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6: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鈴雅
研究生(外文):HUANG, LING-YA
論文名稱:非音樂班背景的大學音樂系學生之就讀動機、學習適應與職涯規劃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daptation, and Career Planning of university music students with Non-Music-Talented Program background.
指導教授:呂昭瑩呂昭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u-Ying Leu
口試委員:梁蓓禎陳虹苓
口試委員(外文):PeiChen Liang
口試日期:2024-06-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中文關鍵詞:非音樂班背景學生就讀動機學習適應職涯規劃
外文關鍵詞:non-music-talented program background studentsmotivations for enrollmentlearning adaptationcareer plan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非音樂班背景的大學音樂系學生之就讀動機、學習適應與職涯規劃情形。以自編之訪談大綱為本研究工具,研究採用質性訪談法,並以從未就讀音樂班的國內大學音樂系之畢業生與在校生共8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所獲之結論如下:

壹、非音樂班背景的大學音樂系學生之就讀動機
一、就讀音樂系的動機以自身興趣的影響最大,另外尚包含職涯規畫、節省私人鐘點、學科壓力與氛圍憧憬的影響。
二、選擇各學校音樂系的主要考量為花費,另外尚包含就讀地區、師資、課程規劃等考量。

貳、非音樂班背景的大學音樂系學生之學習適應
一、非音樂班背景學生進入音樂系後的課程表現呈現兩極化情形,偏重念書的理論科目為優勢,而樂團合奏課程則存在負面感受。
二、多數非音樂班背景學生與主修老師及同儕相處融洽,部分學生則感受到壓力與競爭心態。
三、進入音樂系後的花費是造成多數研究對象身心不適的主要來源。

參、非音樂班背景的大學音樂系學生之職涯規劃
一、非音樂班背景學生在大學畢業前的職涯規劃情形以個人興趣為主要規劃依據,包含表演取向、出國深造及就讀研究所等。
二、非音樂班背景學生在大學畢業後有感於音樂就業市場的限制,故將職涯規劃改為同樣具有熱忱的音樂相關職業以及教職工作。
This study aimsto investigate the motivations for studying,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careerplanning among university music majors with non-music-talented program backgrounds. Using aself-constructed interview outline as the research tool, the study employedqualitative interview methods. A total of eight graduates and current studentsfrom university music departments in Taiwan who had never attended music-talentedprogram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were conducted.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motivationsfor enrollment of university music majors with a non-music-talented program background:
(1)    Motivations formajoring in music are predominantly influenced by personal interest, along withconsiderations such as career planning, expense on private lessons, academicpressure, and aspirations for the atmosphere.
(2)    The mainconsideration for choosing the school they attend is the expense, and otherfactors include location, faculty,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2.       Learningadaptation of university music majors with a non-music-talented program background:
(1)    Students fromnon-music-talented program backgrounds exhibit polarized performance in theircoursework upon entering the music department. They excel in theory subjectsthat emphasize academic study, while experiencing negative sentiments towardsensemble courses.
(2)    Most studentsfrom non-music-talented program backgrounds get along well with their instrumentaland vocal instructors and peers, while some feel pressure and a sense ofcompetition.
(3)    The expenseincurred after entering the music department is a major source of physical andmental discomfort for most subjects.
 
3.       Career planningamong university music majors with a non-music-talented program background:
(1)    Students fromnon-music-talented program backgrounds primarily base their career planningbefore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on personal interests, includingperformance-oriented pursuits, studying abroad or staying in Taiwan to pursuegraduate studies.After graduating from university, studentsfrom non-music-talented program backgrounds, aware of the limitations in themusic job market, shift their career plans towards music-related professionsand teaching positions where they can still pursue their passion.
目錄
摘要………………………………………………………………..…i
目錄…………………………………………………………….…….v
表次…………………………………………………………...……vi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國內大學音樂系概述....................................................................................9
  第二節 動機理論與就讀動機相關研究..................................................................24
  第三節 學習適應理論與相關研究..........................................................................37
  第四節 職涯發展理論與相關研究..........................................................................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60

  第一節 研究架構......................................................................................................60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64
  第四節 研究步驟......................................................................................................6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2

