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21: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民軒
研究生(外文):CHEN, MIN-HSUAN
論文名稱:3D繪圖軟體對國中生空間概念與創意表現之關係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3D Drawing Software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patial Concepts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指導教授:范雅晴范雅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 YA-CHING
口試委員:王金國王子華
口試委員(外文):WANG,CHIN-KUOWang, Tzu-Hua
口試日期:2024-07-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4
中文關鍵詞:3D繪圖軟體空間概念創意表現
外文關鍵詞:3D drawing softwarespatial conceptscreative perform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3D繪圖軟體教學於表演藝術課程對國中生空間概念與創意表現之差異情形與兩種能力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之A國中七年級學生(共12人)為實驗組,另一班七年級學生(13人)為對照組,以3D繪圖軟體融入教學為自變項,進行為期10週(共計10堂課)的表演藝術創作課程。藉由將3D繪圖軟體融入數位工具於表演藝術教學中,以電腦輔助繪圖進行舞台設計教學,以幫助學生進行舞台模型設計與創作。本研究為準實驗不等組前後測研究設計,量化資料蒐集學生「空間能力量表」前測與後測表現、「學生課堂作品(以舞台模型檢核表評量)」等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包含敘述統計、卡方分析、效果量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迴歸係數分析,並於實驗教學課程結束後蒐集學生課程心得,以質性資料輔助研究。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兩種不同教學模式對七年級國中生的空間概念均有正向影響,但兩組之間空間概念表現以實驗組較佳。
二、兩種不同教學模式對七年級國中生的創意表現均有正向影響,但兩組之間創意表現以實驗組較佳。
三、學生空間概念與創意表現之間相關性達顯著水準。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spatial concepts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3D drawing software in performing arts course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abilities. The study employs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wi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sisting of twelve seventh-grade students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and a control group of thirteen seventh-grade student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the integration of 3D drawing software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performing arts creative courses were conducted over a period of 10 weeks (a total of 10 classes). By incorporating 3D drawing software into the digital tools used in performing arts education, computer-aided drawing was employed to teach stage design, aiding students in designing and creating stage models. This study utilizes a quasi-experimental nonequivalent groups pretest-posttest design. Quant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pretests and posttests of students' "Spatial Ability Scale" performance and "Student Classroom Works (evaluated using a stage model checklist)." Statistical analyse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analysis, effect size analysis,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Additionally, students' course reflections were collected as qualitative data to support the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Both teaching model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patial concepts of seventh-grade students,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better performance in spatial concep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2.Both teaching model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reative performance of seventh-grade students,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better performance in creative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3.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spatial concepts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3D繪圖軟體融入教學 7
第二節 空間概念的概念分析 16
第三節 創意表現的概念分析 26
第四節 空間概念與創意表現之關係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1
第一節 不同教學方法對空間概念能力表現之差異分析 51
第二節 不同教學方法對創意表現之差異分析 65
第三節 學生空間概念與創意表現之相關分析 7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3
參考文獻 87
附錄 95
附錄一 空間能力量表授權同意書 95
附錄二 空間能力量表 前測 96
附錄三 空間能力量表 後測 112
附錄四 舞台模型檢核表 128
附錄五 舞台設計教案(電繪版) 130
附錄六 舞台設計教案(手繪版) 133
附錄七 實驗組模型設計圖與成品 136
附錄八 對照組模型設計圖與成品 140
附錄九 學生課程心得 146
方薆、劉邦泰、陳可盈(2017)。3D列印筆與3D繪圖對於學習成效與興趣之探討。圖文傳播藝術學報,13,55-65。
王文科、王智弘(2020)。教育研究法(19版)。五南。
王至恩(2021)。虛擬實境與創意傾向對學習者沉浸效應與創意表現影響之腦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毓婕、陳光勳(2016)。運用幾何軟體Cabri 3D 與實體積木教具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空間旋轉概念之影響。臺灣數學教育期刊,3(1),19-54。
