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仔刈香此一活動雖名為宗教活動,但其除顯現居民意識中的空間觀,更揭露出人 群活動中的空間性,因此本論文以臺南西港仔刈香為研究主題,參與刈香的香境─臺 南縣西港鄉全部、七股鄉、佳里鎮和安定鄉的一部分姿及臺南市安南區的一部分為研 究地區,透過實察與文獻並重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搜集,藉由現象描述與圖示方式來呈 現研究成果,以闡釋西港仔刈香此一民俗宗教活動的地理意義。 首先由研究區一香境所在自然環境的演變和先民的墾拓談起,得知西港仔刈香的香境 是逐漸擴大的,其原屬臺江內海的一部分,伴隨海岸線的日漸西移及道光年間臺江的 浮覆成為陸地,其後先民移入墾拓的陸續完成,參與的村庄也逐漸增加,香境的範圍 也由東半部最初的十三庄逐漸向西和西南方向推展,逐漸擴大而形成。 基本上刈香是一宗教信仰活動,在整個刈香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居民對活動空間加以 分隔,給予各空間不同的意義和價值,而編排出刈香各項活動的時空配置,型塑突顯 出如王府、王船地、村廟等等各項特殊意義和價值的活動所在(place) 。香境是以五 角碩慶安宮為中心(慶安宮則是以中央大殿─三川殿─廟埕此一王府所在的空間為中 心),配合各村庄的遶境等刈香活動所建構而成;而各村庄則是以其村廟為中心,由 其村廟與五營的配置和功能所建構成的境界,在刈香時香陣的入庄遶境等活動更加強 化其領域。 另外刈香此一宗教活動是各村庄發揮其共襄盛舉的整合作用所形成的,因此在村庄與 村庄之門,居民依據其彼此精神層次的「距離」和「關係」而聯合,建構出香境內部 社會互動的空間性。即整個香境是以五角頭(慶安宮)為中心(中地),透過刈香活 動對其周圍地區(腹地)加以統合所形成的一個統合區域(integrated region)。而 香境內的居民依據各村庄間彼此的「距離」與「關係」選擇互動聯合的合作對象,而 形成各種不同的合廟、合轎或合陣頭等程度深淺有別的空間聯合,也因而形構出一具 均質特性的社會空間,在此空間內每一成員「居民以其原始立足點(如自我、亦或村 庄)作為其在西港仔刈香香境此一空間的核心,不論是在宗教文化的認知上、或在社 會意識的感受上, 居民依據其宗教信仰、 意識、情感、喜好、禁忌、利害關連.... 等等因素,在刈香活動的進行中均跟他事、也互相建構彼此間的距離和關係,而形構 出整個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