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2119:b261:d24c:ce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7: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雅涵
研究生(外文):LI, YA-HAN
論文名稱:國小教師數位學習平臺的使用現況及對系統功能重視度之調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urve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Views on the Current Usage and Importance of System Functions of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指導教授:陳君瑜陳君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un-Yu
口試委員:張美珍蔡俊彥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Mei-ChenTsai, Chun-Yen
口試日期:2024-08-0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4
畢業學年度:11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中文關鍵詞:數位學習平臺系統功能重視度使用現況
外文關鍵詞: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system functionsimportancecurrent us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疫情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學模式,使政府推動更多數位學習計畫,並與民間機構持續建構多元的數位學習平臺。這引發研究者好奇國小教師們在不同的數位學習平臺中,是重視平臺系統的哪些功能面向,進而選為主要使用的教學工具。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臺的現狀,並探討國小教師對數位學習平臺系統功能(課程教學資源、課堂教學與學習互動、評量與回饋、介面使用)的重視度,及不同國小教師背景和使用數位學習平臺的狀況對這些系統功能重視度的差異情形。研究者透過問卷調查法,以全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分層便利抽樣的方式,使用自編「國小教師對數位學習平臺的系統功能重視度與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收回線上問卷共260份,以描述統計、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


一、國小教師近三年來逐漸開始使用數位學習平臺,主要運用於數學領域教學,使用目的多為評量和複習。


二、國小教師整體而言皆重視數位學習平臺的不同系統功能構面,其中「介面使用」構面重視度最高,而「課堂教學與學習互動」構面重視度最低,且「課程教學資源」、「課堂教學與學習互動」、「評量與回饋」構面間的重視度關聯性較高。


三、51歲以上的國小教師在「介面使用」構面的重視度顯著高於30歲以下;有參加相關社群的國小教師在「課堂教學與學習互動」構面的重視度顯著高於未參加相關社群者。


四、部分不同數位學習平臺使用現況的國小教師對數位學習平臺系統功能「課程教學資源」、「課堂教學與學習互動」、「評量與回饋」、「介面使用」構面的重視度有顯著差異。


    根據本研究的調查結果,提出對數位學習平臺的建置單位、政府及學校單位、未來研究的建議,也可作為國小教師在選用數位學習平臺的考量依據。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led to the adoption of online teaching methods, prompting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more digital learning initiatives and collaborate with private 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diverse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This aroused researcher’s curiosity about which aspects of system functions of platform tha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ioritize when selecting their primary teaching tools from different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usage of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b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explore the importance they place on the system functions (course teaching resources, clas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action,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and interface usage) of these platforms. It also examin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mportance placed on these system function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ir usage of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Researchers conducted a survey using questionnaires, targeti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nationwide. Using a stratified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a self-designed "Survey on the Importance and Usage Status of System Functions of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tool. A total of 260 onlin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In recent year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ve gradually begun to use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mainly in the field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with the main purposes being assessment and review.


2. In gener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value different system functions of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Among them, the aspect of "interface usage" has the highest level of importance, while the aspect of "clas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action" has the lowest level of importanc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mportance of the aspects of "course teaching resources," "clas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action," and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is relatively high.


3.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ged 51 and above place significantly higher importance on "interface usage" compared to those aged below 30;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 in relevant communities place significantly higher importance on "clas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action" compared to those who do not participate in relevant communities.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mportance placed b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n the variables of "course teaching resources," "clas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action,"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and "interface usage" of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systems, based on some of their different usage statu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establishment units of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government and school units, and future research. These suggestions can also serve as consideration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en selecting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目    錄
目    錄vi
表    次viii
圖    次x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解釋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數位學習11
第二節 數位學習平臺20
第三節 影響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臺之因素35
第四節 重視度41
第五節 文獻總結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47
第二節 研究流程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71
第一節 國小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臺之現況描述71
第二節 國小教師對數位學習平臺系統功能之重視度分析81
第三節 不同背景的國小教師對數位學習平臺系統功能的重視度之差異分析91
第四節 不同數位學習平臺使用現況的國小教師對數位學習平臺系統功能的重視度之差異分析101
第五節 研究結果綜合討論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3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127
參考文獻131
附錄143
附錄一 數位學習平臺檢核表143
附錄二 專家審查意見彙整暨統計表144
附錄三 預試問卷150
附錄四 正式問卷155
 
