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學經論與典籍(按照冊數排序):
(一)《大正藏》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卷五,《大正藏》第一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八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藏》第九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二,《大正藏》第九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七,《大正藏》第九冊。
東晉•佛馱跋陀羅:《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大正藏》第九冊。
東晉•佛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四,《大正藏》第九冊。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大正藏》第十冊。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卷六十二,《大正藏》第十一冊。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卷八十二,《大正藏》第十一冊。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六,《大正藏》第十二冊。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一,《大正藏》第十二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宋•紹德等譯:《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二,《大正藏》第十五冊。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唐•寶思惟譯:《佛說浴像功德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唐•義淨譯:《浴佛功德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八大人覺經》,《大正藏》第十七冊。
後漢•迦葉摩騰共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大正藏》第十九冊。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二,《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三,《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四,《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冊。
唐•李通玄撰:《新華嚴經論》,卷三十五,《大正藏》第三十六冊。
明•智旭解:《阿彌陀經要解》,《大正藏》第三十七冊。
宋•子璿集:《首楞嚴義疏注經》卷六,《大正藏》第三十九冊。
唐•慧然集,〈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卷一,《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元•天如則著、明雲棲袾宏編:《淨土或問》,《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唐•玄覺撰:《永嘉證道歌》,《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元•德煇重編:《勅修百丈清規》卷八,《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宋•贊寧等撰:《高僧傳》卷四,《大正藏》第五十冊。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五十三冊。
年代不詳•佚名:《究竟大悲經卷第二.三.四》卷三,《大正藏》第八十五冊。
(二)《新纂卍續藏》
清•王耕心衷論:《摩訶阿彌陀經衷論》,《新纂卍續藏》第二十二冊。
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卷一,《新纂卍續藏》第三十九冊。
清•書玉述:《梵網經菩薩戒初津》卷一,《新纂卍續藏》第三十九冊。
清•周夢顏彙集:《西歸直指》卷二,《新纂卍續藏》第六十二冊。
二、書(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數排序):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著:《杜詩鏡銓•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5月)。
清•王永彬:《圍爐夜話》(臺北:達觀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 年 3 月)。
于凌波:《李炳南居士與台灣佛教》(臺中:財團法人台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5年10月)。
《文庫》編委會譯:《佛教藝術——音樂、戲劇、美術》(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王小盾、何劍平、周廣榮、王皓編著:《漢文佛經音樂史料類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
日•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第二卷〕》(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4月)。
李叔同著:《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作品及墨寶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10月)。
李炳南:《弘護小品彙存》(臺中:青蓮出版社,1970年12月)。
李炳南編:《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臺中:青蓮出版社,2011年6月)。
李炳南教授講述、徐醒民先生敬記:《雪廬述學語錄•彌陀經為小華嚴》(臺中:臺中市佛教蓮社,2018年3月)。
李炳南講述:《雪公師訓集錦》(臺中:明倫月刊社,2009年9月)。
李炳南:《雪廬老人題畫遺墨》(臺北:養正堂,1989年)。
李炳南:《梵音集》(臺中:青蓮出版社,2000年)。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百歲紀念——梵音集選錄》(臺中:青蓮出版社,1989年12月)。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佛說阿彌陀經摘注接蒙義蘊合刊》(臺中︰青蓮出
145
版社,2007年12月)。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雪廬寓台文存》(臺中:青蓮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雪廬詩集》(臺中︰青蓮出版社,2007年12月)。
法鼓文化編輯部:《梵唄50問》(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林仁昱:《敦煌佛教讚歌寫本之「原生態」與應用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1)。
周坤池、葉怡君、廖柏豪:《智海學社第四十三屆幹部手冊》(臺中:智海學社,2002年8月)。
吳聰龍:《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修訂本)》(臺中:明倫月刊社,2015年1月)。
徐醒民居士講述:《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錄》(臺中:臺中市佛教蓮社,2015年3月)。
許淑華:《雪廬居士佛學思想暨行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
