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04: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喻琬容
研究生(外文):Wan-Rung Yu
論文名稱:偏鄉國小教師實施低年級生活領域混齡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xed-age Teaching in the Life Curriculum for Lower Graders of A Rural Primary School
指導教授:陳劍涵陳劍涵引用關係張月霞張月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han ChenYueh-Hsia Chang
口試委員:林君憶黃儒傑
口試委員(外文):Chun-Yi LinRu-Chieh Huang
口試日期:2024-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中文關鍵詞:混齡教學生活領域偏鄉國小
外文關鍵詞:Mixed-age TeachingLife CurriculumRural Primary School
DOI:10.6846/tku202400459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新北市偏鄉國小低年級生活領域混齡教學的實施,了解低年級生活領域混齡教學的課程規劃、學生的學習情形以及教師實施困境與因應。本研究以一、二年級學生,共15位為研究對象。透過課堂錄影、拍照、協同教師觀課紀錄、學生訪談、學習檔案和教學反思日誌蒐集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得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實施低年級生活領域混齡教學之課程規劃
(一)以兒童為中心進行主題式的課程,將生活經驗與課堂內容做結合。
(二)設計多元的學習任務,有助於促進學生在生活領域的核心素養。
二、實施低年級生活領域混齡教學之學生學習情形
(一)學生在混齡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有助於提升他們的人際互動。
(二)學生在混齡教學中,透過觀察同儕的表現,有助於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
三、實施低年級生活領域混齡教學之實施困境與反思
(一)學生先備知識不同,教師需針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差異化教學。
(二)同儕間合作需要磨合與適應,教師需建立有效的班級經營制度。
(三)協同教師於課堂中的協助,可避免教師在教學中分身乏術。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xed-age teaching in the life curriculum for lower graders of a rural prim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by using an action research. The focus is on the life curriculum panning for mixed-age teaching, the learning condition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the teacher. Fifteen children (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Data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video-recording, photos, classroom observation from co-teacher, students interviews, students’ pieces of work and teacher’s reflective teaching journal, leading to the following conclutions:
1.Curriculum Planning for implementing mixed-age teaching in the life curriculum for lower graders
(1) Child-centered thematic curriculum integrating life experiences with classroom content.
(2) Designing diverse learning tasks helps promot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in the life curriculum.
2. Learning conditions of the students in mixed-age teaching in the life curriculum for lower graders
(1)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ixed-age teaching enhances student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2) Observing peers’ performances in mixed-age teaching helps improv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3.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n implementing mixed-age teaching in the life curriculum for lower graders
(1)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prior knowledge, so the teacher needs to provid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based on students’ needs.
(2) Cooperation among peers requires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and the teacher needs to establish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systems.
(3) Assistance from co-teacher in the classroom can prevent the teacher from becoming overwhelmed during instruc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偏遠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探究 9
第二節 混齡教學之意涵與發展 12
第三節 混齡教學的理論 16
第四節 國內混齡教學的相關研究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2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26
第三節 課程設計與實施 28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0
第五節 研究的信實度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5
第一節 混齡教學之課程規劃 35
第二節 混齡教學之學生學習成效 39
第三節 混齡教學之實施困境與反思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2
第一節 結論 62
第二節 建議 64
參考文獻 65
中文部分 65
英文部分 69
附錄 71
附錄一、課程設計 71
附錄二、學生訪談大綱 89
附錄三、協同教師觀課紀錄 90
附錄四、教學反思日誌 92
附錄五、家長同意書 94


表目次
表 1 111學年度各縣市偏遠地區國民小學學校概況 10
表 2混齡教學在世界各國小學的普及情形 13
表 3國小混齡教學之相關研究 19
表 4學生基本資料表 27
表 5主題課程進度表 29
表 6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表 30
表 7資料編號說明 32
表 8自編課程活動表 38


圖目次
圖 1 研究架構圖 24
圖 2 研究流程圖 25
圖 3課程架構圖 28
圖 4三角檢核關係圖 33
圖 5 S13指導S2平板操作(1121127-照) 40
圖 6 S10和S15幫助S6輕黏土捏塑(1121211-照) 42
圖 7全班討論觀察植物動物路線(1121120-照) 44
圖 8全班在生態池旁觀察小動物(1121127-照) 45
圖 9 S8指給S12看水果種子在哪(1121218-照) 47
圖 10 S11教導S7種植種子、S14幫S4一起澆水(1121219-照) 48
圖 11 S9帶領S5採收蔬菜、S13陪S3洗菜(1130112-照) 49
圖 12 全班指出種植種子的位置及立標牌(1121219-照) 51
圖 13 S14幫S5捏飯糰、S11幫S7捏飯糰(1130102-照) 53
圖 14 S10主動上臺分享跟媽媽一起煮飯(1130104-照) 53
圖 15一起閱讀繪本和寫閱讀單(1130108-照) 54
圖 16 S2上臺發表,S9給予提示(1130118-照) 55
圖 17製作米食小書(1130116-照) 57
中文部分
丁俞均(2022)。國小英語混齡學習扶助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9)。教育名詞:偏鄉教育。教育資料育研究雙月刊,90,177-178。
吳清山(2016)。混齡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8,160-160。
李美華(2018)。國小混齡教育支持系統之德懷術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李玉玫(2018)。新北市偏遠地區公立小學實施混齡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李孟融(2019)。國小教師實施混齡教學之現況及需求研究—以新北市偏遠地區混齡教學前導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林欣毅、鄭章華、廖素嫻(2016)。混齡教學於國中小階段之實施方式與支持措施—多重個案探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9(2),1-32。
林亭吟(2021)。國小高年級混齡音樂課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
洪儷瑜(2018)。跨年級教學概論。載於梁雲霞、陳淑麗(主編),跨年級教學實務手冊(1-14頁)。師大書苑。
