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立(2007)。畫地圖,說故事。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王鑫(1998)。戶外教學概論。北縣國教輔導,7,7-12。
王鑫(2015)。校外教學的理念。師友月刊,573,10-114。
王敏(2017)。DFC 教學方案應用於發展國小學童減量使用一次性產品環境素養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
石慶得、聞祝達與陳慧芳(2006)。國小中低年級學童地圖能力分析與學習能力指標擬定之研究─兒童地圖學系列研究(五)。地圖,16,21-46。
四季兒童教育專刊編輯部(2007)。戶外教學的經營與規劃─方案課程中的重要發展。
四季兒童教育專刊,23,59-68。
吳宗立(2002)。教師行動研究的實踐。國教天地,149,46-54。
李崑山(1993)。戶外教學活動單元設計思考模式。環境教育研究,18,61-67。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 69。
尚憶薇(2007)。以戶外教育提升學習動機。師友月刊,486,12-16。
周儒、黃淑芬譯(1994)。Rillo,Thomas J 著。戶外教育的精義。環境教育季刊,20,
52-63。
周鴻騰(2007)。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動戶外體驗意義與實例。科學教育館學刊,2。
44-74。
林佳靜、許世璋(2017)地方本位環境教育課程的實踐─以東台灣一個原住民小學為例。
科學教育月刊,301-330。
黃茂在、曾鈺琪(2015a)。戶外教育的意涵與教育價值。載於黃茂在、曾鈺琪(主
編),戶外教育實施指引(頁 8-2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茂在、曾鈺琪(2015)。戶外教育在全人教育及學校教學的效益。載於黃茂在、曾鈺琪(主編),戶外教育實施指引(頁 38-52)。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曉薇(2016)。DFC 行動方案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
張春興(201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刷二版第 19 刷)。東華書
局。
張麗玲(2003)。兒童社區地圖繪製之探討。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 士論文。張鈿富(1986)行動研究法之研究。研習叢書,10,97-128。
張鈿富(2000)行動研究法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9-12。
陳俊文、游萬來(2002)。地圖學中的視覺傳達設計。設計研究,2 期,117-128。
陳永龍(2015)。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蘊義與政策推展。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
電子期刊,4。
陳玲(2008)社區環境地圖教學活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環境認知、環境敏感度和環境 關心度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恆(2009)。運用社區綠色地圖融入學校課程之研-以萬來國小為例。大葉大學工
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陳叁祝(2015)。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實施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
會發展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教育部。教育部
(2014)。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台北市:教育部。
謝雯伃(譯)(2015)創意行動之旅:給中小學教師的設計思考教學手冊(原作者:
Sethi, K. B. )。臺北市: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劉慧貞(2014)。運用戶外教學進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垃圾減量為主題。 國立
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妙佳(2016)。以專題學習實施逾戶外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 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蘇明勇、黃萬居(2006)。蘇格拉底詰問模式對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之影
響。科學教育學刊,14(5),597-614。
行政院環保署(2020)。第一屆環境地圖創作大賽。檢自
https://www.environmentalmap.com.tw/
Caine, R. N., & Caine, C. (1991). Making connections: Teaching and the human brain (1sted.).
New York: Addison-Wesley.
Dewey, J. (2015). 經驗與教育(單文經,譯注)。聯經。(原著出版年 1938 年)
Dewey, J. (1997).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Collier Macmillan. Edgar, Dale. (1946).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NY: Dryden Press.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Greenaway, R. (2020). The Active Reviewing Cycle. Retrieved 28 March, 2020 from: http://reviewing.co.uk/learning-cycle/index.htm
Joplin, L. (1981). On defining experienti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4(1),17-20.
Krajcik, J. S. , Blumenfeld, P. C. , Mars, R. W. , & Soloway, E. (1994). A collaborativemodel for helping middle grade science teachers learn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5), 483-497.
Louv, R. (2013)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郝冰、王西敏,譯)。
野人。(原著出版年 2009)
Lewis, C. A. (1975). 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 Kendall-Hunt. Moursund, D., (1999). Project-based learning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ugene, O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Paul, R. W. (1990). Critical thinking in North America. In A. J. Binker (Ed.), Critical thinking: What every person needs to surviv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pp. 18-43): Sonoma University Press.
Priest, S. (1986) . Red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 : 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3), 13-15.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2019).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battelleforkids.org/learning-hub/learning-hub-item/framework-for-21st- centurylearning
Ryan, R. M., & Deci, E. L. (2000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8-78.
Tulloch, D.L. (2004). The Green Map System as a Means for PPGIS Education and Exploration. URISA 3rd Annual PPGIS Conference, Madison, WI,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