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1 08: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定傑
研究生(外文):Hu, Ding-Jye
論文名稱:臺灣軍事宣傳圖像設計之形象建構分析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Image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Taiwan's Military Propaganda Graphic Design
指導教授:廖偉民廖偉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ao, Wei-Ming
口試委員:廖偉民蔡子瑋陳俊智鄧建國黃文宗
口試委員(外文):Liao, Wei-MingTsai, Tzu-WeiChen, chun-chihTeng, Chien-KuoHuang, Wen-Tsong
口試日期:2024-05-24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學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3
中文關鍵詞:軍事宣傳形象建構評價構造法狩野二維品質模式重要績效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Military PropagandaImage BuildingEvaluation Grid MethodKANO modelImportant performance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近年來,因應國際地緣政治發展,以及我國與中國之關係趨近緊張,帶動國人對於國家自主權及提昇軍事防衛能力之認同,也促進軍事宣傳等軟實力表現方針,由招募、精神鼓舞等對國內鞏固性作為,轉型為對境外假訊息及認知作戰攻防等新型態作戰之應處。有鑑於此,軍方除了在武裝力量及作戰思維層面不斷精進,在軍事形象的宣傳與運用方面,亦積極融入感性與創意要素,並藉此與社會大眾達成情感共鳴、深化國人愛國意識。本研究著眼於當前國家所面臨的敵情威脅,探究如何透過創新的圖像設計思維和傳達軍事魅力要素,為軍事宣傳提供有效的圖文設計規劃和評價模式。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析軍事宣傳設計如何提升圖文吸引力及可視性,並針對當前軍事形象宣傳手法與圖像,探討其所應具備之魅力元素。本研究採用四階段綜合性研究方法進行探討:第一階段,透過參與國防政策刊物視覺轉型,探討資訊視覺化對於國人理解國防政策之助益;第二階段,透過評價構造法分析軍事意象的設計魅力因子;第三階段,透過狩野二維品質模式,從改善消費者滿意度與產品關聯之思維,探討國人對軍事宣傳設計的正負品質認知;最後,則運用重要績效分析法,評估各項因素對總體表現的重要性及影響,並依據此研究結果進行設計創作。
從研究結果顯示,資訊視覺化不僅符合當前人們在網路及智慧型載具高便利性下所改變之閱聽習慣,更有助於降低國人對於國防議題的隔閡;因此,軍事宣傳設計的目標應聚焦於傳遞具形象辨識性、政策可視性及易理解性的訊息,透過多種視覺呈現風格,以國人的感性訴求做為設計過程的核心,藉此激發創作的吸引力及影響力。本研究將其成果轉化為具體的設計流程及建構方針,期許能為未來從事相關領域工作者及研究者,提供設計參考之指標。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response to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trends and the increasingly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China, which have driven the public's recognition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military defense capabilities. It also promotes soft power strategies, such as military propaganda, shifting from domestic consolidation efforts like recruitment and morale boosting to new forms of warfare against foreign disinformation and cognitive warfare.
In light of this, the military has continuously refined its armed forces and operational thinking and has actively incorporated emotional and creative elements into military image promotion and usage. This approach aims to achieve emotional resonance with the public and deepen national patriotism.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urrent national security threats, exploring how innovative image design thinking and the elements of military appeal can provide effective graphic and textual design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models for military propaganda.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analyze how military propaganda design can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and visibility of graphics and texts.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essential appeal elements of current military image promotion techniques and visuals. The study employs a four-phas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
1.First Phase: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visual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publication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benefits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 enhancing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defense policies.
2.Second Phase: Using the Evaluation Grid Method (EGM), the study analyzes the design appeal factors of military imagery.
3.Third Phase: Through the KANO model, it examines the public's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ality perceptions of military propaganda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product relevance.
4.Fourth Phase: Using the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 method, it evaluates the importance and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based on the results, conducts design creation.
