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09: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承恩
研究生(外文):LEE,CHENG-EN
論文名稱:《大公報》和《益世報》社論下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
論文名稱(外文):The Chahar Anti-Japanese Allied Forces under the Editorials of “Ta Kung Pao” and “Yi Shi Bao”
指導教授:倪仲俊倪仲俊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NI,CHUNG-CHUN
口試委員:李汾陽吳偉立
口試委員(外文):LEE, FAN-YANGWU,WEI-LI
口試日期:2024-06-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大公報》《益事報》馮玉祥察哈爾省察哈爾抗日同盟軍
外文關鍵詞:Ta Kung PaoYishi BaoFeng YuxiangChahar ProvinceChahar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進入1930年代後,中國雖然表面上完成統一,但是對外對內依然危機重重,隨著918事變、128事變、熱河、長城戰役的爆發,國民政府消極的對外策略以及戰事的失利,使得各家輿論對於國民政府的處理方式非常不滿。國民政府在北方的威信也不斷下降,這也使得潛伏在華北的地方實力派,看到了再次挑戰國民政府的機會。馮玉祥便是其中之一。馮玉祥在中原大戰失利後,不得不暫居山西臨汾,但是其一直在觀察政治上的變化,企圖東山再起,隨著918事變的發生,馮玉祥嗅到國民政府即將發生大變,於年底,趁蔣中正下野後,發表南下參加國民黨一中全會的通電,馮玉祥這次南行,華北兩大報《大公報》、《益事報》都給予極高的評價。
  128事變後,中國抗日的情緒雖然一度有熄火的跡象,這段時間馮玉祥也暫時離開輿論中心,但隨熱河戰役和長城戰役的爆發,馮玉祥再次找到機會,在塘沽停戰協議簽訂前,舉起抗日的大旗,發起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國民政府自然不能容忍,這種割據的行為,於是除了給予軍事上壓力外,還用各種手段離間抗日同盟軍內部。馮玉祥亦體認到,自己已不是國民政府的對手,便宣布解散同盟軍。最終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僅存活了不到三個月。
  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存在的這兩個月裡,卻給華北輿論投下一個震撼彈,其中《大公報》、《益事報》的社論便對此事,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看法,《大公報》反對馮玉祥的割據行為,希望馮玉祥回到南京和國民政府合作,《益事報》則認為,馮玉祥的割據行為,是為了抵禦外侮,必須給予諒解。這兩種不同的論點,則建立在兩個報紙的不同發展經歷上,也是當時華北知識分子面對危局時,所體現出的不同思想和意識形態。
After entering the 1930s, although China appeared to have achieved unity on the surface, it still faced numer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rises.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Mukden Incident, the January 28 Incident, and the Rehe and Great Wall campaigns,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passive foreign policy and military failures led to widespread dissatisfaction among various public opinions. The government’s prestige in the north continued to decline, presenting local power factions in North China with an opportunity to challenge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once more. Feng Yuxiang was one such figure. After his defeat in the Central Plains War, he temporarily resided in Linfen, Shanxi, while closely observing political changes, hoping for a comeback. Following the Mukden Incident, Feng sensed a major upheaval withi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nd, at the end of the year, announced his intention to head south and participate in the first plenary session of the Kuomintang after Chiang Kai-shek stepped down. Feng’s journey south received high praise from two major northern newspapers, Ta Kung Pao and Yishi Bao.
After the January 28 Incident, although anti-Japanese sentiment in China seemed to wane temporarily, Feng Yuxiang retreated from the public eye. However,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Rehe Campaign and the Great Wall Campaign, Feng seized another opportunity. Before the Tanggu Truce was signed, he took the chance to seize Chahar Province and raised the anti-Japanese banner, forming the Chahar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naturally intolerant of such separatist actions, applied military pressure and used various means to sow discord within the Allied Army. Realizing he was no longer a match for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Feng announce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Allied Army, which ultimately survived for less than three months.
During its two-month existence, the Chahar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created a sensation in northern Chinese public opinion. Editorials in Ta Kung Pao and Yishi Bao expressed differing views on the matter. Ta Kung Pao opposed Feng Yuxiang’s separatist actions, hoping he would return to Nanjing and cooperate with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Yishi Bao, on the other hand, believed Feng’s separatist actions were a defense against external aggression and should be understood. These differing viewpoints were based on the distinct development histories of the two newspapers and reflected the divergent thoughts and ideologies of north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when faced with the crisis.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文獻探討 3
第三節、研究方法 4
第二章、918事變之後馮玉祥的行動 6
第一節、馮玉祥早年經歷 6
第二節、馮玉祥和國民軍系的崛起 8
第三節、馮玉祥從山西到南京 12
第四節、馮玉祥的再次隱居 14
第五節、馮玉祥前往察哈爾和馮玉祥在張垣的生活 16
第三章、國民政府在華北的失利以及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成立和解散 22
第一節、國民政府在山海關和熱河的失利 22
第二節、長城抗戰的過程與塘沽停戰協議的簽訂 27
第三節、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成立過程 33
第四節、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發展 37
第四章 918事變後至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成立前馮玉祥在《益世報》、《大公報》之形象 44
第一節、《大公報》和《益世報》的早期發 44
第二節、918事件前後《益世報》對馮玉祥形象的觀感與塑造 48
第三節、1933年初至察哈爾同抗日盟軍成立前《益世報》對馮玉祥形象的觀感與塑造 50
第四節、918事件前後《大公報》對馮玉祥形象的觀感與塑造 52
第五節、1933年初至察哈爾同抗日盟軍成立前《大公報》對馮玉祥形象的觀感與塑造 55
第五章、《益世報》和《大公報》社論中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 57
第一節、《益世報》社論中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 57
第二節、《大公報》社論中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 65
第三節、小結 71
第六章、結論 73
參考文獻 78


