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21: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覃顯義
研究生(外文):Ching, Shean-Yat
論文名稱:司法審查制度涉及政治問題審查之研究 -美國、日本與我國之案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Judicial Review System involving the Political Question Doctrine -Legal Cases of the Supreme Court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aiwan
指導教授:董保城董保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ung, Pao-Cheng
口試委員:彭錦鵬江存孝
口試委員(外文):Peng, Ching-PengChiang, Chun-Hsiao
口試日期:2024-06-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司法審查政治問題大法官
外文關鍵詞:Judicial ReviewPolitical Question DoctrineGrand Just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蒐集文獻資料,並彙整美國司法審查制度內涵,與日本及台灣作比較分析,特別針對涉及政治問題案件之相關重要內涵爭點,以及涉及政治問題案件大法官解釋,無論是透過理論基礎或是實際案例分析(case study),以權力分立之重要理念,結合時事內容,以深入淺出方式,敘述闡明、輔助以圖表,建構清楚之法理脈絡,作為論述與評析依據。
研究發現,不同憲政體制架構下,對涉及「政治問題」之案件,司法審查之態度均有所不同,除日本內閣制國家對涉及「統治行為」之案件,採取迴避審查之態度外,美國及台灣之司法審查制度,針對對涉及政治問題案件之立場,均隨時代之變遷而演進,從司法自制的保守立場而迴避審查,到司法積極主義的主動參與審查立場,特別是積極參與具有爭議性之灰色地帶議題,此立場的改變,是樹立當代司法審查制度的重要精神。
總之,憲政機關之運作關係須透過憲法作為制度規範。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一方之權力均應該受到約束,才能達成平衡關係,真正落實法治國、民主國之憲政理念。
This article collects legal literature and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Judicial Review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Japan and Taiwan,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issues involving political questions cases, as well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and Justices in political questions cases. Whether through theoretical basis, or case study, it focuses on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combines current issues to analyze and narrate it in simple terms. With charts to construct a clear legal context, which serves as the basis for discussion, it is a simple way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ictures.
The study found that under different political structure for Constitutional system, the attitudes towards Judicial Review involving Political Question cases are different. Except for Japan, a country with a Cabinet system that adopts an attitude of avoiding review for cases involving "Ruling Behavior"( Political Question), the Judicial Review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transformed their stance on cases involving Political Question and evolved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from the conservative stance of Judicial Self-Restraint and avoidance of Review to the stance of Judicial Activism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Review, especially active Review on controversial gray zone cases. This change of stance is an important landmark in reshaping the contemporary Judicial Review system.
To Sum up, the operational relationship of Constitutional institutions must be regulated by the constitution. However, the law itself is not enough to act alone. The power of any party should be restrained in order to achieve a balanced relationship so that we can truly implement the Constitutional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democratic country.
