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03: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泊宏
研究生(外文):YEH, BO-HUNG
論文名稱:洪武永樂朝與烏思藏的交通關係: 以侯顯迎哈立麻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TRANSPORT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WU AND YONGLE DYNASTY AND WUSI ZANG: TAKE HOU XIANYING HARIMA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李華彥李華彥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謝忠志許正弘
口試日期:2024-06-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烏思藏哈立麻侯顯青藏道明藏關係
外文關鍵詞:TibetSino-Tibetan relationsYongle eraHa Li MaHou XianQingzang Roa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烏思藏」一詞出自元朝文獻,指今日西藏地區,該區與中原王朝關係自唐代開始。《唐史》以「吐蕃」稱該地政權,松贊干布 (629-650在位) 統一烏思藏地區並建立吐蕃王國 (618-842) 後,國力一度強盛,曾佔領長安十三日並設立傀儡政權,但最終因內部對佛教的爭議,導致政權在唐末時內鬥分裂。吐蕃與唐朝和戰不斷,背後是地理環境造成的農牧相爭,以及唐朝廣大的統治疆域造成對邊疆外族不得不有的妥協。
吐蕃王國分裂後形成許多小型政權,逐漸發展為政教共治的體制,與中原的關係若即若離,《宋史》稱吐蕃諸部。蒙古於1239年出兵烏思藏,要求後者臣服,最終由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班智達出面,前往涼州會談,會談後烏思藏納入蒙古領土,之後蒙元政權獨尊薩迦派,以薩迦派僧侶為代表統治烏思藏地區,到元朝沒落時,薩迦派也沒落了。
明初重視外交關係,派使者出使各地,招徠入明朝貢,烏思藏因為地理因素,又曾為元朝領土,受到明太祖重視。明太祖為在烏思藏地區排除元朝影響,積極招撫故元官員、設立軍政單位與驛站。明成祖時期轉而重視宗教,藉封賞宗教領袖與烏思藏各地建立關係,加強對烏思藏的控制,在兩地間建立寺廟、任命僧官,藉此管理土民部落,彌補流官的不足。明初由官方首次主導迎請的烏思藏佛教領袖,是太監侯顯迎請的噶瑪噶舉派轉世活佛哈立麻 (得銀協巴)。
哈立麻來南京,被明成祖封為第五世大寶法王,是大寶法王名號首次在明代出現,也是明朝大量封賞宗教人士的開始。大寶法王停留明境內一年餘,對明成祖與明朝治藏政策有直接影響,後續多位明朝皇帝重視藏傳佛教,甚至到了大臣抗議為迷信、擾民的地步,可說自大寶法王開始。
明朝剛開始以軍事行動接觸烏思藏,永樂時期則漸以多封眾建的行政方式,在烏思藏大封法王、教王,對明藏關係影響至深。本文藉探討這些影響的起源─侯顯迎請哈立麻 (大寶法王) 到南京的旅程,試圖梳理明朝與烏思藏之間交通、外交、統治關係的變遷。
關鍵字:烏思藏、哈立麻、侯顯、青藏道、明藏關係

During the early Yuan Dynasty, a strong emphasis was placed on diplomatic relations, prompting the dispatch of envoys to various regions to seek tribute for the Ming Dynasty. Notab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ibet, referred to as "烏思藏" in Chinese, was particularly close. Emperor Taizu took decisive actions in the Tibetan region to eliminate the lingering influence of the Yuan Dynasty. This involved pacifying former Yuan officials, establishing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setting up relay stations to solidify Ming control.
Emperor Chengzu, in a shift of focus, began to prioritize religion. This change was manifested through the bestowal of honors and rewards to religious leaders,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with different regions of Tibet to strengthen Ming control. The first Buddhist leader actively invited by the Ming government was the Karmapa Lama, Ha Li Ma ( Deyin Xieba) brought to Nanjing by the eunuch Hou Xian. Ha Li Ma was enthroned as the Fifth Great Treasure Dharma King, marking the inception of the Ming Dynasty's practice of honoring religious leaders.
