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香(2010)。焦慮與動機影響數學學習之縱貫研究。(系統編號:098NCCU0332001)〔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未來Family週刊(2021年10月8日)。國小四年級是數學力好壞的關鍵階段!資深教師:心態是關鍵,大人不能要求孩子一次就要聽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weekly/sitemap/41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五南。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心理。
李俊賢、王儷儒、李政德(2017)。創新教學教具教學:立體平面超連結、魔力吸管變變變。臺灣數學教師,38(1),23-38。
李祐宗(2013)。運用幾何扣條融入數學幾何單元教學歷程與成效之行動研究-以澎湖縣某國中為例。(系統編號:102NKNU5479041)〔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李善良、單墫(2002)。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數學-兼及新世紀中小學數學課程目標。數學傳播,26(4),77-89。
周佳利(2023)。桌遊介入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系統編號:111UT005521006)〔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林王碧貞(2013)。新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教師應用具體教具於數學教學之研究。(系統編號:102FJU00717014)〔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林青青(1990)。影響國小學童數學焦慮因素之探討。(系統編號:078NCCU2071008)〔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林意桓(2017)。數學桌上遊戲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的影響。(系統編號:106NTOU533100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洪郁雯、楊德清(2006)。具體表徵融入數學教學之探究。屏東科大科學教育,23,30-38。
胡湘采(2017)。國小學童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地區為例(系統編號:099NHCT5480028)〔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范欣華(2012)。大學生對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滿意認知之關鍵事件研究(系統編號:100TMTC5778038)〔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東華。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
張惠華(2023)。透過教具操作及遊戲融入分數的加減之教學研究。(系統編號:111NTNT1507006)〔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張熙明(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表徵教學之研究。(系統編號:092NCYU1576016)〔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張蕊苓 (1997) 。影響教室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7,143-165。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https://reurl.cc/K44Geq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綱。https://reurl.cc/yYYqA8
郭育孜(2020)。應用TRIZ理論於創新數學教具之研究 -以位值教具為例。(系統編號:108FEC00780024)〔碩士論文,遠東科技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郭虹廷(202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領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系統編號:108NTNT0212017)〔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郭淑珍(2011)。國中七年級學生正向心理特質與數學學習表現之研究- 以桃園縣某國中為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56–72。
陳守蕾(2022)。新北市高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素養之研究。(系統編號:110NTPT0576010)﹝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喻平、馬再鳴(2002)。論數學概論學習。數學傳播,26(2),89-95。
黃奏瀨(2023)。比較實體與數位桌遊對於不同性別國中生數學學習動機與焦慮之影響。(系統編號:111NTPT0620010)﹝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黃雅芬(2019)。古氏數棒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數學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系統編號:107HCHT0041003)﹝碩士論文。華梵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黃毅英、柯志明、戚文鋒(2006)。數學教具/學具的運用。數學教育,22。
楊德清(2000)。國小六年級學生回答數字嘗試問題所使用之方法。科學教育學刊,8(4),379-394。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系統編號:088NKNU0284012)〔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鄧卉婷(2015)融入操作式教具之數學活動對國小注意力缺失學童視動訓練之成效。(系統編號:103NHCT5284001)〔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鄭曉芬(2015)。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國小數學學習之個案研究(系統編號:103TKU05620016)〔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賴榮斌(2018)。數學教具之應用。臺中市教育電子報,87。
簡嘉菱、程炳林(2013)。環境目標結構、自我決定動機與學業情緒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44(3),713-734。
魏麗卿(2005)。多元創意教具製作與應用。心理。
羅淑香(2011)。以數學寫作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5PU000576023)〔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龔心怡、林素卿、張馨文(2009)。家長社經地位與數學學習動機對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數學領域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5(4),121-142。
Aharoni, Ron (2015). Arithmetic for Parents: A Book for Grown-Ups About Children’s Mathematic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Alison Clark-Wilson, & Adrian Oldknow (2004). How Can Teaching Aid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56 (2), 313-328.
Audrey J. Styer (2009). What is Learner Motivation. Encyclopedia of Distance Learning.
Burns, M. (1996). How to make the most of math manipulatives. Instructor, 105(7), 45–51.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 (2013) .https://www.thecorestandards.org/Math/
Eccles, J., & Wigfield, A. (2002). Motivational beliefs, values, and goal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 109–132.
Keller, J. M. (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3, 2-10.
Naufal Ishartono, & Ikhsan Dwi Setyono, & Ade Risma Maharani, & Suliadi Firdaus bin Sufahani (2022). The Quality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Aids Developed by Mathematics Pre-Service Teachers in Indonesia. JURNAL VARIDIKA, 34 (1), 14-27.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Standards & focal points.
Pham, Q. T., & Huynh, M. C. (2018).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he impact factor of e-learning system at Bach Khoa University, Vietn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IJI Journal, 6(3), 194-206.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54–67.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78.
Sheldon, K. M & Kasser, T. (2001). Goals, Congruence, and positive well-being: New empirical Support for humanistic desires. Journey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1), 30-50.
Weiner, B. (197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attribution theory. General Learning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