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古代典籍(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冊12。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罵意經》,《大正藏》冊17。
後漢•迦葉摩騰共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大正藏》冊17。
失譯(附西晉錄),《佛說孝子經》,《大正藏》冊16。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9。
東晉•難提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大正藏》冊20。
姚秦•鳩摩羅什譯,《法華經》,《大正藏》冊9。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遺教經》,《大正藏》冊12。
姚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大正藏》冊24。
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冊30。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正藏》冊24。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大正藏》冊22。
失譯(附秦錄),《毗尼母經》,《大正藏》冊24。
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大正藏》冊30。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2。
劉宋•曇無蜜多譯,《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冊9。
劉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大正藏》冊30。
劉宋•範瞱撰,《後漢書》,臺北:台灣商務,2010年。
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大正藏》冊50。
梁•僧祐編著,《弘明集》《大正藏》冊52。
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大正藏》冊55。
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冊32。
陳•慧思說,《大乘止觀法門》,《大正藏》冊46。
隋•智顗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大正藏》冊46。
隋•智顗說、灌頂記:《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
隋•智顗說、灌頂記,《摩訶止觀》,《大正藏》冊46。
隋•智顗說、灌頂記,《菩薩戒義疏》,《新纂卍續藏》冊38。
隋•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玄義》,《大正藏》冊34,
隋•智顗,《法界次第初門》,《大正藏》冊46。
隋•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大正藏》冊17。
隋•灌頂纂,《國清百錄》,《大正藏》冊46。
隋•法經等撰,《眾經目錄》,《大正藏》冊55。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大正藏》冊49。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大正藏》冊49。
唐•明佺等撰,《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大正藏》冊55。
唐•智昇撰,《開元釋教錄》,《大正藏》冊55。
唐•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冊37。
唐•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正藏》冊13。
唐•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大正藏》冊46。
唐•宗密述,《圓覺經大疏》,《新纂卍續藏》冊9。
唐•玄奘詔譯,《菩薩戒羯磨文》,《大正藏》冊24。
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大正藏》冊16。
唐•玄奘詔譯,《攝大乘論釋》,《大正藏》冊31。
唐•玄奘詔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冊30。
唐•玄奘詔譯,《菩薩戒本》,《大正藏》冊24。
唐•玄奘詔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大正藏》冊49。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藏》冊11。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大藏經》冊13。
唐•般剌蜜帝譯,《首楞嚴經》,《大正藏》冊19。
唐•宗密述,《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冊48。
唐•般若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唐•法藏撰,《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大正藏》冊40。
唐•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乾隆藏》冊130。
唐•湛然釋,《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乾隆藏》冊116。
唐•湛然撰,《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大正藏》冊46。
唐•李通玄撰,《新華嚴經論》,《大正藏》冊36。
唐•伽梵達摩譯,《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冊20。
宋•延壽集,《宗鏡錄》,《大正藏》冊48。
宋•道源纂,《景德傳燈錄》,《大正藏》冊51。
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藏》冊 49。
宋•知禮述,《金光明玄義拾遺記》,《大正藏》冊39。
宋•知禮述,《十不二門指要鈔》,《大正藏》冊46。
宋•知禮集,《大悲心呪行法附懺儀》,南京:金陵刻經處,2016年。
宋•知禮述,《修懺要旨》,《永樂北藏》冊167。
宋•可度詳解,明•正謐分會,《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新纂卍續藏》冊56。
宋•從義撰,《四教儀集解》,《新纂卍續藏》冊57。
金•王嚞撰,《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正統道藏》冊796。
元•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大正藏》冊49。
明•幻輪彙編,《釋鑑稽古略續集》,《大正藏》冊49。
明•宋濂著、袾宏輯、錢謙益訂,《護法錄》,《嘉興藏》冊21。
明•葛寅亮撰,《金陵梵剎志》,《大藏經補編》冊29。
明•法藏著,《五宗原》,《新纂卍續藏》冊65。
明•大佑集,《淨土指歸集》,《新纂卍續藏》冊61。
明•袾宏著,《雲棲法彙》,《嘉興藏》冊33。
明•袾宏發隱,《梵網菩薩戒疏發隱》,《新纂卍續藏》冊38。
明•袾宏述,《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問辯》,《新纂卍續藏》冊38。
明•道霈重編,《永覺元賢禪師廣錄》,《新纂卍續藏》冊72。
明•德清閱,《紫柏尊者全集》,《新纂卍續藏》冊73。
明•李東陽等撰,《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1976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福善紀錄、福徵述疏,《憨山大師年譜疏註》,《大藏經補編》冊14。
