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7: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庭瑜
研究生(外文):YEH, TING-YU
論文名稱:運用物件式教材結合電子白板應用於漢語拼音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Pinyin Instruction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the Use of Object-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on Interactive Flat Panel
指導教授:歐德芬歐德芬引用關係連育仁連育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OU, TE-FENLIEN, YU-JEN
口試委員:陳鏗任彭妮絲
口試委員(外文):CHEN, KEN-ZENPENG, NI-SE
口試日期:2024-01-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華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0
中文關鍵詞:電子白板華語教學物件式教材數位化教學漢語拼音
外文關鍵詞:Interactive Flat Panel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Object-based Digital MaterialsDigital TeachingChinese Pinyi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因應數位化教育普及以及新冠肺炎(COVID-19)影響,華語教學領域正經歷著轉型與挑戰,並需適應新常態的新趨勢。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的方法,探討運用物件式數位教材結合電子白板應用於華語教學現場之可行性。本研究採用李季蓉(2022)及應華系大學部專題生共同編纂的漢語拼音數位化教材,因應華語中心設備升級,透過電子白板教育軟體myViewBoard轉製教材。參與研究之受試者為華語程度零起點,年齡為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共14位台灣某大學附設華語文教學中心簽證班之華語生。研究者實際參與零起點漢語拼音教學課堂,以課堂錄影、教學札記、轉製之教材及課堂觀察作為研究工具,觀察並分析華語教師如何運用電子白板的互動教材與學習者促進課堂互動,以及如何利用電子白板的互動功能,引導學習者在短時間內掌握漢語拼音,並反思其操作過程,提出改善與操作建議。研究循環結束後,請受試者填寫以李克特氏五點量表設計的課堂反饋問卷及參與半結構式訪談,並根據課堂觀察與教學錄影檔撰寫教學札記,兼以敘述性統計方法說明研究資料及結果。根據Bloom的教學階層及其延伸教學關鍵詞,整理出將單向講述式教材轉製為雙向互動式數位教材的原則,包括將多媒體元素整合至教材頁面中,保留教材書寫互動的空間,並適當地融入遊戲操練活動以及利用IRS即時反饋系統進行即時操練與反饋。電子白板之互動教材應用於華語教學課堂能採用直接教學法、活動式學習、遊戲式學習、提示教學法、示範教學法、合作學習法、思考-配對-分享和同儕協助學習等多元化的高互動教學策略。本研究亦提出針對電子白板之互動教材之操作建議及改善空間。
In response to the penetra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and the impact of COVID-19, TCSL is undergoing transformation and challenges, necessitating adaptation to new norms in classrooms and the emerging trend of blended teaching. This study, using action research methods,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object-based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interactive whiteboard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environments. The study utilizes digitalized Chinese Pinyin teaching materials compiled by Li Jirong (2022)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Chinese department, adapted for the upgraded equipment at the Chinese Language Center using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software, myViewBoard.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were 14 adult learners of Chinese at a university language center in Taiwan, all beginners over the age of twenty. The researcher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introductory Chinese Pinyin classes, using class recordings, teaching notes, adapt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s research tools. The study observed and analyzed how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used the interactive materials of the whiteboard to enhance classroom interaction, guide learners to quickly grasp Chinese Pinyin, and reflect on their operational process, offer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fter completing the research cycl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Likert scale-based classroom feedback questionnaire, participate i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the