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郭國泰(2019)。創新管理知識經濟與全球化時代的策略思維。台北市:雙葉書廊。
黃欽勇 (2022)。矽島的危與機:半導體與地緣政治。台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晶片戰爭 (2023)。晶片戰爭:矽時代的新賽局,解析地緣政治下全球最關鍵科技的創新、商業模式與台灣的未來。天下雜誌。
大前研一 (1982)。策略家的智慧,台北。
劉佩真 (2020)。強化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競爭力。產業雜誌 606期。
劉佩真 (2023)。我國半導體業發展之面面觀。台經院產經資料庫。
劉佩真 (2023)。論我國半導體產業生產聚落的分布與演變態勢。台經院產經資料庫。
吳思華 (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三版。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公司。
江佳芳(2003)。以需求理論為基礎所建立之顧客價值衡量及需求轉換之行為分析。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
曾紹鈞 (2015)。半導體驗證分析產業之競爭策略分析-以個案公司為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科學研究所,新竹市。
廖妍惠 (2019)。半導體驗證分析廠商策略之研究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科學研究所,新竹市。
林愛雪 (2022)。台灣半導體業對於地緣政治之因應策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科學研究所,新竹市。
林志維 (2002)。競爭策略、技術環境、技術創新與創新績效之關係研究-以電子高科技業與化工業為研究對象。國立成功大學,業管理研究所。
梅凱捷 (2023)。從峰值體驗探討輕奢露營的價值主張。世新大學觀光學系。
宋旻晏 (2011)。以資源基礎理論分析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之企業。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碩士班。江淑美、吳伊勻、翁士勛、劉育雯(2000)教育研究法專題研究報告—個案研究
取自https://mail.tku.edu.tw/panhlw/casestudy.pdf
宜特科技 取自https://www.istgroup.com/tw/
閎康科技 取自https://www.matek.com/zh-TW/home
Eurofins EAG Laboratories 取自https://www.eag.com
李晉 (2021年10月18日)。從供應鏈分析全球半體產業新趨勢成形。國際電子商情(ESMC)
鄭凱安 (2022年3月19日)。區域半導體供應鏈發展與晶圓製造產能全球布局。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洪春暉 (2022年10月13日)。迎戰全球半導體產業變動格局。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吳碧娥 (2023)。全球晶圓代工趨勢:台灣半導體關鍵地位成為供應鏈關注重點
北美智權報。
鄭喬仁 (2022年11月)。美、歐推動「晶片法案」對全球半導體產業之政策意涵。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5卷第11期。
羅慶生 (2023)。美中經濟競爭-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可能推演。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9卷第1期。
數位編輯 (2022年5月9日)。美國為何找台積設廠?工商時報 取自https://www.ctee.com.tw/news/20220509700217-430502
芮嘉瑋 (2024年2月7日)。地緣政治下保障戰略資源的國家礦產安全戰略。取自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20509700217-430502
劉佩真 (2023)。身處地緣政治核心 台半導體業能持盈保泰?取自
https://www.tier.org.tw/comment/pec1010.aspx?GUID=ad11ae94-cd70-400b-8653-a1111e9a227a
劉佩真 (2023)。美中雖對話半導體供應鏈仍存不確定性。取自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0901700049-439901
簡永昌 (2020年12月1日)。 一顆IC、3兆產值!解析台灣半導體大軍創下的全球奇蹟。取自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0280/taiwan's-semiconductor-industry?
劉佩真 (2023)。全球變局下台灣半導體業之發展態勢。自由時報。取自https://www.tier.org.tw/comment/pec1010.aspx?GUID=049d8157-57b3-4f32-a47a- 4c9861a9dd1f
陳玉鳳 (2021年2月)。 貿易戰及疫情影響「長鏈」變「短鏈」。貿易雜誌。取自
https://www.ieatpe.org.tw/magazine/ebook356/storypage08.html
陳怡樺 (2023.12.13)。日本半導體設備市場現況及布局。取自
https://www.moea.gov.tw/MNS/doit/industrytech/IndustryTech.aspx?menu_id=13545&it_id=513
二、英文文獻
Aaker, D. A. (1998). Strategy Market Management,5th ed.,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Ansoff, H. I.(1965). Corporate Strategy. McGraw-Hill. New York.
Ansoff, H. I.(1988). 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3rd ed., New York.
Barney, J. (1991).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
Carlson, C. R. and Wilmot (2006). W. W. Innovation: The five disciplines for creating
what customers want.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Grant, R. M. (1991).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3), 114-135
Kotler Phili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Leonard-Barton, D. (1992).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 111-125.
Penrose, E. T. (1959).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New York: John Wiley.
Porter, Michael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 The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Prahalad, C. K. & Hamel, G.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 79-91.
Wer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 171-180.
Woodruff , Robert B(1997). Customer Value: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ume 25,No. 2, pp. cv13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