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李屏瑤,《臺北家族・違章女生》,臺北市:麥田,2019。
李維菁、 張世倫、游崴、周郁齡、余思穎合著,《家族盒子:陳順築》,臺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14。
洪千鶴,《畫家的左手:日治時期臺灣創作版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4。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趙京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柯裕棻,《浮生草》,新北市:印刻文學,2012。
徐冰,《我的真文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廖修平、董振平,《版畫技法1・2・3》,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梅丁衍,《版畫媒材與其當代性-迎向數位複合版畫時代》,《國際版畫學術論壇》,臺中市:臺灣美術館,2010,頁109。
黃淑貞,〈《全宋詞》垂簾「隔中有透」視覺意象深析〉,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八十期,2014,頁81。
劉還月、陳阿昭、陳靜芳,《臺灣島民的生命禮俗》,臺北市:常民文化,2003。
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新北市中和區:印刻文學,2012。
賴香吟,《霧中風景》,新北市:印刻文學,2007。
Donald w.winnicott,《給媽媽的貼心書 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朱恩伶譯,臺北市:心靈工坊文,2009。
Gaston Bachelard,《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臺北:張老師文化,2023。
Iris Marion Young,《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市:商周出版,2007。
John Berger,《班托的素描簿》,吳莉君 譯,麥田出版,2016。
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臺北:麥田,2010。
John Dewey,《藝術及經驗》,高建平譯,臺北市:五南,2019。
Nancy J .Chodorow,《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張君玫譯,臺北市:群學,2003。
Roland Barthes,《哀悼日記》,商周出版,2011。
Tim Cresswell,《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譯,臺北市:群學,2006。
二、英文書目
Lucy R. Lippard,《Eva Hesse》,(New York University Pres,1976),131。
三、網路文獻
李立鈞,〈壓印靈光:版畫的文化簡史〉,《李立鈞部落格》,2014,瀏覽日期
2024/4/11。
https://ichyoije.blogspot.com/2014/02/blog-post_6.html
吳宇棠,《回應當代性-梅丁衍創作思維中的版畫方法學》,《伊通公園》,2010,瀏
覽日期2024/4/7。
https://www.itpark.com.tw/artist/column/36/-1/text/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