王學武、陳偉文(2008)。支援國小體積教學之Web3D教學網站開發之研究。國民教育,49(1),41-51。
吳正仲(2011)。網路學習融入3D電腦輔助設計教學之探究。國民教育,51(5),50-60。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
吳思琦(2016)。ARCS動機模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創意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呂美惠、趙世範、荊溪昱(2011)。3D電腦輔助繪圖應用於國小生活科技課程之可行性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4),33-40。
沈恒慧(2014)。運用三維模擬軟體之創新教學研究-以國小數學空間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醒吾科技大學。
阮淑宜 (1991)。幼兒空間概念之探討。國教輔導,30(3),50-55。
周立倫(2008)。推薦一個適合於中學生活科技課程學習及使用的3D繪圖軟體-Rhinoceros 4.0。生活科技教育,41(1),2-11。
周保男、吳重言(2014)。立體視覺化工具融入國小表面積教學之研究:以Google SketchUp為例。臺灣數學教育期刊,1(1),1-18。
林妙貞(2007)。國小學童創意自我效能、目標導向、依附關係與創意活動投入及創意表現之關係-以科展團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佳巧(2020)。幼教師協助幼兒於積木區探索遊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佳蓉、林祐鉅、陳久正(2013)發展教師Avatar與Google SketchUp立體空間數位教材之初探性研究:以學習落後學童為個案。教育科技與學習,1(1),111-136。
施保成(2011)。以3D電腦輔助設計軟體Google SketchUp 融入國小複合形體表面積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文東,李長燦(2008)。自然科學活動融入教學主題的困難與省思。論文發表 於中華民國第二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 研究所。
洪珮華、馬睿平、林榮泰(2017)。學童手繪空間表現與三維設計能力之關係探究。設計學報,22(3),45-68。
徐玉姈(2014)。包浩斯設計教育以來的空間概念與設計詞彙初探。建築學報,87,1-21。
康鳳梅(2006)。高中職學生空間能力提昇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516-S-003 -00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康鳳梅、簡慶郎、詹秉鈞(2003)。工程圖交線電腦化創意教材提昇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2),225-238。
康鳳梅、簡慶郎、鍾怡慧、詹秉鈞、盧永昌(2006)。高工學生空間能力常模及空間能力資源網建構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1(1&2),1-14。
張玉山、黃國斌 (2011)。以3D繪圖軟體-Google SketchUp融入生活科技課程「設計與製作」能力學習活動。生活科技教育,44(4),33-48。
張玉山、蕭佩如(2010)。創意環境因素與學生創意表現之關係-在網路同步學習環境的探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3),95-101。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 重訂版二刷。東華。
張英傑、陳創義(2003)。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諮詢意見—幾何篇。檢自 http://140.122.140.2/~cyc/mathedu/me9/nineyear/index.htm
張瑞村(2014)。3D電腦繪圖軟體SketchUp對國中生活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製造科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教育部。
曹雅玲、陳穎瑤、曾怡嘉(2008)。國小學童的空間能力之相關研究。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5),18-40。
符寧馨(2010)。運用共識評量於數位敘事作品創意表現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莊孟蓉(2023)。創造力行為模式與創造力成分理論對高中學生工程設計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莊雍和(2007)。影響國中美術班入學創意表現測驗之因素及其與在學學習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福和國中美術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郭信川、翁維珠、王清義(2007)。AutoCAD系統於二維圖形排版自動化之開發。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學刊,26(2),51-59。
郭雅惠(2004)。「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民軒、范雅晴(2023年10月14日)教師以3D繪圖軟體融入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論文發表〕。2023年E時代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永續發展教育在全球化時代的挑戰與展望議程。臺中市,臺灣。
陳立庭(2017)。3D繪圖軟體SketchUp融入生活科技展開圖學習活動之行動研究。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3(4),14-25。
陳怡君(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空間感特徵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
陳怡君(2016)。淺談空間能力的性別差異與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類型的職業選擇。科學教育月刊,329,47-55。
陳放、武力(2012)。創意是什麼? 。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陳采穗(1998)。虛擬實境在加強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陳冠宇(2011)。3D電腦圖形軟體於國小學童數學空間幾何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陳宣曄(2022)。應用3D繪圖APP融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提升空間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陳思貽(2014)。雲端行動學習與創意環境對創意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偉民(2010)。不同空間能力學生使用3D繪圖軟體對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埩淑(2005)。教小一辨左右前空間概念教學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19(2),53-68。
陳湘庭(2017)。應用3D列印於國小視覺藝術課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瓊花(2013)。創造力的載體:從「創意表現」探討創造力具體化的圖像類型、表現策略及其意涵。資優教育論壇,11,42-71。
陸定邦、陳劭農(2010)。具檢驗手繪兩點透視立方體功能之電腦輔助教學系統研發。設計學報,15(2),19-36。
陸定邦、楊彩玲(2012)。創意表現技法(第四版)。全華圖書。
陸雅青(2016)。藝術治療(第四版)。心理。
陸雙伶(2015)。Sketchup輔助國小六年級立體幾何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
