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20: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丁俊吉
研究生(外文):Chun-Chi Ting
論文名稱:失與尋:一位「結龜」小孩的生命敘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Lost and found:A narrative study of an “awkward” boy
指導教授:丁興祥丁興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ng-Shiang T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法鼓文理學院
系所名稱: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9
中文關鍵詞:敘事殘骸死亡個人敘事家庭農場情結
外文關鍵詞:narrative wreckagedeathpersonal narrativefamily farmcomplex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參考McAdams的個人敘事法爬梳著跟媽媽的衝突,拼湊彷彿失憶般的 破碎記憶,整理出「對輪迴的執著」、「童年往事」、「妹妹」以及「家庭農場」四條故事脈絡,再透過「聽」跟「說」及第三者聲音,產生如Goodson所說 敘說交會等,各種互為主體的轉化。

由於小時候的遭遇、「結龜」的情結以及對犧牲、助人的有限理解,導致25 歲時用盡最後一絲心力而崩潰,也是本文研究動機——敘事殘骸。於是開始了 「自發性敘事」,同時有放下一切去重整自己與認識世界的契機,十多年的流 浪尋覓,巧遇法鼓山學習禪修⋯⋯到運用敘事方法。最終同理了自己四大心結三大魔的「結龜」、家族結構位置、自我確定、重大事件盲點、助人初心,以 及每個人都活在歷史積澱中。

一路走來彷彿是一趟失去與尋回的旅程,充滿狂亂與安定、完整與破碎、 愛與恨⋯⋯並存,最後走向融合和解歷程,允許並接受一切可能,進而體悟 ——平凡活著即是自助助人。
This paper references McAdams's personal narrative method to explore the conflict with the author’s mother, piecing together the fragmented memories that seem almost like amnesia. The narrative unfolds through four main storylines: “Obsession with Reincarnation,” “Childhood Episodes,” “Younger Sister,” and “Family Farm.” By incorporating elements through the acts of “listening,” “speaking,” and third-party voices, the narrative undergoes various forms of intersubjectivity transformation, reflecting the concept of narrative encounter as described by Goodson.

As a child, due to experiences, his “awkward” complex and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sacrifice and helping others. That culminated in a breakdown at the age of 25, using up the last bit of emotional strength. This breakdown served as the motivation for the study—referred to as “narrative wreckage”—and dived into the beginning of “spontaneous narration.” In addition, this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let go of everything, reorganize himself, and rediscover the world. Over a decade of wandering and soul-searching, the author encountered Dharma Drum Mountain learned meditation... and applied narrative methods. Eventually, the author empathizes with his “awkward” tied to four core complex and three major inner demons, his role within the family structure, self-identity, blind spots in significant events, the initial intention to help others, and everyone's life in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The journey seems like a path of loss and rediscovery, filled with madness and calm, holistic and fragmentation, love and hate... all coexisting. It ultimately leads to a process of integr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allowing and accepting all possibilities, and realizing that simply living an ordinary life is itself a form of self-help and helping other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序曲 1
第二節 我是誰:結龜 3
第二章 研究方法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1
第三節 研究資料收集及步驟 16
第三章 國境之西 19
第一節 新台西風雲:家庭農場 20
第二節 羅密歐茱麗葉 23
第三節 關鍵事件 27
第四章 失 31
第一節 媽媽不要哭:結龜原型 31
第二節 割肉餵鷹:對輪迴的執著 34
第三節 幸福感 37
第四節 顧人怨:妹妹 49
第五節 痞子:童年往事 52
第六節 遺忘 57
第七節 詮釋與反思 62
第五章 崩 77
第一節 裝瘋賣傻 77
第二節 置我於死地 80
第三節 楚門世界 85
第四節 絲盡淚乾 100
第五節 詮釋與反思 107
第六章 尋 119
第一節 顛沛流離 119
第二節 我是誰 131
第三節 他是誰:同理及行動 144
第七章 研究結果與反思 181
第一節 人生是一場場體驗:這個 181
第二節 歷史是一層層積澱:那個 187
第三節 結語 205
參考文獻 210
附錄 214
表一、簡略家系表 214
表二、生命事件年表 215
10個人眼中的我 216
圖目錄
圖一、敘說學習的螺旋過程 12
圖二、新興海埔地承購戶抽籤(示意照片) 22
圖三、媽媽不要哭 31
圖四、修道人 34
圖五、遊戲 44
圖六、顧人怨 49
圖七、陪伴 52
圖八、失憶 57
圖九、外公 90
圖十、青春 100
圖十一、同學的祝福 106
圖十二、吉光片羽 130
圖十三、擁抱&信物 155
【得心自在】——菩薩的思惟。【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114【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取自https://www.ddc.com.tw/ec/reading/2016/20160714.html