The presence of the Great Treasure Dharma King in Ming territory for over a year had a direct impact on Emperor Chengzu and subsequent Ming policies towards Tibet. Many Ming emperors showed a keen interest in Tibetan Buddhism, leading to instances where ministers protested against perceived superstition. Gift exchanges and tribute missions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ibet became frequent.
From the Yuan Dynasty to the Ming Dynasty, the central Chinese dynasties' attitude towards Tibet evolved from exclusively honoring the Sakya sect to conferring multiple titles to various religious leaders. The extensive bestowal of titles upon Dharma Kings and religious rulers not only altered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but also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sectarian power within Tibet.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origins of these influences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Hou Xian's invitation of Ha Li Ma ( Deyin Xieba) to Nanjing, aiming to unravel the changing dynamics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ibet.
Keywords: Tibet, Sino-Tibetan relations, Yongle era, Ha Li Ma, Hou Xian, Qingzang Road.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 10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1
第二章 明以前烏思藏地區與中原王朝的關係 12
第一節 吐蕃王國的崛起與分裂 14
第二節 烏思藏地區與宋、西夏的關係 19
第三節 烏思藏與蒙古、元朝的關係 22
第三章 烏思藏與明朝的關係 33
第一節 明洪武朝與烏思藏地區的互動 33
第二節 明永樂朝與烏思藏地區的互動 43
第三節 小結 47
第四章 侯顯迎哈立麻進京對明藏關係的影響 49
第一節 哈立麻前往南京的時間問題 49
第二節 哈立麻到南京的空間問題:兼論唐蕃古道路線 52
第三節 西藏史書《賢者喜宴》中的進京路線 61
第四節 侯顯對明藏關係的貢獻 72
第五節、小結 86
第五章、結論 87
參考文獻 89
史料 89
專書 91
電子資源 95
論文 95


表目錄
表2-1 松贊干布前三十二代王名號表 13
表2-2 吐蕃與唐朝世系對照表 18
表2-3 洪武六年烏思藏官制與元朝官制比較表 38
表 2-4烏思藏地區官職品級表 (洪武八年 (1376) ) 41
表3-1 哈立麻前往南京時間表 51
表3-2 唐蕃古道路線考察比較表 55
表3-3 明文獻中提及的烏思藏地名與今日地名比較表 57
表4-1:侯顯外交事務出使時間表 77
表4-2 侯家寺繼承列表 85



圖目錄
圖2-1吐蕃王國疆域圖 15
圖2-2 唐卡中的屯彌‧三補札 15
圖2-3 布達拉宮法王洞中文成公主塑像 15
圖2-4 大昭寺內的唐蕃會盟碑拓片 17
圖2-5唐朝到北宋吐蕃疆域變遷 19
圖2-6唐朝到北宋吐蕃疆域消長 20
圖2-7 拉薩熱振寺壁畫中的阿底峽 21
圖2-8大元國師法旨 29
圖2-9元朝宣政院轄地與烏思藏傳統地名的範圍圖 31
圖2-10 明代烏思藏疆域圖與噶瑪噶舉祖寺分布 45
圖2-11 朱元璋詔楚布寺不得打擾乳必多吉修行的聖旨 46
圖3-1 唐蕃古道路線圖 56
圖3-2 明代主要道路示意圖 58
圖3-3哈立麻前往南京路線 62
圖3-4 哈立麻路線與唐蕃古道的比較圖 70



史料
1.大司徒・絳曲堅贊著,贊拉・阿旺、佘萬治譯,陳慶英校,《朗氏家族史》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
2.中國藏學硏究中心等合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檔案史料彙編》 (北京:中國藏學,1994) 。
3.五世達賴喇嘛著,劉立千譯注,《西藏王臣記》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 。
4.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 (元至正本配補明成化本,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
5.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校,《元朝名臣事略‧左丞李忠宣公德輝》 (北京:中華書局,1996) 。
6.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二九》 (北京:中華書局,1956) 。