The study'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not only aligns with the changed reading and viewing habits under the high convenience of the internet and smart devices but also helps reduce the public's alienation from defense issues. Therefore, the goal of military propaganda design should focus on delivering messages with image recognizability, policy visibility, and ease of understanding. Through various visual presentation styles, the design process should center on the emotional appeals of the public, thereby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and impact of the creations.
This study transforms its findings into specific design processes and construction guidelines, aiming to provide design reference indicators for future professionals and researchers in related field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5
第五節 相關文獻分析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因應戰爭型態改變的新興軍事宣傳 13
第二節 視覺傳達與資訊可視化設計 82
第三節 感性設計與魅力工學評價構造法 101
第四節 狩野品質模式與重要度績效分析 113
第五節 小結 128
第參章 資訊視覺化導入軍事意象傳達之探討 131
第一節 將資訊視覺化結合我國國防政策刊物初探與實例 1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140
第三節 小結 160
第肆章 軍事宣傳設計特質及魅力因子分析 163
第一節 研究步驟與準備事項 164
第二節 透過專家效度評估建立評價構造圖 180
第三節 小結 185
第伍章 應用KANO及IPA模式建構軍事圖像設計方針 187
第一節 品質項目與滿意度問卷設計 188
第二節 品質項目及滿意度問卷資料分析 193
第三節 應用KANO品質模式判定軍事宣傳設計魅力因子 202
第四節 應用IPA重要度績效分析建構軍事宣傳指標 205
第五節 軍事宣傳圖像創作 209
第六節 小結 248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251
第一節 研究貢獻 25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56
參考文獻 261
附錄一 《2017年國防報告書》報導摘要統計 268
附錄二 國防政策視覺化接受度調查問卷 270
附錄三 專家效度問卷 275
附錄四 專家效度問卷受測填答分析 285
附錄五 品質評價及滿意度評價問卷 288
Re-lab團隊(2017)。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台灣第一家INFOGRAPHIC設計公司,經典案例、操作心法、製作祕笈全公開!。臺北﹕時報出版。
Ware, C(2004)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Pereception for Design,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三芳寬要(2016)。《Make It Visible_Informative & Cool Infogaphics;Maps, Charts, Pictograms & More》,日本:PIE出版。
三芳寬要(2020)。《Fun & Beautiful!_Design That Convey Information in Diagrams》,日本:PIE出版。
山中俊治(2016)。設計的精髓:當理性遇見感性,從科學思考工業設計架構(葉韋利譯)。臺北:經濟新潮社。
中華民國國防部(2017)。中華民國106年國防報告書。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中華民國國防部(2019)。中華民國108年國防報告書。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木村博之(2012)。設計的邏輯:INFOGRAPHICS深入人心的視覺法則(楊宗訓譯)。臺北:旗標出版。
王明堂、王芸青(2018)。感性工學到感性設計:感性工學研究的基礎與應用〉。臺北:全華圖書出版社。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1832)。戰爭論(2019年修訂版;楊南芳等人譯)。臺北:左岸文化。
史蒂芬·理查德·特恩布爾(2019)。文藝復興時期的戰爭藝術:從君士坦丁堡陷落到三十年戰爭爆發(李達譯)。中國: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田立延、劉晋生、亦村編(2001)。軍事美學:一部關於軍事與戰爭的哲學與詩學。中國:國防大學出版社。
艾琳.路佩登(2012)。圖解資訊視覺化:好設計,原來是這樣「想」出來的!(林育如譯)。臺北:商周出版。
李保忠(2003)。中外軍事制度比較。北京:商務印書館。
珍妮弗·維索奇·奧格雷迪(2009)。訊息設計原則 The Information Design Handbook(郭瑽譯)。中國:譯林出版社。
約米尼(2014)。戰爭藝術:戰略、大戰術、以及政治軍事的綜合原則(鈕先鍾譯)。臺北:麥田文化。
倫納德·科倫(2018)。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蘇文君譯)。臺北:行人出版。