表    次
表2-1  數位學習的定義一覽12
表2-2  數位學習平臺的定義一覽20
表2-3  三大數位學習平臺之系統功能分析31
表2-4  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臺之相關研究36
表2-5  重視度的定義一覽41
表2-6  重視度之相關研究42
表3-1  預試樣本之各任教區域的教師樣本數分配55
表3-2  正式樣本之各任教區域的教師樣本數分配56
表3-3  專家效度之審查學者資料59
表3-4  數位學習平臺的系統功能重視度之項目分析彙整表(N=118)60
表3-5  數位學習平臺的系統功能重視度之探索性因素信效度分析表(N=118)63
表3-6  正式問卷-教師對數位學習平臺的系統功能重視度之信度分析表(N=260)66
表3-7  待答問題與資料分析方法之對照表69
表4-1  國小教師背景資料次數分配表(N=260)74
表4-2  國小教師於數位學習平臺使用現況之次數分配表(N=260)78
表4-3  國小教師對數位學習平臺系統功能在各構面的重視度與差異分析(N=260)82
表4-4  國小教師對數位學習平臺系統功能重視度之相關分析(N=260)84
表4-5  數位學習平臺的系統功能重視度之單題平均數與標準差統整表(N=260)88
表4-6  不同背景變項對數位學習平臺課程教學資源重視度之差異分析表(N=260)91
表4-7  不同背景變項對數位學習平臺課堂教學與學習互動重視度之差異分析表(N=260)93
表4-8  不同背景變項對數位學習平臺評量與回饋重視度之差異分析表(N=260)95
表4-9  不同背景變項對數位學習平臺介面使用重視度之差異分析表(N=260)97
表4-10 不同背景變項對數位學習平臺系統功能重視度之差異統整摘要表(N=260)99
表4-11 不同數位學習平臺使用現況對課程教學資源重視度之差異分析表(N=260)102
表4-12 不同數位學習平臺使用現況對課堂教學與學習互動重視度之差異分析表(N=260)105
表4-13 不同數位學習平臺使用現況對評量與回饋重視度之差異分析表(N=260)110
表4-14 不同數位學習平臺使用現況對介面使用重視度之差異分析表(N=260)114
表4-15 不同數位學習平臺使用現況對數位學習平臺系統功能重視度之差異統整摘要表(N=260)117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47
圖3-2 研究流程圖53
一、中文部分
LearnMode 學習吧(無日期)。
https://www.learnmode.net/home/
王豐緒(2019)。翻轉教室中預習教材形式對學生預習投入與學習成效的影響。教學實踐與創新,2(2),115-118。
朱蕙君(2021)。疫情下的挑戰與契機─由遠距教學看自主學習。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2(3),73-80。
吳和堂(2021)。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增訂六版)。高等教育。
吳明隆、涂金堂(201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增訂二版)。五南。
吳明隆、張毓仁(2018)。SPSS 問卷統計分析快速上手祕笈。五南。
吳重衡(2022)。探討疫情下的線上教學-以臺南市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科技學院資訊管理學系。
吳莉欽(2002)。電腦網路學習環境的理念與問題。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報,39(4),441-455。
均一教育平臺(無日期)。
https://www.junyiacademy.org/
李文欽(2023)。影響國小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臺輔助教學之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李孟錡(2022)。國小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臺輔助教學意願之研究-以臺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李漢雄(2001)。知識經濟體系下企業訓練與員工學習電子化的策略性思考。國家政策論壇,1(6),43-52。
杜瑞澤、邱淑萍、莊立文、朱維政(2013)。遠距教學之線上學習成效影響因子之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3(4),157-166。
辛文義(2010)。Moodle學習心法(增訂二版)。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https://www.slideshare.net/yongpaufong/moodle2010
周書毓(2005)。問題解决-專家與生手教師能力知多少。網路社會學通訊,51。
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51/51-48.htm
周楷蓁(2013)。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之教學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
林孟煒(2021)。疫情下線上教學斷裂與自我認同轉變—以大學通識英文教師為例。教育學誌,46,37‒91。
林姝吟(2016)。數位學習平臺課程規劃之可用性研究─以Moodle教學平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研究所。
林清壽、林麗華(2016)。中高齡者對代間關係之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1),49-64。
林燕珍、何榮桂(2011)。數位學習服務平臺簡介及其應用。台灣教育,670,12-21。
邱純玉(2020)。自由開放的年代-數位學習的未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9),105-111。
施令慈(2021)。海外數位華語教學平臺之系統建構—以紐西蘭鳳興書院數位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管理人才研究所。
施國森、盧廷峻、張世沛(2007)。桌球選手對桌球鞋功能重視度之探討。臺中學院體育,4,86-95。
柯育吟(2023)。停課不停學期間高雄市國小教師線上教學的 教學困境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
洪淑華、黃靖文(2022)。基於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生因材網使用意圖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39,114-133。
洪詠善(2020)。停課不停學:當自主學習成為日常。課程研究,15(1),15-33。
孫志麟(1992)。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的差異。師友月刊,198,21-23。
孫郁雯(2022)。臺北市國小教師使用數位學的平臺輔助教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張正杰、羅綸新(2016)。分析海洋教育議題學習內涵之重要性。課程與教學季刊,19(2),53-82。
張克勤(2023)。消費者對原住民主題餐廳之重視度與滿意度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研究所。
張純瑜(2008)。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臺互動性功能與學習者感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2016)。資訊教育總藍圖。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46563/65ebb64a-683c-4f7a-bcf0-325113ddb436.pdf
教育部(2018a)。建置校園智慧網路計畫。
https://www.ey.gov.tw/File/956DCF25079C2E30
教育部(2018b)。強化數位教學暨學習資訊應用環境計畫。
https://www.ey.gov.tw/File/294D1018C92995A0
教育部(2021)。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
https://www.edu.tw/News_Plan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ms=954974C68391B710&s=01919CD25B7729AF
教育部(2023a)。校園5G示範教室與學習載具計畫。
https://www.ey.gov.tw/File/7D038CA1AF9F3EA4
