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文化部,《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會議實錄-21世紀臺灣文化總體營造》,臺北:文化部,2017。
文化部,《2018文化政策白皮書》,臺北:文化部,2018。
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白適銘,《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臺北:藝術家,2019。
白適銘,《春望.遠航.秦松》,臺北:藝術家,1992。
白適銘主編,《臺灣美術通史》,臺北:麗文文化事業,2021。
李欽賢,《臺灣美術之旅》,臺北:雄獅美術,2007。
李欽賢,《臺灣美術歷程》,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並木誠士著、黃貞燕統籌、薛燕玲等譯,《日本現代美術館學:來自日本美術館現場的聲音》,臺北:五觀藝術,2003。
林惺嶽,《臺灣風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
邱琳婷,《臺灣美術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15。
邱琳婷、王明彥主編,《歌頌人生揮健筆 川流不息朔源頭:黃歌川傳記暨檔案彙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
倪再沁,《藝術家-臺灣美術》,臺北:藝術家,1995。
徐文琴,《臺灣美術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7。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國立歷史博物館沿革與發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導讀》,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1。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認同建構:國家博物館與認同政治》,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2。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篳路藍縷十四年:包遵彭與國立歷史博物館(1955-1969)》,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6。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承先啟後四十年:黃永川與國立歷史博物館(1970-2010)》,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化蛹成蝶─國立歷史博物館第十四任館長廖新田文集(2018-2022)》,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2。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9。
張婉真,《論博物館學》,臺北:典藏,2005。
盛鎧,《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4:1991年後美術團體(1991-2018)》,臺北:藝術家,2019。
陳曼華主編,《拓開國際: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檔案彙編I(1956-1961)》,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
陳曼華主編,《拓開國際: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巴西聖保雙年展檔案彙編Ⅱ(1959-1968)》,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1。
黃冬富,《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2:戰後初期美術團體(1946-1969)》,臺北:藝術家,2019。
黃光男,《美術館廣角鏡》,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
廖仁義,《藝術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藝術家,2020。
廖新田,《藝術的張力:臺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0。
廖新田、徐文琴、林保堯、謝里法、林曼麗、邱琳婷、蕭瓊瑞、李欽賢合著 ,《臺灣藝術史的書寫: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演講系列實錄》,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
廖新田、黃冬富、李欽賢、賴明珠、盛鎧撰,賴貞儀、陳曼華主編,《臺灣美術史辭典1.0》,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合著,《臺灣美術史綱》,臺北:藝術家,2007。
劉碧旭,《觀看的歷史轉型:歐洲藝術展覽的起源與演變》,臺北:藝術家,2020。
蕭仁徵、廖新田、蕭瓊瑞、邱琳婷合著,《畫是想出來畫 想是畫出來的:蕭仁徵傳記暨檔案彙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1 。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臺北:藝術家,2013。
賴明珠,《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3:解嚴前後美術團體(1970-1990)》,臺北:藝術家,2019。
賴明珠,《鄉土凝視:20世紀臺灣美術家的風土觀》,臺北:藝術家,2020。
Miller, Toby and George, Yúdice著、蔣淑貞、馮建三譯,《文化政策》,臺北:巨流圖書有 限公司,2006。
Paine, Crispin and Ambrose, Timothy著,徐純 譯,《博物館實務基礎入門》,南投:臺灣省文化基金會,2000。
Yin, Robert K.著,李政賢譯,《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臺北:五南出版社,2014。
Yin, Robert K.著, 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
Alexander, Edward P., Museums in Mo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Functions of Museums, Lanham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7.
Hatt, Michael, Art History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s. Manchester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6.