徐偉慈(2018)。新北市偏遠地區小型國民小學英語混齡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徐慧中(2019)。以差異化教學實施國小混齡數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徐永康、鄭同僚(2019)。鄉村小校混齡教學與課程設計。課程研究,14(1),55-77。
徐瓊珠、詹士宜(2008)。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25-49。
秦葆琦(2019年7月15日)。素養導向的國小生活課程。快樂教師電子報,195
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5&edm_no=27&content_no=713
馬培芳、馬鈞、董小梅(2010)。區域內義務教育公平、品質、效益的實踐與思考。甘肅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
郭生玉(198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精華。
張舒婷(2018)。混齡教學。雲林縣國民教育輔導團。
http://ceag.ylc.edu.tw/ylc/upload/approv/approv2018100417140584.pdf
張明文(2019)。促進有效學習的新北混齡教學。載於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新北市108年度混齡教學課程發展資源手冊(3頁)。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陳之華(2013)。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木馬文化。
陳榮政(2016)。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探究與學校行政變革。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4,157-181。
陳聖謨(2013)。教育政策與學校對策–偏遠小學轉型優質計畫實施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期刊,47(1),19-38。
陳聖謨(2015)。偏鄉學校發展:議題與研究。華騰。
陳聖謨(2016)。偏鄉迷你小學推展混齡教學的理路與出路。發表於2015海峽兩岸教育學術研討會,嘉義大學。
陳聖謨(2022)。辨與變:我國偏鄉小學混齡教學體制的迷思與展望。台灣教育研究期刊,3(2),171-193。
教育部(2017)。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生活課程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22)。學校名錄及相關資訊。教育部統計處。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63F5AB3D02A8BBAC&sms=1FF9979D10DBF9F3&s=AE2D16F8A1094E9C
曹念淑(2019)。混齡教學應用於原鄉國小高年級體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許雁婷(2020)。新北市一所國小低年級生活領域混齡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五南。
黃意舒(2000)。混齡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bb42fcf3f7de09ec5e8724f55af163dc/?seq=1
黃元彥、劉旨峯、黃瓊葦(2012)。參與線上課業輔導之敘說探究:弱勢學生、偏鄉教育、線上課輔之經驗省思。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8(3),189-216。
黃昱芳(2018)。新北市偏鄉小校實施混齡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
黃詩雅(2019)。新北市偏遠地區國小音樂教師混齡教學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新北市106年度偏遠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混齡教學課程發展導引手冊。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9)。新北市108年度混齡教學課程發展資源手冊。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詹于瑱(2019)。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實施混齡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楊依珊(2022)。音樂創意教學策略研究-- 以達克羅士教學法融入音樂混齡教學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應用。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五南。
蔡清田(2017)。「實驗教育三法」影響下的課程實驗。教育研究月刊,277,48-59。
蔡銘津(2012)。少子女化的教育政策走向與應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1-7。
劉琴惠(2015)。文學圈閱讀理解課程運用於國小混齡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譚欣婷(2020)。偏鄉國小教師實施低年段英語科混齡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英文部分
Aksoy, N. (2008). Multi-grade schooling in Turkey: An over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8, 218-228.
Anderson, R. H. (1992). The nongraded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s from histor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8161)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ks, J. A. (1997).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thnic studies(6thed.) Boston: Allyn &
Bacon.
Bruce A. Miller.(1991). A Review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Multigrade
Instruc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7, 3-12.
Cotton, K. (2002). Non-graded primary education, 14,
https://www.nwrel.org/scpd/sirs/7/cu14.html
ESRI (2014). Growing Up in Ireland. Economic & Social Research Institute.
https://www.esri.ie/research-areas
Jordaan, V. A. (2006). Facilitators course on multi-grade teaching. Facilitators guide with resources. Bloemfontein: Free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Joubert, J. (2010). Multigrade education in Africa and the centre for multigrade
education. UNESCO IICBA Newsletter, 12(1), 2-4.
Katz, L.G., & Chard, S. (1995). The benefits of mixed-age group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2411)
Kurt Lewin.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2(4), 34-46.
Laud, L. (2011). Us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to differentiate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Lindström, E.-A., & Lindahl, E. (2011). The effect on Mixed-Age Classes in Sweden.
Scandonavian Journal of Educaitonal Research, 55(2), 121–144.
Little, A. W. (2006). Education for all: multigrade realities and histories. In Little, A.
W. (Ed.), Education for all and multigrade teach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p. 1-26). Dordrecht: Springer.
Mulryan-Kyne, C. (2007).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ers for multigrade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3(4), 501-514.
Thomas, C., & Shaw, C. (1992).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grade schools.
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 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 Number 172.
Tomlinson, C. (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
Alexandria, VA: ASCD.
UNESCO. (2007). Education for All by 2015. Will We Make It?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8. Paris: UNESCO.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