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書籍
1.王澤鑑,英美法導論,出版一刷,元照,2010年。
2.王澤鑑,侵權行為法,增補版,自版,2021年。
3.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新訂二版,輔仁大學法學叢書,2014 年。
4.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冊,五版,元照,2006年。
5.姚志明,侵權行為法,3版,元照,2014年。
6.黃丁全,醫事法,元照,2000年,頁119。
7.曾淑瑜,醫療過失與因果關係,二版,翰蘆,2007年。
8.陳聰富,醫療責任的形成與展開,修訂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9.蔡墩銘,刑事法要論,翰蘆、再版,2005年。
10.蔡甫昌,臨床倫理病案討論,橘井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11.潘維大、姚思遠、何婉君、王震宇、范秀羽,英美侵權行為法基本原則與案例,新學林,2021年。
(二)、期刊
1.甘添貴,治療行為與傷害,月旦法學教室,第15期,2004年1月,頁18-19 頁。
2.甘添貴,醫療糾紛與法律適用⎯⎯論專斷醫療行為的刑事責任,月旦法學雜誌,157期,2008年6月,頁31-44。
3.王千維,侵權行為:第一講—責任成立的因果關係,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2004年,頁39-51。
4.王皇玉,論醫師的說明義務與親自診察義務,月旦法學雜誌,137期,2006年10月,頁265-280。
5.王皇玉,論醫療行為與業務上正當行為,台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2期,2007年6月,頁41-91。
6.王皇玉,醫師的說明義務與說明義務之免除,萬國法律,第186期,2012年12月,頁26-34。
7.王富仙,混沌之醫療說明義務,環球法學論壇,10期,2011年12月,頁74-117。
8.王富仙,違反告知義務之侵權責任(上),司法周刊,第1933期,2018年12月,頁2-3。
9.王富仙,違反告知義務之侵權責任(下),司法周刊,第1934期,2019年1月,頁2-3。
10.石慧瑩、吳瓊君,從赫爾辛基宣言審查ddI人體試驗,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9期,2001年7月,頁46-55。
11.邱琦,醫師沒有告訴我的話⎯⎯論告知義務與不完全給付,月旦法學雜誌,164期,2009年1月,頁37-50 。
12.吳俊穎,醫師告知義務急速擴張的時代—法界的期待與醫界的臨床實務之間的鴻溝,法學新論,第14期,2009年9月,頁87-111。
13.吳志正,誰來說明?對誰說明?誰來同意?⎯⎯兼評醫療相關法規,月旦法學雜誌,第162期,2008年11月,頁63-85。
14.吳志正,違反醫療告知義務之法益侵害類型與民事責任——從實務裁判之猶疑談起,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10期,2019年6月,頁93-170。
15.吳淑莉,論醫療法上違反告知義務之侵權責任,法令月刊,67卷2期,2016年2月,頁35-52。
16.林瑞珠,醫療手術實施之說明義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6期,2005年11月,頁152-160。
17.林萍章,知情同意法則之「見山不是山」-法院近來裁判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62期,2008年11月,頁17-40。
18.周賢章,醫療刑事案件法律適用之事實認定──以「醫療行為的特性」為中心(上),月旦醫事法報告,第30期,2019年4月,頁138-153。
19.侯英泠,論消保法上醫師之安全說明義務-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七年上字第一五一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7期,2002年8月,頁63-77。
20.侯英泠,從德國法論醫師之契約上說明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9月,頁9-23。
21.侯英泠,醫療機構、外科醫師與麻醉科醫師之說明義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7期,2008年6月,頁291-297。
22.孫效智,病人自主權利法評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第13卷第1期,2017年1月,頁4-7。
23.莊錦秀,病人自主權利法之芻議,治未指錄:健康政策與法律論叢,第6期,2018年1月,頁19-40。
24.陳子平,醫療上「充分說明與同意(Informed Consent)」之法理,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2卷第1期,1999年10月,頁47-84。
25.陳子平,醫療上「充分說明與同意」之法理在刑法上的效應(下),月旦法學雜誌第179期,2010年4月,頁227-245。
26.陳聰富,侵權行為法上之因果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9:2期,2000年1月,頁175-307。
27.陳聰富,醫療行為與犯罪行為(上)--告知後同意的刑法上效果,月旦法學教室,69期,2008年6月,頁61-74。
28.陳聰富,醫療法:第六講:告知後同意與醫師說明義務(上),月旦法學教室,第80期,2009年6月,頁75-91。
29.陳聰富,醫療法:第六講:告知後同意與醫師說明義務(下),月旦法學教室第82期,2009年8月,頁66-80。
30.楊秀儀,誰來同意?誰來決定?從「告知後同意法則」談病人自主權的理論與實際:美國經驗之考察,台灣法學會學報20期,1999年11月,頁367-406。
31.楊秀儀,論醫療傷害賠償責任適用消費者保護法之爭議,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集,2000年10月。
32.楊秀儀,病人,家屬,社會:論基因年代病患自主權可能之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31 卷 第 5 期,2002年9月,頁1-31 。
33.楊秀儀,美國「告知後同意」法則之考察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2005年6月,頁138-152。
34.楊秀儀,論病人自主權─我國法上「告知後同意」之請求權基礎探討,台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2期,2007年3月,頁229-268。
35.楊崇森,美國侵權行為法之理論與運用,軍法專刊,第59卷第6期,2013年12月,頁1-51。
