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王鋪、洪敏莉(2000)。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從企劃、廣告、促銷、通路到媒體整合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遠流出版社。
2.王祿旺(2000)。佛光山宗教行銷之策略研究。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頁49-63。
3.王偉倫(2015)。國軍形象、行銷策略與工作價值觀的組織吸引力的影響性研究-以國軍人才招募對象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研究所。4.史育誠(2014)。企業形象、薪資、口碑及工作特性對組織吸引力之影響-以工作特性為干擾變項(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5.古明申(2018)。招募廣告、員工認可對空軍從軍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某高中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系。6.朱祥志(2021)。國軍形象與服務品質對從軍意願影響之研究-以花蓮地區高中職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大漢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流通與行銷管理碩士班。7.吳嘉財(2006)。國軍志願役士兵招募行銷策之控討。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2期489卷,頁20。
8.吳健民(2007)。領導作為與效能理論對國軍領導方式之應用。空軍學術雙月刊,第598期,頁87-103。
9.吳建德(2013)。商圈行銷策略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南市商圈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工程管理系。10.吳宣儀(2016)。從計畫性行為理論的觀點探討:國軍招募形象廣告影響高職學生報考國軍意圖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聞研究所。11.李意超(2009)。我國高中與大學屆畢業生對兵役制度轉型為「募兵制」的態度與職業選擇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12.余育儒(2020)。國軍形象與從軍意願之研究-以某步兵旅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研究所。13.汪士鑑(2003)。危機管理之研究-以九六年臺海危機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14.林瑞欽(1990)。師範生任教職志之理論與實徵研究(第一版)。復文書局。
15.林翠瑩(2003)。品牌形象、品牌關係品質與品牌忠誠度之關聯性研究-以零售業自有品牌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16.林麗容(2009)。宗教型非營利組織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17.林佳毅(2019)。由國軍形象認同探討虛擬社群分享行為與從軍意圖影響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防大學。18.周令珊(2013)。招募志願役士兵之行銷策略-以大臺北地區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邱柏融(2021)。各類行銷管道對國軍招募分析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20.郭明遠(2021)。社會青年之國軍形象認知、工作價值觀及從軍意願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21.胡東和(2008)。護理之家期待因素與行銷策略對入住意願之研究-以價格因素為干擾變項(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研究所。22.高華柱(2010)。國防新聞:國軍強化災防訓練整備,寓作戰於救災。
23.夏宜嘉(2010)。從近年兩岸關係探討我國家安全政策。國防雜誌,第25期4卷,頁59-75。
24.殷天爵(2001)。知識軍事時代基層領導統御之我見。陸軍學術月刊,第37期433卷,頁38-44。
25.彭思萍(2008)。口碑對潛在求職者組織吸引力之影響(未發表的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26.郝昇騰(2010)。志願役士兵離退傾向之探討:以南部空軍某部隊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學院。27.曾少峰(2023)。兩岸情勢對高中職生從軍意願分析(未發表的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28.黃國良(2004)。人才招募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國軍三軍四校人才招募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系。29.黃俊英(2004),行銷學的世界(第二版)。天下文化出版社。
30.黃怡理(2005)。創意運用於行銷策略規劃過程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31.張硯凱(2013)。服務創新、品牌形象對顧客滿意影響之研究-以IKEA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32.張定瑜(2009)。國軍媒體關係策略研究-以軍事發言人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33.張淨雅(2006)。高中學生對於兩岸關係之看法-以高雄女中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34.符兆麟(2007)。臺灣海峽軍事危機根源之研究:以1995-96年臺海飛彈危機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35.莊泓(2007)。由經濟成長、國防預算的角度,探討兩岸關係對我國軍事能力的影響:賽局理論與系統動態學的應用(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防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36.梁譯允(2022)。我國國家認同影響國家安全政策之研究-以蔡英文政府第一任時期(2016-2020)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37.馮鎮邦(2001)。組織環境變化與領導風格之關係。憲兵學術半年刊,第53期,頁69-76。
38.葉長城(2020)。2020年南海地緣政治情勢、主要國家訴求與其對 我國國家安全可能之影響研析。全球政治評論,第72期,頁63-87。
39.詹志宏(1980)。在台外籍人士對中華民國的映像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40.楊緒永(2009)。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口碑、產品知識與購買意願之研究-以手機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41.楊國隆、陳光華、宮守義(2000)。以行銷管理概念對國軍人才招募工作之探討,第九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42.楊涵智(2013)。消費者特性對精品咖啡廳品牌形象、顧客忠誠度及顧客滿意度影響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學院。43.楊誌隆(2019)。國軍形象、工作特性與從軍意願之關聯性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44.曾泓銘(2021)。蔡英文時期兩岸關係發展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45.黃憶騏(2014)。「九二共識」與兩岸關係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46.臧廣琳(2012)。1996 年臺海危機美國、中共角色分析:戲劇論觀點(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研究所。47.程富陽(2011)。臺海兩岸情報戰與國家安全。戰略安全研析,第69期,頁12-19。
48.湛明暉(2003)。觀光整合行銷在中小企業運用之成效-以獅潭實質合作虛擬組織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49.劉玉琰(1999)。行銷學-理論與實務(第一版)。智勝文化出版。