  第一節 非音樂班背景之大學音樂系學生就讀動機之分析………………….….72
  第二節 非音樂班背景之大學音樂系學生學習適應之探究……………....……..84
  第三節 為非音樂班背景之大學音樂系學生職涯規劃之探討…………………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9

  第一節 結論………………………………………………………………………139
  第二節 建議……………………………………………………………..………..144

參考文獻............................................................................................147
  壹、中文部分............................................................................................................147
  貳、外文部分............................................................................................................155

附錄........................................................................................................158

  附錄一 研究參與同意書........................................................................................158
  附錄二 訪談覆核確認表…………………………………………………………159

表次

表2-1-1 四所112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錄取標準…………………..……….…..…10
表2-1-2 四所112學年度大學分科測驗錄取標準……….……………………..…...11
表2-1-3 三所大學音樂系課程架…………………….………..…………….………13
表2-1-4 公私立大學音樂系收費標準……………….……………….……….…….23
表2-2-1 動機定義……………………….……………………...………….………...24
表2-2-2 音樂系碩士生、成人音樂學習者以及其他科系大學生之就讀動機、學習
動機相關相關研究之研究結果……………………………………………32
表2-2-3 學生參與音樂性社團動機相關研究之研究結果…………………...…….34
表2-3-1 學習適應定義……………………………………………………...……….37
表2-3-2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之青春期與成年期特徵…………..…………………..47
表2-3-3 國內大學生學習適應相關研究之研究結果……………………...……….48
表2-4-1 職涯規劃定義……………………………………………………………....52
表2-4-2 國內音樂系學生職涯規劃相關研究之研究結果…………………………57
表3-2-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63
表3-5-1 S1研究參與者的編碼示例表………………………………………………69
表4-2-1 研究對象其表現較好、較差及有興趣的科目……………………………..98