莊永明:《為本土音樂瑰寶尋根——呂泉生的音樂世界:台灣兒童合唱音樂之父》(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2月)。
陳雍澤:《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研究》(臺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
臺中市佛教蓮社六十週年紀念專刊編輯委員會:《蓮花一瓣分台中:台中市佛教蓮社六十週年紀念專刊》(臺中:臺中市佛教蓮社,2011年12月)。
廖肇亨:《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
錢仁康編著:《弘一大師歌曲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8月)。
賴永海、王月清:《中國佛教藝術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
釋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印光法師文鈔》(增廣正編)冊1(臺北:佛教出版社,1991年4月)。
釋懺雲編:《佛祖開示修行法語》(南投: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2014年)。
釋聖嚴:《步步蓮華》(臺北:法鼓文化,2015年)。
釋昭慧,《如理作意》(臺北:法界出版社,2020年)。
釋星雲:《人間佛教何處尋》(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
釋果清:《果清法師演說集》(臺中:今成文教基金會,1997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第四編•大乘通學》,《太虛大師全書》第五冊(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1970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三編•宗用論》,《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十二冊。
釋太虛:《阿彌陀佛的說明•中國人口頭上心頭上的阿彌陀佛》(臺中:青蓮出版社,2004年2月)。
釋諦閑:《諦閑大師遺集(第四編)•慈悲道場梁皇寶懺隨聞錄》(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6年6月)。
釋常禪輯:《佛教聖歌集》(臺北:新北投慈航寺)。
釋淨空、陳慧劍、徐醒民、朱斐編著:《佛學問答類編(上冊)》,《菩提樹叢書之六》(臺中:菩提樹雜誌社,1988年12月)。
釋淨空、陳慧劍、徐醒民、朱斐編著:《佛學問答類編(下冊)》,《菩提樹叢書之六》(臺中:菩提樹雜誌社,1988年12月)。
三、學位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沈秋秀:《佛教音樂的發展與意義——兼論與修行的關涉》,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0年6月。吳旭真:《《雪廬詩集•浮海集》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黃淑珮:《漢傳佛教音樂供養與供養音樂儀式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在職專班,97年7月。
謝碧紅:《雪廬老人《佛學問答類編》擇要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104年7月。羅元庸:《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95年6月。四、期刊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上會下性法師說、瑜凌敬記:〈故李公炳南老居士追悼典禮法語〉,《明倫月刊》165期(1986年6月),頁24-25。
王炯如:〈雪公訓勉〉,《明倫月刊》500期(2019年12月),頁21。
田青:〈佛教與中國音樂〉,(《《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7期,2017年1月),頁84-101。
田青:《中國佛教音樂形成與發展》,(《法音》1989年第3期),頁41-44。
朱斐選註:〈菩提文選第五篇歌詞:三寶歌〉,《菩提樹》第152期,頁16-18。
李炳南居士詞、陳關生先生譜:〈佛教青年〉,《菩提樹》25、26期合刊(1954年12月),頁5。
吳聰龍:〈訪雪公老師談學佛因緣〉,《明倫月刊》165期(1986年6月),頁28-30。
林仁昱:〈星雲大師1950-70年代佛教歌詞創作探究〉,《文學新鑰》第27期(2018年6月),頁53-78。
周玟觀,〈雪廬老人「儒佛會通」再探〉,《興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3年6
148
月),頁183-210。
紀潔芳:〈半世紀牽引,一輩子感念——憶慎公恩師兼述智海學社的成長,與校園佛法的發展(一)〉,《慧炬雜誌》537期(臺北:慧炬雜誌社,2009年3月),頁42-51。
孫繼南:〈佛曲《三寶歌》源流始末考〉,《音樂藝術》(2015年第4期),頁6-8。
梅光羲:〈六十四自述〉,吳立民主編:《佛學研究》總第六期,1997年,頁210。
黃素婉:〈《佛說阿彌陀經》的美學觀照〉,《黃埔學報》第72期(2017年),頁27-40。
黃麗娟:〈台中蓮社創始人李炳南及其儒佛教化〉,《國文雜誌》第8期(2004年6月),頁9,民國59年(1970年),頁427-459。
廖富樂:〈含悲忍痛奏哀樂――兼談智燈學社及樂育國樂社緣起〉,《明倫月刊》165期(1986年6月),頁54-57。
鄭瓊珠:〈感恩時刻〉,《天帝教教訊》311.312期(2010年3月),頁40-41。
釋見介:〈念佛有什麼功德利益〉,《香光莊嚴》第127期(2017年6月),頁95-99。
釋光持:〈臺灣大專院校「佛學社團」之研究〉,《玄奘佛學研究》第33期(2020年3月),頁133-180。
五、論文集論文
周玟觀:〈巧把金針度與人─雪廬老人《弘護小品彙存》講表試探〉《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10月)。
吳碧霞:〈雪廬風誼——俠骨詩情醇儒本色 悲心忍力菩薩真行〉《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10月)。
吳聰敏:〈寶島遍栽九品蓮——由《佛說阿彌陀經義蘊》管窺雪廬老人的淨土思想〉《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10月)。
連淑美:〈廣弘大藏教指歸彌陀行——雪廬老人講經與修行歸趣探析〉《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10月)。
陳雍澤:〈雪廬老人的典型風誼——齊魯高士鯤島人,儒佛行者雪廬僧〉,《李炳南先生教化作品與生活紀錄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青蓮出版社,2013年3月)。
鍾清泉:〈雪廬老人弘傳《論語》析探〉《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10月)。
六、報紙刊物
釋惟覺法語:〈皈依三寶的介說(三十三)〉,刊載於《自由時報》(臺北:自由時報股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1日)。
七、影音資料:
雪心文教基金會、究竟菩提、kaixin48、amitofo789 提供之開示影片:李炳南老居士(雪公)淨土佛學問答【全集】1~350題,2015.06.07上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AKN1FnkvI&ab_channel=TheCYH99。
八、網路資源:
臺中蓮社佛教資訊網:https://www.tclotus.net/ 明倫月刊資訊網:http://www.minlun.org.tw/ 弘明實驗高級中學網站:http://www.holdmean.org.tw/ 李炳南居士數位典藏:http://www.lbn.nchu.edu.tw/index_welcom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