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文文獻
一、 書籍
(一) 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一),臺北,新學林,初版,1999年。
(二) 李鴻禧,違憲審查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1986年10月。
(三)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元照出版社,7版,2020年3月。
(四) 吳庚、陳淳文,台北,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三民書局,增訂6版,2019年9月。
二、 論文
(一) 李仁淼,司法院定位問題考——由戰後日本憲法裁判之經驗,反思我國違憲審查制的發展方向,中正法學集刊,13期,2003年10月,36-57頁。
(二) 張志偉,比例原則與立法形成餘地由法律原則理論出發探討審查密度的結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4),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2008年05月,6-7頁。
(三) 許志雄,司法消極主義與司法積極主義,月旦法學雜誌(2),元照出版,1995年06月,40-41頁。
(四) 許宗力,憲法與政治,收於:憲法與法治國行政,1999年,39-46頁。
(五) 李念祖,美國憲法上『政治問題』理論與釋字第三二八號解釋,律師通訊,第177期,1994年,20-25頁。
(六) 陳文政,美國司法違憲審查理論與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七) 陳滄海,違憲審查與政治問題之審查界限,國教新知,1784卷27839期,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師資中心,2005年,38頁。
(八) 湯德宗,違憲審查基準體系建構初探-階層式比例原則的構想,《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六)》,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9年,31-35頁。
(九) 湯德宗,三權憲法、四權政府與立法否決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INS v. Chadha 案評釋,權力分立新論,元照,2 版,2000年12月,546-547頁。
(十) 黃昭元,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臺大法學論叢,33卷3期,2004年,83-85頁。
(十一) 黃柏喬,日本違憲審查基準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東海大學,2011年,30頁。(十二) 齊光裕,我國違憲審查中「政治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十三) 簡玉聰,日本違憲審查制度之課題與展望——以審查方式與基準之論爭為中心,憲政時代37(3),中華民國憲法學會,2012年1月,297頁,300頁。
(十四) 呂坤煌,德國國會的調查制度(上),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7 期,2003 年 7 月, 76-93頁
(十五) 呂坤煌,德國國會的調查制度(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8 期,2003 年 8 月, 97-110頁。
(十六) 蕭全政,法律與政治、經濟間的辯證關係—從法形式主義與社會生活間的疏離,論當前法治不立的根源,政治科學論叢第四期,1992年,108-109頁。
(十七) 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增訂六版),三民書局,台北,2019年,438-439頁。
貳、 英文文獻
一、 Benjamin N. Cardozo, The Natur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21.
二、 Brian Leiter, American legal realism. In Martin P. Golding & William A. Edmundson (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 Oxford, UK: Blackwell ,2004, p. 50–66.
三、 Denise Meyerson, Understanding Jurisprudence, Routledge-Cavendish; 1 edition. 2006.
四、 E. S. C. Wade, W. Bradley,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London, New York,1991.
五、 Gerald Gunther, Constitutional Law, 14th. Ed, Mineola,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2001, p.1651-1652,
六、 Alexander Hamilton, The Federalist Papers: No. 78 HAMILTON. Available at: https://avalon.law.yale.edu/18th_century/fed78.asp. Last visited on April 6, 2020.
七、 James B. Thayer, The Origin and Scope of the American Doctrine of Constitutional Law, 7 Harv. L.Rev. 129, 1893, p.140-151.
八、 Louis Brandeis, The Living Law, Illinois Law Review, February 16, 1916.
九、 Louis Henkin, Is There a Political Question Doctrine? , vol 85,597 Yale Law Journal ,1976.
十、 Michael Wells, Behind the Parity Debate: the Decline of the Legal Process Tradition in the Law of Federal Courts, 71 B.U.L. Rev.,1991, p.609.
十一、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The Common Law (1 ed.). London: Macmillan,1881, Reprinted 2005, 2017 by The Lawbook Exchange, Ltd: p1.
十二、 Roscoe Pound. "Law in Books and Law in Action." American Law Review 44, 1910, p.12-36.
十三、 Tribe, Laurence H.,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 Cambridge, Harvard Uni. Press,1988, p366, p385.
十四、 Thomas Grey, Formalism and Pragmatism in American Law, Brill,2014。
十五、 Langdell's Orthodoxy, 45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1983,p.1-53.
十六、 Holmes and Legal Pragmatism, 41 Stanford Law Review,1989,p.787-870.
十七、 Posner, Richard A., "Legal Formalism, Legal Real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atutes and the Constitution," Case Western Reserve Law Review, vol. 37, no. 2,1986,p. 179-217.
十八、 Currie and David P. Currie, Federal Jurisdiction (NUTSHELL SERIES), Thomson Publishing Group,1990.
十九、 Karl N. Llewellyn & Stephen M. Sheppard, The Bramble Bush: The Classic Lectures on the Law and Law Schoo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p.79-81.