36.楊秀儀,再論病人之拒絕治療權:病人自主權利法施行之後,臺大法學論叢,第50卷第3期,2021年9月,頁789-865。
37.廖建瑜,論醫師說明義務之建構與發展-兼評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第2676號判決,成大法學,第10期,2005年12月,頁231-293。
38.廖建瑜,病人自主權立法通過之新變局:評析病人自主權利法對現行制度之影響(上),月旦醫事法報告,第3期,2017年1月,頁143-158。
39.廖建瑜,病人自主權利法對於告知後同意理論之影響,月旦醫事法報告,27期,2019年1月,頁36-56。
40.蔡甫昌,生命倫理四原則方法,醫學教育,第4卷第2期,2000年,頁140-154。
41.蔡甫昌,病情告知之倫理,健康世界,第203期,2002年11月,頁103-107。
42.謝金安、王湘齡,從紐綸堡守則審查ddI測試的醫學倫理問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9期,2001年7月,頁39-45。
43.戴逸承、蔡甫昌,病患拒絕醫療,當代醫學,第370期,2004年8月,頁666-671。
44.魏伶娟,自體脂肪隆乳手術案:從模糊走向清晰的告知後同意之告知說明義務,月旦醫事法報告,第22期,2018年8月,頁55-79。
45.顏似綾、蔡甫昌,臨床倫理病案討論(22)-病患拒絕輸血,當代醫學,383期,2005年9月,頁735-740。
(三)、學位論文
1.王志傑,病患自主權理論基礎之研究-兼論病患自主權對我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之啟示,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2.王皇玉,醫療行為於刑法上之評價-以病人知自我決定權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3.許純琪,醫病關係中的告知後同意,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4.黃瀞儀,論醫療說明義務-以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區別實益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5.楊慧鈴,醫師說明義務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6.廖建瑜,論醫師之說明義務,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劉彥暉,醫療上告知後同意法則在我國實務的發展,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8.羅元秀,「告知後同意」與「專斷醫療行為」於刑法適用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14年。(四)、研究報告
1.侯英泠,論醫院院內感染之民事賠償責任(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其中進度報告,2005年10月。
(五)、行政函釋
1.前衛生署83年衛署醫字第83062227號函釋。
2.前衛生署91年衛署食字第091002479號函釋。
3.前衛生署91年衛署醫字第0190047110號函釋。
(六)、法院裁判
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11 年醫字第 21 號民事判決。
2.臺灣高等法院87年台上字第151號民事判決。
3.臺灣高等法院95年醫上字17號民事判決。
4.臺灣高等法院100年醫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
5.臺灣高等法院101年醫上字第26號民事判決。
6.臺灣高等法院102年醫上字第39號民事判決。
7.臺灣高等法院105年醫上字第22號民事判決。
8.臺灣高等法院109年醫上易字第2號民事判決。
9.臺灣高等法院109年醫上更一字第3號民事判決。
10.臺灣高等法院109年醫上易字第11號民事判決。
1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5年醫上字第3號民事判決。
12.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9年醫上字第15號民事判決。
13.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2年醫上易字第7號民事判決
14.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6年醫上字第3號民事判決。
15.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7年醫上字第6號民事判決。
16.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8年醫上易字第2號民事判決。
17.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2年醫上字第7號民事判決。
18.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4年醫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
19.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9年醫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
20.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6年醫上更㈡字第1號民事判決。
21.最高法院29年滬上字第106號判例。
22.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第158號民事判決。
23.最高法院82年台上字第2161號民事判決。
24.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第2676號民事判決。
25.最高法院105年台上字第89號民事判決。
26.最高法院105年台上字第146號民事判決。
27.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505號民事判決。
28.最高法院107年台上字第78號民事判決。
29.最高法院108年台上字第 2199 號民事判決。
30.最高法院108年台上字第2607號民事判決。
31.最高法院109年台上字第2278號民事判決。
32.最高法院109年台上字第2605號民事判決。
33.最高法院110年台上字第432號民事判決。年
34.最高法院104年台上字第3178號刑事判決。
35.最高法院106台上字第176刑事判決。
二、英文文獻(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一)、書籍
1.Dan B. Dobbs, THE LAW OF TORTS 657 (2000).
