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4,「建立災後土地之可利用限度查定分類結果檢討機制」。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4,「農地水土保持方法實例圖冊」。 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2014,「南投縣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查定專案計畫」。 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2014,「屏東縣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查定專案計畫」。 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2014,「臺東縣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查定專案計畫」。 6.朱志民、林政侑(2016),「不同土地開發類型滯洪設施之探討」,水土保持學報 48 (3): 1817–1830。 7.林昭遠、林忠明、林政侑(2014),「集水區水源涵養區位優選之研究」,水土保持學報46 (2): 975–986。 8.陳子晴(2017),「以水土保持觀點探討山坡地果樹專區劃設之研究」,水土保持學報49 (4): 2233–2248。 9.楊志堅、張家榮,「群集分析的介紹」,進修學訊年刊,第六期,頁42-49,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10.臺中市政府農業局,2017,「臺中市水果生產概況統計分析-105年」。 11.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公司,2008,「資料探勘」。 12.Beven, K. J., & Kirkby, M. J. (1979). A physically based, variable contributing area model of basin hydrology/Un modèle à base physique de zone d'appel variable de l'hydrologie du bassin versant.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24(1), 43-69. 13.Saulnier, G. M., Beven, K., & Obled, C. (1997). Including spatially variable effective soil depths in TOPMODEL. Journal of hydrology,202(1), 158-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