教育部(2023b)。強化智慧學習暨教學計畫。
https://www.ey.gov.tw/File/A5E4D038835853D3
教育部(無日期a)。中小學數位學習深耕計畫。
https://dlearning.ncku.edu.tw/
教育部(無日期b)。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計畫。
https://srl.ntue.edu.tw/Intro
教育部(無日期c)。工具與資源。教育雲。
https://elearning.cloud.edu.tw/onlinelearning/support.html#async
教育部因材網(無日期)。
https://adl.edu.tw/HomePage/home/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2014年2月6日)。「數位學習推動計畫」103年起全面啟動。https://depart.moe.edu.tw/ed2700/News_Content.aspx?n=727087A8A1328DEE&sms=49589CE1E2730CC8&s=170E4E91A8C5E5A2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202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線上課程教學與學習參考指引。https://www.hzp.kh.edu.tw/var/file/0/1000/attach/47/pta_234_1372940_31423.pdf
曹玉鳳(2008)。重視度表現值分析法在提升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滿意度上的應用。身心障礙研究季刊,6(4),261-272。
莊彩鈺(2021)。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臺輔助教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許文松(2009)。資訊融入教學輔以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
許原嘉(2002)。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
郭伯臣(2020)。校園防疫與中小學數位學習之現況與未來。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8(4),72-79。
陳正昌(2022)。SPSS與統計分析(增訂三版)。五南。
陳年興、楊錦潭(2007)。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博碩文化。
陳志銘(2009)。創新數位學習模式與教學應用。文華圖書館管理。
陳芊彣(2023)。國小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臺教學之焦慮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陳春滿(2010)。自由軟體之教學平臺系統比較。銘傳大學資訊網路處。https://oset.mcu.edu.tw/2009/paper/07.pdf
陳舜德、李燕秋、李正吉(2014)。建構於移動環境下之互動式數位教學平臺。國家圖書館館刊,1,19-34。
陳嘉柔(2022)。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使用數位學習輔助教學平臺影響因素與使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陳靜蓉(2015)。應用混成式學習於課後輔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研究所。
陳穩燦(2013)。設計與建置基於微型課程的國中線上學習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研究所。
陳麗明(2020)。以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高雄市國小教師使用因材網之行為意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
陳麗茹(2016)。數位學習平臺應用於國小四年級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新竹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
黃孟婷、林清壽(2016)。中高齡者對網路銀行服務品質之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2),225-226。
黃建超(2012)。消費者對高雄市後勁夜市重視度與滿意度比較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1,27-40。
黃國禎、蘇俊銘、陳年興(2015)。數位學習導論與實務(增訂二版)。博碩文化。
黃淑玲(2014)。從知識到可觀察的能力: 評估學習成效的策略與建議。評鑑雙月刊,44,16-23。
黃淑美(2020)。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臺輔助教學之行為研究-以新北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研究所。
黃順發(2008)。探究網路形成性評量設計對不同學習風格國小學童網路學習效益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楊依婷(2008)。探究虛擬實境數位學習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楊素燕(2022)。國小教師運用數位資源輔助教學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
葉明政(2020)。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流行下的教師生活與工作: 一位基層教師的自我省思。課程研究,15(1),53-69。
董家襁(2023)。運動設施重視度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文山區河濱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資訊工業策進會(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資訊工業策進會教育訓練處。
廖信、葉振璧、林庭卉(2021)。國內數位學習平臺提供之課程內容探討。中華印刷科技年報,173-181。
劉子晏(2015)。數位學習平臺使用性評估之研究-以教育部數位學習服務平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
歐陽瑜、許瑋元(2017)。我國資訊科技採納與導入文獻回顧之趨勢分析(2000-2015)。臺大管理論叢,27(3),215-252。
蔡緒浩(2015)。全球數位學習研究趨勢之分析:以1988到2013年SSCI國際期刊資料庫為例。管理資訊計算,4(1),252-262。
鄭瑞昌、賴煒曾、李家豪(2017)。淺談數位學習應用於成人教育的困境與因應之道。數位與開放學習期刊,7,94-107。
賴秀真(2016)。數位學習平臺融入國小教學使用意願與使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研究所。
薛慶友、傅潔琳(2015)。數位學習平臺的應用特色與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77-84。
謝翠芳(2018)。國中教師使用線上學習平臺輔助教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
鍾靜、陸昱任(2014)。以形成性評量為主體的課室評量新趨勢。教師天地,189,3-12。
顏妤蓉(2016)。重視度表現值分析法在改善國小營養午餐服務品質之研究-以臺中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
魏玉萍、鄭如婷(2011)。茶觀光動機與紀念品店屬性重視度之關係。運動與遊憩研究,5(3),96-115。
羅紫渝(2021)。以資訊系統成功模式及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民中小學教師使用均一教育平臺融入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科技管理研究所。
龐宇珺(2013)。從使用者獲取與分享行為探究 Moodle 數位學習平臺之資訊架構特質:以師大 Moodle 典範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顧大維(2005)。認知領域與教學活動工具融入數位教學平臺之建構。教育研究月刊,137,121-133。