圖次
圖2-2-1 需求的七個階段……………………………………………………………27
圖2-2-2 高等教育消費者決策過程三階段模式……………………………………30
圖2-3-1 自我效能主要來源以及不同治療模式運作的來源………………………39
圖2-3-2 高等教育師生關係架構圖…………………………………………………42
圖2-4-1 職涯規劃模式………………………………………………………………56
圖3-1-1 研究架構圖…………………………………………………………………60
圖3-4-1 研究流程圖…………………………………………………………………68
丁振豐(2000)。動機理論。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https://pedia.cloud.edu.tw/
大學入學考試分發委員會(2023)。https://www.uac.edu.tw/
王文彥(2011)。知識分享內外在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系
    統編號:090NCU00007028)〔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
    知識加值系統。
王玉婷(2018)。莊子無待義理析探----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詮釋架構(系統編號:
    107HCHT0189003)〔碩士論文,華梵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田筱雲(2008)。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專業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系統編號:
    096TIT0567701)〔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
    值系統。
机秀玲(2012)。學習適應之探討。教育研究論壇,3(2),141-155。https://doi.
    org/10.6480/FER.201206.0141
伍展儀(2014)。運動績優生大學生活及學業適應相關研究(系統編號:103NS
    YS5331003)〔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立名(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參與課外音樂學習動機與態度及
    成效之研究(系統編號:097NHCT5248013)〔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青芸(2015)。南部地區之大學音樂系學生職涯規劃研究(系統編號:104NK
    NU0248017)〔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
    統。
李坤崇(1996)。學習適應量表-增訂版。心理。
李秋玫(2016)。學音樂,可以做更多!音樂科系多元規劃 接軌社會不用怕。PAR
表演藝術雜誌,282,94-96。
李翠玲(1999)。我國音樂資優教育的省思。國教世紀,188,24-28。
李錦雯(2009)。大學音樂系學生“音樂人”角色認同探討。藝術研究學報,2(1),
33-62。http://dx.doi.org/10.7026/JPVAS.200904.0033
何佳真(2012)。大專院校外籍生來臺身心適應歷程研究-以東南亞與中南美洲外
    籍生為例(系統編號:101NPTT0328013)〔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杜佳靜、黃玉萍、張菽宣(2010)。大學生學習適應、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習成
    效量表之建構-以Y技術學院為例。育達科大學報,24,33-56。https://doi.
    org/10.7074/YDAJB.201009.0033
林永順、莊英慎(2000)。技職學院行銷作為與特性認知分析—以國立勤益技術
學院為例。中華管理學報,1(1),33-54。 https://doi.org/10.30053/CHJM.2000
03.0005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圓、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台北:空大。
林怡君(2006)。基層派遣勞工之職涯規劃-以電子產業為例(系統編號:        095C
    CU05350027)〔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健民(2015)。青少年手機使用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系統編號:104NPTU
    0204005)〔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春年(1999)。資訊電子產業智慧財產權管理之組織定位與智慧財產權管理人
    員生涯規劃關係之探討(系統編號:088NCCU0230003)〔碩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章榜、廖主民(2005)。VPN技術在高校多校區財務系统中的應用。體育學系
    系刊,5,85-89。https://doi.org/10.29793/TYHHHK.200505.0014
林瑞怡(2004)。國防工業訓儲預備軍(士)官制度對役男生涯發展之影響(系
    統編號:093NCCU5350011)〔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
    知識加值系統。
林鈺雯(2015)。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調查研究(系
    統編號:103NTNU5248037)〔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
    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筠諺(2010)。大一新生校系選擇影響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
    3,223-256。
周巽俐(2012)。國中學生音樂性社團參與程度與學校課程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
    以新竹縣竹東北埔區為例(系統編號:100NTNU5248024)〔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燦德(1996)。我國大學師生關係之研究(系統編號:085NCCU6331106)〔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施如芳(2012)。我一定要當個音樂老師嗎?—三位師範院校音樂系男性畢業生
    生涯抉擇之研究(系統編號:101NTCTC611002)〔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紀君蓉(2015)。音樂科系畢業生的職場、生涯規劃與家庭親子關係之探討(系
    統編號:104NHCT5248011)〔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
    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洪詠涵(2016)。國立大學教育相關學系學生學業表現與社交關係之研究(系統
    編號:104NCNU0631011)〔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
    文知識加值系統。
紐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雙葉。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心理。
耿婉容(2017)。大學師生臉書非正式互動與師生關係之研究(系統編號:105C
    CU00438006)〔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音樂學系(2023年)。音樂系大學部課程系統表。
https://sso.nknu.edu.tw/DataOpen2Search/openCourseTablePure.aspx?Unit=209012
國立臺灣師範學音樂學系(2023年)。音樂學系課程架構表。  https://courseap2.itc.
    ntnu.edu.tw/acadmOpenCourse/index.jsp
陳均碩(1999)。農業電子報使用者動機、行為與滿足程度之研究-以資策會「臺
    灣農業資訊網(TAIS)電子報」為例(系統編號:088NTU00410005)〔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宥慈(2016)。臺南市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適應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系統編號:104NTNT0212004)〔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
    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科學教育
    期刊,36,1-12。
陳秀慧(1999)。音樂資優班導師的角色。資優教育季刊,72,30-33。
陳秋瑋(2009)。從局外人到圈內人:社研所非科班生的學習歷程(系統編號:
    097NTPU0208011)。〔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
    系統。
陳素貞(2009)。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以第26期中國
    文化大學、銘傳大學之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為例(系統編號:097PCCU121
    6010)〔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敏信(2017)。高中職軍訓教官『生涯轉換、再就業阻礙、再就業動機、生涯
    規劃行為』之研究(系統編號:106MCU01571026)〔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國泰(2018)。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在負向人格特質的中小學生輔導之應
    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124-131。
陳曉嫻(2005)。檢視台灣音樂班實施成效-大學音樂系學生之學習背景與成就
相關性研究,藝術教育研究,9,97-114。
陳韻璇(2011)。大學生同儕關係對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系統編號:101HCU0
