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彎(2007)。台灣原住民經濟政策概觀。經濟前瞻,113,83-87。
王嵩山(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呂建德(2014)。福利國家是否可能回應 經濟全球化的衝擊?: 相關文獻的回顧與檢視。社區發展季刊,148,4-21。
李明政(2003)。文化福利權。臺北:松慧文化。
林玉樹、洪毓霞、黃慈乙(2015)。全球化對國內勞動市場之影響:以製造業海外生產行為為證。行政院主計總處委託研究報告。
林志興(2018)。「戰後原住民族遭受國家教育強制同化之歷史真相」(政策回顧、公文史料、訪查證言之初步成果)。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 第七次委員會議 文化小組報告文稿。資料檢索日期:2024年7月2日。網址:file:///C:/Users/123/Downloads/0cd87aeb-ec8b-4425-b35d-cd25169f2c48.pdf
林昭吟、劉宜君(2017)。社會投資觀點之政策理念及運用。社區發展季刊,160,86-94。
林淑雅(2000)。多元民族國家的原住民族基本權。律師雜誌,247,11-22。
紀駿傑(1998)。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的觀光。載於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編,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45-60)。臺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紀駿傑(2005)。原住民研究與原漢關係:後殖民觀點之回顧。國家政策季刊,4(3),5-28。
夏鑄九等譯,Castells, M著(2001)。千禧年之終結。臺北:唐山。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
徐遵慈(2014)。臺灣產業的「新南向政策」。貿易政策論叢,22,67-111。
陳向明(201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國家文化記憶庫(2024)。大安溪與泰雅族北勢群。資料檢索日期:2024年7月1日。網址: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38317&IndexCode=Culture_Place
張清富(2001)。都市原住民社會問題史。載於蔡明哲主編,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頁279-316)。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郭俊巖(2006)。論福利國家的內在危機:從Offe與Hayek觀點的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4,125 -155 。
郭俊巖(2011)。全球化下低教育原住民回鄉就業的漫漫長路:社區菁英的角度。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1),1-40 。
郭俊巖、王德睦(2002)。英國濟貧政策的形成與轉化(1601~1834):從馬克思觀點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6(1),5 -59 。
郭俊巖、王德睦(2008)。全球化下脫貧策略的政治經濟背景研究:從Anthony Giddens觀點的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8,105 -134 。
郭俊巖、林季平、賴秦瑩(2022)。疫情下部落文化照顧回應高齡者身心需求。護理雜誌,69(6),19-27。
郭俊巖、許佩茹(2010)。失業者返回部落謀生的就業歷程之研究:以信義鄉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7,1-28。
郭俊巖、賴秦瑩、王德睦(2015)。臺灣原住民部落合作事業的限制與可能:以信義鄉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9(2),145-183。
郭俊巖、賴秦瑩、王德睦(2016)。活化社區組織與重振部落產業。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7(4),42-49。
郭俊巖、羅赫踛 (2023)。論原住民族健康識別與文化照護原來臺北。6月號刊,4-7。
黃月盈(2019)。非典型就業對國內薪資影響之研究。經濟研究,19,65-82。
黃源協(2014)。原住民族社會福利:問題分析與體系建構。臺北:雙葉。
黃瑞祺編(2005)。全球化與第三條路:紀登斯在臺灣。臺北:松慧文化。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 (1),77-118。
黃應貴(2006)。布農族。臺北:三民。
詹宜璋(2003)。原住民各類人口群潛在福利需求之探討⎯⎯200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資料分析。社會發展研究學刊,5,93-113。
瑪拉歐斯(2023)。原住民部落產業的黃昏與曙光:青壯年女性族人的聲音。靜宜大學社會企業與文化創意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發表,臺中市。賴秦瑩(2016)。原住民部落產業與就業:壓迫觀點的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賴秦瑩、郭俊巖、王德睦(2012)。全球化下部落社區文化產業與在地就業的可能:以信義鄉為例。 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2,18-40 。
謝世忠(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
Anderson, P.(1998). 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 London: Verso.
Giddens, A.(1994). 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ddens, A.(1998).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ddens, A. (2000). The Third Way and its Critic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ddens, A. (2006).Sociology(5th e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lesne, C. (2011).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 An introduction (4th ed). Boston, MA: Pearson.
Harvey, D.(2000). Spaces of Hop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ash, S., & Lury, C. (2007).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The Mediations of Thing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Lash, S., & Urry, J. (1994). Economic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Sage.
Scott, A. (2000).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Essay on the Geography of Image-Producing Industries. London: Sage.
Urry, J.(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