7.歐陽修,宋祁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 (北宋嘉祐十四行本,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
8.李賢、萬安等纂修,《大明一統志》卷37 (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9) 。
9.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元史‧釋老傳》 (洪武九十九卷本和南監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
10.胡廣等奉敕撰,《明太祖實錄》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
11.阿旺‧貢嘎索南著,陳慶英、高禾福、周潤年譯注,《薩迦世系史》 (拉薩: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
12.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 (清懼盈齋刻本,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
13.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 (宋刻遞修本,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
14.班欽‧索南查巴著,《新紅史》 (臺北:大千出版社,2006年) 。
15.張彥篤、包永昌著,《洮州廳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349號 (清光緒三十三年抄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
16.張廷玉等撰,《明史》 (清武英殿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
17.智觀巴・貢卻乎甘巴繞吉著,《安多政教史》 (甘肅:新華書店,1989) 。
18.楊士奇等纂修,《明太宗實錄》 (國會圖書館攝贈版,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6) 。
19.董倫等纂修,《明太祖實錄》 (國會圖書館攝贈版,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6) 。
20.達倉宗巴‧班覺桑布著,陳慶英譯,《漢藏史集─賢者喜樂贍部州明鑒》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
21.蔡巴・貢噶多吉著,東嘎・洛桑赤列校注,陳慶英、周潤年譯,《红史》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
22.蹇義等纂修,《明仁宗實錄》 (國會圖書館攝贈版,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6) 。
23.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 (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
24.釋迦仁欽岱,《雅隆覺祆教史》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
專書
1.才讓,《吐蕃史稿》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
2.巴臥‧祖拉陳哇著,周潤年譯著,《賢者喜宴‧噶瑪崗倉史》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古代道路交通史》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
4.拉巴平措,陳慶英主編,熊文彬,陳楠分冊主編,《西藏通史─明代卷》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5) 。
5.內蒙古公路交通史志編委會編,《內蒙古古代道路交通史》,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
6.尹偉先,《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隋唐五代卷》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
7.尹偉先,《明代藏族史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
8.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 (北京:中國西藏出版社,2002) 。
9.白漁,《唐蕃古道》 (北京:青年出版社,2004) 。
10.西藏自治區測繪局編製,《西藏自治區地圖冊》 (河北: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 。
11.伯戴克 (Liciano Petech) 著、張雲譯,《中部西藏與蒙古人:元代西藏歷史》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 。
12.伯戴克 (Liciano Petech) 著、張雲譯,《元代西藏史研究》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
13.佐藤長,《チベツト歷史地理硏究》 (東京:岩波書店,1978) 。
14.佐藤長,《中世チッペト研究》 (京都:同朋社,1986) 。
15.佐藤長著,金偉、吳彥、金如沙譯,《古代西藏史研究》 (臺北:新文豐出版,2019) 。
16.吳智和,《明清時代飲茶生活》 (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0) 。
17.巫仁恕,《品味奢華 : 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9) 。