一、史源
(一)、報紙、雜誌
《大公報(天津版)》
《益世報(天津版)》
《獨立評論》
《中央日報》
《廣州國民日報》
(二)、已勘史料
王昆侖編,《馮玉祥與抗日同盟軍》,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 5 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八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四十二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七十五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學會編,《民國文獻資料叢集 抗日戰爭史料叢編 第一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學會編,《民國文獻資料叢集 抗日戰爭史料叢編 第三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12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馮玉祥日記》第一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馮玉祥日記》第二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馮玉祥日記》第三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馮玉祥日記》第四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輯 14,北京:中華書局,1961 年 4月。
李雲漢編,《抗戰前華北政局史料》,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
沈雲龍編,《察哈爾通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3月。
陳新林、呂芳上編,《日軍侵犯上海與進攻華北》,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年12月。
楊奎松編,《抗日戰爭暫時報告初編.華北危機之三》,〈察哈爾抗戰實錄〉,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2015年10月
馮玉祥選集編輯委員會,《馮玉祥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馮玉祥,《馮玉祥回憶錄》,上海:文化出版社,1949年
馮玉祥,《馮玉祥自述》,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3月。
楊保森,《西北軍人物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2015年1月
陳新林、呂芳上編,《日軍侵犯上海與進攻華北》,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年12月
孫湘德,宋景憲主編,《宋故上將軍遺集(上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1985年7月。
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9年3月1日。

二、專書

小林龍夫等編,《現代史資料》11「續.滿洲事變」,東京:みすず書房,1980 年 12 月,5版。
王之琛、劉自立編,《1949年以前的〈大公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2月。
王潤澤,《張季鸞與〈大公報〉》,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
方漢奇等著,《〈大公報〉百年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余子道,《長城風雲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年5月。
貝思飛(Phil Billingsley),《民國時期的土匪》,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
吳廷俊,《新記〈大公報〉史稿》,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
吳英威,《吳佩孚將軍生平傳》,上海:知識書店出版,1936年。
徐鑄成,《報海舊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姜克實,《長城抗戰:日中檔案比較研究》,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1年10月29日。
馬藝主編,《天津新聞傳播史綱要》,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11月。
陳世松主編,《宋哲元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7年12月。
陳進金,《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新北:國史館出版,2002年12月。
劉敬忠,《馮玉祥國民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
劉敬忠、田伯伏,《國民軍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
簡又文,《馮玉祥傳》(上冊),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2年6月30日。
簡又文,《馮玉祥傳》(下冊),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2年6月30日。
閻團結、梁星亮,《馮玉祥幕僚與幕府》,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1年2月。

三、期刊

王向英、張常勇,〈馮玉祥與察哈爾抗日〉,《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5卷,第2期,2004年3月。
王英維、趙國材、章國軍,〈察哈爾抗戰的醞釀馮玉祥離開泰山移居張家口原因考述〉,《集寧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3期,2013年5月
王英雄,〈察哈爾抗戰對馮玉祥的影響〉,《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5卷,第四期,2014年12月。
王英維,〈察哈爾抗戰期間馮玉祥與方振武的關係論述〉,《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5期,2015年10月
李君山,〈論一九三三年之「察馮事件」-以「軍閥政治」觀點之考察〉,《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六十期,2004年5月,
李雲漢,〈馮玉祥察省抗日事件始末-二二年五月至八月〉,《近代史研究集刊》第2期,1971年6月。
陳衛華,〈馮玉祥組建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原因〉,《無錫輕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卷,第三期,2001年9月
蘇聖雄,〈論蔣中正對膠東之戰的處置(1932)〉,《國史館刊》第二十八期,2011年6月。
謝國興,〈察馮事件前後的輿論〉,《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4期,1982年5月。

四、學位論文
李力,《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的興起》,石家莊市:河北師範大學,2011年4月1日。
陳玉環,《察哈爾省軍民抗日軍事活動研究》呼何浩特市:內蒙古大學,2018年6月2日。
曾芬,《蔣介石與察哈爾抗戰》,杭州市:浙江大學,2010年5月。
魏婷,《察哈爾事變前後馮玉祥與國民黨各派系關係研究》,蘇州市:江蘇師範大學,2019年6月。

五、線上資料庫
中國近代中文報紙全文數據庫。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陸軍一般史料》。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