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者欣(1995)。家庭支持與國中生主觀壓力的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王淑清(2010)。幼兒與家庭篇。載於鍾鳳嬌、王淑清、吳雅鈴、趙善如,新住民家庭服務與實踐(181-220)。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王麗英(2002)。屏東縣國小母語教師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江奇霙(2003)。家庭支持對慢性病患遵醫囑行為的影響〔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吳佩羿(2002)。學習動機對網路學習及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吳武典(1976)。文化貧乏對於學習的影響。臺灣教育論叢第二集,395-418。臺北:文景。
吳珮慈(2023)。在臺白領越南籍新住民教養子女方式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吳毓瑩、蔡振州(2014)。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的學業成就真的比較差嗎?與本地對照組比較之三年追蹤探究。教育研究集刊,60(1),頁77-113。
吳寧遠(2000)。老年人之家庭支持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於黃松林主編之新臺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老人篇。:允晨。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第34期,2007年6月,頁109-143。
吳麗珍(2014)。載於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 (2014)。方便取樣和立意取樣之比較。護理雜誌,61 (3),頁105-111。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心理。
李嘉家(2017)。越南籍新住民家庭母語傳承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彰化縣。辛宜津、莊慈慧(2020)。幼兒教育階段新住民語文教學實施探究及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7),頁16-18。
阮梅香(2016)。太陽國小(化名)越南新移民子女「母語傳承課程」教材編寫與使用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林宜玄、范垂玲(2015)。東南亞新住民語文列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對新住民子女教育的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92-100。
林枝旺(2006)。以 Coleman 社會資本理論探討高職學生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第53輯第4期,頁107-144。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
施炳華(1998)。母語教學的基本認識。教師之友,39(3),頁1-6。
家庭教育學 Family education。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初版。嘉義市,濤石文化,2003。
張芳全,2018,國民中小學實施新住民語的可能問題與解決策略。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張雅粱(2016)。從臺灣國民小學新住民語文教育現況論師資培育。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十三卷第一期,2017年3月頁1-30。
張毓仁(2004)。臺東縣家長雙語使用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馬蘭國小為例。 「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發表之論文,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系,臺東縣。
張瑋翔(2019)。新住民家庭對子女母語之定義與語言態度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碩士班。張壽松(2022)。影響新住民子女學習新住民母語之因素及政策建議之研究。新住民發展基金補助研究報告。
張學謙(2004)。結合社區與學校的母語統整教學。臺灣語文研究,2,頁171-192。
張學謙(2016)。走向添加式雙語主義:強化家庭與學校的母語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頁01-09。
教育部(2014年11月28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薹北市:教育部。
莊以樂(2017)。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培訓效益之分析—以推動108年度新住民語文課程教學為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業成就之關係〔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頁121-152。
彭佳伶(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家庭語言環境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聯〔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裡與諮商學系。曾秀珠(2017)。我國新住民及其子女教育方案實施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薹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育政策與管理。黃俐婷(2004)。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會發展季刊,第105期,頁367-380。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知足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的研究。臺北:文鶴。
黃政傑(2015)。新住民語文樂學計劃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頁86-91。
黃政傑(2018)。國民中小學實施新住民語的可能問題與解決策略。學校行政,113,153-173。
黃庭芬(2015)。從多元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新住民教導子女母語之層面與方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儀縣。黃國峯(2020)。去除歧視從教育開始,減少偏見從語言學習下手:談108課綱新住民語教學實施困境與解決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7),頁04-10。
黃雁祥(2009)。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頁151-159。
楊蕙芬、張德永(2020)。臺灣國民中小學東南亞母語傳承課程與教學困境:支援人員的感知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3),1-28。
葉郁菁(2010)。新移民 21 世紀的融合——男性新移民在臺灣的社會適應問題研究 (I)。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葉郁菁、溫明麗(2013)。臺灣國民小學東南亞母語傳承課程實施現況與政策建議。教育資料集刊,57,23-44。
劉玲月(2012)。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習使用母親語言之研究——以高雄市湖內區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潘佳涵(2009)。東南亞新住民母親教導子女母語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臺東縣。
蔡淑華(2020)。新住民語文教育支援人員工作態度、價值觀與自我認同感之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頁246-273。
蔡淑華(2021)。以興革理論探究十二年國教之新住民語文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5),頁120-126。
蕭慧君(2007)。新移民家庭子女語言使用情形與認知能力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薛百雯(2015)。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說越南話?從生態系統論探究影響越南籍新住民子女母語學習動機的因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屏東縣。
嚴智宏、張雅粱(2015)。國民小學東南亞籍配偶母語教學人才之職能分析與課程規劃:成果報告。移民署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
蘇玉英(2021)。新住民參與108課綱越南語教學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二、英文部分
Astone, N. M., & McLanhan, S. S. (1991). 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practices and high school comple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 309-320.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 84(2), 191-215.
Birdsall, N. (1991) Birth Order Effects and Time Allocation. Research in Population Economics, 7, 191-213.
Blau, P. M., & Duncan, O. D.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structure. New York: Wiley.
Bosworth, D. (1994). Truancy and pupil performance. Education Economics, 2(3), 243-264.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Bourdieu, P.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Downey, D. B. (1995). When bigger is not better: Family size, parental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 746-761.
King, K. A., & Fogle, L. (2013). Family language policy and bilingual parenting. Language Teaching, 46(2), 1-13.
Marks, G. N. (2008). Are father’s or mother’s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mor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student performance? Recent international evidenc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5(2), 293-309.
McLeod, S. (2007).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Simply psychology, 1, 1-18.
Parish, W. L. and Willis, R. J. (1993). Daughters, education, and family budgets Taiwan experience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863-898.
Schwartz, M. (2010). Family language policy: Core issues of an emerging field. 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1(1), 171-192.
Spolsky, B. (2004).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