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土保持局。https://www.swcb.gov.tw/。2022年6月14日查詢。
(2)水利署。https://www.wra.gov.tw/。2022年6月14日查詢。
(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1996),水土保持技術規範。
(4)陳樹群、巫仲明(2002)。山坡地開發對洪峰流量影響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3(1),39-46。
(5)張家誌(2007)。颱風降雨空間特性與面積遞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6)黃名村(2003)。「土石流災害範圍之數值模擬及利用微波偵測土石流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7)湯雅芳(2012)。降雨強度-延時-頻率之尺度特性研究及其於Horner公式修正之應用(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8)詹錢登、蕭凱文、徐郁超、曾國訓(2015)。應用FLO-2D及Debris 2D模擬羌黃坑集水區內土石流流動特性差異之研究。中華防災學刊,7(2),239-247。
(9)經濟部水利署(2017)。台灣地區雨量測站降雨強度-延時Horner公式參數分析。
(10) 趙怡婷、李錦育(2012)。台灣中部地區短延時降雨強度初步探討。亞熱帶水土保持,2012(01)。
(11) 樂莉霞(2019)。無資料流域設計洪峰流量計算方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10) 劉格非、魏士超、酈寶成(2013)。累積雨量對土石流影響範圍評估之影響。中華水土保持學報,44(3),225-233。
(11) 賴承農、鍾佩蓉、陳盈守、陳振宇(2011)。探討土石流堆積物分布範圍與體積濃度推算之關係。水利工程研討會,第十二屆。
(12) 謝正倫、蔡元芳(1998)。土石流扇狀地之三維堆積地形。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卷,第四期,719-730。
(13)Kirpich,Z.P.(1940).Time of concentration of small agricultural watersheds.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10(6),362.
(14)Takahashi, T. (1981). “Debris flow.” Annual Review Fluid Mechanics, 13, 57-77.
(15) 翁緯明 (2022) 。以水工模型探討石岡壩下游河道穩定及消能設施可能成效。中華水土保持學報,53卷4期,頁264-272。
(16) Julien, P. Y. and Y. Lan(1991) “Rheology of Hyperconcentrations.” J. Hydr. Engrg., ASCE., vol.117, no.3, pp.346-353.
(17) Liu, Ko-Fei and Ming-Chun Huang(2006).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ebris flow with application on hazard area mapping,”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 vol.10, no.2, pp.22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