researcher wrote teaching notes based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teaching recordings,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s to present the research data and findings. Following Bloom's taxonomy and its extended key educational terms, the study formulated principles for transforming one-way lecturing materials into two-way interactive digital materials. This included integrating multimedia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preserving space for interactive writing in the materials, appropriately incorporating game-based exercises, and using IRS for real-time practice and feedback.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he whiteboard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lassrooms enabled the use of diverse, highly intera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 as direct instruction, active learning, game-based learning, guided teaching, demonstration teac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ink-pair-share, and peer-assisted learning. The study also offers operational suggestions and areas for improvement for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aterials on the IFP.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致謝辭 V
目錄 VII
圖目錄 XI
表目錄 X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2
一、 數位教育崛起與普及 2
二、 教室硬體設備轉變 3
三、 華語教學現況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1
一、 物件式數位教材 11
二、 電子白板 11
三、 單向講述式教材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電子白板作為教學工具的應用 14
一、 電子白板 14
二、 搭載電子白板相應教育軟體 16
三、 電子白板使用限制 17
第二節 物件式數位教材 18
一、 適用於電子白板之教學法 18
二、 物件式數位教材 21
第三節 數位化漢語拼音教學 25
一、 漢語拼音教學 25
二、 漢語拼音教材 30
三、 數位化漢語拼音教學 34
第四節 Bloom認知層次與教學策略的應用 39
一、 Bloom分類學 39
二、 教學策略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7
第一節 研究理念與架構 47
一、 研究理念 48
二、 研究架構 48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場域 53
一、 研究對象 53
二、 教學場域概況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4
一、 教學者 54
二、 轉製於電子白板之漢語拼音教材 54
三、 教學札記 57
四、 課堂反饋問卷 59
五、 半結構式訪談 59
第四節 資料分析處理 60
一、 質性結果分析 60
二、 量化結果分析 61
第四章 教學實踐與行動研究歷程 62
第一節 第一次研究循環 62
一、 教學課堂背景 62
二、 計畫階段-安排與修正 63
三、 行動階段-教學實踐 66
四、 觀察階段 70
五、 反思階段 74
第二節 第二次研究循環 75
一、 教學課堂背景 75
二、 計畫階段-安排與修正 76
三、 行動階段-教學實踐 77
四、 觀察階段 85
第三節 第三次研究循環 91
一、 教學課堂背景 91
二、 計畫階段-安排與修正 91
三、 行動階段-教學實踐 93
四、 觀察階段 110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116
第一節 單向講述式教材轉換為雙向互動式數位教材之轉製原則 116
第二節 使用電子白板之互動教材運用於漢語拼音教學課堂之教學策略 141
第三節 學習者課後反饋問卷填寫結果 144
一、 課程整體面向 158
二、 教材面向 159
三、 操作面向 161
四、 其他面向 16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67
第一節 結論 167
一、 單向講述式教材轉換為雙向互動式的電子白板數位教材之原則 167
二、 使用電子白板之互動教材運用於華語教學課堂之教學策略 169
三、 電子白板之互動教材運用於華語教學課堂之操作建議與改善空間 171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75
參考文獻 176
一、 中文文獻 176
二、 外文文獻 183
附錄 188
附錄一 教學札記紀錄表 188
附錄二 研究參與同意書英文版 189
附錄三 研究參與同意書泰文版 193
附錄四 研究參與同意書韓文版 196
附錄五 研究參與同意書印尼文版 199
附錄六 研究參與同意書越南文版 203

圖目錄
圖 1 僑委會統計之民國106年至111年海外華文學校、中文班、台灣學校數量 5
圖 2 Bloom分類學之認知六層次2.0 39
圖 3 研究流程圖 49
圖 4 行動研究循環圖 52
圖 5 教材第2頁拼音概念說明 65
圖 6 教材第4頁Pinyin Table 65
圖 7 韻母ao發音教學頁面 66
圖 8 韻母ao生詞教學頁面 67
圖 9 韻母操練頁面1-聽音檔配對活動 68
圖 10 韻母操練頁面2-聽寫操練活動 68
圖 11 韻母操練頁面3-轉酒瓶遊戲 69
圖 12 韻母操練頁面4-爬梯子活動 69
圖 13 韻母操練頁面5-吸盤球綜合操練活動 70
圖 14 爬梯子操練活動之蜂巢物件示意圖 75
圖 15 教材第4頁Pinyin Table 78
圖 16 韻母f發音教學頁面 79
圖 17 聲母f生詞教學頁面 79
圖 18 聲母操練頁面1-擲骰子活動 81
圖 19 聲母操練頁面2-連連看配對活動 81
圖 20 聲母操練頁面3-聽寫練習 82
圖 21 聲母操練頁面4-拖曳配對活動 82