明•德清撰、福善日錄等,《憨山老人夢遊全集》,《新纂卍續藏》冊73。
明•弘瀚彚編、弘裕同集,《無異元來禪師廣錄》,《新纂卍續藏》冊72。
明•智旭述,《梵網經行法》,《新纂卍續藏》冊60。
明•智旭述,《占察經行法》,《新纂卍續藏》冊74。
明•智旭撰,《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新纂卍續藏》冊21。
明•智旭著,《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藏》冊36。
明•智旭撰,《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新纂卍續藏》冊21。
明•蕅益智旭著,《蕅益大師全集》共21冊,台北:法輪出版社,2014年。
明•智旭註,道昉訂,《梵網經合註》,《新纂卍續藏》冊38。
明•智旭註,道昉訂,《梵網經玄義》,《新纂卍續藏》冊38,
明•智旭著,《絕餘編》,《嘉興藏》冊28。
明•智旭輯繹,《重治毗尼事義集要》,《新纂卍續藏》冊40。
明•智旭彙輯,《閱藏知津》,《新纂卍續藏》冊43。
明•智旭疏,《盂蘭盆經新疏》,《新纂卍續藏》冊21。
明•智旭重述,《教觀綱宗》,《大正藏》冊46。
明•智旭述,《教觀綱宗釋義》,《新纂卍續藏》冊57。
明•智旭述,《成唯識論觀心法要》,《新纂卍續藏》冊51。
明•智旭釋,《菩薩戒羯磨文釋》,《新纂卍續藏》冊39。
明•智旭述,《法華經會義》,《新纂卍續藏》冊32。
明•智旭述,《成唯識論觀心法要》,《新纂卍續藏》冊51。
明•智旭釋,《菩薩戒羯磨文釋》,《新纂卍續藏》冊39。
明•寂光直解,《梵網經直解》,《新纂卍續藏》冊38。
明•智旭著、達默造鈔,《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新纂卍續藏》冊22。
明•智旭著、果海錄,《淨信堂初集》,收入《蕅益大師全集》冊7,成都:巴蜀書社,2013年。
明•智旭編訂,《十善業道經節要》,《新纂卍續藏》冊39。
明•智旭述,《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新纂卍續藏》冊74。
明•智旭述,《遺教經解》,《新纂卍續藏》冊37。
明•智旭著,《選佛譜》,《大藏經補編》冊24。
明•如惺撰,《大明高僧傳》,《大正藏》冊50。
明•如惺撰,《得遇龍華修證懺儀》,《新纂卍續藏》冊74。
明•明河撰,《補續高僧傳》,《新纂卍續藏》冊77。
明•釋禪述,《依楞嚴究竟事懺》,《新纂卍續藏》冊74。
明•傳燈集,《禮吳中石佛起止儀式》,《新纂卍續藏》冊74。
明•受登集,《藥師三昧行法》,《新纂卍續藏》冊74。
《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系,1962年。
《明太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系,1962年。
《明宣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系,1962年。
《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系,1962年。
《明憲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系,1962年。
《明孝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系,1962年。
《明武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系,1962年。
《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系,1962年。
《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系,1962年。
清•黃宗羲撰,《明儒學案》,中華書局,2008年。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中華書局,2008年。
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清•儀潤證義,《百丈清規證義記》,《新纂卍續藏》冊 63。
清•蔣延錫等輯,《(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新纂卍續藏》冊77。
清•彭際清述,《居士傳》,《新纂卍續藏》冊 88。
清•劉一明撰,《悟真直指》,《道書十二種》收錄於《藏外道書》冊8。
民國•喻昧庵輯,《新續高僧傳》,《大藏經補編》冊27。
二、現代專書(依時間筆畫順序)
(一)中文著作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法鼓文化出版,1965年。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龍池清:〈明太祖的佛教政策〉,收入張曼濤《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冊15,台北:大乘 文化出版
社,1977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
陳援庵:《明季滇黔佛教考》,台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上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謝重光、白文固:《中國僧官制度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釋印順:《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台北:正中出版社,1993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出版,1997年。
湯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年。
釋聖嚴:《菩薩戒指要》,台北:法鼓文化出版,1997年。
季芳桐譯:《佛說梵網經》,台北:佛光出版社,1997年。
汪娟:《敦煌禮懺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
楊維中等著:《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冊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出版,2000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何孝榮:《明代南京寺院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年。
範佳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
釋覺泰:《天台「性惡」思想之義涵與辨正》,《中國佛教學術經典》冊91,高雄:佛光文教基金
會,2001年。
釋聖凱:《中國佛教懺悔法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郭朝順:《天台智顗的理論詮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鄭志明:《宗教的醫療觀與生命教育》,台北:大元書局,2005年。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江燦騰:《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台北:臺灣商務出版,2006年。
釋見曄:《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台北:法鼓文化出版,2007年。
黃景添:《白蓮教與明代建國》,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陳永革:《晚明佛教思想之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出版,2009年。
