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7 07: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蘊汝
研究生(外文):Yun-Ru Zhang
論文名稱:相得「義」彰—國小四年級正義課程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Justice Curriculum in the Fourth Grade of Elemetary School
指導教授:胡夢鯨胡夢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Meng-Ching
口試委員:胡夢鯨黃清雲黃錦山
口試委員(外文):Hu,Meng-ChingHuang,Chin-YunHuang,Chin-Shan
口試日期:2024-06-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認識正義分配正義匡正正義程序正義
外文關鍵詞:Understanding JusticeDistributive JusticeCorrective JusticeProcedural Just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運用《認識正義》思考工具單並輔以本土案例進行國小四年級的正義教育,以提升學生對正義概念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的設計,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進行四週共十節課之實驗教學,採質量並行的分析方法,於A班學生進行三循環的正義主題課程,同時於B班學生教授校內原有品德法治教材,並以正義概念檢核表(前、後測)、課堂影音紀錄、學習單、思考工具表、教學日誌、師生訪談,作為研究工具。
本研究發現的結果如下:
一、 研究者從教學歷程中能獲得省思及專業成長。
二、 正義思考工具單能培養學童系統性思考以解決爭議,建立教室共通語言,有助處理班級問題。
三、 課前學童便能連結分配正義情境,課後更能明白平分不等於公平。
四、 課後於匡正正義的錯誤事件中,學童能理解責任歸屬並非單一全責,回應錯誤要符合比例。
五、 課後於程序正義的失序事件中,學童能理解公平蒐集資料及不侵犯人權的重要性。
六、 本研究之正義課程促使學童正義概念總體認知提升。
七、 相比校內教材,本研究之正義課程更能提升學童正義概念。
八、 學童最有共鳴的正義主題為分配正義。
九、 學童能指出在程序及匡正正義情境中,實踐上的應用困難。
十、 本研究之正義課程促進學童對於生活議題上的理解。

根據上述資料分析的結果,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少年版《認識正義》輔以本土案例能建立師生共同語言,提升教師班級經營能力及學生系統性問題解決能力。
二、 相比校內現行法治教材,正義課程有效提升四年級學童的正義認知概念。
三、 最能引起四年級學童共鳴的正義主題為分配正義。
四、 對四年級學童而言實際應用最為困難的正義主題為匡正正義。
五、 教師在教授正義課程期間有所成長。
最終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給有志於正義課程教學者及未來相關研究做為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o use the "Understanding Justice" thinking tool along with local cases to conduct justice education in the fourt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with the goal of enhanc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justice concepts. An action research design was employed, targeting fourth-grade students with a four-week, ten-sess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gram. A mixed-methods analysis approach was adopted, implementing a three-cycle justice-themed curriculum in Class A while teaching the existing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materials in Class B. Research tools included the Justice Concept Checklist (pre- and post-tests), classroom video recordings, worksheets, thinking tool sheets, teaching journals, and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results found in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Researchers can gain reflection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from the teaching process.
2. The Justice Thinking Tool Sheet can cultivate students' systematic thinking to resolve disputes, establish a common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and help solve class problems.
3. Before clas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late to the situation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after class, they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at equal division does not mean fairness.
4. After class, in the wrong incident of correcting justic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at the 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y is not a singl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response to the mistake must be proportional.
5. After class,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fair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non-infringement of human rights in incidents involving procedural justice.
6. The justice curriculum in this stud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children's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justice.
7. Compared with school textbooks, the justice curriculum in this study can better enhance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mong school children.
8. The theme of justice that resonates most with schoolchildren is distributive justice.
9. Students can point out practical application difficulties in procedures and corrective justice situations.
10. The justice curriculum in this study promote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life issu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youth version of "Learning About Justice " combined with local cases can establish a common languag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eachers' class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and students' systemic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2. Compared to the existing legal education materials in the school, the justice curriculum effectively enhances the justice concept awareness of fourth-grade students.