18.李孝悌,《昨日到城市 : 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 (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 。
19.周偉州,《藏史論考》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 。
20.王士性著;呂景琳校,《廣志繹•西南諸省》 (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 。
21.林麗月,《奢儉‧本末‧出處 :明清社會的秩序心態》 (臺北:新文豐,2014) 。
22.武振華,《烏思藏地名》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 。
23.武振華主編,《西藏地名》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 。
24.邱澎生,《當經濟遇上法律 :明清中國的市場演化》 (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8) 。
25.唐蕃古道考察隊編,《唐蕃古道考察記》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
26.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 (臺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
27.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蒙古帝國的回憶與中華文明的印記:紀念八思巴文制定750年展覽圖錄》 (臺北:國家圖書館,2019) 。
28.陳又新,《西藏歷史中的金字使者》 (臺北:蒙藏文化中心,2002) 。
29.陳加璡主編,《西藏地方志資料集成》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 。
30.陳楠,《藏史新考》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
31.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
32.黃克武主編,《隱藏的人群:近代中國的族群與邊疆》 (臺北:威秀資訊,2021) 。
33.楊士鈺,《侯顯傳》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8) 。
34.嘎‧達哇才仁著,《藏傳佛教史研究‧明代卷》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20) 。
35.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7) 。
36.趙改萍,《元明時期藏傳佛教在內地的發展及影響》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
37.劉夏蓓,《安多藏區族際關係與區域文化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
38.蔡志純,黃顥,《藏傳佛教中的活佛轉世》 (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 。
39.鄧銳齡,《鄧銳齡藏族史論文譯文集上、下》 (北京市:中國藏學,2004) 。
40.鄧銳齡、多傑才旦、陳慶英、張雲、祝啟源著,《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研究》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 。
41.黨寶海,《蒙元驛站交通研究》 (北京:昆倫出版社,2006) 。
42.顧祖成,《明清治藏史要》 (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 。
43.陳慶英、丹珠昂奔、喜饒尼瑪、廖東凡、張曉明、周愛明著,《西藏歷史圖說》 (北京:新華書局,2023) 。
44.楊正泰,《明代驛站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45.牛平漢編著,《明代政區沿革綜表》 (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7) 。
46.趙平略,《明朝西南驛遞制度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
47.丹曲•扎西東珠編著,《西藏藏傳佛教寺院》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3) 。
48.朱鴻,《明成祖與永樂政治》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 。
電子資源
1.蔡巴・貢噶多吉著,東嘎・洛桑赤列校注,陳慶英、周潤年譯,《红史》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
論文
文集論文
1.史爾弼著,王啟龍、才旺拉姆譯,〈八思巴上師遺著考釋之三:供施關係〉,陳慶英等編,《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 第十三輯》,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 ,頁28-33。
2.史爾弼著,王啟龍、鄧小詠譯,〈八思巴上師遺著考釋之二:關於1251至1254年事件的某些解說〉,陳慶英等編,《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 第十三輯》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 ,頁1-27。
