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03: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范志賢
研究生(外文):FANG,CHIH-SHIAN
論文名稱:用有伴式愛情追隨孩子如彩虹般的笑容
論文名稱(外文):Follow your child’s rainbow-like smile with companionate love
指導教授:王順民王順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SHUN-MIN
口試委員:陳麗芬張誼方
口試委員(外文):CHEN, LI-FENZHANG, YI-FANG
口試日期:2024-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單親家長共親職合作父母
外文關鍵詞:cooperative parentco-paren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現代雙薪家庭已成為社會中普遍現象,共親職育兒模式已經成為家庭父母中重要的方式。本研究以愛情三角理論為基礎,探討單親家庭在面對親職責任時如何取捨,以兒童最佳利益為考量。研究目的包括:探討愛情三角理論的實用性、離婚前後的共親職經驗、單親家長的親職責任與因應方式。研究發現,愛情三角理論中的親密、激情、承諾三要素對共親職的合作具有重要影響,離婚後的父母需要在親職上保持高度合作,以確保子女的健康發展和福祉。研究亦指出,父母之間的有效溝通和支持對維持穩定的合作父母模式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文獻探討和研究,本研究強調了在單親家庭中維持良好親職合作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關鍵詞:單親家長、共親職、合作父母
Modern dual-income families have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society, and the co-parenting mode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parents to raise their children. Based on 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single-parent families prioritize parental responsibilities, considering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ren,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include: exploring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the experience of co-parenting before and after divorce, and the parental responsibili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single parent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hree elements of intimacy, passion, and commitment in 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ooperation of co-parenting. After divorce, parents need to maintain a high level of cooperation in parenting to ensure their children's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The study also points out tha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support between parents are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a stable cooperative parenting model.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good parental cooperation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for children's growth.



Keywords: single parent, co-parenting, cooperative paren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题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愛情三角理論7
第二節 共親職26
第三節 合作父母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47
第三節 研究嚴謹度48
第四節 研究限制49
第四章 情字這條路50
第一節 愛情的憧憬50
第二節 激情過後-攜手進入家庭58
第三節 畢竟深愛過-合作父母69
第五章 研究發現和結論87
第一節 愛情的圓缺87
第二節 家庭型態的流動89
第三節 彌補上天的禮物92
第四節 研究結論95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01
参考文獻105
一、中文文獻105
二、英文文獻108



表目錄
表1 生命週期的愛情類型17
表2 愛情三角理論綜合整理19
表3 愛情三角理論與社會交換理論特點綜合整理23
表4 共親職綜合整理 26
表5 離婚對數近十年比較35
表6 合作父母相關理論44
表7 愛情三角元素與實際生活57
表8 共親職與實際生活分析表格67
表9 合作父母與實際生活綜合整理80
表10 歌名歌詞及代表意義綜合整理82


圖目錄
圖1 愛情元素八種不同類型10
圖2 自我敘事探究的過程48

参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宜敏(2001)。影響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之因素─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來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韌力資源管理研究所,臺北。
呂翠夏(2002)。學前幼兒家庭之共親職行為分析(計畫編號NSC90-2413-H-024-021)。國科會研究計畫。
李佩琦(2008)。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長瀚(2009)。乃若其激情—盧梭愛觀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臺北市。
李玠錞(2018)。南部高中職學生愛情知識迷思概念研究-以愛
三角理論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嘉義市。
沈瓊桃(2017)。離婚過後、親職仍在:建構判決離婚親職教育方
案的模式初探。臺大社工學刊,35,93-96。
吳景濱(2018)。大學生人既親密能力與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以自我監控為調節變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臺北市。
洪紫瑋(2021)。從子女最佳利益原則論離婚後親權人之酌定(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法律學系,臺北市。
胡善喻(2014)。單親家長社會支持、親職效能與親職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胡家鳳(2021)。以愛之名—析論夫妻離婚後親權人之決定與子女最佳利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法律學系,臺北市。
姜竹芸(2019)。從愛情三元論看唐傳奇「情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高雄市。
倪珮珊(2021)。單親家長之共親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南投縣。
莊瑞玲(2021)。共親職內涵之互動歷程─以家有青春期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臺北 市。
陳威佑(2023)。在當代數位處境下展開情愛關係之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心理學系,花蓮縣。
陳麗雅(2022)。以社會交換理論探討臺灣已婚男女性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市。
鈕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三版)。雙葉書廊。
楊亨利、孫曉雅(2016)。影響社群網站自我揭露的社會需求因素。資訊管理學報,23(1),33-61。
史騰伯格(Robert J. Sternberg)(2001)。黃芳田(譯)。邱比特的箭。遠流。(原著出版於1986)
蔣曉芬、鄭瑞金(2010)。臺灣地區合作育兒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蔣曉芬、鄭瑞金(2010)。離婚家庭共同育兒的社會工作介入。社會工作研究,(5),16-22。
蔡伊妮(2015)。以社會交換理論探討Facebook按讚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新聞學系,臺北市。
薛靜如(2005)。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吳盛、林東清、林杏子(2006)。以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探討影響虛擬團隊成員知識分享行為因素。資訊管理學報,13(1),193-219。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https://www.osha.gov.tw/48110/48461/48463/48483/48487/56386/post。2015年3月18日。

二、英文文獻
Amato, P. R. (2003). Reconciling divergent perspectives: Judith Wallerstein, quantitative family research, and children of divorce. Family Relations, 52(4), 332-339.
Kaplan, J. (1993, March). The co-parenting system: Longitudinal effects for kindergartener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mothers' and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Paper presentation]. Biennial Meeting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New Orleans, LA, United States.
Kurk, K. R. (2022).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cooperative parenting: An intimacy framework. Marriage & Family, 67(2), 316-338.
Markman, H. J., Rhoades, G. K., Stanley, S. M., & Leber, B. D. (2001). Addressing emotional needs of children in cooperative parenting. Journal of Family Relations, 8(4), 372-389.
Rogers, S. J., & May, D. C. (2003). Spillover between marital qual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Long-term pattern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2), 482-495.
Ruff, S. (2019). Comparing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families. Social Work Research, 43(3), 176-184.
Sayer, L. C. (2005). Gender, time and inequality: Trends in women's and men's paid work, unpaid work and free time. Social Forces, 84(1), 285-303.
Stright, A. D., & Neitzel, C. (2003). Beyond parenting: Coparenting and children's classroom adjus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7(1), 31-40.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5071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