ed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Costin, Cathy L., “Craft Specialization: Issues in Defining, Documenting, and Explaining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 3 (1991), pp. 1-56.
Li, Chi. Anyang.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7.
Li, Feng, Early China: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Li, Yung-ti, Zhanwei Yue, Yuling He, “Annihilation or decline: The Fall of Anyang as an Urban Center.” In Emerging Approach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Early China [Special issue]. Edited by Anne Underhill, Li Liu and Tricia Owlett,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 Vol. 14 (Jun., 2018), pp. 97-105.
Li, Yung-ti. Kingly Crafts: The Archaeology of Craft Production in Late Shang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2.
Liu, Li and Xinhcan Chen. The Archaeology of China: From the Late Paleolithic to the Early Bronze A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Wheatley, Paul. 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s: A Preliminary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and Character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ty.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71.
于浩,〈殷墟南區考古新發現和布局探索〉,《南方文物》2019年第5期,頁133-14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言〉,頁5-11,收入氏編著,《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孔德銘,〈殷墟都城規劃布局及對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影響〉,《殷都學刊》2011年第4期,頁14-17。
孔德銘、孔維鵬,〈論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作坊的布局〉,《南方文物》2020年第4期,頁89-96。
孔德銘、孔維鵬、于皓、申明清,〈安陽辛店鑄銅遺址的年代、性質和布局探討〉,《南方文物》2019年第5期,頁106-115。
孔德銘、申明清、李貴昌、孔維鵬,〈河南省安陽市辛店商代鑄銅遺址發掘及學術意義〉,頁52-62,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三代考古(七)》。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牛世山,〈從洹北商城到殷墟商邑: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嬗變〉,《中原文物》2018年第5期,頁49-56。
王元,〈殷墟布局規畫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王宇信,〈殷墟宮殿宗廟基址的新突破—讀杜金鵬《殷墟宮殿區建築基址研究》〉,《南方文物》2011年第4期,頁162-170。
王祁,〈殷墟文化分期及相關諸問題再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8年第10期,頁23-37。
王儉,〈中原地區龍山至殷墟時期未成年人墓葬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王震中,〈商代的王畿與四土〉,《殷都學刊》2007年第4期,頁1-13。
王震中,〈商代殷都的族居特點與商王權〉,頁119-130,收入李雪山等主編,《甲骨學110年:回顧與展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王震中,〈商代都鄙邑落結構與商王的統治方式〉,《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頁184-203。
石璋如,〈小屯的文化層〉,頁1-42,收入《六同別錄(上)》。李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5。
石璋如著,李匡悌、馮忠美輯補,《安陽發掘簡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9。
朱彥民,《殷墟都城探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
朱鳳瀚,〈論小屯東北地諸建築基址的始建年代及其與基址範圍內出土甲骨的關係〉,頁167-219,收入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第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朱鳳瀚,《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增訂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江俊偉,〈論甲骨文「洹」字與殷墟布局〉,《殷都學刊》2011年第3期,頁1-10。
何毓靈,〈試論安陽殷墟孝民屯遺址半地穴式建築群的性質及相關問題〉,《華夏考古》2009年第2期,頁98-108。
何毓靈,〈論殷墟手工業布局及其源流〉,《考古》2019年第6期,頁75-88。
何毓靈,〈論殷墟手工業作坊遺址考古的相關問題〉,《南方文物》2021年第2期,頁132-137。
佟柱臣,〈二里頭文化和商周時代金屬器代替石骨蚌器的過程〉,《中原文物》1983年第2期,頁1-14。
宋文薰等,〈石璋如先生著作目錄〉,頁xvii-xxii,收入宋文薰、李亦園、張光直主編,《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考古、歷史、文化》。臺北:南天書局,2002。
宋鎮豪,〈論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構〉,頁6-27,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編委會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一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李一丕,〈安陽殷都布局變遷研究〉。鄭州市: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李一丕,〈殷墟一期殷都布局變遷研究〉,《華夏考古》2009年第4期,頁70-77。
李一丕、劉昉,〈論孝民屯遺址的布局變遷〉,《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頁60-62。
李志鵬、何毓靈、江雨德,〈殷墟晚商製骨作坊與製骨手工業的研究回顧與再探討〉,頁471-484,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三代考古(四)》。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李曉陽、李貴昌、孟憲武,〈風雨歷程90年──紀念殷墟科學發掘90周年〉,《殷都學刊》2018年第4期,頁18-66。
李濟,〈編後語〉,頁729-733,收入《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上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初版,193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景印一版,1996。。
杜金鵬,《殷墟宮殿區建築基址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孟憲武、李貴昌、李陽,〈殷墟都城遺址中國家掌控下的手工業作坊〉,《殷都學刊》2014年第4期,頁13-20。
孟憲武、楊善清,〈編寫說明〉,頁7-11,收入氏編,《殷墟文化大典.考古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
岳占偉,〈從考古材料看殷墟第四期的文化面貌〉,《南方文物》2020年第4期,頁74-81。
岳占偉、劉緒,〈殷墟鑄銅遺址綜述〉,頁358-374。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三代考古(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岳洪彬、何毓靈、岳占偉,〈殷墟都邑布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頁248-277,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三代考古(四)》。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岳洪彬、岳占偉,〈殷墟巨型土坑的發掘與都邑布局〉,頁380-385,收入張光明、徐義華主編,《甲骨學暨高青陳庄西周城址重大發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14。