謝辭 iii
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iv
英文摘要及關鍵詞(Abstract) v
圖次 x
表次 xi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 1
壹、權力分立下分權與制衡之交錯 1
貳、司法審查產生之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壹、研究方法 3
貳、研究範圍 3
叁、研究貢獻與限制 4
第三節 論文架構 5
壹、論文章節架構 5
貳、文獻分析 5
叁、涉及政治問題相關案例 7

第二章 美國司法體系 9
第一節、美國司法體系架構 9
壹、美國司法體系概述 9
貳、聯邦法院架構與審案流程 10
叁、聯邦最高法院案件審理要件 12
肆、聯邦法院案件之管轄 15
伍、聯邦最高法院之角色 16
第二節、美國司法審查制度 18
壹、美國司法審查制度之建立 18
貳、聯邦最高法院之司法審查 19
第三節、司法審查之界線-不審查政治問題 21
壹、政治問題不審查原則 21
貳、美國涉及政治問題學說的相關案例 24
(一) Marbury v. Madison案(1803)——司法審查制度之建立 24
(二) Luther v. Borden案(1849)——保證政府的共和形式是由總統和國會共同解決的政治問題 24
(三) Coleman v. Miller案(1939)——修改聯邦憲法的模式是一個政治問題 25
(四) Colegrove v. Green案(1946)——國會議員選區的分配是一個政治問題(由Baker v. Carr案否決) 26
(五) Baker v. Carr案(1962)——立法機關選舉席次的分配不是政治問題 26
(六) Powell v. McCormack案(1969)——國會排除有資格任職的議員的權力不是政治問題 27
(七) Goldwater v. Carter案(1979)——總統終止條約的權力是一個政治問題 27
(八) INS v. Chadha案(1983)——眾議院立法否決權行使是否違憲不是政治問題 27
(九) Davis v. Bandemer案(1986)——選區劃分不是政治問題 28
(十) Nixon v. United States案(1993)——參議院進行彈劾和彈劾的權限是政治問題 29
(十一) Miller v. Johnson案(1995)——喬治亞州選區重新劃分,涉及種族權益分配,違反憲法平等保護條款 29
(十二) Abrams v. Johnson案(1997)——重劃選區未違反1965年的《投票權法》或《憲法》第一條,規定「一人一票」原則,任何細微的錯誤最好通過下一次普查,而不是司法干預來糾正 30
(十三) Bush v. Gore案(2000)——重新計算總統選票程序的各種方法和標準,違反了美國憲法的平等保護條款,推翻了佛羅里達州最高法院手動重新計票的裁決 31
(十四) Vieth v. Jubelirer案(2004)——創建選舉選區的過程可能涉及許多政治考慮,而根據憲法的任何規定,法院都無法強制執行這些考慮,因此不具司法可訴性 33
(十五) Zivotofsky v. Clinton案(2012)——護照政策變更出生地之確定,可能涉及政治領域,最高法院仍然有權審理。駁回以政治問題學說為理由不審理,將本案發還下級法院進行分析 34
(十六) Rucho v. Common Cause案(2019)——為黨派利益操縱選舉之不公平的選區邊界劃分,是一個聯邦法院無法解決政治問題 35
(十七) Gill v. Whitford案(2019)——聯邦最高法院以原告未提出憲法第三條的當事人適格要件,迴避了選區重新劃分的問題,駁回了此案 37
叁、政治問題之定位 38
肆、政治問題案例再梳理 39
第四節、美國司法審查標準 45
壹、雙重審查基準 45
貳、中級審查標準之建立 46
叁、三重審查基準 47
肆、司法審查標準再梳理 50

第三章 美國法律思想 52
第一節 美國法律思想之演進 52
壹、法律形式主義 52
貳、法律現實主義 53
叁、法律程序主義 55
第二節 美國受Lochner時代影響之法律思想變遷 57
第三節 司法積極主義與自制主義 60
壹、司法積極主義 60
貳、司法自制主義 61
參、影響美國司法審查因素 65

第四章 日本司法審查 67
第一節 日本司法體系架構 67
壹、日本司法體系概述 67
貳、法院的構成 67
第二節、日本違憲審查制度 70
壹、日本違憲審查制度的基本型態 70
貳、違憲審查的主體、客體與範圍 71
第三節、日本違憲審查基準 75
壹、二重審查基準論 77
貳、三階段審查基準論 78
叁、違憲判斷的方法與類型 80
肆、違憲判決的方法與效力 81
(ㄧ)砂川事件 83
(二)惠庭事件 83
(三)長沼事件第一審判決 84
(四)統治行為再梳理-從砂川事件至長沼事件審理之回顧 85

第五章 我國司法審查 87
第一節 我國司法審查制度 87
壹、解釋憲法法律及命令時機 87
貳、判定是否違憲過程 89
叁、違憲審查之密度與舉證責任 89
肆、違憲審查之效果 91
第二節 我國大法官對涉及政治問題案件之審查 92
壹、釋字328號固有疆域 92
貳、釋字329號條約協定 93
叁、釋字342號國會自律 93
肆、釋字387號內閣總辭 94
伍、釋字419號統治行為 95
陸、釋字518號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 95
柒、釋字520號核四廠停建預算停止執行 96
捌、釋字585號三一九案真調會條例 97
玖、釋字613號NCC獨立機關 98
拾、釋字632號監委提名權行使 98
拾壹、釋字633號真調會條例(釋字585號延續) 99
拾貳、釋字645號公投法 100