    0206002)〔碩士論文,玄奘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郭小榕(2013)。新北市國小學生參與管樂社團活動學習滿意度、自我概念之研
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2,216-238。
郭姿均(2014)。轉角的旋律:大學非本科系者選擇音樂職業之生涯敘說(系統
    編號:102NTNU5248013)〔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
    文知識加值系統。
郭庭妏(2015)。成人音樂學習動機及繼續學習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社教機構
    音樂研習班學員為例(系統編號:103NTNU5248017)〔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東華。
張紅蘋(2012)。音樂系學生音樂學習成長於學習經驗之觀點(系統編號:100N
    TNU5248037)〔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
    系統。
張祐甄(2012)。音樂學院學生表演焦慮舒緩策略與表演焦慮程度之關係研究─
    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為例(系統編號:100TNUA5819024)〔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藝術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殷宏、謝艾芸(2011)。被錯置的莫札特?—國中音樂班學生能力觀之探究。
    教育學誌,26,171-211。https://doi.org/10.6479/JE.201111.0173
許惠鈞(2016)。體制外音樂教育微型創業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新竹縣市(竹
    北地區)音樂教室為例(系統編號:105CKIT0682010)〔碩士論文,中國科
    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富惠(2012)。高職學生校外實習與職涯規劃關係之研究(系統編號:101MC
    U05331040)〔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莊婷(2008)。台灣大學生語言學習動機之評量與研究(系統編號:096NTHU50
    94003)〔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程文慧(2017)。臺中市都會區國小高年級學童音樂性社團參與動機與幸福感關
    係之研究(系統編號:105CTC00829027)〔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
    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文三、謝琇玲、李新民(2008)。心理學。群英。
黃雯雯(2014)。臺灣地區大學音樂系弦樂主修學生練習與自我調整學習狀況之
    研究(系統編號:102NTNT0247002)〔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
    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71。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五南。
黃麗憬(2015)。行進管樂社團學生其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
    嘉義縣國中生為例(系統編號:103NHU00208005)〔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曾偉(2016)。南部地區音樂教育碩士研究生學習動機、學習歷程與職涯發展規
    劃之研究(系統編號:104NKNU0248002)〔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曾瓊慧(2005)。大學生的演說焦慮與情緒調節、幽默感、創造力、職業選擇之
    關係(系統編號:093NCCU5331022)〔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
    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淑涵(2016)。高中生涯輔導工作實務現況與展望。生涯電子報,20,1-3。
蔡淳如(2008)。師徒制與師徒功能對員工創新行為之影響-以知識分享為中介變
    數(系統編號:097NKNU5007004)〔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
    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文豪(2009)。師院體系改制後之音樂系學生自我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之研究
    (系統編號:098NHCT5248002)〔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博
    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永福(2011)。購買涉入、購買動機、網站環境特性對網路生鮮蔬菜購買意願
    之影響(系統編號:090NCHU0402003)〔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灣
    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潘正德(1996)。大一新生人格特質、生活適應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暨相關因素之
    研究。中原學報,24(2),35-51。https://doi.org/10.6358/JCYU.199604.0035
劉怡蘭(2008)。師徒關係對組織社會化的影響(系統編號:094NCU05007017)
    〔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揚智。
劉鎔毓(2007)。高等技職校院進修部成人學生持續學習歷程之研究-以台北市
    都會區某技職校院為例(系統編號:096NTNU5732003)〔博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盧俊宏(2003)。運動心理學。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霍容嫺(2022)。美術系學生的學習動機之研究(系統編號:111NTNU5233019)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蕭佑任(2016)。音樂才能優異及視覺障礙雙重特教需求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決
    定之探究(系統編號:105UT005284004)〔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
    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蕭逸維(2005)。大專原住民族學生中輟,復學及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系統編
    號:094NTNU5732008)〔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
    知識加值系統。
戴君佩(2000)。國民小學自然科卷宗評量對三年級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系統
    編號:089NTCTC629004)〔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
    識加值系統。
謝宜芳、李友錚、宋佩容(2017)。課外音樂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兩岸職業教育論叢,10,7-16。https://doi.org/10.6685/ASVEJ.1(1).02
簡宜慧(2011)。大學幼教系新生學習適應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系統編號:
        099NCYU5096015)〔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
       系統。
簡孝如(2017)。走一條不同的路:高中畢業生選擇就讀科技大學的冒險旅程-
   以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為例(系統編號:105NKHC0720025)〔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餐旅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簡瑞宇、蔡文程(2009)。網球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以參加第十五屆東方錶盃
    全國大專網球排名賽為例。休閒運動期刊,10,45-54。https://doi.org/10.
    29909/IWCMAT.201108.0004
羅玉容(2004)。學校經驗對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影響之探討(系統編號:093T
    HU00331003)〔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羅丞君(2017)。台灣大學生商務西班牙文學習動機與學習困擾之研究(系統編
    號:105PU000155002)〔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
    系統。
蘇泰綱(2012)。高中生選擇大學因素之研究(系統編號:100FGU05583030)〔碩
    士論文,佛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蘇劍心(2003)。音樂班畢業生教育歷程與生活適應之追蹤調查研究(系統編號:
091NTNU0248003)〔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
加值系統。
竇希皓(2005)。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系
統編號:094NTNU5732002)〔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
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饒達欽(1984)。商業教育與企業結合之研究,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案研
    究報告。教育部技職司。台北:華欣。

