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5)。八十三學年度提昇國民體能專案-學生體能檢測報告
書。 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王美玲(2021)。多元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肌耐力、心肺耐力、柔軟度和
身體組成之影響-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經國管
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江宗霖(2017)。手球運動對國小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高雄市某國
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茂祥(2004)。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
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榮泰(2012)。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茂祥(2004)。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吳建智(2016)。探討TABATA介入體育教學對學生體適能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邱俊吉(2006,4月5日)。兒童懶得動逾六成時間當「麵龜」。中國時
報,第八版。
邱文成(2012)。國術彈腿教學與一般體育教學對國小學童之運動樂趣與
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
東市。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 (頁46-59)。臺
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林秋霞(2001)。新式健身操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林榮培(2002)。跆拳道運動員專項體能與致勝要素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6(1),112-120。
林貴福、盧淑雲(2008)。運動保健與體適能。新北市,冠學文化。
林怡君(2009)。跆拳道道館學員參與行為、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新竹縣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林晏碩(2015)。國小學童實施八週不同熱身運動方式對於體適能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林佳賢(2016)。學校跆拳道運動代表隊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桃園高
級農工職業學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範大學,台北
市。
林志豪(2018)。八週樂樂足球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林慧真(2020)。躲避盤課程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林祐修(2007)。瑜伽運動對國小學童呼吸肌力及心肺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洪維振(2003)。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洪振勝(2016)。運動訓練課程對於提升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及運動自我
效能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翁崇銘(2016)。12週拔河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
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莊紋娟、陳科嘉、林耀豐(2009)。跆拳道專項運動能力訓練之探討。嘉
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1),235-242。
范帥寧、王莉莉(2011)。兒童跆拳道技能學習之課程設計。崇右學
報, 27-40。
許義雄(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國立編譯館。
許峰池、蔡明志、陳靜玲(2004)。跆拳道專項體能訓練方法探討。大專跆拳道學刊,1,121-130。
許振明(2008)。學生體適能政策推動與計畫執行之回顧與前瞻。學校體
育,108,30-36。
洪谷松(2008)。跆拳道運動之美學觀。競技運動, 10(2) , 9-19。
張弘明(2008)。運動介入對國中過重及肥胖男學生體適能之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喬和(2014)。跑走休閒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雲林縣立
仁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歷年奧運成績】(2021年8月)。奧運成績。取自:
https://www.nstc.org.tw/Page.aspx?ID=3570c7e7-df37-42a7-ba00-
32a2b3b7fb2d
陳仲義(2001)。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陳俊忠(1997)。體適能與疾病預防。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 (頁86–10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2)。健康體適能。臺中市:華格那。
陳偉瑀、陳安妮(2015)體育課程樂趣化設計對學生在健康體適能與內在動機之影響。長榮運動休閒學刊,55-63。
陳儀娟(2017)。苗栗縣僑善國民小學舞蹈班舞蹈課程對舞蹈班學生體適
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
陳冠佑(2018)。八極拳術介入學童體適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黃永任(1998)。運動,體適能與疾病預防。 I昆輝穿季刊,27(2),5-11。
教育部(2013)。體適能相關資料。2013年12月,取自教育部體適能網
站,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健康與體育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8)。體適能常模。2019年10月12日,取
自https://www.fitness.org.tw/model01.php
教育部體育署(2020)。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2020年6
月,取自
https://www.sa.gov.tw/Resource/Ebook/637272237459972977.pdf
教育部(2021)。體適能檢測-身體質量指數。體適能網站。取自
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彭鈞渝(2005)。跆拳道道館經營成功因素量表編製之研究。中華人文社
會學報,8,152-164。
黃米豪(2019)。論文名稱:跆拳道運動家長價值觀之初探-以臺中市國小跆拳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黃宥銜、李勝雄(2020)。六直轄市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探討。休閒保
健期刊,23,137-155。
曾凡輝、王路德、刑文華(1992)。運動員科學選材。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潘友连、付弟雯、李爱芹(2006)。跆拳道与人的健康成长。景德鎮高專
學報,21(4),64-65。
葉霽翔(2000)。跆拳道運動在台灣發展過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翁福興(2013)。Wii Fit平衡遊戲應用於動態平衡能力測量可行性之探討。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7,165-167。
孫敏育(2008)。核心肌群訓練對學童基本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明賜(2001)。不同體型的五股國小學童之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劉潤興(2004)。規律有氧運動訓練對國小過重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血脂肪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蔡燕雙(2010)。台北縣跆拳道館學員運動樂趣與學習滿意度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輔仁大學體育學系,新北市。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0-26。
謝孟瑞(2006)。躲避球運動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二、英文部分
Casperso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Public Health Rep, 100, 125-131.
Corbin, C. B. (1991).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Kerper Boulevard, Dubuque: Wm.C. Brown.
Gallahue, D. L. (1996).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3rded. Dubuque: Brown&Benchmark.
Schurr, E. L. (1980). Movement experiences for childre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Shephard, R. J. (1997). 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9, 113-125.
Wilmore, J. H. (1988). Design issues and alternatives in assessing physical fitness among apparently healthy adults in a health examination survey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ashington: U.S.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