圖 22 聲母操練頁面5-選擇題 83
圖 23 聲母操練頁面6-轉盤操練活動 83
圖 24 聲調調值教學頁面 84
圖 25 調值說明頁面 85
圖 26 學習者利用課堂休息時間上台操作教材之情形 90
圖 27 Pinyin Table整體認讀音節認讀區示意圖 93
圖 28 聲調操練選擇題 94
圖 29 三聲變調教學頁面 94
圖 30 聲調標示位置教學頁面 95
圖 31 聲調標示順序教學頁面 95
圖 32 聲調標示順序教學實際情況 96
圖 33 ui、iu聲調標示規則 96
圖 34 聲調標示操練 97
圖 35 聲調標示操練實際情況 98
圖 36 拼音呈現方式之教學頁面 98
圖 37 拼音呈現方式之選擇題操練頁面 99
圖 38 空韻標記書寫規則教學頁面 100
圖 39 空韻標記書寫規則說明物件 100
圖 40 j、q、x與ü合寫規則之教學頁面 101
圖 41 n、l與ü合寫規則之教學頁面 102
圖 42 i、ü與ê合寫規則之教學頁面 102
圖 43 i置於拼音開頭之書寫規則教學頁面 103
圖 44 u置於拼音開頭之書寫規則教學頁面 103
圖 45 ü置於拼音開頭之書寫規則教學頁面 104
圖 46 iou省寫規則教學頁面 105
圖 47 uei省寫規則教學實際情況 105
圖 48 ueng之書寫變化規則教學頁面 106
圖 49 üeng之書寫變化規則教學頁面 107
圖 50 刮刮樂(魔術筆)拼讀操練活動 108
圖 51 刮刮樂(魔術筆)拼讀操練活動實際教學情況 108
圖 52 Pinyin Table整體認讀音節認讀區示意圖 109
圖 53 使用IRS即時反饋系統之隨堂測驗操練拼讀與鍵寫之實際情況 110
圖 54 課後反饋問卷之教學面向統計圖 155
圖 55 課後反饋問卷之單向講述式數位教材面向統計圖 155
圖 56 課後反饋問卷之雙向互動式數位教材面向統計圖 156




表目錄
表 1 互動式電子白板(IWB)與交互式智慧平板顯示器(IFP)之比較 12
表 2 電子白板結合SAMR模式 15
表 3 漢語拼音教材編寫特性 31
表 4 運用多媒體於數位教學之步驟 35
表 5 Bloom認知層次分類之教學關鍵詞表 41
表 6 適用於複合教學空間及華語教學課堂之互動式教學策略 44
表 7 教學軟體及教材設計互動七要素 46
表 8 以ASSURE教學設計模式運用於本行動研究 57
表 9 課後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60
表 10 第一次研究循環修正內容 63
表 11 第一次研究循環教學札記 71
表 12 第二次研究循環修正內容 76
表 13 第二次研究循環教學札記 85
表 14 第三次研究循環修正內容 91
表 15 第三次研究循環教學札記 110
表 16 單向講述式教材運用Bloom階層分類之教學關鍵詞轉製雙向互動式教材之原則 117
表 17 電子白板之互動較次運用於漢語拼音教學之策略 142
表 18 課後反饋問卷分析結果 144
表 19 課後半結構式訪談針對課程面向之看法統整 158
表 20 針對運用雙向互動式數位教材於電子白板實施拼音教學之受訪者看法統整 159
表 21 針對雙向互動式漢語拼音數位教材中操練活動之受訪者看法統整 160
表 22 針對以電子白板操作雙向互動式數位教材之受訪者看法統整 162
表 23 對於雙向互動式數位教材延伸應用之受訪者看法統整 163
表 24 受訪者之其他意見統整 164


一、 中文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2月1日)。《漢語拼音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http://edu.shandong.gov.cn/attach/0/b72295c44ff442c8b333a481f524dbe9.pdf
任海波(2010)。漢語拼音教學多媒體教材的設計理念及其實現方法。國際漢語教育,4。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2019)。華語文教學導論。三民書局。
余威傑(2014)。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23年7月31日)。民國106年至111年海外華文學校、中文班、台灣學校數量。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https://www.ocac.gov.tw/OCAC/File/Attach/492837/File_310738.pdf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士瑜(2013)。《漢語拼音方案》對外籍華語學習者語音偏誤之影響及教學策略研究─以「字母字音制定」及「音節拼寫規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呂必松(2007)。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慧瓊(2005)。讓漢語拼音教學活起來。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12),40-40。
周有光(1963)。發揮漢語拼音在語文教育上的作用。語文建設,3。
周有光(2004)。周有光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喻江(2007)。聲調教學新教案。語言教學與研究,(1),77-81。
奚少儀(2021)。電子白板的教學應用對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宮本 幸子(1996)。淺談對日漢語的語音教學。呼蘭師專學報,3,68-71。
廖婉君(2012)。真實材料應用於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五南書局。
徐連政(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輔助國小高年級學童複合圖形面積學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部(2008年8月29日)。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教育部。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userfiles/%E6%95%99%E8%82%B2%E9%83%A8%E4%B8%AD%E5%B0%8F%E5%AD%B8%E8%B3%87%E8%A8%8A%E6%95%9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2008-2011.PDF
教育部(2019年3月27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科技領域。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844/%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B0%91%E5%9F%BA%E6%9C%AC%E6%95%99%E8%82%B2%E7%B6%9C%E5%90%88%E5%9E%8B%E9%AB%98%E4%B8%AD-%E7%A7%91%E6%8A%80%E9%A0%98%E5%9F%9F%E8%AA%B2%E7%A8%8B%E7%B6%B1%E8%A6%81.pdf