二十、 Eugene V. Rostow, The Democratic Character of Judicial Review, Harvard Law Review, Vol. 66, No. 2, 1952, pp. 197-198.
二十一、 George Mace, The Antidemocratic Character of Judicial Review, 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 60, No. 4, 1972, p. 1148-1149.
二十二、 Frederick Schauer, Judicial Review of the Devices of Democracy, Columbia Law Review, Vol. 94, No. 4, 1994, p. 1327.
二十三、 Democracy and Distrust: A Theory of Judicial Review by John Hart El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268.
參、 日文文獻
一、 書籍
(一) 小林直樹,憲法講義(下)<新版>,東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10月。
(二) 戸松秀典,憲法訴訟〔第2版〕,有斐閣,2008年3月。
(三) 辻村みよ子,憲法(第四版),日本評論社,2012年3月。
(四) 芦部信喜,高橋和之補訂,憲法〔第七版〕,有斐閣,2019年3月,105頁,。
(五) 芦部信喜,憲法〔新版〕,有斐閣,1997年3月。
(六) 芦部信喜,憲法学 1 憲法総論,有斐閣,1992年12月。
(七) 清宮四郎,憲法Ⅰ(第三版),有斐閣,1979年6月。
(八) 野中俊彥等,憲法II(第5版),有斐閣,2012年3月。
(九) 新正幸,憲法訴訟論,信山社,2008年2月。
(十) 樋口陽一,現代法律学全集憲法I,青林書院,1998年01月。
(十一) 鵜飼信成,憲法,岩波書店,1956年04月。
二、 論文
(一) 宮沢俊義,恵庭事件について,ジュリスト(370),有斐閣,1967年5月,25頁。
(二) 小嶋和司,最高法規,法学セミナー(19),日本評論社,1957年10月,12頁。
(三) 山本龍彥,三段階審査・制度準拠審査の可能性,法律時報82(10),日本評論社,2010年09月,101-106頁。
(四) 市川正人,日本における違憲審査制の軌跡と特徴,立命館法學 2004年(2),立命館大学法学会,2004年,109頁。
(五) 市川正人,日本における違憲審査制の軌跡と特徴,立命館法學 2004年(2),立命館大学法学会,2004年,110頁。
(六) 市川正人,最近の「三段階審査」論をめぐって,法律時報83(5),日本評論社,2011年05月,7-8頁。
(七) 有倉違吉,恵庭事件,法学セミナー(135),日本評論社,1967年6月,1頁。
(八) 佐々木惣一,国家行為の純粋合憲性に対する最高裁判所の決定権,法学論叢61(4),京都大學法學會,1955年10月,1-30頁。
肆、 判決
一、 台灣
(一) 釋字328號
(二) 釋字329號
(三) 釋字342號
(四) 釋字387號
(五) 釋字419號
(六) 釋字518號
(七) 釋字520號
(八) 釋字585號
(九) 釋字613號
(十) 釋字632號
(十一) 釋字633號
(十二) 釋字645號
(十三) 釋字769號
二、 美國
(一) Marbury v. Madison(1803)
(二) Luther v. Borden(1849)
(三) Coleman v. Miller(1939)
(四) Colegrove v. Green(1946)
(五) Baker v. Carr(1962)
(六) Powell v. McCormack(1969)
(七) Goldwater v. Carter(1979)
(八) INS v. Chadha(1983)
(九) Davis v. Bandemer(1986)
(十) Nixon v. United States(1993)
(十一) Miller v. Johnson(1995)
(十二) Abrams v. Johnson(1997)
(十三) Bush v. Gore(2000)
(十四) Vieth v. Jubelirer(2004)
(十五) Zivotofsky v. Clinton(2012)
(十六) Rucho v. Common Cause(2019)
(十七) (十七) Gill v. Whitford (2019)
三、 日本
(一) 最大判昭和25年2月1日刑集4巻2号73頁
(二) 東京地判昭和34年3月30日下刑集第1巻3号776頁
(三) 最大判昭和34年12月16日刑集第13巻13号3225頁
(四) 最大判昭和35年6月8日民集第14巻7号1206頁
(五) 札幌地判昭和42年3月29日下刑9巻3号359頁
(六) 旭川地判昭和43年3月25日下行集10卷3號293頁
(七) 最大判昭和44年4月2日刑集23卷5號305頁
(八) 東京地判昭和45年7月17日行集216卷7号別冊1頁
(九) 東京地判昭和46年11月1日判例タイムズ646号26頁
(十) 札幌地判昭和48年9月7日訟月19巻9号1頁
(十一) 東京高判昭和60年8月26日行集第36巻7=8号1211頁
(十二) 最一判昭和60年11月21日民集第39巻7号1512頁
(十三) 最三判平成元年6月20日民集第43巻6号385頁
(十四) 最大判平成17年9月14日民集第59巻7号20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