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建楠、李璧伊 (2015)。缺乏身體活動之不良健康效應: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2(1),9-19。
中華民國110年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 (2021)。中華民國110年國防報告書。國防部。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21,12月14日)。國防部110年12月第2週記者會新聞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國防部新聞稿。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23)。112年多元訓練說明。作者。
米文台、陳威廷 (2019)。空軍軍官學校第90週年校慶紀念專刊。國防部空軍軍官學校。
沈連魁 (2004)。嘉義地區大學新生運動參與程度與心理適應能力關係之探討。體育學報,(36)。131-144。https://doi.org/10.6222/pej.0036.200403.2012
呂宛蓁 (2011)。計畫行為理論於健身運動領域之應用。中華體育季刊,25(2),290-296。https://doi.org/10.6223/qcpe.2502.201106.2010
呂宜臻 (2018)。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高中生規律運動意圖與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吳東任 (2012)。桃園縣國小女性教師參與規律運動行為意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吳明隆、涂金堂 (201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圖書。.
吳明隆 (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 (4版)。五南圖書。
吳珮瑄 (2021)。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上班族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李永祥、余宗龍 (2014)。計畫行為理論對大學生從事規律運動行為之影響因素。大專體育學刊,16(1),45-58。https://doi.org/10.5297/ser.1601.005
李城忠 ( 2016 )。應用統計學:SPSS&AMOS範例分析完全手冊 (2版)。新文京開發。
祁崇溥、涂政邦、張志銘、張世沛 (2022)。臺灣地區大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差異比較。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7(2),27-39。https://doi.org/10.29429/JSLHR.202206_17(2).03
何凱翔 (2020)。空軍官兵使用營區運動設施滿意度、運動參與程度與國軍基本體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林貴福 (2009)。體適能與疾病預防。幼兒運動遊戲年刊,4,23-30。https://doi.org/10.29762/YEYDYSNK.200908.0003
林作慶、張志銘、許弘毅、賴永成 (2012)。十二週運動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身體組成與身體意象影響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6(3),20-29。https://doi.org/10.29423/JSRR.201203_6(3).0002
林裕量、林明源、王儀旭 (2017)。軍校生身體質量指數與基本體能之研究。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7,117-125。
卓詩鎔 (2015)。以計畫行為理論分析影響消費者使用旅館環保服務之行為意向。﹝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空軍軍官學校 (2023)。空軍軍官學校正期學生班116年班教育計畫。作者。
空軍軍官學校 (2023)。學生社團介紹。作者。
空軍軍官學校 (2023)。空軍軍官學校學生運動代表隊實施計畫。作者。
周佳瑩 (2020)。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田中馬拉松居民行為意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施國森、楊昌斌、陳妤瑄、黃凱琳、張世沛 (2017)。臺灣大學生規律運動普遍不足。大專體育學刊,19(3),255-271。https://doi.org/10.5297/ser.1903.005
洪正岳 (2023)。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行為意向及關聯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翁麒焜 (2006)。規律運動對焦慮與憂鬱的影響效果。文化體育學刊,4,21-32。https://doi.org/10.6634/JPSS-CCU.200606.04.03
孫質荃、謝昀哲、李騫豪、徐慶帆 (2021)。軍校生運動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南亞學報,41,21-43。
海軍軍官學校 (2024)。學生社團活動。作者。
陳韶華 (2017)。運動生理變化對抑制腫瘤生長之影響。高應科大體育,16,48-61。
莊瑞平、程少洋、楊智荃 (2018)。大學新生身體活動、坐式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關係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7,18-32。
教育部體育署 (2022)。中華民國111年運動現況調查。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 (2024)。性別統計指標彙整性資料—學生。作者。
教育部 (2022)。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 (112-116年)。作者。
國軍人才招募中心 (2024)。113學年度軍事學校正期班甄選入學招生簡章。作者。
陸軍軍官學校 (2024)。社團活動。作者。
黃芬芬、楊雪華、江品翰、陳志忠、許澤鑫、彭詠盛、詹朝欽 (2011)。大學生的運動行為意向研究。亞東學報,31,283-293。https://doi.org/10.30167/JOIT.201112.0023