丁奇芳等(譯)(2023)。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古德森Ivor F.Goodson, Scherto R.Gill等)。台北:五南圖書。(2011)。

丁興祥(2020)。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推薦序)。台北市:五南圖書。

人生意義Meaning of Life(2021.03.16)。李小龍:武術的終極哲學含義【臉書】。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54520639319753&set=a.112371860201301&paipv=0&eav=AfabFpxd7Jld04YNX9EhSofyqFs-HrVeIeiHxNKa_el1HlBFm1hP5gQ0DPu9GCryL44

王勇智、鄧明宇(合譯)(2017)。敘說分析(黎西曼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臺北市:五南圖書。(2003)頁22。

中正大學(2023.02.22)。中正大學學術自由碑【關於中正】。取自https://www.ccu.edu.tw/p/404-1000-25575.php

朱儀羚等(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克羅斯利 Crossley, Michele L.)。嘉義市:濤石文化。(2000)。

宋文里(譯)(2020)。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卡爾.羅哲斯 Carl R.Rogers)。台北縣:左岸文化。(1961)。

李文玫、丁興祥(2008)。剪斷肚臍帶,要做大人樣:一位客家女性生命處境中的「困」與「尋」。應用心理研究,第39期,頁121-164。

李文玫(2022)。貼近並理解他者:敘事探究取向與敘事分析。臺灣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會——111年度「生命敘說研究方法初階工作坊」。

沈去疾編(2001)。印光法師年譜。台中市:青蓮出版社。

金雯煌(2021)「結」、「解」與「結」:通過說故事達成自我轉化與生命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頁20。

法鼓文理學院。【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 CBETA】。取自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

殷小路(譯)(2009)。盲眼靈媒眼中的世界(莎朗.尼爾 Sharon Neill)。台北:三采文化。(2008)。封面頁。

陳碧桂(2023)尋回灰燼的溫度:透過自我敘事的探索之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頁13。

陳昀(2024.04.21)。賴清德:以人為核心 讓台灣成為適合作夢、悠然過日子的地方【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648320

陳君如(2017)。貝類養殖產業。科學發展月刊,535期,頁5。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取自https://sutian.moe.edu.tw/zh-hant/11

許逢麟。新興海埔地承購戶抽籤【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取自https://data.yunlin-memory.cool/data/CreativeWork/547211

許逢麟。謝東閔副總統視察海埔地【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取自http://data.yunlin-memory.cool/data/CreativeWork/4302

張釗維(2024.03.19)【臉書】。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milankun?locale=zh_TW

張雪松(2011)。法雨靈岩:中國佛教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印光法師研究。臺北市:法鼓文化。頁330。

張淑美等(譯)(2009)。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John P. Miller)。台北:心理出版社。(2007)。

馮淑娟(2024)黑羊出走記——成為我自己的生命故事轉化之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頁12-13。

黃憲宇(2014)。雲水林間——小林村心靈陪伴札記。台北:法鼓文化。

楊蓓(2019)。佛法與心理治療典範轉移可能性之探討——從MBSR的發展經驗省思。聖嚴研究,第十二輯。

楊國香(2024)翻轉無助: 生命轉化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頁23。

聖嚴法師(2007)。禪門第一課。臺北市:法鼓文化。封面頁。

聖嚴法師(2020)。真正的悠閒。載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08-13 《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頁73)。臺北市:法鼓文化。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8-13-022

聖嚴法師(2020)。在家居士如何學佛?。載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05-01 《佛教入門》(頁212)。臺北市:法鼓文化。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1-014

聖嚴法師(2020)。禪修之道。載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04-13《動靜皆自在》(頁203)。臺北市:法鼓文化。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4-13-022

聖嚴法師(2020)。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載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01-06 《菩薩戒指要》(頁17)。臺北市:法鼓文化。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1-06-002

聖嚴法師(2020)。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載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05-02 《正信的佛教》(頁110)。臺北市:法鼓文化。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2-041

聖嚴法師(2020)。佛教的男女觀。載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05-05 《律制生活》(頁252)。臺北市:法鼓文化。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5-028

維基百科(2023.09.30)。利他主義【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利他主義

維基百科(2024.02.23)。犧牲【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犧牲

維基百科(2023.10.10)。日內瓦宣言【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日內瓦宣言

鄭劍虹等(譯)(2018)。故事的科學:敘事心理學導論(雅諾什·拉斯洛 János Lászl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8)

鄧伯宸(譯)(2018)。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 Irvin D. Yalom)。台北:心靈工坊。(2017)。

蘇益賢(2018)。練習不壓抑。台北:時報文化。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