50.劉爾榮(2004)。國軍志願役士兵投考因素對人力招募策略之研究-以海軍志願役士兵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51.劉程鈞(2015)。臺灣青年軍行為分析:國軍文宣策略與傳播媒體運用(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聞研究所。52.劉淯琪(2016)。大學生校外實習工作價值觀、工作適應、工作投入與職場銜接意願之探討-以台中地區科技大學學生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53.趙碧蓮(2012)。品牌形象及知覺價值對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桂格健康食品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54.韓敬富(2003)。我國軍隊福利的發展與市場之變革。社區發展季刊,第102期,頁35。
55.蔡宏昭(2003)。軍人福利理論與制度之探討。華岡社科學報,第17期,頁25。
56.蔡忠達(2004)。軍人福利實施現況暨未來發展。第七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軍事社會科學的功能與運用(下)。
57.蔡宜靜(2011)。廣告代言人、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品牌權益與購買意願之分析與模型建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58.蔡志明(2006)。網路招募廣告的負向訊息比例與重要性對組織吸引力之影響及其相關中介效果(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59.蔡榮祥(2007)。一觸即發或虛張聲勢:論一九九五、一九九六臺海危機。臺灣政治學刊,第11期,頁201-239。
60.鄭國森(2017)。當前軍人福利政策與國軍常備兵招募成效關聯性之研究-以陸軍第十軍團中坑營區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61.鄭芳杰(2013)。品牌形象、價格促銷與廣告效果對顧客價值與消費者行為之影響性研究-以婦女衛生用品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研究所。62.鄭任汶、馮美瑜(2008)。花錢買戰爭?或花錢買安全?台灣的國家安全:建構主義的觀點初探。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第4期,頁125-139。
63.賴力顯(2010)。國軍人才招募中心之行銷策略影響求職者報考決策與招募成效關係之研究-以國軍志願役士兵為研究對象(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64.賴贈竹(2017)。媒體創造的國軍形象對募兵制之影響(未發表的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65.譚勇(2016)。國軍行銷策略與正向口碑對從軍意願的影響–以國軍形象、領導統御為中介角色(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經營理系。66.蕭羽鈞(2013)。體驗行銷、品牌形象與消費者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系。67.蕭鏡堂(1999)。產業行銷學(第一版)。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68.顏麗真(2001)。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對組織人才吸引力之引響:交互作用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二、英文部分:
1.Aaker, D.A. (1996), 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oss product and marke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8,(3), 102-120.
2.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ction-Control: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Heidelberg Springer.
3.Buzan, B., Wæver, O., & De Wilde, J. (1998).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4.Cable,D. M., & Judge, T.A. (1997), Applicant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 attr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50, 359-394.
5.Cravens, D. W., Merrilees, W. J., & Walker, R. H. (1999). Strategic marketing management for the Pacific region.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6.Dutton, J. E., Dukerich, J. M., & Harquail, C. V. (1994), Organizational images and member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9(2), 239-263.
7.Ehrhart,K.H., & Ziegert, J.C. (2005), Why are individuals attracted to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31(6), 901-919.
8.Fishbein.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 Wesley Reading: Mass Addition Wesley.
9.Herman,R.E., & Gioia-Herman, J.L.(2001), What companies do beyond the basics to retain scare talen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Excellence,.20(3), 35-40.
10.Philip, K.(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7thed.). NJ Prentice Hall.
11.Philip, K.(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10thed.).NJ Prentice-Hall.
12.Kotler & Armstrong,G. (2000), Marking:Anintroduction(5thed). NJ:Prentice Hall.
13.Keller, K.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57(1), 1-22.
14.Lee, J., & Lee, Y. (2018), Effects of multi-brand company’s CSR active on purchase intention through a mediating role of corporate image and brand image. 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2(3), 387-403.
15.Lemmink J., Schuijf, A., & Streukens, S. (2003) The role corporate image and company employment image in explaining inten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4(1), 1-15.
16.Maartens, B.(2018), Modernizing the Military: Promoting a New ‘Brand Image’ of the British Army, Navy, and Air Force in the Post-National Service Era, 1957–63. War in History, 26(3), 406-429.
17.Turban,D.B. & Keon,T.L.(1993), Organization attractiveness: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8(2):184-193.
18.Simon,L.S. & Freimer,M.(1970) Analytical marketing. Harcourt.
19.Smidts, A., Pruyn, A. T. H., & Van Riel, C. B. M.(2001), The impact of employee communication and perceived external prestige 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5), 1051-1062.
20.Williams.T.H(1972),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longitudinal evidence on their development in Canadian youth, Sociolgy of Education, 45(2), 107-133.
21.Woodside, A.G. & Lysonski, S. (1989), 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7(4),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