3. The justice theme that resonates most with fourth-grade students is distributive justice.
4. The justice theme that fourth-grade students find most difficult to apply in practice is corrective justice.
5. Teachers experienced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heir teaching of justice course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teaching and further.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正義與其教育意義 17
第二節 國小社會課涉及正義概念之教學單元與學習重點 31
第三節 使用〈民主基礎系列叢書〉進行正義課程之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2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6
第四節 研究材料與工具 48
第五節 教學設計與實施步驟 5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8
第七節 研究倫理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2
第一節 探究正義課程實施歷程與問題 63
第二節 探討實施正義課程前後學童的認知改變情形 90
第三節 四年級學童面對正義課程的態度與應用分析 10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7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21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9
附錄資料 134


表次
表2-1 PIAGET(1932)兒童道德發展理論之正義觀發展階段 22
表2-2 KOHLBERG(1984)三期六段論道德發展理論 24
表2-3 DAMON 的積極性正義概念 25
表2-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學習表現之三大構面 32
表2-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學習內容之三大主題軸 33
表2-6牽涉正義概念之內容 33
表3-1〈修訂版BLOOM教育目標分類法〉認知歷程向度之內涵 51
表3-2正義概念檢核表問題之正義類型&涉及認知層次 52
表3-3正義課程之主題種類及學習重點 56
表3-4資料登錄代碼說明 60
表4-1授課時間表 63
表4-2整理自學童1121205課堂分享犯錯事件及課後學習單分析 80
表4-3前、後測中牽涉分配正義之選擇題敘述 91
表4-4前、後測中牽涉分配正義之情境演練題分析 93
表4-5前、後測中牽涉匡正正義之選擇題敘述 96
表4-6前、後測中牽涉匡正正義之情境演練題分析 97
表4-7前、後測中牽涉程序正義之選擇題敘述 99
表4-8前、後測中牽涉程序正義之情境演練題分析 101
表4-9 A班實施正義課程前後測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104
表4-10「學習成效前測」A、B班分組描述統計分析摘要表 104
表4-11「學習成效前測」A、B班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105
表4-12「學習成效後測」分組描述統計分析摘要表 105
表4-13「學習成效後測」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106




圖次
圖3-1行動研究之架構圖 45
圖3-2研究者自編之課程設計結構圖 57
圖4-1分配正義課程-教師將同學們的回答書寫在黑板上 66
圖4-2分配正義課程-「正義來舉牌」小組討論情形 67
圖4-3分配正義課程-「正義來舉牌」答題舉牌情形 67
圖4-5分配正義課程-反學生掃廁所,願意繳清潔費的意見表述 70
圖4-7分配正義課程-校長帶領學童學掃廁所的意見表述 71
圖4-8匡正正義課程-生詢問畫面來源,師補充密錄器可保護警民 74
圖4-9匡正正義課程-觀看員警自述〈我沒有要殺死他的意思〉 77
圖4-10匡正正義課程-澄清傷害包含身體、心靈損傷及物品毀損 79
圖4-11程序正義課程-說明「緊急搜索」情境,事後需補聲請許可 84
圖4-12程序正義課程-學童進行學習單書寫 85
圖4-13程序正義課程-學童觀看〈誰偷了便當〉繪本故事 85
圖4-14前、後測中牽涉分配正義之選擇題長條分析圖 92
圖4-15前、後測中牽涉匡正正義之選擇題長條分析圖 96
圖4-16前、後測中牽涉程序正義之選擇題長條分析 100
中文部分
文部省(1999)。教育改革PROGRAM。日本:文部省大臣官房政策課。
公共電視、法律白話文運動(2021)。What The 法:法律誰說了算? 若你是法官, 你會怎麼判?。時報出版。
王淑鈴(2007)。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民主法治認知及態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93p668
李遠哲&詹順貴(1996)。從教育改革談司法改革─ 訪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教授。司法改革雜誌,6,3-4。
汪宏倫(2006)。 從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 管窺臺灣公民社會之未來: 試論群體生活的當代困境。臺灣社會學刊,36,1-64。
呂啟民(2009)。從 Rawls 公共理性論公民教育。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53788
吳智婷(2012)。國小班級運用《民主基礎系列叢書》教學歷程之探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臺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65eh6x
但昭偉(2023)。從教育觀點看國民法官的上路。點教育,5(1),44-45。
林浩民(2021)。探究理念融入 108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新課綱:教育現場之轉變與反思。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2104206
林卲昀(2009)。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法治認知與法治態度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臺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dgwcuh
林佳範(2000)。[法治教育]或[教育與法治]-從教師管教行為淺談法治教育之言教與身教。公民訓育學報,9,201-217。
林樹聲(2012)。在科學課堂中應用爭議性議題教學促進國小六年級學生道德思考。科學教育學刊,20(5),435-459。
季亞南(2009)。國中實施法治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性騷擾防治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c2ke9a
洪頌媖(2013)。活化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以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認識正義」為藍本〔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z56sb9
陳妍秀(2016)。正義課程在智慧教室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fh49u6
陳佩琦(2017)。「民主基礎系列叢書」運用於國小六年級學童 「正義概念」教學歷程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cpckv4
陳奕廷(2019)。民主基礎系列叢書《認識正義》運用於國小高年級之教學歷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y383j8
陳向明(2002)。社会科學質的硏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師大書苑公司。