岳洪彬、岳占偉,〈殷墟宮殿宗廟區內的墓葬群綜合研究〉,頁260-276,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三代考古(六)》。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岳洪彬、岳占偉、何毓靈,〈小屯宮殿宗廟區布局初探〉,頁328-343,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三代考古(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林澐,〈「百姓」古義新解──兼論中國早期國家的社會基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4期,頁193-200。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胡淵,〈殷墟二期殷都布局變遷研究〉,《中原文物》2015年第4期,頁28-34。
范毓周,〈關於殷墟文化考古分期的幾個問題〉,《中原文物》2010年第4期,頁41-51。
唐際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學報》1999年第4期,頁393-420。
唐際根,〈安陽殷墟宮廟區簡論〉,頁291-297,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三代考古(一)》。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唐際根,〈殷墟一期文化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93年第10期,頁925-935。
唐際根,〈殷墟家族墓地初探〉,頁201-207,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唐際根,〈商王朝考古學編年的建立〉,《中原文物》2002年第6期,頁50-59。
唐際根、岳洪彬、何毓靈、牛世山、岳占偉,〈洹北商城與殷墟的路網水網〉,《考古學報》2016年第3期,頁319-342。
唐際根、荊志淳,〈安陽的「商邑」與「大邑商」〉,《考古》2009年第9期,頁70-80。
唐際根、荊志淳,〈殷墟考古九十年回眸:從「大邑商」到世界文化遺產〉,《考古》2018年第10期,頁3-21。
唐際根、鞏文主編,《殷墟九十年考古人與事:1928-201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唐際根主編,《殷墟布局探索與研究(第一期)》。安陽:曙光出版集團,2011。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秦文生,〈新鄭望京樓城址性質初探〉,《華夏考古》2012年第4期,頁55-58。
秦文生、宋國定、賈連敏等,〈鄭州商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述評〉,頁5-24,收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鄭州商城遺址考古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
郜向平,〈從都城變遷論商代社會的發展〉,《鄭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頁141-144。
郜向平,〈晚商「族墓地」再檢視〉,頁123-131,收入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第1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郜向平、韓冬、王儉,〈安陽殷墟苗圃北地鑄銅作坊探討〉,《南方文物》2020年第4期,頁82-88。
常懷穎,〈夏商都邑鑄銅作坊空間規劃分析〉,《中原文物》2018年第5期,頁68-81。
張國碩,〈關於殷墟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1期,頁42-48。
張興照,《商代地理環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盛偉,〈殷墟文化兩個分期體系的比較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年第7期,頁120-130。
許宏,《先秦城邑考古》。北京:西苑出版社,2017。
郭沫若,〈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考古》1972年第2期,頁2-11。
陳志達,〈安陽小屯殷代宮殿宗廟遺址探討〉,頁68-79,收入《文物資料叢刊(10)》。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黃銘崇,〈晚商王朝的政治地景〉,頁165-305,收入氏編,《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6。
黃銘崇,〈晚商王朝的族氏與族氏政治〉,頁1-94,收入陳光祖、臧振華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東亞考古的新發現》。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
黃銘崇,〈導言:古代文明的形成——內容、結構與前景〉,頁1-60,收入氏編,《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6。
楊升南,〈關於殷墟西區墓地的性質〉,《殷都學刊》1999年第1期,頁37-40。
楊升南,〈關於商代的俯身葬問題──附說商代的族墓地〉,頁138-145,收入《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三十五周年紀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楊寶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葛英會,〈殷墟墓地的區與組〉,頁152-183,收入蘇秉琦主編,《考古學文化論集(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董作賓,《甲骨學六十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董鑒泓等編,《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臺北:明文書局,1984。
鄒衡,〈試論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64年第4期,頁37-58。
鄒衡,〈試論鄭州新發現的殷商文化遺址〉,《考古學報》1956年第3期,頁77-103。
趙俊杰,〈殷墟丁組基址建築形制研究〉,《南方文物》2017年第4期,頁50、87-91。
劉一曼,〈安陽殷墟甲骨出土地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97年第5期,頁51-61。
劉一曼,〈論殷墟甲骨的埋藏狀況及相關問題〉,頁354-370,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編,《三代考古(一)》。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劉一曼、徐廣德,〈論安陽後岡殷墓〉,頁182-195,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劉嶼霞,〈殷代冶銅術之研究〉,頁681-696,收入《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上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初版,193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景印一版,1996。
鄭若葵,〈殷墟「大邑商」族邑布局初探〉,《中原文物》1995年第3期,頁83-93。
鄭振香,〈安陽殷墟布局及其相關問題〉,頁280-291,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50周年大會暨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鄭振香,〈殷墟發掘六十年概述〉,《考古》1988年第10期,頁929-941。
鄭振香,〈論殷墟文化分期及其相關問題〉,頁116-127,收入《中國考古學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韓建業,〈殷墟西區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第1期,頁62-72。
嚴志斌,〈關於殷墟的「族邑」問題與「工坊區模式」〉,《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2年第10期,頁56-76。
三、網站資訊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網站,「講座報道──何毓靈:殷墟近些年考古發掘新收穫」,瀏覽時間:12.08.2022,網址:http://kaogu.cssn.cn/zwb/xsdt/xsdt_3347/xsdt_3348/202211/t20221123_5566063.shtml。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網站,「何以大邑商──百年考古揭密殷墟都城生命史」,瀏覽時間:05.09.2023,網址:http://kaogu.cssn.cn/zwb/kgyd/kgsb/202304/t20230412_5619560.shtml。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