陳永革:《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游祥洲:〈論中國佛教懺悔倫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蘊涵〉,《從傳統到現在: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台北:東大出版社,2009年。
龔曉康:《融會與貫通:蕅益智旭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釋見曄:《洪武時代佛教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2009年。
釋聖凱:《佛教懺悔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台北:稻香出版社,2010年。
釋印順:《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2012年。
釋弘一:《蕅益大師全集•蕅益大師年譜》,台北:法輪出版社,2014年。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明清民國》第12冊,高雄:佛光出版,2014年。
夏德美:《晉隋之際佛教戒律的兩次變革──《梵網經》菩薩戒與智顗注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2015年。
廖肇亨:《倒吹無孔笛:明清文化研究論集》,台北:法鼓文化,2018年。
孟森:《明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
釋弘一:《弘一大師全集》(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
釋空行:《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台北: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19年。
(二)日英(包括中譯)著作
望月信亨著:《仏教経典成立史論》,京都:法藏館,1946年。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年。
鐮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一),高雄:佛光出版社,1985年。
鐮田茂雄著、本社譯:《中國佛教通史》(四),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年。
佐藤玄達著、釋見憨等譯:《戒律在中國佛教的發展》,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1997年。
Ranjit Kumar著;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
化,2000年。
酒井忠夫著、劉岳兵、何英鶯譯:《中國善書的研究》(增補版)上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0年。
菅野博史編輯、辛如意譯:《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宋元明清》,法鼓文化,2015年。
三、期刊及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一)期刊論文
龍池清:〈明初の寺院〉,《支那佛教史學》,1938年,第2卷,第4號。
釋法舫:〈今日中國佛教的現狀〉,《中國佛教史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6,台北:大乘
出版社,1978年。
陳英善:〈蕅益智旭大師修學心路歷程之探索〉,《獅子吼》第33卷,第1期,1994年1月。
陳英善〈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質及其定位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
陳明:〈《占察善惡業報經》的流傳研究〉,《南亞研究》,第1期,1999年。
汪娟:《歷代地藏懺儀析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4期,1999年。
周玟觀:〈澫益法師儒佛會通思想之研究——以《學庸直指》為例〉,台北:華梵大學《第四屆儒佛
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5月。
汪娟:〈佛教懺法對靈驗故事的運用〉,《冉雲華先生八秩華誕壽慶論文集》,台北:法光出版社,
2003年。
戴忠沛:〈法藏西夏文《占察善惡業報經》殘片考〉,《寧夏社會科學》第4期,2006年。
釋聖嚴:〈明末中國戒律的復興〉,《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出版社,
2009年。
釋聖嚴:〈明末的菩薩戒〉,《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出版社,2009
年。
釋智學:〈中國佛教懺悔觀──以永明延壽為中心〉,《正觀雜誌》第48期,2009年。
傅偉勳:〈佛教倫理現代化重見課題試論〉,《從傳統到現在──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
大出版,2009年。
黃國清:〈《法華三昧懺儀》之研究──從經典義理向實踐儀式的轉化〉,《漢學研究集刊》第10
期,2010年12月。
溫金玉、白正梅:〈凜凜孤懷月影寒──蕅益明•智旭戒律思想研究〉,《靈峰蕅益大師研究》,北
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黃文樹:〈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及其涵義〉,《玄奘佛學研究》第16期,2011年。
李四龍:〈論「五重玄義」的解經體例──再談中國宗派的成立依據〉,《華梵人文學報》天台學專
刊,2013年。
黃國清:〈天台智顗的懺悔思想及其當代生命教育意涵〉,《第十四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哲學教
育與教育哲學》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2013年。
金建鋒:〈《大明高僧傳》的撰者釋如惺生平事蹟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1年11月第6期。
李四龍:〈歷史上的佛教中國化及其文化主體性的確立〉,《中國宗教》第11期2022年。
(二)學位論文
黃勝璟:《從「弘明集」看魏晉南北朝看儒佛道三家的訾應》,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4年。
釋立融:《蕅益智旭占察懺法之研究》,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1年。
梁珮瑩:「《占察善惡業報經》與占輪相法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碩士論文,2004年。
釋證真:「《占察經》之一實境界修行次第」,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
釋延明:《蕅益智旭的菩薩戒思想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所,2012年。
孫桂彬:《漢傳佛教懺悔實踐的理論與方法──以天台宗為中心》,山東大學宗教學博士論文,2016
年。
孫碩:《論智旭地藏懺法的天台特色》,湖南省:吉首大學宗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5月。
曲藝苑:「蕅益智旭的佛教術數思想研究─以《占察善惡業報經疏》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
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4月。
四、雜誌月刊
藏密撰:〈《靈峰宗論》裡的諺語〉,《明倫月刊》第487期107年9月出刊。
釋見介等撰:〈藥師法門的修行方法〉,《香光莊嚴雜誌》第125期2016年12月。
五、工具書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