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22: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伊倩
研究生(外文):Kuo,Yi-Chien
論文名稱:數位教學融入社會領域以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Enhancing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Social Studies through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指導教授:洪雯柔洪雯柔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Wen-Jou
口試委員:謝斐敦洪麗卿
口試委員(外文):Hsieh,Fe-DuenHung,Li-Ching
口試日期:2024-07-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健康與諮詢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數位教學國小高年級學習動機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digital teachingsenior elementary schoollearning motivation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旨在討論數位教學融入社會領域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透過問題擬定及閱讀相關文獻、計劃、行動、觀察、蒐集資料,和最後的反省及重新擬定行動策略等步驟不斷的循環,以改進研究者教學實務工作,並探究學生經過教學模式改變,學習動機是否提升。本次研究對象為南投縣國小之三位學生,進行為期十四週的數位教學課程。資料蒐集的方式主要為質性資料為主,包括教師觀察紀錄、教師教學省思、學生訪談資料,再以量化資料為輔,使用國小學習動機量表做前後測,所得之研究結論如下:
壹、數位教學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研究者觀察到學生作業品質低落、草率了事的情況,設計數位教學課程來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並歸納出課程設計注意事項,包含(一)問題釐清;(二)數位教學需根據學生情況設計符合的課程;(三)數位教學需具有學習鷹架;(四)數位教學融入社會領域未能完全引起社會課的學習動機;(五)觀察學習需即時進行;(六)學生間進度不一致。

貳、數位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研究者以質性資料為主,量化為輔,發現學生學習動機在「價值」、「期望」、「情感」、「執行意志」面向中皆有所提升。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針對實務教學的建議
根據學生情況設計符合數位教學之課程,考量學生間的個別數位科技應用能力落差;為學生搭建數位教學學習鷹架,協助梳理資料;加強與社會課連結,多汲取社會課本中的內容;數位教學課程後反思著重於「價值」與「預期」面向,「情感」與「執行意志」較容易觀察,因此即時觀察紀錄反思才能確認學生學習動機的變化。
二、針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可增加研究對象樣本數,人數限制無法提供多元觀點比例,在量化資料中無法觀察其顯著性;可拉長研究時間至一學期以上,來更加全面觀察學生學習動機提升情況;事前調查學生個別數位科技應用能力,為其搭建學習鷹架,並進行量表前後測,檢視質性與量化資料對比,選擇更為符合課程內容的量表進行測驗。
This study employs action research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integrating digital teaching into the social studies domain on enhancing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enoi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 follows a cyclic process involving problem formulation, literature review, planning, action, observation, data collection, and reflection for revising action strategies. The goal is to improve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practices and explore whether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model can enhance student motivation.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hree student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antou County, who participated in a fourteen-week digital teaching program. Data collection primarily consisted of qualitative data, including teacher observation records, teaching reflections, and student interview data, supplemented by quantitative data using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 pre- and post-test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Digital Teaching Programs Help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that students' work quality was poor and done hastily. Digital teaching programs were designed to improve student motivation, and several key considerations for course design were identified: (1) Clarify problems; (2) Design digital teaching based on students’ needs; (3) Include learning scaffolds in digital teaching; (4) Integrating digital teaching into social studies did not fully stimulate motivation for social studies; (5) Observations of learning need to be conducted in real-time; (6) Students’ progress was inconsistent.
2. Digital Teaching Contributes to Increased Student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student learning motivation improved in the dimensions of "value," "expectancy," "affective," and " executive volition," based on qualitative data supplemented by quantitative data.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study offer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1)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al Teaching
Design digital teaching courses according to students’ individual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ies; provide learning scaffolds for digital teaching to help organize data; strengthen connections with social studies content; focus reflection on "value" and "expectancy" aspects after digital teaching courses, as "affective" and "executive volition" are more easily observed. Immediate 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 are necessary to track changes in student motivation.
(2)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crease the sample size to provide a broader range of perspectives, as current limitations restrict the observation of significance in quantitative data. Extend the research period to over a semester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of student motivation. Conduct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students' individual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ies, provide appropriate learning scaffolds, and use pre- and post-tests with a suitable scale to compar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selecting scales that better align with the course content for testing.