拾叁、釋字769號地方議會正副議長記名投票 100
第三節、政治問題之再梳理 101

第六章 結論 104
第一節 研究心得 104
壹、東西方文化差異影響法律思維 109
貳、繼受之法律制度需本土化調適 109
叁、政治問題之判斷仰賴大法官的決擇 110
肆、權力分立理論影響司法對政治問題審查之思維 110
伍、政治制度影響司法審查之架構與運作模式 110
陸、無法建構一體適用之司法審查統一標準 111
柒、大法官受到外部與內部環境壓力之雙重影響,其個人偏好價值取向,影響司法審查之結果 112
捌、大法官馬歇爾依據制憲者意圖之架構設計以及憲法之憲法至上條文精神闡釋,得出法官具有解釋憲法與法律之權限,推論出司法審查是具有合法性基礎。 112
玖、美國司法審查為實現個案正義,常用具體實用之利益平衡測試比較方法 11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4
壹、權力分立理論與審慎原則,是構成司法不審查政治問題之立論基礎,透過相互制衡之手段與方法,才可能達成真正之平衡關係 114
貳、大法官組成必須滿足多元性、代表性、民主性與功能性要件,所為之司法決定,才可能充分符合全民之利益 114
叁、繼受移植外國法之觀念與思維,必需考慮多重面向,與時俱進以及文化差異性,才能透過繼受法律本土化之調適來達成司法正義 115
參考文獻 117
壹、 中文文獻
一、 書籍
(一) 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一),臺北,新學林,初版,1999年。
(二) 李鴻禧,違憲審查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1986年10月。
(三)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元照出版社,7版,2020年3月。
(四) 吳庚、陳淳文,台北,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三民書局,增訂6版,2019年9月。
二、 論文
(一) 李仁淼,司法院定位問題考——由戰後日本憲法裁判之經驗,反思我國違憲審查制的發展方向,中正法學集刊,13期,2003年10月,36-57頁。
(二) 張志偉,比例原則與立法形成餘地由法律原則理論出發探討審查密度的結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4),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2008年05月,6-7頁。
(三) 許志雄,司法消極主義與司法積極主義,月旦法學雜誌(2),元照出版,1995年06月,40-41頁。
(四) 許宗力,憲法與政治,收於:憲法與法治國行政,1999年,39-46頁。
(五) 李念祖,美國憲法上『政治問題』理論與釋字第三二八號解釋,律師通訊,第177期,1994年,20-25頁。
(六) 陳文政,美國司法違憲審查理論與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七) 陳滄海,違憲審查與政治問題之審查界限,國教新知,1784卷27839期,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師資中心,2005年,38頁。
(八) 湯德宗,違憲審查基準體系建構初探-階層式比例原則的構想,《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六)》,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9年,31-35頁。
(九) 湯德宗,三權憲法、四權政府與立法否決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INS v. Chadha 案評釋,權力分立新論,元照,2 版,2000年12月,546-547頁。
(十) 黃昭元,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臺大法學論叢,33卷3期,2004年,83-85頁。
(十一) 黃柏喬,日本違憲審查基準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東海大學,2011年,30頁。
(十二) 齊光裕,我國違憲審查中「政治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十三) 簡玉聰,日本違憲審查制度之課題與展望——以審查方式與基準之論爭為中心,憲政時代37(3),中華民國憲法學會,2012年1月,297頁,300頁。
(十四) 呂坤煌,德國國會的調查制度(上),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7 期,2003 年 7 月, 76-93頁
(十五) 呂坤煌,德國國會的調查制度(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8 期,2003 年 8 月, 97-110頁。
(十六) 蕭全政,法律與政治、經濟間的辯證關係—從法形式主義與社會生活間的疏離,論當前法治不立的根源,政治科學論叢第四期,1992年,108-109頁。
(十七) 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增訂六版),三民書局,台北,2019年,438-439頁。
貳、 英文文獻
一、 Benjamin N. Cardozo, The Natur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21.