唐納德·亞瑟·諾曼(1994)。設計心理學(卓耀宗譯)。臺北:遠流出版。
馬克斯.布特(2011)。戰爭改變歷史:1500年以來的軍事技術、戰爭及歷史進程。中國: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陳一平(2003)。視覺心理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書局。
傑森・藍戈、喬許・瑞奇、羅斯・克魯格斯(2013)。視覺資訊的力量讓數字故事「更好看」:抓住眼球經濟的「資訊圖」格式全書(簡美娟譯)。臺北:大寫出版。
提姆.布朗(2021)。資訊視覺化改造世界:十周年增訂新版(吳莉君、陳依亭譯)。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愛德華·路易斯·伯內斯(2020)。宣傳學(楊理然譯)。臺北:麥田文化。
楊裕富(1998)。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潘淑滿(2003)。質化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顏志晃(2022)。資訊視覺化。臺北: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櫻田潤(2014)。《不懂設計,也能作出令人驚豔的資訊圖表》,台北:聯經出版。
王俊博(2022)。擴增實境應用於電影海報資訊圖表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王信為(2012)。設計管理應用於軍事文宣設計單位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知萱(2023)。俄烏戰爭中烏克蘭危機傳播與國家宣傳策略:數據科學觀點。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昆家(2003)。產品感性意象的品質模型初探-以手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
李佩玲(2023)。弗拉迪米爾.澤倫斯基作為Instagram網紅:在俄烏戰爭期間,他如何運用社群媒體作為宣傳烏克蘭的工具。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剛(2010)。中國大陸宣傳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
沈侑德(2023)。中國對外宣傳政策與手段:以習近平執政為例。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中國大陸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果顯(2009)。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宸嫻(2011)。從五感觀點探討消費者對下午茶空間之美感反應與滿意度關係。中原大學室内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張新堂(2005)。高級中學知識管理、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伊君(2012)。應用 KANO 二維品質模式與品質機能展開於製鞋業品牌形象塑造之研究。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俊翔(2020)。中國共產黨的宣傳策略與宣傳效果:基於共青團中央知乎內容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育新(2007)。女性辦公空間中產品的娛樂特質。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瑋(2022)。臺灣總督府的戰時體制宣傳:以《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温家葆(2020)。中共對臺政治宣傳與國軍因應(2012年迄今)。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辜詠晟(2013)。探討個人特質、雙因子理論對留營意願之影響—以國軍職業軍人為調查對象。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
楊芳綾(2023)。百貨公司採用宣傳媒體對顧客購買意圖影響:紙本DM與數位媒體之比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葉琍妶(2013)。毛澤東時期軍隊宣傳畫之研究─圖像學及藝術社會學的觀點之分析。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偉民(2022)。臺灣資訊視覺圖表化設計表現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研究論文。
練仲詠(2022)。形象廣告設計與效益之研究—以國軍人才招募宣傳為例。崇右影藝科技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臻(2020)。開運文創商品設計決策模式建構之研究。東方設計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欣容(2018)。日本大東亞戰爭期間戰爭宣傳與其對戰後政治影響之研究―以戰爭畫為分析焦點。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博士論文。
鄭旭貿(2015)。資訊圖表應用於臺灣竹產業介紹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鄭暐勳(2022)。網路時代中共宣傳系統的組織變革與運作:2012~2022年。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振遠(2016)。臺灣茶館空間魅力因子探討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方鵬程(2004)。我國軍隊形象塑建之研究。復興崗學報,82期,頁145-168。