彭惠群(2010)。芬蘭國小數學教科書之幾何教材研究-以W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曾湘玲(2012)。台灣與澳洲國小數學教科書幾何內容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黃梓菘(2014)。Google SketchUp虛擬體驗功能對學童在表面積單元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黃詠基(2023)。不同3D繪圖軟體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創造 力與數學領域幾何單元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黃瓊儀(2019)。國小3D列印課程建構與實踐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志偉(2012)。以Google SketchUp進行國中正投影圖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晰勛、廖冠榮(2021)。3D虛擬環境如何促進跨領域遊戲設計團隊的互動和參與行為。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3(1),77-108。
趙郁棻(2013)。設計學習對空間能力與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潘淑滿(202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 第二版。心理出版社
蔡依帆(2016)。雲端行動學習對大學生學習動機及創意表現之影響-以電腦影像處理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蔡念真(2017)。增進兒童創造力之團隊互動遊具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
鄭忠煌、洪振方、邱秀玲(2018)。高一學生空間能力之探討。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4(4),20-33。
鄭海蓮、林建宏(2011)。具性別恆等測量基礎的空間能力性別差異。測驗學刊,69(2), 303-327。
盧立軒(2023)。品牌真實性、感官體驗、持續購買意願、口碑與創意表現和文化參與的研究:以美濃客家美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賴英娟(2006)。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國中生動機信念與創新支持對創新行為和創意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遲銘仁(2014)。運用Google SketchUp提升學童學習複合形體體積「切割」與「填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戴文雄(2003)高工學生空間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戴文雄(2003)國中學生空間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謝國爗(2007)。初探3D世界-GoogleSketchUp運用於生活科技教學。生活科技教育,40(4),57-65。
Carroll, J. B. (1993). Human cognitive abilities: A survey of factor-analytic studie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ewey, J. (1910). How we think. D C Heath.
French, J. W. (1951). The description of aptitude and achievement tests in terms of rotated factor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Basic Books.
Gardner, H., & Winner, E. (1982). The Child Is Father to the Metaphor. In H. Gardner (Ed.), Art, Mind and Brain: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Creativity, 158-167.
Goel, V. (1995). Sketches of thought.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Golomb, C., & McCormick, M. (1995). Sculp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in clay. Visual Arts Research, 21(1), 35-50.
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 444–454.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McGraw-Hill.
Hazzan, O. & Goldenberg, P., E. (1997).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notion of function in dynamic geometry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for Mathematical learning. 1. 263-291.
Kriegeskorte, N., & Kievit, R. A. (2013). Representational geometry: integrating cognition, computation, and the brai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7(8), 401-412. https://doi.org/10.1016/j.tics.2013.06.007
Lohman, D. F. (1979). Spatial ability: a review and re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al literatur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Melville, H. (2014). Moby Dick.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Piaget, J. (1972). Intellectual evolution from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Human Development, 15(1), 1-12.
Piirto, J.(1998)Understanding Those who Create. Great Potential Pr Inc.
Ramón Rubio García, Javier Suárez Quirós, Ramón Gallego Santos, & Pedro I. Álvarez Peñín (2007). Teaching CAD at the university: Specifically written or commercial software? Computers & Education, 49 (3), 763-780.
Springer, S. P., & Deutsch, G. (1998). Left brain, right brain: Perspectives from cognitive neuroscience (5th ed.). W H.
Sutherland, I. E. (1964). Sketchpad a Man-Machine Graph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SIMULATION, 2(5), R-3-R-20.
Torrance, E. P. (1966).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norms technical manual research edition—verbal tests, forms A and B—figural tests, forms A and B. Princeton: Personnel Pres.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