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文部省(1999)。教育改革PROGRAM。日本:文部省大臣官房政策課。
公共電視、法律白話文運動(2021)。What The 法:法律誰說了算? 若你是法官, 你會怎麼判?。時報出版。
王淑鈴(2007)。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民主法治認知及態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93p668李遠哲&詹順貴(1996)。從教育改革談司法改革─ 訪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教授。司法改革雜誌,6,3-4。
汪宏倫(2006)。 從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 管窺臺灣公民社會之未來: 試論群體生活的當代困境。臺灣社會學刊,36,1-64。
呂啟民(2009)。從 Rawls 公共理性論公民教育。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53788
吳智婷(2012)。國小班級運用《民主基礎系列叢書》教學歷程之探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臺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65eh6x但昭偉(2023)。從教育觀點看國民法官的上路。點教育,5(1),44-45。
林浩民(2021)。探究理念融入 108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新課綱:教育現場之轉變與反思。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2104206
林卲昀(2009)。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法治認知與法治態度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臺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dgwcuh林佳範(2000)。[法治教育]或[教育與法治]-從教師管教行為淺談法治教育之言教與身教。公民訓育學報,9,201-217。
林樹聲(2012)。在科學課堂中應用爭議性議題教學促進國小六年級學生道德思考。科學教育學刊,20(5),435-459。
季亞南(2009)。國中實施法治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性騷擾防治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c2ke9a洪頌媖(2013)。活化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以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認識正義」為藍本〔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z56sb9陳妍秀(2016)。正義課程在智慧教室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fh49u6陳佩琦(2017)。「民主基礎系列叢書」運用於國小六年級學童 「正義概念」教學歷程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cpckv4陳奕廷(2019)。民主基礎系列叢書《認識正義》運用於國小高年級之教學歷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y383j8陳向明(2002)。社会科學質的硏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師大書苑公司。
翁俊生(2009)。體驗學習取向法治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以美國「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wt9mb6徐振雄(2005)。論法治與大學法律通識教育。南華通識教育,2(1),77-96。
徐學庸(2016)。古希臘正義觀:荷馬至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價值及政治理想。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教育部(2018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教育部。
許仁碩 (2022年11月4日)。當18歲公民權從天而降──日本青年公共參與的困境與希望。 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ower-voting-age-to-18-japan-expenrience
許嘉瑜(2007)。國小四年級學生對圖畫書中「正義概念」的理解—五個案學生的訪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z5z6f6許瑞軒(2011)。應用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進行國小高年級學童法治教育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臺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2nqgg2莊國銘(2003)。亞里斯多德論鞏固政治共同體的兩大德性: 正義與友誼。政治科學論叢,18,191-216。
黃旭田(2003)。台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律師雜誌,281,38-49。https://doi.org/10.7030/TBJ.200302.0038
黃怡真(2006)。國小四年級學童匡正正義概念之探究-問題本位學習的應用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fq9f7h黃姵菁(2013)。國中生學正義— 一個導師班級經營的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9xnsty黃國峰(2009)。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形塑之教學研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觀點談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73ks68黃旭田(2005)。法治教育 司法改革向下紮根。司法改革雜誌,59, 65-66。
曾瀞萱(2014)。正義怎麼教-民主基礎系列「挑戰未來公民版」正義概念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2482j8諄筆群(2023)。[國民法官] 上路,全民的民主素養跟得上嗎? 點教育,5(1),1-3。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習資訊雜誌社。11(2),1-6。
簡楚瑛(1995)。我國兒童公平分配概念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2),94-115。
Angeles, P. A. (2003)。《哲學辭典》(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貓頭鷹。(原著出版於1992年)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2020).民主基礎系列叢書-認識正義(郭家琪譯;2版)。五南。(原著出版於1993)。
外文部分
Blake, P. R., & McAuliffe, K. (2011). “I had so much it didn’t seem fair”: Eight-year-olds reject two forms of inequity. Cognition, 120(2), 215-224.
Camerer, C. F. (2003). Behavioural studies of strategic thinking in game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7(5), 225-231.
Council of europe. (n.d.). Children’s Rights. Council of Europe. https://www.coe.int/en/web/portal
Eisner, E. W. (1979).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Macmillan.
Geraci, A., & Surian, L. (2011). The developmental roots of fairness: Infants’ reactions to equal and unequal distributions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al science, 14(5), 1012-1020.
Kohlberg, L., Ricks, D., & Snarey, J. (1984). Childhood development as a predictor of adaptation in adulthood.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Lisi, A. V. M. & Watkins, C. & Vinchur, A.(1994). The effect of relationship on children’s distributive justice reaso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 1694–1700.
Madison, J. (1788). The Federalist Papers, Nos. 10, 51. New York.
Marzano, R. J., Pickering, D., & Pollock, J. E. (2001).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at works: 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scd.
Noh, J. Y., D'Esterre, A., & Killen, M. (2019). Effort or outcome? Children’s meritorious decis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78, 1-14.
Piaget, J. (2013).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Routledge.
Schmidt, M. F., Svetlova, M., Johe, J., & Tomasello, M. (2016). Children'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legitimate reason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unequally. Cognitive Development, 37, 42-52.
Shaw, A., & Olson, K. (2014). Fairness as partiality aversi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dural justi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19, 40-53.
Thorkildsen, T. A.(1989). Pluralism in 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social justice. Child Development, 60, 965-972.
Wilson, L. O. (2016). Anderson and Krathwohl–Bloom’s taxonomy revised. Understanding the new version of Bloom's taxonomy. The Second Principle, 1(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