2.Fowler V. Harper & Fleming James & Oscar S. Gray, THE LAW OF TORTS (2nd ed. 1986).
3.W. Page Keeton & Dan B. Dobbs & Robert E. Keeton & David G. Owen, PROSSER AND KEETON ON TORTS 282 (5th ed. 1984).
(二)、期刊
1.Audrey Warren, Doctor Training On Unconscious Faces Scrutiny Wall St J, B1(East Ed. 2003).
2.Bryan J. Warren, Pennsylvania Medical Informed Consent Law: A Call to Protect Patient Autonomy Rights by Abandoning the Battery Approach, 38 DUQ. L. REV.917 (2000).
3.Ben Sones, A Tale of Two Countries: Parallel Visions for Informed Cons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39 Vanderbilt Law Review 253 , (2006) .
4.Douglas S.T. Green & C. Ronald MacKenzie, Nuances of Informed Consent: The Paradigm of Regional Anesthesia, 3(1) HSSJ 115 (2007).
5.Evelyn M. Tenenbaum, Revitalizing Informed Consent and Protecting Patient Autonomy: An Appeal to Abandon Objective Causation, 64 Okla. L. Rev. 697 (2012).
6.Jon Harkness & Susan E. Lederer & Daniel Wikler, Laying ethical foundations for clinical research, 79 (4)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365 (2001).
7.Joan H. Krause, Reconceptualizing Informed Consent in an Era of Health Care Cost Containment, 85 Iowa Law Rev. 261 (1999).
8.Lars Noah, Informed consent and the elusive dichotomy between standard and experimental therapy, 28(4) Am J Law Med 361 (2002).
9.Marcus L. Plante, Some Legal Problems in Medical Treatment and Research, An Analysis of "Informed Consent", 36 Fordham L. Rev. 639 (1968).
10.Patrick J. Kelley, Proximate Cause in Negligence Law: History, Theory, and the Present Darkness, 69 WASH. U. L.Q. 49 (1991).
11.Richard A. Heinemann, Pushing the Limits of Informed Consent: Johnson v. Kokemoor and Physician-Specific Disclosure, 1997 Wis. L. REv. 1079 (1997).
12.Robert Gatter, Informed Consent Law and the Forgotten Duty of Physician Inquiry, 31 LOY. U. CHI. L.J. 557 (2000).
13.R. Jason Richards, How We Got Where We Are: A Look at Informed Consent in Colorado--Past, Present, and Future, 26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Law Review 69 (2005).
14.Shultz, Marjorie Maguire, From Informed Consent to Patient Choice:A New Protected Interest, 95 YALE L.J. 219 (1985).
(三)、法院裁判
1.Ashe v. Radiation Oncology Associates, 9 S.W.3d 119 (Tenn. 1999).
2.Butler v. Berkeley, 213 S.E.2d 571 (N.C. Ct. App. 1975).
3.Bloskas v. Murray, 646 P.2d 907 (Colo. 1982).