教育部(2023年10月20日)。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2.0版。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https://pads.moe.edu.tw/pads_front/index.php?action=download
教育部(2023年12月22日)。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核定本)。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https://www.edu.tw/News_Plan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ms=954974C68391B710&s=01919CD25B7729AF
新北市教育局(2023年3月31日)。新北市政府112年度施政計畫-教育局。新北市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https://www.rde.ntpc.gov.tw/home.jsp?id=703cd03eb5e556a0&act=be4f48068b2b0031&dataserno=8ede6fb12568bb3bae0601e2d81bc4f3
李子瑄、曹逢甫(2016)。漢語語言學(修訂版)。正中書局。 https://www.ccbc.com.tw/pro_detail.php?book_sn=1642
李季蓉(2022)。漢語拼音數位化教材發展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李熌吟、陳李綢(2021)。教學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d0317717ba31ef22f23e9b5193481475/
林佳柔(2023)。華語文互動式數位教材理論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林燾、王理嘉(2019)。語音學教程(增訂版)。五南圖書。
林珊如、蕭雅鴻(2012)。圖書資訊學「研究方法」數位學習教材設計與應用:實例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9(3),315–342。
柴俊星(2005)。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有效途徑的選擇。語言文字應用,3。
桂千珍(2001)。如何把握漢語拼音教學的四個步驟。小學語文教學,2,34-35。
桃園市教育局(2023年7月31日)。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工作報告。桃園市政府教育局。https://newtycg.tycg.gov.tw/News_Content.aspx?n=95&s=984170
歐德芬(2011)。論華語文教學標音工具-以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為例。清雲學報,31(3),101–116。https://doi.org/10.7049/JCYU.201107.0101
歐德芬(2015)。華語語音診斷與教學模式-以英語為母語的中級學習者為例 。中原華語文學報,(16),1–30。
汪怡伶(2016)。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中英語學習環境:談學生參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沈子皓(2022)。互動式電子白板華語教材發展與科技接受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洪巧庭(2020)。線上華語發音教學與自我正音個案研究─以越南籍初級學習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祝曉宏(2019)。試論華語語音教學系統的構建及實施。Global Chinese,5(1),107-120。https://doi.org/10.1515/glochi-2019-0007
科技魅影(2021年6月9日)。臺灣全面推動5G應用,同步佈局6G技術、低軌道衛星技術。NSTC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https://www.charmingscitech.nat.gov.tw/post/research2-5g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胡志天(2017)。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拼音的趣味性教學。課程教育研究,3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22)。臺北市智慧及資訊科技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蔡文榮、蔡佩君(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教育科學期刊,11(2), 69–91。 https://doi.org/10.6388/JES.201212.0069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蕭禎億(2014)。對外零起點漢語拼音教材編寫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
蕭英勵(2013)。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教學效益。師友月刊,(548),62-66。
謝智娟(2008)。參與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中國成人教育,(21),141–142。
趙金銘(2013)。《漢語拼音方案》:國際漢語教學的基石。語言文字應用,S1,81–87。
連育仁(2021a)。新常態華語教室。華文世界,128,116–119。
連育仁(2021b)。疫情與後疫情時代的複合教學準備與實踐。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https://www.heeact.edu.tw/1151/1165/43078/43084/44855/46724/
邢志群(2013)。對外漢語教學法。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鄭晶晶(2014)。問卷調查法研究綜述。理論觀察,10,102–103。
錢巍元(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四年級分數加、減和整數倍單元之準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2013)。信息化環境中基於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開放教育研究,19(1),58-64。