目次
致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v
目次 vii
表目次 x
圖目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數位教學的概念及其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概念及其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數位教學及學習動機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研究方法 31
第二節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3
第四節研究者立場 45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4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第一循環教學設計及實施歷程與結果 49
第二節 第二循環課程設計實施歷程 61
第三節 第二循環數位教學融入社會領域對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 74
第四節 研究者省思與專業成長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1
參考文獻 124
一、中文部分 124
二、英文部分 129
附錄 130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書 130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33
附錄三 「國小學習動機量表」授權同意書 135
附錄四 國小學習動機量表 136
附錄五 質性資料編碼範例 139
附錄六 質性資料統整表 140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與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教師之友,45(3),85-93。
王全世 (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學富文化。
王智弘(2021)。網路成癮不是罪,是孩子求助的警訊。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783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五南。
吳啟綜、張彩鳳(2023年11月15日)。2023兒少觀看短影音行為調查揭曉 2成2中小學生 每天看短影音逾1小時。國語日報。https://www.mdnkids.com/content.asp?Link_String_=21BF00000TRLWRM
呂昭韻(2008)。資訊科技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8-86。
兒童福利聯盟(2014)。2014年兒少網路安全調查。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229
兒童福利聯盟(2021)。2021台灣兒少網路社交焦慮與網路霸凌經驗調查報告。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267
林含諭(2017)。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與策略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187-190。
林佳旺(2004)。國小兒童網路使用之現況與問題探討。師說,180,53-57。
林璟薰、林錦煌(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學業成績表現之研究。數位學習暨資訊實務研討會,5,669-688。
涂孝樸(2004)。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涂秀惠(2023)。運用即時回饋系統Kahoot!在國小社會領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系。
高健源、蔡蕙君、王明志(201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0,265-292。
高瑜璟(2006)。數位學習-學習的新趨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
張仁獻(2003)。臺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沉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春興(2016)。教育心理學(重修二版)。台灣東華。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2022)。面對網路成癮,我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呢?試試以下管道:網路成癮是什麼呢?該如何面對?該如何幫助自己和他人?其他網癮資訊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910-55038-107.html
教育部(2017)。106年台灣中小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報告。https://depart.moe.edu.tw/ed2700/News_Content.aspx?n=F84C9B045D336AF4&sms=BFD0035AFA4CEA76&s=822D56E68733113E
教育部(2023)。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2.0。https://pads.moe.edu.tw/pads_front/index.php
教育部(2023)。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88728/acae722a-d0d8-4a48-b86f-a7962c905c77.pdf
教育部教育科學文化處(2021)。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0ba98487-02aa-4bf3-afa5-89a628e29c9d
郭子琳、吳啓東、陳子尹、黃芯妤、郭育嘉、黃永銘(2015)。設計一個數位遊戲 以輔助學生學習色彩學。工程與科技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屆, 163-173。
郭吉模(2003)。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23,86-95。
陳佳妤(2023)。運用數位教學軟體結合互動式大屏於國小三年級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陳昱廷(2015)。小學學童網路成癮與執行功能、學習注意力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陳靜萍(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合作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彭富源(2001)。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困境與因應。研習資訊,18(3),40-48。
彭慶洲(1991)。打開快樂學習之門-啟發學習動機之我見。師友月刊,288,50-51。
曾盈琇(2018)。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38-142。
黃純敏、蔡志強(2007)。國小學童數位素養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黃淑玲(2000)。網際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中學習互動型態與認知風格對學習效果之影響:以二次函數之教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黃惠靖(2018)。運用數位教學平台進行合作學習輔助教學於國小四年級數學科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雲端計算與物聯網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黃鈺雯(2011)。激發行為的內動力-淺談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諮商與輔導,(302),61-63。
楊心怡、陳奕杏(2013)。Prezi簡報軟體之縮放功能對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影響。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5,59-70。
葉子明、周君芳(2020)。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效能影響之研究。全球科技管理與教育期刊,9(1),20-41。
葉重新(2019)。教育行動研究法(三版三刷)。心理。
趙貞怡(2003)。國小二年級學童數位學習能力與策略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2),197-224。
劉宇晴(2023)。遊戲式學習融入國小五年級「臺灣日治時期」之學習動機與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劉政宏. (2009)。對學習行為最有影響力的動機成分? 雙核心動機模式之初探.。教 育心理學報,41-361。
蔡清田(2020)。教育行動研究新論(初版三刷)。五南。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蕭英勵(2009)。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究趨勢與發展-以台灣地區2001~2009年學位論文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賴怡丹(2022)。數位教學結合學習評量在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分數的加減和整倍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州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賴麗香(2013)。科技大學生對於會計課程學習成就感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14(1),1-30。
顏佩如(2023)。國小師資生運用平板教學影響因素、專業能力與評估觀點之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2(8),121-126。
魏嘉萱(2022)。國小教師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資訊素養與教學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學教育學系。
蘇以青、柯薰青、劉雅瑛(2008)。課室教學與數位學習兩種學習模式的比較---學習者之主觀經驗。高雄護理雜誌,25(1),8-21。
蘇霈、洪維辰、張舒晴(202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社會教學與iPad連結網。中華教育,73(2),112-120。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
Covington, M. V. (1922) Making the grade: A self-worth perspective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refo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uran, M. G. (2003).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ll Psych Journal. http://allpsych.com/journal/internetaddiction.html.
Wigfield, A.&Eccles,J.S.(2000).Expectancy-Value The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5,68-81.
Stipek, D., Feiler, R., Daniels, D., & Milburn, S.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
Kemp, S.(2023,February 13).Digital 2023:Taiwan. https://datareportal.com/reports/digital-2023-taiwan
Pintrich, P. R. Smith,D.A. Garcia,T. &Mckeachie,W.J. (1991).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hacter, J., Chung, G., & Dorr. A. (1988). Children’s Internet Searching on Complex Problem: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Analyzes.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9(9), 840-849.
Weiner, B.(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y Review, 92(4),548-537.
Young, K. S.(1988). Internet Addiction : The Emergency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3), 237-244.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908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