貳、外文部分
Akkermans, J. & Brenninkmeijer, V. & Huibers,M. & Blonk, R., W., B. (201
3). Competenciesfor the Contemporary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
ryValidation of the Career Competencies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40(3), 245-267. http://dx.doi.org/10.1177/0894845312467501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84.
2.191
Bakar, R. (2014). The Effect of Learning Motivation onStudent’s Productive
  Competencies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est Sumatr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Social Science, 4(6),722-732.https://archive.aessweb.com/index.php/50
07/article/view/2672
Chickering, A. W., & Payne. C. & Poitras. G.,(2001). Teaching and
Technologiesfor Human Development. EducationalTechnology, 41(5),
46-51.https://www.jstor.org/stable/44428698
Dik, B. J., & Duffy, R. D., & Allan. B. A.,& Donnell, M. B., (2014).
Purposeand Meaning in Career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43(4), 558-585. http://dx.doi.org/ 10.1177/0011000014546872
Eccles, J. S., & Wigfield, A. (2000).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68-81. http://dx.do
i.org/10.1006/ceps.1999.1015
Ginzberg, E. (1972). Toward a Theory of OccupationalChoice: A Restatement.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20(3), 2-9, https://doi.org/10.1002/j.2164-5
85X.1972.tb02037.x
Hagenauer, G., & Volet. S. (2014). 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 at university: an   
  important yetunder-researched field. Oxford Review ofEducation, 40(3),
  307-388.http://doi.org/10.1080/03054985.2014.921613
Herr, E. L., & Cramer, S. H., (1992).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life
span (4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Jackson, G. A., (1982). Public Efficiency and PrivateChoice in 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Analysis, 4(2), 237-247. http
s://doi.org/10.2307/1164016
Keller, J. M., (1983).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Model of
Instructional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development, (10), 2-10. http:/
/dx.doi.org/10.1007/BF02905780
Kram, K. E., (1983). Phases of the mentorrelation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4), 608–625.https://doi.org/10.2307/255910
Michael, R. C., Frank, E. K., Norbert, F. E., (1989). Personnel/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errill PublishingCompany.
Merriam, S. B., & Caffarella, R. S., (1991). Learning in Adulthoo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ner, J. B., (1980).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 Essential Theories of Motivation and
Leadership. M.E. Sharpe, Inc., NewYork.
Mitchell,T. R.,(1982). New Directions for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1), 80-88.https://doi.org/ 10.2307/257251
Mook, D. G., (1987). Motiva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Action. New York: W.W.
Norton.
Robert, J. A., & Hann, I. H., &Slaughter, S.(2006).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s,
Participation,and Performance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ers: A
LongitudinalStudy of the Apache Projects. ManagementScience, 52(7), 98
4-999.https://doi.org/ 10.1287/mnsc.1060.0554

Ryan, R. M., & Deci, E. L., (2000).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68-78.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68
Ryan, T. A., (1973). A Conceptual Model of CareerDevelop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3(6), 28-38. https://www.jstor.org/stable/44420391
Swain, R., (1984). Easing the transition: A careerplanning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Personnel & Guidance Journal, 62(9),529-532. https://doi.org/10.
1111/j.2164-4918.1984.tb00269.x
Think Beyond Conventional (2013).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is flawed.
https://thinknextblog.wordpress.com/
Tinto, V., (1993). Leaving college: Rethinking the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2nd ed.).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ttp://dx.doi.
org/10.7208/chicago/9780226922461.001.0001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9061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