 
二、外文部分
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 (n.d.). What Is Employe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 
https://www.td.org/talent-development-glossary-terms/what-is-employee-training-and-development
Boiko, B. (2002). Content Management Bible(2nd ed.). Hungry Minds.
Chang, S. H., Chang, C. W., Chen, H. H., & Wu, M. C. (2022, September 16-18). Measuring the Importance of Smart E-learning education system[Conferences]. ICDTE 2022: 2022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Hangzhou, China.
Clark, R. C., & Mayer, R. E. (2003).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Pfeiffer.
Georgiou, D., Trikoili, A., & Kester, L. (2023). Rethinking determinant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echnology acceptanc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Open, 4, 1-9.
Hadiputra , F. I.and Widyani , Y.(2013, september 28-29). Architecture of e-learning systems based on LTSA[Conferences].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anur Bali, Indonesia.
Jevsikova, T., Stupurienė, G., Stupurienė, D., Juskeviciene, A.,& Dagiene, V. (2021). Acceptance of Distance Learning Technologiesby Teachers: Determining Factors and EmergencyState Influence. INFORMATICA, 32(3), 517-542.
Lam, P., & McNaught, C. (2004, June 21-26). Evaluating educational websites: A system for multiple websites at multiple universitiesx[Paper presentation]. ED-MEDIA 2004 :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annual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Telecommunications, Lugano, Switzerland.
Maramba, P. & Mazongonda, S.S.(2020). Formative evaluation on acceptance and usage of ‘e-learning’ platfo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ase of Zimbabwe. African Evaluation Journal, 8(1), 1-8.
Martilla, J. A., & James, J. C. (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41(1), 77-79.
Natasia, S. R., Wiranti, Y., & Parastika, A. (2022). Acceptance analysis of NUADU as e-learning platform using the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pproach.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197, 512-520.
Pachler, N., Bachmair, B., & Cook, J. (2010). Mobile Learning: A Topography. Springer US.
Rosenberg, M.(2001). E-Learning: Strages for deliverning knowledge in ther Digital Age. McGraw-Hill.
Sangrà, A., Vlachopoulos, D., & Cabrera, N. (2012). Building an inclusive definition of e-learning: An approach to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13(2), 145-159.
Shee, D. Y., & Wang, Y.S. (2008).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of the web-based e-learning system: A methodology based on learner satisf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Computers & Education, 50(3), 894–905.
Talentlms(n.d.). What is a LMS?.
https://www.talentlms.com/ebook/elearning/what-is-a-lms
Tamim, R. M., Bernard, R. M., Borokhovski, E., Abrami, P. C., & Schmid, R. F. (2011). What forty years of research says about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learning: A second order meta analysis and validation stud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1(1), 4-28.
Toquero, C. M. (2020).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amid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Philippine context. Pedagogical Research, 5(4), 1-4.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n.d.). Distant learning solution. https://en.unesco.org/covid19/educationresponse/solutions 
Urdan, T. A., & Weggen, C. C. (2000). Corporate e-learning: Exploring a new frontier. WR Hambrecht + Co.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