3.石泰安著,耿昇譯,〈敦煌寫本中的印---藏和漢---藏兩種詞彙〉,王堯編,《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 第八輯》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 ,頁1-96。
4.倫納德‧W‧J‧范‧德爾‧凱普著,陳慶英譯,〈大司徒絳曲兼贊 (1302-1364?) 的生平和政治活動〉,陳慶英等編,《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 第十四輯》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 ,頁210-277。
5.陳慶英,〈元代薩迦本欽辨析─兼論元代西藏地方的行政體制〉,藏學研究論叢編委會編,《藏學研究論叢第2輯》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頁94-138。
6.陳慶英,〈元代藏傳佛教與政治〉,藏學研究論叢編委會編,《藏學研究論叢第4輯》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 ,頁201-230。
7.霍夫曼著,李有義譯,〈西藏的宗教〉,格勒,張江華編,《李有義與藏學研究──李有義教授九十誕辰紀念文集》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3) ,頁457-578。
期刊論文
1.丁汝俊,〈論明代對西北邊陲重鎮洮州衛的經營〉,《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1993) ,頁94-107。
2.才讓,〈信仰與扶持—明成祖與藏傳佛教〉,《西藏研究》,第4期 (2005) ,頁33-40。
3.孔令偉,〈洮岷藏傳佛寺入清之興衰及其背後的蒙古因素─以《內閣大庫檔》與《理藩院滿蒙文題本》為核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4分 (2015.12) ,頁855-910。
4.文竹,〈西藏地方明封八王的有關文物〉,《文物》,第9期 (1985) ,頁78、89-94、97、105。
5.王鴻泰,〈世俗空間與大眾廣場:明清城市中的寺廟空間與公眾生活〉,《明代研究》,第10期 (2007.12) ,頁71-103。
6.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第11卷第3期 (2000.9) ,頁1-48。
7.王繼光,〈明代中央政府赴藏地使者事輯 (上) 〉,《西藏研究》,第1期 (1986) ,頁43-50。
8.王繼光,〈明代中央政府赴藏地使者事輯 (下) 〉,《西藏研究》,第2期 (1986) ,頁63-72。
9.王繼光,〈明代中央政府赴藏地使者事輯補〉,《西藏研究》,第3期 (1987) ,頁13-18。
10.王繼光,〈侯顯事輯〉,《蘭州大學學報》,第2期 (1987) ,頁77-79。
11.安海燕,〈明成祖遣使召請宗喀巴史事再考〉,《中國藏學》,第2期 (2018) ,頁126-134。
12.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明朝皇帝賜給西藏楚布寺噶瑪活佛的兩件詔書〉,《文物》,第11期 (1981) ,頁42-44。
13.吳均,〈論明代河洮岷的地位及其三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 (1989) ,頁35-45。
14.李亞,〈明代中官使藏考〉,《藏學研究叢刊》,第3期 (2003) ,頁225-250。
15.李淮東,〈明代漢藏交通的興衰演變——以明朝使臣入藏活動為中心的探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27卷第2期 (2017) ,頁100-112、181。
16.杜長風,〈明代烏思藏朝貢述略〉,《西藏研究》,第3期 (1990) ,頁67-73。
17.杜常順,〈明代宦官與藏傳佛教〉,《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1期 (2006) ,頁64-69。
18.杜常順,〈明清時期河湟洮岷地區家族性藏傳佛教寺院〉,《青海社會科學》,第1期 (2001) ,頁97-101。
19.沙勇,〈明中后期洮岷地區漢、藏、回民族互動關系研究〉,《青海民族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39卷第1期 (2013) ,頁84-88。
20.周潤年,〈噶瑪巴德行協巴的普京活動及其影響〉,《西藏研究》,第4期 (2004) ,頁80-85。
21.林再會、加央,〈白玉龍紐「如來大寶法王」印〉,《紫禁城》,第12期 (2010) ,頁73。
22.林梅村,〈試論唐蕃古道〉,《藏學學刊》,第3輯 (2007) ,頁127-145。
23.武沐、陳亮,〈明代河湟岷洮地區的移民與邊地文化變遷〉,《云南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5卷第6期 (2018) ,頁113-121。
24.武海龍,〈明代洮州衛僧綱司研究〉,《宗教學研究》,第2期 (2013) ,頁136-140。
25.邱仲麟,〈不孝之孝—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第6卷第1期 (1995.3) ,頁49-94。
26.邱仲麟,〈黑夜與妖眚——明代的物怪恐慌〉,《明代研究》,第10卷 (2007.12) ,頁17-69。
27.孫玲、陳武強,〈明永樂年間的遣藏使〉,《西藏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4期 (2018) ,頁53-60。
28.晏波,〈明初洮岷河湟地區的江淮移民研究—基于移民群體類型、來源地和數量的考察〉,《蘭州學刊》,第12期 (2012) ,頁37-42。
29.宿白,〈拉薩布達拉宮主要殿堂和庫藏的部分明代文書—西藏寺院調查記之七〉,《文物》,第8期 (1993) ,頁37-47。
30.張永攀,〈明王朝經藏與南亞諸部交通史跡補釋〉,《中國邊疆學》,第2期 (2017) ,頁30-49。
31.張維鴻汀遺稿,張令瑄輯訂,〈甘肅・青海土司志〉,《甘肅民族研究》,第1-2期 (1983) ,頁132-133。
