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9: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宛白
研究生(外文):Wan-Bai Li
論文名稱:李炳南居士《梵音集》義理弘化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Meaning of Li Bing-Nan's Buddhist Songs Collection (Fan Yin Ji) and Its Promotion and Enlightenment
指導教授:林仁昱林仁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n-Yu Lin
口試委員:林淑貞吳孟謙
口試日期:2024-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雪廬老人李炳南梵音集音聲弘法
外文關鍵詞:Elder XueluLi BingnanFan Yin Jipropagation through music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雪廬老人李炳南居士是佛教界重要的居士大德,因家中薰習,自幼落下佛種,年幼時期就非同一般,會拿著法器,模仿維那,且早年習儒,對於儒學之經典,也是早有小成。是以其弘儒弘佛遠因早已存在,但尚未遇到時機,使之萌芽茁壯。其早年在大陸,曾因受新式思潮影響,產生謗佛法之心,後接觸哲學,謗佛之心不復存在。曾以八年時間研究唯識教典、禪、密思想,最後,遇到蓮宗十三祖,接觸到淨土法門,因此,解行融通後,遂歸淨焉。
在雪廬老人的相關研究著作中,對於《梵音集》一書並無相關研究,本論文期望探究《梵音集》歌詞與音樂之連結,從蔡運辰的文字可知禮樂之間的關聯性,另欲探討《梵音集》中的思想呈現,解讀歌詞中的義理是本文對於雪廬老人思想與論著相關研究的一大缺口,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意識。然而音樂性,並非本論文著重研究之重點。
本論文以《梵音集》作為主要研究範圍,以「文本、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相關人物訪談法」作為研究方法,研究《梵音集》中的思想的詮釋,並放入雪廬老人年表與事蹟一同觀察,以歌詞為主,弘化事業為輔,見歌曲對於弘法的理想,並透過相關人物的訪談,了解一些歌曲作曲者創作因緣。
本文第二章至第五章為主要章節,第二章是說明研究《梵音集》須先理解的背景,從雪廬老人生平與著作這些外在擁有的資料,進一步述及梵唄與佛教音樂而帶出主要研究的《梵音集》文本;第三章進入《梵音集》正文說明當中所闡述的教義部分;第四章則說明當中所有有關於事相的內容;第五章則就著文字與音聲看待雪廬老人的道藝圓融。
本研究發現《梵音集》所收錄的四十六首歌曲中,有十四首類歸為純說理的內容,其餘三十二首為就弘化因緣彰顯理的歌曲。其特色在歌詞文字淺白,歌曲深入人心,是可助於入道之作品,是儒佛內典之縮影。《梵音集》在現代佛教歌曲中,具有療癒、撫慰人心的效果,以《梵音集》作為未來佛教歌曲發展之高度價值之參考文本。
Elder Xuelu, layman Li Bingnan, is a significant lay Buddhist master. His early exposure to Buddhism at home planted the seeds of faith in him, and he exhibited exceptional qualities from a young age, often imitating Buddhist rituals. He also studied Confucian classics in his early years, achieving a considerable understanding. This early immersion in bo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his later efforts in promoting both traditions, although it wasn't until later in life that he fully committed to these endeavors. During his early years in mainland China, he was influenced by modern thoughts and momentarily held critical views of Buddhism. However, his study of philosophy eventually dissolved these views. He spent eight years researching Yogachara, Zen, and Esoteric Buddhism, and ultimately embraced the Pure Land teachings after encountering the 13th patriarch of the Lotus School.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book "Fan Yin Ji" within studies related to Elder Xuelu.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yrics and music of "Fan Yin Ji." The writings of Cai Yuncheng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tuals and music.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seeks to delv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presentations within "Fan Yin Ji," interpreting the meanings in the lyrics. Thi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gap in the research on Elder Xuelu's thoughts and works, forming the primary focus of this paper. However, the musicality itself is not the main emphasis of this study.
This paper centers on "Fan Yin Ji" using methods such as "text and document analysis,"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with relevant individuals" to interpret the ideas presented in "Fan Yin Ji." It integrates Elder Xuelu's timeline and events, focusing mainly on the lyrics while also considering his propagation efforts. By analyzing the songs, it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ideals of spreading Buddhist teachings and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composers' motivations through interviews.