馬箭飛(2022)。國際中文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及發展方向在國際中文智慧教育工程成果發佈會上的講話。世界漢語教學,3,291-293。
黃娟(2010)。試論多媒體與對外漢語教學。技術與市場,17(8),156–157。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增訂三版)。台北:漢文。
黃雪英(2011)。淺談漢語拼音教學。廣西教育,(13),55-56
Jack R. Fraenkel, Norman E. Wallen. (2003)。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 (卯靜儒、吳宗雄、吳淑娟、李奉儒、李昭華、林麗菊、洪志成、侯幸雨、徐清美、許誌庭、陳沛嵐、曾玉村、黃柏叡、蔡邦居、蔡清田、鄭文芳、謝卓君譯)。美商麥格羅 · 希爾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麗文文化事業。
ViewSonic Library(2020年12月30日)。複合教學:優化學習空間的 12 種教學方法。ViewSonic Library。
https://www.viewsonic.com/library/zh-hant/%E6%95%99%E8%82%B2/%E8%A4%87%E5%90%88%E6%95%99%E5%AD%B8%EF%BC%9A%E5%84%AA%E5%8C%96%E5%AD%B8%E7%BF%92%E7%A9%BA%E9%96%93%E7%9A%84-12-%E7%A8%AE%E6%95%99%E5%AD%B8%E6%96%B9%E6%B3%95/#zhi_jie_jiao_xue_fa
ViewSonic Taiwan(2018)。為何選擇觸控螢幕?。ViewSonic Taiwan。https://www.viewsonic.com/tw/touch/touch-screen-technology


二、 外文文獻
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mplete editi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Barbarić Pardanjac, M., Karuović, D., & Eleven, E. (2018).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and educational software as an addition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Tehnicki Vjesnik, 25(1), 255–262.
Center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U. of F. (2023). Bloom’s Taxonomy Overview. CITT. https://media.citt.ufl.edu/resources/blooms/index.html
David Smith, & Andrew Middleton. (2016). What is Object Based Learning? David’s adventures in the classroom. David’s Adventures in the Classroom. https://davethesmith.wordpress.com/2016/11/22/what-is-object-based-learning/
Fawzi Fayez Ishtaiwa, & Zuhrieh Shana. (2011). The use of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WB) by pre-service teachers to enhance Arabic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Gulf Perspectives, 8(2), 17–34. https://doi.org/10.18538/lthe.v8.n2.65
Gagné, R. M., & Glaser, R. (1987). Foundations in learning research. In R. M. Gagné (E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 (pp. 49–83).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Helen J. Chatterjee, & Leonie Hannan. (2015). Engaging the Senses: Object-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Routledge. https://books.google.co.in/books?id=E7K1CwAAQBAJ&lpg=PA4&dq=Engaging%20the%20Senses%3A%20Object-Based%20Learning%20in%20Higher%20Education&pg=PR4#v=onepage&q&f=false
Huitt, W. (2011). Bloom et al.’s Taxonomy of the Cognitive Doma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teractive. http://www.edpsycinteractive.org/topics/cogsys/bloom.html
Inguva, P., Lee-Lane, D., Teck, A., Anabaraonye, B., Chen, W., Shah, U. V., & Brechtelsbauer, C. (2018). Advanc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rough participatory design. Education for Chemical Engineers, 25, 16–21. https://doi.org/10.1016/j.ece.2018.10.001
Jeremy Wills. (2023, June 2). Futuresource Interactive Displays Track. Futuresource Consulting Ltd. https://www.futuresource-consulting.com/reports/futuresource-interactive-displays-track/
Kelemen, E., & Balázs, B. (2008). TEACHING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 HUNGARIAN EXPERIENCE. Anthropology of East Europe Review, 26(2), 30–35.