孟繁宇(2006)。論析輿論戰與戰爭之關係。復興崗學報,86期,頁97-114。
段復初(2003)。中華民國民主化下的文武關係:軍隊國家化的進程。復興崗學報,104期,頁1-24。
郭炳宏、呂貞儀 (2013) 。皮革魅力之研究。工業設計,41期,頁7-13。
郭盛哲(2015)。從舊戰爭到新戰爭:十四至十五世紀歐洲軍事競爭的轉型。復興崗學報,106期,頁1-20。
陳文政(2011)。後現代戰爭理論及其批判。論辯與融合:解析國關理論與戰略研究,頁223-247。
陳俊智,謝函潔(2013)。應用 Refined KANO Model 探討客家文化商品設計魅力因子。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第三卷,第三期,第 109-118頁。
陳俊智、李依潔 (2008)。應用 KANO 品質模式探討文化產品設計之魅力因子。設計學報,第十三卷,第四期,頁25-41。
陳俊智、黃筱蓉、朱姿羽(2006)。高跟鞋魅力意象特質探討-以女大生為例。
陳俊智、蘇玟綺(2012)。應用 KANO 品質模式探討藺草材質之創新設計。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第二卷,第四期,頁 383-402。
彭錦珍(2006)。現代化發展趨勢下的資訊社會與資訊戰。復興崗學報,86期,頁31-56。
湯玲郎、莊泰旭(2004)。KANO二維模式再開發汽車配備品質功能之研究。管理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三期,頁311-330。
賀力行、魏慶超(2008)。國軍現行政治教育對官兵「軍隊國家化」觀念建立之淺探。復興崗學報,92期,頁103-130。
張世瑛(2015)。派系與宣傳─中國國民黨內的漫畫戰1928-193。國史館館刊,第44期,頁47-90。
黃淑凌、蕭淑藝(2014)。精油商店服務品質屬性之研究:整合SERVQUAL與KANO模式,商管科技季刊,第十五卷,第四期,頁441-460。
黃淑琴、陳貞吟(2011)。從價值與魅力品質理論探討女性的婚紗夢。管理與系統,第十八卷,第四期,頁581-605。
董慧明(2007)。中共軍事媒體外宣傳播策略之研究。復興崗學報,113期,頁1-26。
顏惠芸、林伯賢、林榮泰(2014)。文創商品之感質特性探討。感性學報,第二卷,第一期春季號,頁24-61。
Cameron W. B. and T. C. McCormick.(1954). "Concepts of Security and Insecur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59, No. 6.
Jacques Ellul.(1962). Propaganda: The Formation of Men's Attitudes.
Jon M. Lee.(2002). Psywar on Cuba: The Declassified History of U.S. Anti-Castro Propaganda. Consortium Book Sales & Dist.
KANO, N.(1984).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1984 (April), 39-48.
Matzler K. & Hinterhuber H. H.(1998). How to mak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more successful by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of customers at is faction into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Technovation, 18(1), 25-38.
Sandra Silberstein.(2004). War of Words: Language, Politics and 9/11 .Routledge.
Vaughn, Sharon & Schumm, J. S. & Sinagub, J.(1996). 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Vail, John.(1999)."Insecure Times: Conceptualising insecurity and security." in J. Vail, J. Wheelock and M. Hill(eds). Insecure Times: Living with Insecurit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現代戰爭 Modern Warfare(2011)。取自https://academic-accelerator.com/encyclopedia/zh/modern-warfare
BRANCH(2014)。取自http://www.branchcollective.org/?ps_articles=jonathan-sachs-17861801-william-playfair-statistical-graphics-and-the-meaning-of-an-event。
From hieroglyphics to Isotype(2014)。取自Isotype revisited http://isotyperevisited.org/2012/08/introduction.html。
大韓民國國防部(2015)。取自大韓民國國防部官網 http://www.mnd.go.kr/mbshome/mbs/mnd。
宣傳學:Propaganda一詞如何由中性的「宣傳」變成骯髒的字眼(2020)。取自香港01(麥田出版)https://www.hk01.com/article/52058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胡煒權(2019)。打破日本戰國的政治宣傳戰。取自StoryStudio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he-battle-of-miki-i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