Chapters 2 to 5 constitute the main sections of this paper. Chapter 2 explains the necessary background for studying "Fan Yin Ji," drawing from Elder Xuelu's life and works to introduce the text. Chapter 3 delves into the teachings presented in "Fan Yin Ji," while Chapter 4 covers the contextual aspects. Chapter 5 examines Elder Xuelu's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textual and musical elements in his teachings.
This study finds that out of the forty-six songs in "Fan Yin Ji," fourteen are purely theoretical, while the remaining thirty-two highlight the propagation of Buddhist teachings. The lyrics are straightforward, making the songs accessible and impactful, serving as gateways to the Buddhist path and reflecting both Confucian and Buddhist principles. "Fan Yin Ji" has a healing and comforting effect, making it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music.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7
一、研究方法 7
二、研究架構 8
第三節 文獻回顧述要 9
一、佛曲相關研究 9
二、雪廬老人相關研究12
第二章 雪廬老人的修學弘化歷程與《梵音集》製作背景 18
第一節 雪廬老人修學的佛法歷程 18
一、落下佛法種子 19
二、佛法種子萌芽茁壯21
三、枝葉花果悉皆繁茂 25
第二節 雪廬老人著作述要28
一、佛學類28
二、儒學類32
第三節 《梵音集》製作緣起34
一、梵唄與佛教歌曲的出現35
二、《梵音集》內容特色與分類概說 38
第三章 《梵音集》中的佛法義理 43
第一節 佛教核心44
第二節 觀受是苦53
第三節 淨土真樂 68
第四章 《梵音集》中之弘化因緣79
第一節 相關組織與懷念師恩 80
第二節 儀式內容樂曲93
第三節 金針度人104
一、攝社會人士 104
二、攝大專青年109
三、攝兒童113
第五章 《梵音集》的弘法理想124
第一節 文字入道 125
第二節 音聲入佛 129
第三節 道藝圓融 134
第六章 結論138
參考文獻142
一、佛學經論與典籍(按照冊數排序):
(一)《大正藏》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卷五,《大正藏》第一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八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藏》第九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二,《大正藏》第九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七,《大正藏》第九冊。
東晉•佛馱跋陀羅:《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大正藏》第九冊。
東晉•佛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四,《大正藏》第九冊。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大正藏》第十冊。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卷六十二,《大正藏》第十一冊。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卷八十二,《大正藏》第十一冊。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六,《大正藏》第十二冊。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一,《大正藏》第十二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宋•紹德等譯:《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二,《大正藏》第十五冊。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唐•寶思惟譯:《佛說浴像功德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唐•義淨譯:《浴佛功德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八大人覺經》,《大正藏》第十七冊。
後漢•迦葉摩騰共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大正藏》第十九冊。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二,《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三,《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四,《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冊。
唐•李通玄撰:《新華嚴經論》,卷三十五,《大正藏》第三十六冊。
明•智旭解:《阿彌陀經要解》,《大正藏》第三十七冊。
宋•子璿集:《首楞嚴義疏注經》卷六,《大正藏》第三十九冊。
