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4: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宜真
研究生(外文):WU, YI-CHEN
論文名稱:高中教師對CLIL1雙語教學策略融入高中課程觀點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aiwan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CLIL bilingual teaching strategies into high school curriculum.
指導教授:黃琴扉黃琴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Chin Fei
口試委員:沈明勳黃晟豪
口試日期:2024-06-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3
中文關鍵詞:內容與語言整合模式教學高中教師雙語教學
外文關鍵詞:CLILHigh School TeachersBilingu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2030雙語國家政策下,高中教師對於CLIL雙語教學策略融入高中課程之觀點、困境與需求。研究以文獻探討為基礎,設計並修訂問卷,以臺灣的高中職教師為研究對象,依照不同行政區進行分層隨機抽樣,針對全台高中學校教師進行抽樣調查;共回收6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59份,有效回收率達98.3%。研究結果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Pearson積差相關進行分析,全面呈現教師對CLIL雙語教學策略的看法。研究結果發現:教師普遍反映數學課程在雙語教學中的適用性及教學成效較低。建議進一步研究並改善數學雙語教學策略,包括針對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培訓,及開發適合的雙語教材和教學資源。在教師需求與困境方面,教師在實施雙語教學時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語言能力不足、教學資源有限以及對CLIL方法的理解不充分等問題。針對這些困境,研究建議提供更全面的專業發展計劃和資源支持。期望透過本研究為高中學校及教師提供具體建議,促進雙語教育的有效實施,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科知識和語言能力。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igh school teachers'perspectives, challenges, and needs regarding the integration of CLIL bilingualteaching strategies into high school curricula under the 2030 Bilingual Nationpolicy.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and revised,targeting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conduc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nd a survey wascarried out among high school teachers across Taiwan. A total of 60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with 59 valid responses, resulting in aneffective response rate of 98.3%. The study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correlation to comprehensively present teachers' views on CLIL bilingualteaching strategies.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eachers generally reportedlower applicabi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bilingual instruction inmathematics courses. It is recommended to further research and improvebilingual teaching strategies in mathematics, including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training for mathematics teach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uitablebilingu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Regarding teachers' needs andchallenges, teachers face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bilingualteaching, including insufficient language proficiency, limited teachingresources, and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L approach. To address thesechallenges, the study suggests providing more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programs and resource support.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high schools and teachers, promoting the effective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students' subject knowledgeand language skills.
目錄
摘要I
AbstractII
目錄III
表目錄V
圖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教育政策階段性推動8
第二節 雙語教育之意涵與理論12
第三節 臺灣雙語教育政策發展與現況22
第四節 CLIL教學策略之相關研究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流程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41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方法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6
第一節 信度分析46
第二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4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雙語教學融入各領域之合適性及教學成效的看法之差異分析64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雙語政策的看法之相關分析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6
第一節 研究結論7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貢獻及建議79
參考文獻81
一、中文文獻81
二、英文文獻85
附錄一、問卷87
























 表目錄
表2-1-1 2024年及2030年預期目標整理10
表3-2-1 各行政區學校總數及抽取學校數39