32.曹利華,〈明清兩朝之治藏政策及其歷史必然性〉,《銅仁學院學報》,第18卷第5期 (2016) ,頁95-98。
33.郭鳳霞,〈明前期對入藏交通的經營與防護〉,《青海社會科學》,第4期 (2007) ,頁118-120。
34.陰海燕、王清華,〈明代治藏宗教政策述論〉,《西藏研究》,第2期 (2021) ,頁22-30。
35.陳改玲,〈侯顯使藏簡論〉,《青海師專學報》,第6期 (2007) ,頁32-34。
36.陳沛杉,〈明朝對西藏地方政教首領的冊封及其演變〉,《西藏研究》,第4期 (2018) ,頁25-33。
37.陳武強,〈《明實錄》所見永樂時期中央政府與藏地人員往來論析——以出使人員為中心的歷史考察〉,《西藏研究》,第5期 (2019) ,頁25-32。
38.陳楠,〈明代西藏地方政教體制及職官制度考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6卷第6期 (2009) ,頁67-75。
39.陳慶英,〈論明朝對藏傳佛教的管理〉,《中國藏學》,第3期 (2000) ,頁57-74。
40.喜富裕,〈明中后期烏思藏朝貢使進京朝貢改道原因探析〉,《西藏研究》,第4期 (2010) ,頁1-8。
41.喜富裕,〈試論明成祖時期宦官出使烏思藏的活動〉,《西藏研究》,第六期 (2015) ,頁20-26。
42.喜富裕,〈關於侯顯「五使絕域」及參與鄭和下西洋問題的認識〉,《西藏研究》,第2期 (2018) ,頁29-35。
43.馮漢鏞,〈哈立麻來京的影響〉,《中國藏學》,第1期 (1991) ,頁128-131。
44.馮漢鏞,〈從察隅沿革再論侯顯迎接哈立麻的路線〉,《中國藏學》,第1期 (1995) ,頁98-103。
45.楊士宏,〈明代少數民族外交使者侯顯及侯家寺〉,《西北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漢文) 》,第3期 (2001) ,頁62-65。
46.楊士鈺,〈侯顯生平研究〉,《中國藏學》,第3期 (2009) ,頁201-203。
47.楊士鈺,〈試述明代漢藏人民友好往來的信使侯顯的歷史功績〉,《甘肅高師學報》,第14卷第4期 (2009) ,頁57-59。
48.楊天雪,〈北京民族文化宮存有關明成祖賜大乘法王詔書的書信手稿研究〉,《西藏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1期 (2022) ,頁103-111。
49.楊天雪,〈明成祖召請大乘法王史事考〉,《中國藏學》,第1期 (2020) ,頁68-80。
50.楊重琦,〈甘肅出過個大太監〉,《絲綢之路》, (2002) ,頁48-49。
51.楊啟樵,〈書評:明代西藏史研究佐藤長〉,《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3卷第1期 (1970) ,頁248-254。
52.楊潔、周潤年,〈明代治理西藏的特點及其作用〉,《西藏研究》,第4期 (2021) ,頁24-31。
53.楊學東,〈明永樂版藏文大藏經刊刻始末〉,《新西部》,第17期 (2019) ,頁113-114。
54.解曉燕、尹偉先,〈明朝治理烏思藏政策的階段性特點〉,《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1999) ,頁179-188、282。
55.廖暘,〈藏文文獻中的西天高僧室利沙事跡輯考〉,《中國藏學》,第1期 (2011) ,頁54-63。
56.趙毅,〈明代內地與西藏的交通〉,《中國藏學》,第2期 (1992) ,頁64-75。
57.劉孔伏,〈有關明成祖迎待哈立麻的一條新史料〉,《西藏研究》,第4期 (1988) ,頁119-120。
58.劉永文、韓殿棟、李軍,〈明代進藏人員論析〉,《西藏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1期 (2010) ,頁84-90。
59.劉迎勝,〈噶瑪巴為明太祖荐福圖,回回文初探〉,《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06) ,頁52-63。
60.鄧前程,〈傳承與現實之間對明初治藏方略出爐之由的詮釋〉,《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 (2003) ,頁103-106。
61.鄧前程,〈論明初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調適與定型〉,《思想戰線》,第6期 (2002) ,頁130-135。
62.駱愛麗,〈明成祖與大寶法王交流研究-以宗教畫卷《薦福圖》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6卷第1期 (2007) ,頁29-80。
63.駱愛麗、劉迎勝,〈《噶瑪巴為明太祖荐福圖》回回文初探〉,《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06) ,頁52-63。
64.羅炤,〈明朝在西藏的主權地位〉,《中國藏學》,第3期 (2011) ,頁18-41。
65.龐琳,〈明代入藏道路站點考釋〉,《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 (1994) ,頁30-35。
研討會論文
1. 劉國威, (巴絨噶舉以及它在青海的發展〉,《當代藏學學術研討會》, (2003) ,頁308-326。
學位論文
1.一暘,〈卓尼禪定寺僧綱及對當地社會治理的影響〉,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22。
2.尹航,〈明代內地藏傳佛教民間流布考述〉,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1。
3.方澤,〈明朝「撫藏禦蒙」政策研究〉,四川師範大學術論文,2014。
4.王潇,〈明前期治藏文書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
5.冉海琴,〈明代洮州衛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