唐•慧然集,〈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卷一,《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元•天如則著、明雲棲袾宏編:《淨土或問》,《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唐•玄覺撰:《永嘉證道歌》,《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元•德煇重編:《勅修百丈清規》卷八,《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宋•贊寧等撰:《高僧傳》卷四,《大正藏》第五十冊。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五十三冊。
年代不詳•佚名:《究竟大悲經卷第二.三.四》卷三,《大正藏》第八十五冊。
(二)《新纂卍續藏》
清•王耕心衷論:《摩訶阿彌陀經衷論》,《新纂卍續藏》第二十二冊。
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卷一,《新纂卍續藏》第三十九冊。
清•書玉述:《梵網經菩薩戒初津》卷一,《新纂卍續藏》第三十九冊。
清•周夢顏彙集:《西歸直指》卷二,《新纂卍續藏》第六十二冊。
二、書(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數排序):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著:《杜詩鏡銓•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5月)。
清•王永彬:《圍爐夜話》(臺北:達觀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 年 3 月)。
于凌波:《李炳南居士與台灣佛教》(臺中:財團法人台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5年10月)。
《文庫》編委會譯:《佛教藝術——音樂、戲劇、美術》(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王小盾、何劍平、周廣榮、王皓編著:《漢文佛經音樂史料類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
日•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第二卷〕》(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4月)。
李叔同著:《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作品及墨寶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10月)。
李炳南:《弘護小品彙存》(臺中:青蓮出版社,1970年12月)。
李炳南編:《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臺中:青蓮出版社,2011年6月)。
李炳南教授講述、徐醒民先生敬記:《雪廬述學語錄•彌陀經為小華嚴》(臺中:臺中市佛教蓮社,2018年3月)。
李炳南講述:《雪公師訓集錦》(臺中:明倫月刊社,2009年9月)。
李炳南:《雪廬老人題畫遺墨》(臺北:養正堂,1989年)。
李炳南:《梵音集》(臺中:青蓮出版社,2000年)。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百歲紀念——梵音集選錄》(臺中:青蓮出版社,1989年12月)。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佛說阿彌陀經摘注接蒙義蘊合刊》(臺中︰青蓮出
145
版社,2007年12月)。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雪廬寓台文存》(臺中:青蓮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雪廬詩集》(臺中︰青蓮出版社,2007年12月)。
法鼓文化編輯部:《梵唄50問》(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林仁昱:《敦煌佛教讚歌寫本之「原生態」與應用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1)。
周坤池、葉怡君、廖柏豪:《智海學社第四十三屆幹部手冊》(臺中:智海學社,2002年8月)。
吳聰龍:《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修訂本)》(臺中:明倫月刊社,2015年1月)。
徐醒民居士講述:《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錄》(臺中:臺中市佛教蓮社,2015年3月)。
許淑華:《雪廬居士佛學思想暨行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
莊永明:《為本土音樂瑰寶尋根——呂泉生的音樂世界:台灣兒童合唱音樂之父》(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2月)。
陳雍澤:《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研究》(臺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
臺中市佛教蓮社六十週年紀念專刊編輯委員會:《蓮花一瓣分台中:台中市佛教蓮社六十週年紀念專刊》(臺中:臺中市佛教蓮社,2011年12月)。
廖肇亨:《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
錢仁康編著:《弘一大師歌曲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8月)。
賴永海、王月清:《中國佛教藝術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
釋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印光法師文鈔》(增廣正編)冊1(臺北:佛教出版社,1991年4月)。
釋懺雲編:《佛祖開示修行法語》(南投: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2014年)。
釋聖嚴:《步步蓮華》(臺北:法鼓文化,2015年)。
釋昭慧,《如理作意》(臺北:法界出版社,2020年)。
釋星雲:《人間佛教何處尋》(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