翁俊生(2009)。體驗學習取向法治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以美國「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wt9mb6
徐振雄(2005)。論法治與大學法律通識教育。南華通識教育,2(1),77-96。
徐學庸(2016)。古希臘正義觀:荷馬至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價值及政治理想。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教育部(2018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教育部。
許仁碩 (2022年11月4日)。當18歲公民權從天而降──日本青年公共參與的困境與希望。 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ower-voting-age-to-18-japan-expenrience
許嘉瑜(2007)。國小四年級學生對圖畫書中「正義概念」的理解—五個案學生的訪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z5z6f6
許瑞軒(2011)。應用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進行國小高年級學童法治教育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臺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2nqgg2
莊國銘(2003)。亞里斯多德論鞏固政治共同體的兩大德性: 正義與友誼。政治科學論叢,18,191-216。
黃旭田(2003)。台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律師雜誌,281,38-49。https://doi.org/10.7030/TBJ.200302.0038
黃怡真(2006)。國小四年級學童匡正正義概念之探究-問題本位學習的應用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fq9f7h
黃姵菁(2013)。國中生學正義— 一個導師班級經營的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9xnsty
黃國峰(2009)。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形塑之教學研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觀點談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73ks68
黃旭田(2005)。法治教育 司法改革向下紮根。司法改革雜誌,59, 65-66。
曾瀞萱(2014)。正義怎麼教-民主基礎系列「挑戰未來公民版」正義概念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2482j8
諄筆群(2023)。[國民法官] 上路,全民的民主素養跟得上嗎? 點教育,5(1),1-3。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習資訊雜誌社。11(2),1-6。
簡楚瑛(1995)。我國兒童公平分配概念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2),94-115。
Angeles, P. A. (2003)。《哲學辭典》(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貓頭鷹。(原著出版於1992年)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2020).民主基礎系列叢書-認識正義(郭家琪譯;2版)。五南。(原著出版於1993)。
外文部分
Blake, P. R., & McAuliffe, K. (2011). “I had so much it didn’t seem fair”: Eight-year-olds reject two forms of inequity. Cognition, 120(2), 215-224.
Camerer, C. F. (2003). Behavioural studies of strategic thinking in game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7(5), 225-231.
Council of europe. (n.d.). Children’s Rights. Council of Europe. https://www.coe.int/en/web/portal
Eisner, E. W. (1979).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Macmillan.
Geraci, A., & Surian, L. (2011). The developmental roots of fairness: Infants’ reactions to equal and unequal distributions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al science, 14(5), 1012-1020.
Kohlberg, L., Ricks, D., & Snarey, J. (1984). Childhood development as a predictor of adaptation in adulthood.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Lisi, A. V. M. & Watkins, C. & Vinchur, A.(1994). The effect of relationship on children’s distributive justice reaso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 1694–1700.
Madison, J. (1788). The Federalist Papers, Nos. 10, 51. New York.
Marzano, R. J., Pickering, D., & Pollock, J. E. (2001).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at works: 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scd.
Noh, J. Y., D'Esterre, A., & Killen, M. (2019). Effort or outcome? Children’s meritorious decis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78, 1-14.
Piaget, J. (2013).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Routledge.
Schmidt, M. F., Svetlova, M., Johe, J., & Tomasello, M. (2016). Children'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legitimate reason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unequally. Cognitive Development, 37, 42-52.
Shaw, A., & Olson, K. (2014). Fairness as partiality aversi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dural justi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19, 40-53.
Thorkildsen, T. A.(1989). Pluralism in 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social justice. Child Development, 60, 965-972.
Wilson, L. O. (2016). Anderson and Krathwohl–Bloom’s taxonomy revised. Understanding the new version of Bloom's taxonomy. The Second Principle, 1(1), 1-8.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5080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