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內
毛咪 (2016)。大專校院專任心理師情緒勞務、諮商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之關係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英璋(1993)。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心理病理長期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吳龍生(2023)。員工幸福感對長照機構人員留任意願之影響。﹝碩士論文。長庚大 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坤全(2018)。中年危機、工作不安全感、工作倦怠、復原力與自我效能之關聯性研
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俊達、洪基貴 (2020) 。臺北市公立長照機構服務人員情緒勞務與離職傾向之研
究:工作滿意度的中介效果。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5-77。
李富高(2023)。新冠疫情期間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師科技掌握自我效能與工作倦
怠之相關研究:基本心理滿足的觀點。﹝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
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卓季璇(2015)。臨床護理師自我效能與情緒勞務之相關性〔碩士論文,長榮大學〕。 華藝線上圖書館。
周曉虹譯(2012)。社會學習理論(Bandura)。台北市 : 桂冠(聯合發行代理)。
林少龍(2006)。工作要求與工作控制的交互作用對員工適應的影響:自我警覺的角
色。中山管理評論,14(4),p969-993。
林怡慧(2001)。九二一震災後災區青少年之創傷後家力反應:性別差異及創傷暴露效
果分析。﹝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林容君(2022)。長照服務人員之悲憫疲憊、知覺組織支持、主動行為、心理賦權與自
我效能之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雅芳(2018)。國民小學學校氣氛、行政職務教師自我效能、工作倦怠與組織承諾關
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洪瑞斌(2013)。職業倦怠研究在台灣之回顧與前瞻。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3),
107-140。
倪鑫(2022)。不當督導、工作倦怠和建言行為之研究 —以自我效能為干擾變數。
﹝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孫俊傑、龔心怡(2010)。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情緒勞務、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8,29-62。
張正芳(2013)。長期照護機構照顧服務人員之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以中部地
區為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正大印書館。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書局。
張璧如(2019)。國小英語教師的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的關係。﹝碩士論文。開南大 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梁婕妤(2023)。疫情下國內居家看護服務人員工作倦怠之研究。﹝碩士論文。銘傳大 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郭永玉等(2007)。人格心理學導論。武漢大學出版社。
郭燕蓉(2017)。特教教師自我效能對工作滿意與工作倦怠之影響:職場友誼的調節效
果。﹝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忠強、季力康、江衍宏 (2007)。高中教練之教練效能、社會支持與身心倦怠之相關
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1),1-12。
陳怡君(2019)。照顧服務員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關聯性之研究: 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
數。﹝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游淳淑(2015)。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生教室問題行為、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之相
關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玉鈴(2012)。某醫學中心手術室護理師自我效能、專業承諾、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
度之影響。﹝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研究所。
黃希庭(2007)。人格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
黃敏筑(2023)。照顧服務員自我效能與現實休克相關性研究-以南投縣某一住宿型長
照機構為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珮君(2019)。政府採購人員工作壓力、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以某縣政
府為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錦佳(2021)。長照機構照顧服務員對自立支援照顧模式的知識、態度及自我效能之
研究。﹝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葉敏如(2019)。主動性人格特質、組織認同與工作熱情的關聯:以專業照顧服務員為
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鍾淑蓉(2017)。醫院志工自我效能、工作熱情與心理幸福感關係之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繆敏志、林少龍(2015)。工作要求與控制的交互作用對工作倦怠與熱忱之影響:社會
支持功能之角色。管理與系統,第23(3),339-359。
貳、 國外
Bakker, A. B., Demerouti, E., Boer, E. D.,& Schaufeli, W. B. (2003). Job demands and job resources as predictors ofabsence duration and frequenc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2,341–356.
Bakker, A. B., Demerouti, E., Verbeke,W.(2004). Using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to predict burnout andperforman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3(1), 83-104.
Demerouti E, Bakker AB,Nachreiner F, Schaufeli WB(2001).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ofburnout. J Appl Psychol, 86(3) ,499-512. PMID: 11419809.
Edelwich, J., & Brodsky, A. (1980).Burnout: Stages of Disillusionment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
Hobfoll, S. E. (1989).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3),513–524.
Iacovides A, FountoulakisKN, Kaprinis S, Kaprinis G. (2003)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job stress, burnout and clinical depression. J Affect Disord, 75(3) ,209-21.
Innanen, H., Tolvanen, A., and Salmela-Aro,K. (2014). Burnout, work engagement and workaholism among highly educatedemployees: Profiles,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Burnout Research. 1(1), 38-49. https://doi.org/10.1016/ j.burn.2014.04.001
Johnson, J. V. and Hall, E. M.(1988), “JobStrain, Work Place Social Suppor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 Random Sample of the Swedish Working Population. American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78(10), 1336-1342.
Karasek, R.(1979).“Job demands, job decisionlatitude, and mental strain: Implications for job redesign”. 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erly, 24, 285-306.
Kikkinos, C. M. (2007). Jobstressors, personality and burnout i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1),229–243.
Maslach, C., & Pines, A.(1977). The burn-out syndrome in the day care setting. Child Care Quarterly, 6(2), 100–113.
Nash, W. A. (2011). Condompromotion in Belize: self-efficacy of Belizean nurses. International NursingReview, 58(4), 477-487.
Perlman, B., & Hartman,E. A. (1982). Burnout: Summary and Future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35(4),283-305.
Perlman, B., & Hartman,E. A. (1982). Burnout: Summary and future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35(4), 283–305.
Shirom, A. (1989). Burnoutin work organizations. In C. L. Cooper & I. T. Robertson (E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John Wiley & Sons.
Shirom, A. (2003).Job-related burnout: A review. In J. C. Quick & L. E. Tetrick (Eds.). Handbook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45–264.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etta-Hall, R., Ablah, E.,Frazier, L., M., Molgaard, C. A., Berry, M., & Good, M. J. (2005). Factorsinfluencing nurses’ smoking cessation assessment and counseling practices. Journalof Addictions Nursing, 16(3), 131-135.
Xanthopoulou, D., Bakkerm A.B., Dollard, M. F., Demerouti, E., Schaufeli, W. B.,Taris, T. W., &Schreurs, P. J. G. (2007). When do job demands particularly predict burnout? Themoderating role of job resources.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2, 766-786.
Zimmerman, B. J. (1989). A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3),32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