釋果清:《果清法師演說集》(臺中:今成文教基金會,1997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第四編•大乘通學》,《太虛大師全書》第五冊(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1970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三編•宗用論》,《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十二冊。
釋太虛:《阿彌陀佛的說明•中國人口頭上心頭上的阿彌陀佛》(臺中:青蓮出版社,2004年2月)。
釋諦閑:《諦閑大師遺集(第四編)•慈悲道場梁皇寶懺隨聞錄》(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6年6月)。
釋常禪輯:《佛教聖歌集》(臺北:新北投慈航寺)。
釋淨空、陳慧劍、徐醒民、朱斐編著:《佛學問答類編(上冊)》,《菩提樹叢書之六》(臺中:菩提樹雜誌社,1988年12月)。
釋淨空、陳慧劍、徐醒民、朱斐編著:《佛學問答類編(下冊)》,《菩提樹叢書之六》(臺中:菩提樹雜誌社,1988年12月)。
三、學位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沈秋秀:《佛教音樂的發展與意義——兼論與修行的關涉》,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0年6月。
吳旭真:《《雪廬詩集•浮海集》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黃淑珮:《漢傳佛教音樂供養與供養音樂儀式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在職專班,97年7月。
謝碧紅:《雪廬老人《佛學問答類編》擇要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104年7月。
羅元庸:《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95年6月。
四、期刊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上會下性法師說、瑜凌敬記:〈故李公炳南老居士追悼典禮法語〉,《明倫月刊》165期(1986年6月),頁24-25。
王炯如:〈雪公訓勉〉,《明倫月刊》500期(2019年12月),頁21。
田青:〈佛教與中國音樂〉,(《《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7期,2017年1月),頁84-101。
田青:《中國佛教音樂形成與發展》,(《法音》1989年第3期),頁41-44。
朱斐選註:〈菩提文選第五篇歌詞:三寶歌〉,《菩提樹》第152期,頁16-18。
李炳南居士詞、陳關生先生譜:〈佛教青年〉,《菩提樹》25、26期合刊(1954年12月),頁5。
吳聰龍:〈訪雪公老師談學佛因緣〉,《明倫月刊》165期(1986年6月),頁28-30。
林仁昱:〈星雲大師1950-70年代佛教歌詞創作探究〉,《文學新鑰》第27期(2018年6月),頁53-78。
周玟觀,〈雪廬老人「儒佛會通」再探〉,《興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3年6
148
月),頁183-210。
紀潔芳:〈半世紀牽引,一輩子感念——憶慎公恩師兼述智海學社的成長,與校園佛法的發展(一)〉,《慧炬雜誌》537期(臺北:慧炬雜誌社,2009年3月),頁42-51。
孫繼南:〈佛曲《三寶歌》源流始末考〉,《音樂藝術》(2015年第4期),頁6-8。
梅光羲:〈六十四自述〉,吳立民主編:《佛學研究》總第六期,1997年,頁210。
黃素婉:〈《佛說阿彌陀經》的美學觀照〉,《黃埔學報》第72期(2017年),頁27-40。
黃麗娟:〈台中蓮社創始人李炳南及其儒佛教化〉,《國文雜誌》第8期(2004年6月),頁9,民國59年(1970年),頁427-459。
廖富樂:〈含悲忍痛奏哀樂――兼談智燈學社及樂育國樂社緣起〉,《明倫月刊》165期(1986年6月),頁54-57。
鄭瓊珠:〈感恩時刻〉,《天帝教教訊》311.312期(2010年3月),頁40-41。
釋見介:〈念佛有什麼功德利益〉,《香光莊嚴》第127期(2017年6月),頁95-99。
釋光持:〈臺灣大專院校「佛學社團」之研究〉,《玄奘佛學研究》第33期(2020年3月),頁133-180。
五、論文集論文
周玟觀:〈巧把金針度與人─雪廬老人《弘護小品彙存》講表試探〉《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10月)。
吳碧霞:〈雪廬風誼——俠骨詩情醇儒本色 悲心忍力菩薩真行〉《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10月)。
吳聰敏:〈寶島遍栽九品蓮——由《佛說阿彌陀經義蘊》管窺雪廬老人的淨土思想〉《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10月)。
連淑美:〈廣弘大藏教指歸彌陀行——雪廬老人講經與修行歸趣探析〉《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10月)。
陳雍澤:〈雪廬老人的典型風誼——齊魯高士鯤島人,儒佛行者雪廬僧〉,《李炳南先生教化作品與生活紀錄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青蓮出版社,2013年3月)。
鍾清泉:〈雪廬老人弘傳《論語》析探〉《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青蓮出版社,2006年10月)。
六、報紙刊物
釋惟覺法語:〈皈依三寶的介說(三十三)〉,刊載於《自由時報》(臺北:自由時報股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1日)。
七、影音資料:
雪心文教基金會、究竟菩提、kaixin48、amitofo789 提供之開示影片:李炳南老居士(雪公)淨土佛學問答【全集】1~350題,2015.06.07上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AKN1FnkvI&ab_channel=TheCYH99。
八、網路資源:
臺中蓮社佛教資訊網:https://www.tclotus.net/ 明倫月刊資訊網:http://www.minlun.org.tw/ 弘明實驗高級中學網站:http://www.holdmean.org.tw/ 李炳南居士數位典藏:http://www.lbn.nchu.edu.tw/index_welcome.php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