M. David Merrill, Zhongmin Li, & Mark K. Jones. (1991). 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D 2). Publishe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0(1), 7–14.
Mayer, R. E., & Moreno, R. (2003). MAYER AND MORENO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WHAT IS MULTIMEDIA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43–52.
Miller, D., & Glover, D. (2002).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as a Force for Pedagogic Change: The Experience of Five Elementary Schools in an English Education Author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ldhood Education Annual, 1, 5–19.
Netolicka, J., & Simonova, I. (2017). SAMR model and bloom’s digital taxonomy applied in blended learning/teaching of general english and ESP. Proceedings - 201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ET 2017, 277–281. https://doi.org/10.1109/ISET.2017.68
Nicoleta Ramona Ciobanu. (2018). Active and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s.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2), 69–72.
Purdue Online, & Purdue. (2023).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 Purdue Online. https://online.purdue.edu/blog/education/evolution-technology-classroom
Sara Hennessy, & Laura London. (2013). Learning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with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Integrating the Technology (Vol. 89). https://doi.org/10.1787/5k49chbsnmls-en
Senthamarai, S. (2018). Recent Trend of Teaching Methods in Education" Organised by Sri Sai Bharath College of Education Dindigul-624710. India Journal of Applied and Advanced Research, 2018(3), 36–38. https://doi.org/10.21839/jaar.2018.v3S1.166
Somekh, B., Haldane, M., Jones, K., Lewin, C., Steadman, S., Scrimshaw, P., Sing, S., Bird, K., Cummings, J., Downing, B., Stuart, T. H., Jarvis, J., Mavers, D., & Woodrow, D. (2007). Evaluation of the Primary Schools Whiteboard Expansion Project Evaluation of the Primary Schools Whiteboard Expansion Project-summary report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http://www.becta.org.uk
Styliani N. Tsesmeli, & Theologia Tsirozi. (2015). Teaching compound words to a spelling-disabled child via Smart Notebook Technology: Α case study approach. Themes in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8(1), 33–45.
Terry K. Borsook, & Nancy Higginbotham-Wheat. (1991). Interactivity: What Is It and What Can It Do for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10), 11–17.
Ting-Yu, Y. (2023, November 22-25).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Pinyin Instruc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the Use of Object-Based Teaching Material.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In Hooper, D. (Chair). Teaching Experiences, Pedagogy, Practice & Praxis.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2023, Tokyo, Japan.
Travis H. Owens. (2012). Smart Technologies In a Technology Classroom: Integration Investigation of Smart Board & Smart Notebook into a 7-¬12 Technology Education Classroom.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9(8).
Valeh Gholami, Mostafa Morady Moghaddam, & Atena Attaran. (2014). TOWARDS AN INTERACTIVE EFL CLASS: USING A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odern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MJLTM), 3(2), 67-74.
Whyte, S., Schmid, E. C., & Van Hazebrouck, S. (2011, October). Designing IWB Resourc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the iTILT Project. ICT for Language Learning 4th edition.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6108162
三浦 朋子.(2017). ICTを活用した教育実践-電子黒板を活用したICT教育の実践例:イキリスにおける教育方法を事例として. 亜細亜大学課程教育研究紀要, 5 , 63–68. http://id.nii.ac.jp/1385/000173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