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與期刊 王麗婓(2015)。大專校院職涯輔導單位現況與需求探究。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編號:PG10304-009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三版)。臺北:巨流。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揚智。 吳 定(1995)。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 吳 定(2002)。公共政策。臺北:中華電視公司。 吳 定(2003)。公共政策。臺北:五南。 吳淑禎(2013)。從學校到職場:青年的生涯轉銜服務需求、生涯準備與轉銜服務的檢討與改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號:NSC101-2511-S-003-05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吳淑禎(2021)。中等技職教師實施學生生涯輔導之策略與方法。台灣教育研究期刊,2(2),153-181。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2005)。公共管理(第二版)。國立空中大學。 李文玫(2018)。關係與意義的共創歷程:以「職涯分析與規劃」課程作為教學實踐的反思。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31-58。 李鍾桂(1995)。彩繪生命藍圖:談生涯規劃。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團務通訊,(573),2-12。 林斌(2022)。校園霸凌防制政策成效評估指標之建構:政策工具之觀點。教育學誌,(48),1-39。 林鍾沂(1993)。政策評估理論之分析及方法論的重建。中國行政評論,2(2),27-96。 邱松發、王靜瑛、蔡武德(2007)。職涯輔導與就業力及網站運用之研究。商業現代化學刊,4(2),143-153。 邱智漢、李蓓芬、王靜瑛(2021)。大學生職業適性分析與職涯輔導應用。育達科大學報,(49),153-178。 邱麗家(2021)。大專院校實施共通核心職能課程的反思與實踐:提升大學生之自我探索能力。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9(2),149-190。 青輔會(2006)。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張世賢、林水波(2001)。公共政策。臺北:五南。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五南。 張德聰(2008)。如何協助青年成功職涯規劃準備好再上路。勞工季刊,18,86-93。 郭萱瑞(2012)。社會變遷對當代大學生職涯發展輔導的挑戰及反思。家庭教育雙月刊,(40),77-81。 郭耀昌(2008)。政策評估與決策模式。研考雙月刊,32(2),69-7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敦源、劉宜君、蕭乃沂、林昭吟(2011)。政策利害關係人指認的理論與實務:以全民健保改革為例。國家與社會,(10),1-65。 陳欽春(2018)。桃園觀音蓮花季效應評估的政策意涵:三、四代評估途徑的聚焦與對話。中國地方自治,71(4),21-59。 曾冠球(2007)。評估研究的演進與挑戰:政策民主化觀點的檢視。中國行政,(78),55-87。 葉昕璋(2015)。技職體系學生的生涯規劃:專訪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張瑞雄校長。學生事務與輔導,54(1),62-6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鄭仁偉(2011)。提升青年就業力計畫成效評估暨就業力調查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鄭博真(2017)。科大應屆畢業生核心就業力表現與職涯輔導參與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3(1),65-94。 簡春安、鄒平儀(2005)。社會工作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巨流。 顏國樑、宋美瑤(2013)。苗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執行成效之分析與建議。學校行政,(83),177-197。 羅清俊(2017)。公共政策-現象觀察與實務操作。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蘇惟宏(2018)。學生同儕間如何透過組織學習進行職涯規劃與工作創新。彰化師大教育學報,(33&34),47-72。 二、政府資料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20)青年職涯輔導推動計畫。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21)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大專校院學生職涯發展教材(2021)。 行政院(2017)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 三、網路資料 Yourator網站(2022/04/21)職涯諮詢真的有用嗎?職涯諮詢師可以協助你解決哪些求職煩惱?取自:https://reurl.cc/z1KROp。 王竣諺(2022/06/01)。教改成功了嗎?升學主義教育的反思與願景。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取自:https://reurl.cc/ROZyZe。 青年職涯輔導資訊平臺。職涯輔導召集學校。取自:https://reurl.cc/p6vnyl。 洪蘭(2022/02/25)。成績不是一切!《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帶得走的知識。天下文化。取自:https://reurl.cc/lQpAbl。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22/08/31)。疫常時代 職涯新態-111年全國大專校院職涯輔導主管會議。取自:https://reurl.cc/NQOqbx。 陳芳儀(2022/06/15)。大學生心理健康隱憂,不快樂的他們能被接住嗎?新聞實驗室。取自:https://newslab.pts.org.tw/video/189。 貳、英文文獻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t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unn, W. (1983). Values, Ethics, and the Practice of Policy Analysis.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Dunn, W. (1994).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unn, W. (2002).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Friedman, A.L. & Miles, S. (2006). Stakeholders: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Hakim, C. (1982). Secondary 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Lodon: Allen & Unwin. Hall, D.T.& Goodale, J.G. (198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Glenview, Illion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Manning, P. K. & Cullum-Swan, B. (1994). Narrative, Content, and Semiotic Analysi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Lodon: Sage Publications. McFarland, A. S. (1969). Power and Leadership in Pluralist System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st Ed. Nachmias, D. & Nachmias, C. (1987).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 Third Edi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avage, G. T., Bunn, M. D., Gray, B., Xiao, Q., Wang, S., Wilson, E. J., & Williams, E. S. (2010). 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Implications for Stakeholder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96, 21–26. Shartle, C. L. (1952).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Super, D. (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197-261.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 Harper & Brothers: New York, NY.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 282-298. Tyler. R. W. (1983). A Rationale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et al.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 Evaluation, 67-78, Boston, MA: Kluwer-Nijhoff. United Nations. (2003). Towards a Global Alliance For Youth Employment – The Next Five Steps. New York, NY: United 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