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宜敏(2001)。影響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之因素─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來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韌力資源管理研究所,臺北。呂翠夏(2002)。學前幼兒家庭之共親職行為分析(計畫編號NSC90-2413-H-024-021)。國科會研究計畫。
李佩琦(2008)。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長瀚(2009)。乃若其激情—盧梭愛觀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臺北市。李玠錞(2018)。南部高中職學生愛情知識迷思概念研究-以愛
三角理論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嘉義市。
沈瓊桃(2017)。離婚過後、親職仍在:建構判決離婚親職教育方
案的模式初探。臺大社工學刊,35,93-96。
吳景濱(2018)。大學生人既親密能力與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以自我監控為調節變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臺北市。洪紫瑋(2021)。從子女最佳利益原則論離婚後親權人之酌定(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法律學系,臺北市。
胡善喻(2014)。單親家長社會支持、親職效能與親職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胡家鳳(2021)。以愛之名—析論夫妻離婚後親權人之決定與子女最佳利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法律學系,臺北市。姜竹芸(2019)。從愛情三元論看唐傳奇「情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高雄市。倪珮珊(2021)。單親家長之共親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南投縣。莊瑞玲(2021)。共親職內涵之互動歷程─以家有青春期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臺北 市。陳威佑(2023)。在當代數位處境下展開情愛關係之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心理學系,花蓮縣。陳麗雅(2022)。以社會交換理論探討臺灣已婚男女性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市。鈕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三版)。雙葉書廊。
楊亨利、孫曉雅(2016)。影響社群網站自我揭露的社會需求因素。資訊管理學報,23(1),33-61。
史騰伯格(Robert J. Sternberg)(2001)。黃芳田(譯)。邱比特的箭。遠流。(原著出版於1986)
蔣曉芬、鄭瑞金(2010)。臺灣地區合作育兒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蔣曉芬、鄭瑞金(2010)。離婚家庭共同育兒的社會工作介入。社會工作研究,(5),16-22。
蔡伊妮(2015)。以社會交換理論探討Facebook按讚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新聞學系,臺北市。薛靜如(2005)。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吳盛、林東清、林杏子(2006)。以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探討影響虛擬團隊成員知識分享行為因素。資訊管理學報,13(1),193-219。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https://www.osha.gov.tw/48110/48461/48463/48483/48487/56386/post。2015年3月18日。
二、英文文獻
Amato, P. R. (2003). Reconciling divergent perspectives: Judith Wallerstein, quantitative family research, and children of divorce. Family Relations, 52(4), 332-339.
Kaplan, J. (1993, March). The co-parenting system: Longitudinal effects for kindergartener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mothers' and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Paper presentation]. Biennial Meeting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New Orleans, LA, United States.
Kurk, K. R. (2022).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cooperative parenting: An intimacy framework. Marriage & Family, 67(2), 316-338.
Markman, H. J., Rhoades, G. K., Stanley, S. M., & Leber, B. D. (2001). Addressing emotional needs of children in cooperative parenting. Journal of Family Relations, 8(4), 372-389.
Rogers, S. J., & May, D. C. (2003). Spillover between marital qual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Long-term pattern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2), 482-495.
Ruff, S. (2019). Comparing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families. Social Work Research, 43(3), 176-184.
Sayer, L. C. (2005). Gender, time and inequality: Trends in women's and men's paid work, unpaid work and free time. Social Forces, 84(1), 285-303.
Stright, A. D., & Neitzel, C. (2003). Beyond parenting: Coparenting and children's classroom adjus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7(1), 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