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自在】——菩薩的思惟。【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114【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取自https://www.ddc.com.tw/ec/reading/2016/20160714.html
丁奇芳等(譯)(2023)。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古德森Ivor F.Goodson, Scherto R.Gill等)。台北:五南圖書。(2011)。
丁興祥(2020)。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推薦序)。台北市:五南圖書。
人生意義Meaning of Life(2021.03.16)。李小龍:武術的終極哲學含義【臉書】。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54520639319753&set=a.112371860201301&paipv=0&eav=AfabFpxd7Jld04YNX9EhSofyqFs-HrVeIeiHxNKa_el1HlBFm1hP5gQ0DPu9GCryL44
王勇智、鄧明宇(合譯)(2017)。敘說分析(黎西曼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臺北市:五南圖書。(2003)頁22。
中正大學(2023.02.22)。中正大學學術自由碑【關於中正】。取自https://www.ccu.edu.tw/p/404-1000-25575.php
朱儀羚等(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克羅斯利 Crossley, Michele L.)。嘉義市:濤石文化。(2000)。
宋文里(譯)(2020)。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卡爾.羅哲斯 Carl R.Rogers)。台北縣:左岸文化。(1961)。
李文玫、丁興祥(2008)。剪斷肚臍帶,要做大人樣:一位客家女性生命處境中的「困」與「尋」。應用心理研究,第39期,頁121-164。
李文玫(2022)。貼近並理解他者:敘事探究取向與敘事分析。臺灣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會——111年度「生命敘說研究方法初階工作坊」。
沈去疾編(2001)。印光法師年譜。台中市:青蓮出版社。
金雯煌(2021)「結」、「解」與「結」:通過說故事達成自我轉化與生命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頁20。法鼓文理學院。【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 CBETA】。取自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
殷小路(譯)(2009)。盲眼靈媒眼中的世界(莎朗.尼爾 Sharon Neill)。台北:三采文化。(2008)。封面頁。
陳碧桂(2023)尋回灰燼的溫度:透過自我敘事的探索之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頁13。陳昀(2024.04.21)。賴清德:以人為核心 讓台灣成為適合作夢、悠然過日子的地方【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648320
陳君如(2017)。貝類養殖產業。科學發展月刊,535期,頁5。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取自https://sutian.moe.edu.tw/zh-hant/11
許逢麟。新興海埔地承購戶抽籤【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取自https://data.yunlin-memory.cool/data/CreativeWork/547211
許逢麟。謝東閔副總統視察海埔地【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取自http://data.yunlin-memory.cool/data/CreativeWork/4302
張釗維(2024.03.19)【臉書】。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milankun?locale=zh_TW
張雪松(2011)。法雨靈岩:中國佛教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印光法師研究。臺北市:法鼓文化。頁330。
張淑美等(譯)(2009)。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John P. Miller)。台北:心理出版社。(2007)。
馮淑娟(2024)黑羊出走記——成為我自己的生命故事轉化之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頁12-13。黃憲宇(2014)。雲水林間——小林村心靈陪伴札記。台北:法鼓文化。
楊蓓(2019)。佛法與心理治療典範轉移可能性之探討——從MBSR的發展經驗省思。聖嚴研究,第十二輯。
楊國香(2024)翻轉無助: 生命轉化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頁23。聖嚴法師(2007)。禪門第一課。臺北市:法鼓文化。封面頁。
聖嚴法師(2020)。真正的悠閒。載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08-13 《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頁73)。臺北市:法鼓文化。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8-13-022
聖嚴法師(2020)。在家居士如何學佛?。載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05-01 《佛教入門》(頁212)。臺北市:法鼓文化。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1-014
聖嚴法師(2020)。禪修之道。載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04-13《動靜皆自在》(頁203)。臺北市:法鼓文化。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4-13-022
聖嚴法師(2020)。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載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01-06 《菩薩戒指要》(頁17)。臺北市:法鼓文化。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1-06-002
聖嚴法師(2020)。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載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05-02 《正信的佛教》(頁110)。臺北市:法鼓文化。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2-041
聖嚴法師(2020)。佛教的男女觀。載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05-05 《律制生活》(頁252)。臺北市:法鼓文化。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5-028
維基百科(2023.09.30)。利他主義【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利他主義
維基百科(2024.02.23)。犧牲【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犧牲
維基百科(2023.10.10)。日內瓦宣言【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日內瓦宣言
鄭劍虹等(譯)(2018)。故事的科學:敘事心理學導論(雅諾什·拉斯洛 János Lászl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8)
鄧伯宸(譯)(2018)。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 Irvin D. Yalom)。台北:心靈工坊。(2017)。
蘇益賢(2018)。練習不壓抑。台北:時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