表3-2-2 本研究分層隨機抽樣之學校及備用學校名單(續)39
表3-3-1 問卷專家審查委員背景及專長領域41
表4-1-1 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46
表4-2-1 各行政區預計施測人數及實際回收份數47
表4-2-2 樣本之性別分布統計表48
表4-2-3 樣本之年齡分布統計表49
表4-2-4 樣本之教授科目分布統計表50
表4-2-5 樣本之年資分布統計表51
表4-2-6 雙語教學融入專業領域之適合程度平均得分及排序53
表4-2-7 雙語教學融入專業領域之教學成效平均得分及排序54
表4-2-8 教師針對CLIL「學科/內容」之自我感受平均得分及排序55
表4-2-9 教師針對CLIL「溝通」之自我感受平均得分及排序56
表4-2-10教師針對CLIL「認知」之自我感受平均得分及排序57
表4-2-11教師針對CLIL「文化」之自我感受平均得分及排序58
表4-2-12 高中教師對雙語教學的看法平均得分及排序59
表4-3-1 性別對雙語教學融入各領域之合適性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續)64
表4-3-2 性別對雙語教學融入各領域之教學成效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續)65
表4-3-3 年齡對雙語教學融入各領域之合適性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續)66
表4-3-4 年齡對雙語教學融入各領域之教學成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續)67
表4-3-5 年資對雙語教學融入各領域之合適性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續)69
表4-3-6 年資對雙語教學融入各領域之教學成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續)71
表4-4-1 不同背景變項對雙語政策看法相關係數摘要73












































圖目錄
圖2-1-1 雙語教育光譜14
圖2-4-1 Language Triptych37
圖2-4-2 Bloom的認知層次金字塔35
圖3-1-1 研究流程37
圖3-2-1 教育部統計處110學年度各級學校名錄統整38
圖4-2-1 樣本之性別分布圖48
圖4-2-2 樣本之年齡分布圖49
圖4-2-3 樣本之教授科目分布圖50
圖4-2-4 樣本之年資分布圖51
圖4-2-5 受測教師對英文喜好程度之人數分析圖52
圖4-2-6 受測教師對英文能力自評之人數分析圖52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天下整合傳播部(2022)。串接國際教育!桃園市教育局推動雙語教學、雙聯學制具國際觀的教育。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5906
王若臻(2022)。臺北市國中教師對雙語跨領域實驗教學的理想與實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王愉(2022)。臺南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覺雙語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丘昌泰(201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吳佩玲(2022)。雙語學習對於兒童大腦認知發展的影響研究。臺灣教育學報,45(1),89-105。
李俊逸(2020)。雙語教育對神經發展的影響:以臺灣雙語學生為例。心理學研究,33(2),115-132。
李振清(2012)。台灣英語教育的演進與前瞻思維。台灣教育月刊,04(674),31-40。
周淑媛(2022)。歐盟雙語教育對臺灣國小雙語教育政策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林子斌(2021)。雙語教育:破除考科思維的20堂雙語課。臺北市:親子天下出版社。
林子斌、黃家凱(2020)。反思雙語教育:從新加坡的雙語經驗看臺灣的政策與作法。台灣教育,(721),1-12
林志玲(2021)。雙語學習對於大腦認知功能的影響:基於臺灣學生的實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2(2),145-162。
邱秉瑜(2019年4月9日)。行政區該如何重劃?從中央政府機關業務分區找線索。聯合新聞網-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885/3745034
范莎惠(2020)。再思雙語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88-91。
桃園市政府(2022)。邁向2030雙語政策!桃園力推雙語創新教學,邀集外師舉辦師資培訓共識營。https://www.tycg.gov.tw/NewsPage_Content.aspx?n=10&s=318829
國家發展委員會、教育部、人事行政總處、考選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21)。2030 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3JlbGZpbGUvMC8xNDUzMi83NDBlMTY5Ny1lZmIwLTRjZGItYjYxMi03M2UzMTVhMTM5ZjIucGRm&n=MjAzMOmbmeiqnuaUv%2betli5wZGY%3d&icon=.pdf
張翠玲(2021)。雙語學習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的影響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2(3),89-106。
教育部(2017)。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草案)公聽會手冊。臺北:教育部。https://www.hdes.chc.edu.tw/storage/074628/posts/1438/files/1.pdf
教育部綜合規劃司(2018 年 12 月 6 日))。全面啟動教育體系的雙語活化、培養臺灣走向世界的雙語人才。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B7D34EA3ED606429
許家菁(2019)。從十二年國教英語領綱淺談雙語教育的可能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9),76-81。
陳正專(2021)。CLIL 在學校推動之可行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2),64-49。
陳宏彰(2020)。書評:評S. J. Ball的《教育論辯》。教育研究集刊,66(2),104。
陳怡君(2021)。雙語教育對於大腦認知可塑性的影響分析。心理學研究,32(2),112-130。
陳美如、曾莉婷(2020)。雙語教育—認同、策略與人才培育。台灣教育,20(721),14-24。
黃小瑜(2022)。兵家、縱橫家思想與 108 課綱核心素養──以高中階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市:文鶴出版社。
黃彥文(2021)。雙語教育在師資培育課程的問題之探析。台灣教育研究期刊,2(6),157-183
黃琇屏(2021)。公立中小學雙語教育實施現況與挑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2),6-11。
黃蕙心(2022)。台中市公立國民小學實施雙語教學之初探:以CLIL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麗容(1999)。紐西蘭毛利語教育之研究:以小學完全浸滲式毛利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21)。3年3億 新北推動雙語實驗課程領航計畫 打造校校有雙語。https://www.ntpc.edu.tw/home.jsp?id=d127e0ce0f4f407b&act=be4f48068b2b0031&dataserno=d15f7a4328379ca375b84bb0838de48d&mserno=cdfca8f4e3eeb6df81e43a5af771c42f