二、 Brian Leiter, American legal realism. In Martin P. Golding & William A. Edmundson (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 Oxford, UK: Blackwell ,2004, p. 50–66.
三、 Denise Meyerson, Understanding Jurisprudence, Routledge-Cavendish; 1 edition. 2006.
四、 E. S. C. Wade, W. Bradley,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London, New York,1991.
五、 Gerald Gunther, Constitutional Law, 14th. Ed, Mineola,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2001, p.1651-1652,
六、 Alexander Hamilton, The Federalist Papers: No. 78 HAMILTON. Available at: https://avalon.law.yale.edu/18th_century/fed78.asp. Last visited on April 6, 2020.
七、 James B. Thayer, The Origin and Scope of the American Doctrine of Constitutional Law, 7 Harv. L.Rev. 129, 1893, p.140-151.
八、 Louis Brandeis, The Living Law, Illinois Law Review, February 16, 1916.
九、 Louis Henkin, Is There a Political Question Doctrine? , vol 85,597 Yale Law Journal ,1976.
十、 Michael Wells, Behind the Parity Debate: the Decline of the Legal Process Tradition in the Law of Federal Courts, 71 B.U.L. Rev.,1991, p.609.
十一、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The Common Law (1 ed.). London: Macmillan,1881, Reprinted 2005, 2017 by The Lawbook Exchange, Ltd: p1.
十二、 Roscoe Pound. "Law in Books and Law in Action." American Law Review 44, 1910, p.12-36.
十三、 Tribe, Laurence H.,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 Cambridge, Harvard Uni. Press,1988, p366, p385.
十四、 Thomas Grey, Formalism and Pragmatism in American Law, Brill,2014。
十五、 Langdell's Orthodoxy, 45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1983,p.1-53.
十六、 Holmes and Legal Pragmatism, 41 Stanford Law Review,1989,p.787-870.
十七、 Posner, Richard A., "Legal Formalism, Legal Real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atutes and the Constitution," Case Western Reserve Law Review, vol. 37, no. 2,1986,p. 179-217.
十八、 Currie and David P. Currie, Federal Jurisdiction (NUTSHELL SERIES), Thomson Publishing Group,1990.
十九、 Karl N. Llewellyn & Stephen M. Sheppard, The Bramble Bush: The Classic Lectures on the Law and Law Schoo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p.79-81.
二十、 Eugene V. Rostow, The Democratic Character of Judicial Review, Harvard Law Review, Vol. 66, No. 2, 1952, pp. 197-198.
二十一、 George Mace, The Antidemocratic Character of Judicial Review, 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 60, No. 4, 1972, p. 1148-1149.
二十二、 Frederick Schauer, Judicial Review of the Devices of Democracy, Columbia Law Review, Vol. 94, No. 4, 1994, p. 1327.
二十三、 Democracy and Distrust: A Theory of Judicial Review by John Hart El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268.