黃淑華 (2017)。從學生自治組織運作探討軍校生法治素養之形塑:以南部某軍事院校為例。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5(1),77-105+107-109。https://doi.org/10.6427/JGECP.201703_5(1).0003
黃盈達、李皓綸、成和正 (2012)。運動對失智症的預防及對生理與心理的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272-277。https://doi.org/10.6169/NCYUJPEHR.11.1.27
黃章碩 (2018)。整合計畫行為理論與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大學生之規律運動行為意圖。﹝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黃建凱、楊志顯、謝昀哲、孫質荃、李騫豪 (2021)。軍事院校體育課程目標認同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陸軍專科學校為例。中原體育學報,16,81-94。https://doi.org/10.6646/CYPEJ.202107_(16).0009
葉美玲、羅國倫、林裕量、蘇俊賢 (2020)。大學軍校生體能戰技成效之分析。文化體育學刊,37-58。https://doi.org/10.6634/JPSS-CCU.202004_(30).0004
趙淑美、蔡玉敏 (2020)。軍校四年級學生的運動動機、運動阻礙、運動參與行為及體能鑑測表現之研究。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0,135-157。
輝兆雲 (1997)。以策略性行銷管理看軍校體育課。大專體育,33,133-139。
廖尹華、許振明 (2013)。雲林地區大學生運動態度、運動參與和SF-36健康生活品質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3(1),1-29。https://doi.org/10.6547/tassm.2013.0001
歐宗祥 (2014)。臺北市國小學生規律運動行為意圖與行為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8,10月24日)。運動強度。作者。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21,11月15日)。身體活動建議量。作者。
劉磊、蘇俊賢 (2019)。身體活動對大學生睡眠品質之研究綜評。文化體育學刊,28,83-92。https://doi.org/10.6634/JPSS-CCU.201904_(28).0007
蔡文佩、余莉莉、郭重雄 (2002)。軍校學生壓力感受與其身心反應之探討。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2),36-46。https://doi.org/10.6974/TCNJ.200206.0036
蔡玉敏、吳柏翰 (2019)。戰機飛行員抗G力之體能訓練策略。中華體育季刊,33(4),231-241。
蔡玉敏 (2021)。空軍官校女學生基本體能現況分析。空軍軍官雙月刊,221,2-9。https://doi.org/10.29683/AFOB.202112_(221).0001
蔡正育、黃瓊恩、吳明蒼 (2012)。樂齡族群休閒運動阻礙、知覺壓力與關心情緒相關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3,173-179。https://doi.org/10.29961/JSHL.201204.0017
蔡秋豪 (2019)。健身運動之行為變化理論與模式。屏東大學體育,5,85-96。
盧俊宏 (1998)。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106種利益。台灣省學校體育雙月刊。8(5),17-22。
謝文福 (2006)。軍校生生活壓力知覺模式之探究。社會科學學報,14,49-87。
謝宗達、李淑芳、李麗晶 (2010)。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自尊心及身體意象。臺大體育學報,18,1-14。https://doi.org/10.6569/NTUJPE.201009_(18).0001
謝豐宇 (2016)。大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與體育課程滿意度之研究-以北部一所綜合大學為例。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1(2),21-37。https://doi.org/10.6580/JTSP.2016.11(2).02
蕭嘉銘 (2011)。淺談國軍體適能重要性與訓練原則。陸軍步兵季刊,274,52-68。
蘇明仁、陳仁德 (2022)。應用運動科學優化陸軍兵科體能訓練系統之初探。陸軍學術雙月刊,58(584),64-80。https://doi.org/10.6892/AB.202208_58(584).0005
英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13).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Ajzen, I.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pp. 11-39).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2), 12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2, June 2). How much physical activity do adults need? Retrieve from: https://www.cdc.gov/physicalactivity/basics/adults/index.htm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2, June 3). Target Heart Rate and Estimated Maximum Heart Rate. Retrieve from: https://www.cdc.gov/physicalactivity/basics/measuring/heartrate.htm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2, June 3). Perceived Exertion (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 Retrieve from: https://www.cdc.gov/physicalactivity/basics/measuring/exertion.ht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