楊百川(2001)。高中生心理需求困擾之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楊怡婷(2022)。學校推動雙語教學之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81-86。
鄒文莉(2020)。臺灣雙語教育師資培訓。師友雙月刊,622,30-40。
臺中市政府(2023)。中市推動雙語教育達218校,佔全市國中小近7成。https://www.taichung.gov.tw/2398082/post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23)。臺北市公立國中小實施雙語教育比例六都第一,持續穩健推動,並結合國際教育,提供雙語友善聽說情境。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B3DDF0458F0FFC11&sms=72544237BBE4C5F6&s=7027FC0F7DB5AA95
臺南市政府教育局(2021)。南市打造雙語教育之都,全國首推雙語學校倍增計畫,創設跨領域雙語輔導團及雙語教育中心。https://www.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16907&s=7755365
臺南市政府教育局(2021)。臺南市政府教育局雙語教育中程計畫。file:///C:/Users/user/Downloads/%E9%9B%99%E8%AA%9E%E6%95%99%E8%82%B2%E4%B8%AD%E9%95%B7%E7%A8%8B%E8%A8%88%E7%95%AB.pdf
蔡進雄(2013年2月)。教育政策的階段論與反階段論。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57&content_no=1591
盧柏安(2021)。雙語教育政策推動的契機:以新北市國小為例。師友雙月刊,626。
親子天下(2022)FULL市臺中雙語教育全面啟動 培育自在溝通能力,陪伴孩子們擁抱世界。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1641
謝國平(1993)。從語言規畫看雙語教育。教師天地,67,16-21。


二、英文文獻
Bak, T. H., & Robertson, I. H. (2020) "Thecognitive benefits of being bilingu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Bilingualism, 24(2), 141-155.
Baker, C.(2017). 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bilingualism (6th ed.).Claver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Bialystok, E., & Craik, F. I. M. (2019)"Bilingualism: Consequences for Mind and Brain." Trends in CognitiveSciences, 23(3), 192-202.
Bialystok, E., Craik, F. I. M., & Luk, G.(2012) "Bilingualism: Consequences for mind and brain." Trends inCognitive Sciences, 16(4), 240-250.
Bloom, L., & Lahey, M.(1978).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disorders. NewYork: Wiley.
Cazden,C.B.& Snow, C.E.(1990). English plus: Issu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London: Sage.
Coyle, D., Hood, P., & Marsh, D.(2010). CLIL -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learn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mmins, J. (2020) "Rethinking the Educationof Multilingual Learner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Concepts."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41(6), 505-517.
Feddermann, M., Baumert, J., & Möller, J.(2021). Just selection and preparation? CLIL effects on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Galloway, N.(Ed.)(2020). English in Higher Education - English MediumPart 1: Literature Review. British Council: London. ISBN 9780863559778
García, O., & Wei, L. (2018)"Translanguaging: Language, Bilingualism and Education." PalgraveMacmillan.
Genesee, F. (2019) "Bilingual Education andLinguistic Diversity: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40(1), 1-18.
Henry Ford(1922). My Life And Work. Garden City Publishing Co.,Inc.Ball, S. J.(2021). The Education debate. Great Britain: Policy Press.
Luk, G., & Bialystok, E. (2020)"Bilingualism is not a categorical variabl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proficiency and usage."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32(4), 567-574.
Morales, J., Calvo, A., & Bialystok, E. (2013)"Working memory development in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childre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14(2), 187-202.
Sánchez, María & García, Ofelia & Solorza,Cristian. (2017). Reframing language allocation policy in dual language bilingualeducation.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41, 1-15.
Smith, J. A., & Liu, Y. (2021). Language useand communication in bilingual classrooms: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practices.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24(3), 234-250.
Tomasello, M., & Camaioni, L.(1997). A comparison of the gestural communication ofapes and infants. Human Development, 40 (1), 7-2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