參、 日文文獻
一、 書籍
(一) 小林直樹,憲法講義(下)<新版>,東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10月。
(二) 戸松秀典,憲法訴訟〔第2版〕,有斐閣,2008年3月。
(三) 辻村みよ子,憲法(第四版),日本評論社,2012年3月。
(四) 芦部信喜,高橋和之補訂,憲法〔第七版〕,有斐閣,2019年3月,105頁,。
(五) 芦部信喜,憲法〔新版〕,有斐閣,1997年3月。
(六) 芦部信喜,憲法学 1 憲法総論,有斐閣,1992年12月。
(七) 清宮四郎,憲法Ⅰ(第三版),有斐閣,1979年6月。
(八) 野中俊彥等,憲法II(第5版),有斐閣,2012年3月。
(九) 新正幸,憲法訴訟論,信山社,2008年2月。
(十) 樋口陽一,現代法律学全集憲法I,青林書院,1998年01月。
(十一) 鵜飼信成,憲法,岩波書店,1956年04月。
二、 論文
(一) 宮沢俊義,恵庭事件について,ジュリスト(370),有斐閣,1967年5月,25頁。
(二) 小嶋和司,最高法規,法学セミナー(19),日本評論社,1957年10月,12頁。
(三) 山本龍彥,三段階審査・制度準拠審査の可能性,法律時報82(10),日本評論社,2010年09月,101-106頁。
(四) 市川正人,日本における違憲審査制の軌跡と特徴,立命館法學 2004年(2),立命館大学法学会,2004年,109頁。
(五) 市川正人,日本における違憲審査制の軌跡と特徴,立命館法學 2004年(2),立命館大学法学会,2004年,110頁。
(六) 市川正人,最近の「三段階審査」論をめぐって,法律時報83(5),日本評論社,2011年05月,7-8頁。
(七) 有倉違吉,恵庭事件,法学セミナー(135),日本評論社,1967年6月,1頁。
(八) 佐々木惣一,国家行為の純粋合憲性に対する最高裁判所の決定権,法学論叢61(4),京都大學法學會,1955年10月,1-30頁。
肆、 判決
一、 台灣
(一) 釋字328號
(二) 釋字329號
(三) 釋字342號
(四) 釋字387號
(五) 釋字419號
(六) 釋字518號
(七) 釋字520號
(八) 釋字585號
(九) 釋字613號
(十) 釋字632號
(十一) 釋字633號
(十二) 釋字645號
(十三) 釋字769號
二、 美國
(一) Marbury v. Madison(1803)
(二) Luther v. Borden(1849)
(三) Coleman v. Miller(1939)
(四) Colegrove v. Green(1946)
(五) Baker v. Carr(1962)
(六) Powell v. McCormack(1969)
(七) Goldwater v. Carter(1979)
(八) INS v. Chadha(1983)
(九) Davis v. Bandemer(1986)
(十) Nixon v. United States(1993)
(十一) Miller v. Johnson(1995)
(十二) Abrams v. Johnson(1997)
(十三) Bush v. Gore(2000)
(十四) Vieth v. Jubelirer(2004)
(十五) Zivotofsky v. Clinton(2012)
(十六) Rucho v. Common Cause(2019)
(十七) (十七) Gill v. Whitford (2019)
三、 日本
(一) 最大判昭和25年2月1日刑集4巻2号73頁
(二) 東京地判昭和34年3月30日下刑集第1巻3号776頁
(三) 最大判昭和34年12月16日刑集第13巻13号3225頁
(四) 最大判昭和35年6月8日民集第14巻7号1206頁
(五) 札幌地判昭和42年3月29日下刑9巻3号359頁
(六) 旭川地判昭和43年3月25日下行集10卷3號293頁
(七) 最大判昭和44年4月2日刑集23卷5號305頁
(八) 東京地判昭和45年7月17日行集216卷7号別冊1頁
(九) 東京地判昭和46年11月1日判例タイムズ646号26頁
(十) 札幌地判昭和48年9月7日訟月19巻9号1頁
(十一) 東京高判昭和60年8月26日行集第36巻7=8号1211頁
(十二) 最一判昭和60年11月21日民集第39巻7号1512頁
(十三) 最三判平成元年6月20日民集第43巻6号385頁
(十四) 最大判平成17年9月14日民集第59巻7号2087頁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