4.Canterbury v. Spence, 464 F.2d 772 (D.C. Cir. 1972).
5.Cobbs v. Grant, 502 P.2d 1 (Cal. 1972).
6.Cardwell v. Bechtol, 724 S.W.2d 739 (Tenn. 1987).
7.Culbertson v. Mernitz, 602 N.E.2d 98 (Ind. 1992).
8.Castleberry v. DeBrot, 424 P.3d 495 (Kan. 2018).
9.Funke v. Fieldman, 512 P.2d 539 (Kan. 1973) .
10.Festa v. Greenberg, 511 A.2d 1371 (Pa. Super. Ct. 1986).
11.Figueroa-Burgos v. Bieniewicz, 135 A.D.3d 810 (N.Y. App. Div. 2016).
12.Karen L. Gemme v. Morton H. Glodberg, 626A. 2d 318 (Conn. App. 1993).
13.Kilpatrick v. Bryant, 868 S.W.2d 594 (Tenn. 1993).
14.Kourkounakis v. Russo, 2005 WL 1036201 (S.D.N.Y. 2005).
15.Kechi Tp. v. Freightliner, LLC, 592 Fed.Appx. 657 (10th Cir. 2014).
16.Kelapire v. Kale, 189 A.D.3d 1197 (N.Y. App. Div. 2020).
17.Kidd v. Dickerson, 2020 WL 5912808 (Tenn. Ct. App. 2020)
18.Natanson v. Kline, 350 P.2d1093 (Kan.1960).
19.Natanson v. Kline, 354 P.2d 670 (Kan. 1960).
20.Marshall v. Nugent, 222 F.2d 604 (1st Cir. 1955).
21.Martha Logan v. Greenwich Hospital Association, 465A. 2d 294 (Conn. 1983).
22.Ogle v. Shell Oil Co., 913 F.Supp. 490 (E.D. Tex. 1995).
23.Poreba-Gier v. Suddaby, 203 A.D.3d 1694 (N.Y. App. Div. 2022).
24.Pergolizzi v. Bowman, 882 S.E.2d 1 (Va. Ct. App 2022).
25.Revord v. Russell, 401 N.E.2d 763 (Ind. Ct. App. 1980).
26.Rojas v. Barker, 195 P.3d 785 (Kan. Ct. App. 2008).
27.Schloendorff v. Society of New York Hospital, 105 N.E. 92 (N.Y. Ct. App. 1914).
28.Salgo v. Leland Stanford Jr. University Bd. of Trustee, 317 P.2d 170 (Cal. App. 1 Dist. 1957)
29.Scott v. Bradford, 606 P.2d 554 (Okla. 1979).
30.Saucedo v. Phillips, 670 F.2d 634 (5th Cir.1982).
31.Shadrick v. Coker, 963 S.W.2d 726 (Tenn. 1998).
32.Shuler v. McGrew, 2012 WL 3260685 (W.D. Tenn. 2012).
33.Spano v. Bertocci, 299 A.D.2d 335 (N.Y. App. Div. 2002).
34.Shuler v. Garret, 743 F.3d 170 (Tenn. Ct. App. 2014).
35.Trabal v. Queens Surgi-Center , 8 A.D.3d 555 (N.Y. App. Div. 2004).
36.Woolley v. Henderson, 418 A.2d 1123 (Me. 1980).
37.Wecker v. Amend, 918 P.2d 658 (Kan. Ct. App. 1996).
38.White v. Beeks, 2013 WL 6451764 (Tenn. Ct. App. 2013).
39.West v. United States, 2020 WL 6901608 (M.D. Tenn. 2020).
40.Yount v. Deibert, 147 P.3d 1065 (Kan. 2006).
(四)、法律資料:
1.Ga. Code Ann., § 31-9-6.1 (West 2024).
2.N.H. Rev. Stat. § 507-E:2. (West 2024).
3.N.Y. Penal Law § 120.00-120.10 (McKinney 2024).
4.N.Y. Pub. Health Law § 2805-d (McKinney 2004).
5.Neb. Rev. Stat. Ann. § 44-2820 (West 2024).
6.Utah Code Ann. § 78B-3-406 (West 2024).
7.Wash. Rev. Code Ann. § 7.70.050 (West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