McClellan, Andrew, The Art Museum from Boullée to Bilbao,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期刊及文章
巴東,〈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的回顧與展望 〉,收錄於《歷史文物》第28卷第4期,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8。
王白淵,〈學藝志藝術篇-美術〉,收錄於《臺灣省通志稿》卷六,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8。
王德育,〈重建臺灣藝術史觀:一些名稱與觀念的釐清〉,收錄於《美育》第100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8 。
包遵彭,〈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創建與發展〉,收錄於《篳路藍縷十四年:包遵彭與國立歷史博物館(1955-1969)》,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6。
白適銘,〈外來者或內在者?七○年代臺灣風景畫環境經驗建構問題探析〉,收錄於《鄉土.現實.歷史旁白-戰後七○年代臺灣美術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6。
林振莖,〈心路刻痕-1970年代的朱銘〉,收錄於《雕塑研究》,第8期,2012。
林振莖,〈我愛臺灣:從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的文化參與談許鴻源在臺灣美術中扮演的角色與貢獻〉,收錄於《史物論壇: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25期,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
倪再沁,〈百年來臺灣美術的斷代與展現〉,收錄於《臺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1。
張婉真,〈從館務發展的角度談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功能定位〉,收錄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18期,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陳尚盈,〈國家博物館的形成與法律定位初探〉,收錄於《認同建構:國家博物館與認同政治》,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2。
陳曼華,〈臺灣藝術史的戰後書寫與對話〉,收錄於《國史研究通訊》第12期,臺北:國史館,2017。
黃光男,〈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專業人員訓練〉,收錄於《博物館學季刊》,6(4),1992。
廖仁義,〈臺灣美術史做為本土教育內容的發展與檢討〉,收錄於《本土三十前瞻踏實-本土文化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教育部,2022。
廖新田,〈臺灣鄉土美術運動中的中國想像〉,收錄於《鄉土‧現實‧歷史旁白-戰後七○年代臺灣美術發展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6。
翟振孝,〈國家博物館是一面認同的鏡-敘事「我們」特展〉,收錄於《認同建構:國家博物館與認同政治》,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2。
鄧佳鈴,〈博物館的沉潛與躍昇-談國立歷史博物館升級發展計畫〉,收錄於《歷史文物》第28卷第4期,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8。
盧梅芬,〈記憶之所繫:重建臺灣原住民藝術史購藏計畫〉,收錄於《史前館電子報》,第437期,2021。
蕭瓊瑞,〈臺府展現存作品蒐研〉,收錄於《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
蕭瓊瑞,〈重探戰後臺灣美術的分期〉,收錄於《世代.分期.個人風格-戰後臺灣美術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
蕭瓊瑞,〈當代美術在史博館〉,收錄於《歷史文物》第28卷第4期,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8。
蕭瓊瑞,〈繆思之翼:史博館在戰後臺灣現代藝術發展中的角色〉,收錄於《史物論壇》第25期,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
謝里法,〈從沙龍、畫會、畫廊、美術館-試評五十年來臺灣西洋繪畫發展的四個過程〉,收錄於《雄獅美術》,第140期,1982。
學位論文
毛琳琳,《文化政策與臺灣國家認同的嬗變(1945-2008)》,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博士論文,2017。余佳燕,《臺灣三大現代美術館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林其昀,《美術館特展做為美術史詮釋方式之研究:以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美術家刺客列傳系列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高玉珍,《論國際展覽的規劃與轉變: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09。許亞琦,《法國龐畢度中心的當代藝術轉向: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當代典藏:1960年代迄今」常設展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陳曼華,《藝術與文化政治:戰後臺灣藝術的主體形構》,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陳嘉翎,《國家文化政策與歷史博的演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19。劉永逸,《臺灣政黨輪替前後文化政策之研究:以1993-2008 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政策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7。劉碧旭,《戰後臺灣公立美術館政策研究:以藝術知識的分類與管理為核心課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蔡美麗,《文化政策與臺灣工藝發展(1979-1999)》,東大學海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臺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蘇顯星,《戰後臺灣文化政策變遷歷程研究-歷史結構分析》,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檔案資料
《中華民國博物館法》,2015。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章程》,1994。
《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補助作業要點》,2019。
《文化部推動藝文專業場館升級計畫補助作業要點》,2017。
《文化部藝術品及相關檔案搶救修復寄藏作業要點》,2019。
《日本博物館法》,1951。
《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2017。
文化部,〈102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2013。
文化部,〈103年度施政績效報告〉,2014。
文化部,〈104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2015。
文化部,〈104年施政績效〉,2015。
文化部,〈107年度國家藝術檔案及源體系研究計畫-視覺藝術類〉勞務採購案需求說明書,2018。
文化部,〈108年度施政績效報告〉,2019。
文化部,〈109年度施政計畫〉,2020。
文化部,〈110年度施政計畫〉,2021。
文化部,〈110年度施政績效報告〉,2021。
文化部,〈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書〉,2021。
文化部,〈行政院3778次會議-重建臺灣藝術史執行情形〉,2021。
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鄉建設文化生活圈建設-文化設施提升計畫〉,2017。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0次會議委員會紀錄〉,2020/11/16。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0次會議委員會紀錄〉,2021/5/19。
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核定本)〉,2021。
國立歷史博物館,〈2018年度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2018。
國立歷史博物館,〈2019年度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2019。
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年度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2020。
國立歷史博物館,〈2021年度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2021。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新北市近世以來藝術史脈絡及藝術家作品研究委託專業服務勞務採購案〉需求規範說明書,2018。
廖新田、白適銘、鄭政誠、林會承、蕭瓊瑞、邱琳婷、殷寶寧、賴瑛瑛、賴明珠合著,〈臺灣美術簡史〉摺頁,臺北: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2018。
嘉義市立美術館,〈多元視角與傳承-嘉義地區戰前戰後渡海畫家美術發展之研究計畫〉需求說明書,2022。
臺南市美術館,〈臺南市美術館發展目標及計畫〉,2021。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原住民視覺生活藝術與物質文化先導調查研究結案報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