6.朱普選,〈青海藏傳佛教歷史文化地理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
7.何孝榮,〈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1998。
8.何威,〈河州土司何鎖南家族研究〉,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9。
9.妥延青,〈試論明永樂時期漢藏之間的關係〉,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
10.李志明,〈漢藏交融:明清時期岷州藏傳佛教史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5。
11.李偉強,〈明代西南地區歲貢制度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8。
12.李淮東,〈明代使藏使臣研究〉,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2。
13.杜常順,〈明朝宮廷與佛教關係研究〉,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5。
14.周元剛,〈明代河洮岷地區交通研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15.於默穎,〈明蒙關係研究—以明蒙雙邊政策及明朝對蒙古的防禦為中心〉,內蒙古大學博士論文,2004。
16.段賢超,〈帕木竹巴時期西藏工藝美術研究〉,西藏大學碩士論文,2017。
17.胡安欽,〈明代藏區教派紛爭與地方變局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
18.唐輝,〈明代宦官出使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19.徐雙明,〈安多古剎—葉爾巴寺的歷史與現狀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1。
20.秦永章,〈元明清時期甘寧青地區多民族格局的形成及其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3。
21.馬軍,〈明朝對青海藏區的施政方略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5。
22.馬曉菲,〈明代僧官制度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4。
23.高宏媛,〈明清時期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繪畫研究〉,西藏大學博士論文,2021。
24.康主才讓,〈明代洮河流域藏傳佛教傳播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20。
25.張中磊,〈明清連城土司魯氏家族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22。
26.張晴晴,〈明代前期宮廷外交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
27.張森,〈徵召、封賜與朝貢〉,青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
28.張瀟陽,〈佐摩喀的弘化寺:一座漢藏邊界敕建寺院的興衰〉,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6。
29.曹茂庭,〈明代治邊策略研究─以朝貢制度為例〉,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
30.陰海燕,〈明朝多封眾建治藏方略研究〉,西藏大學碩士論文,2010。
31.普華東智,〈論明代藏區僧俗首領朝貢的意義〉,西藏大學碩士論文,2016。
32.馮海曉,〈明代西南、西北邊疆地區土司制度比較研究〉,雲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
33.楊聰聰,〈《河州志》所見明代藏事輯考〉,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7。
34.董知珍,〈7-18世紀西域與西藏佛教交流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
35.賈霄鋒,〈藏區土司制度研究〉,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7。
36.賈競陽,〈明初對甘青藏傳佛教的管理─以碑刻資料為中心〉,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7。
37.趙改萍,〈元明時期藏傳佛教在內地的發展及影響〉,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7。
38.鄧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區的一種範式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3。
39.盧亮華,〈明代中央政府赴藏地使者輯考〉,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0。
40.韓志強,〈明成祖朱棣民族關係思想探析〉,煙台大學碩士論文,2013。
41.韓覺賢,〈噶瑪巴與元明清中央政府關係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16。
42.龐強,〈明代洮州家族性藏傳佛教寺院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2。
43.柯婷妤,〈明代佛教法會的政治與社會需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2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