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專著
[1] 王伯崎,民法債偏總論,國立編譯錧,台北,1996年6月
[2]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三民書局,台北,1999年。
[3] 王澤鑑,不當得利,修正版,三民書局經銷,台北,1999年10月。
[4] 王謝春編著,知識產權侵害賠償,中國經濟出版社,北京,1997年1月。
[5] 何孝元,工業所有權之研究,重印二版,三民書局,台北,1981年12月。
[6]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偏通則(上),新訂一版,輔仁大學法學院服務中心經銷,2000年9月。
[7] 孫森焱,新版民法債偏總論(上冊),修訂版,三民書局,1999年10月。
[8] 曾隆興,現代損害賠償法論,第八版,三民書局總經銷,台北,1997年10月。
[9] 程永順,羅李華,專利侵權判定─中美法條與案例比較研究,專利文獻出版社,北京,1998年3月。
[10] 黃立,民法債偏總論,二版一刷,元照出版社,1999年10月。
[11] 蔡明誠,發明專利法研究,第三版,台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部,台北,2000年3月。
[12] 鄭玉波,民法債偏總論,第十六版,三民書局,1998年6月。
二 中文學位論文
[1] 李育昇,「論專利權之侵害與救濟」,國立臺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2] 邵良正,「專利權保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3] 陳世傑,「發明專利權侵害及民事救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4] 黃忠模,「侵害專利權之民事責任」,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班乙組碩士論文,2000年。
三 中文期刊與會議論文
[1] 中央標準局專利處,「我國新修專利法概述」,工業財產權與標準,第11期,頁28-31,1994年2月。
[2] 尹強生,「專利迴避設計是否為「故意」侵害專利權」,資訊法務透析,頁33-35,1996年6月。[3] 立法院公報,第75卷,第99期,第2001號,院會記錄,1986年12月10日。
[4] 立法院公報,第82卷,第49期,第2648號,委員會記錄,1993年7月24日。
[5] 立法院公報,第82卷,第71期,第2670號,院會記錄,1993年12月15日。
[6] 立法院公報,第86卷,第7期,第2899號,委員會記錄,1997年3月15日。
[7] 立法院公報,第86卷,第17期,第2909號,院會記錄,1997年4月19日。
[8] 朱柏松,「論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上)」,法學叢刊,第172期,頁28-42,1998年10月。[9] 朱柏松,「論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下)」,法學叢刊,第173期,頁1-25,1999年1月。[10] 林德瑞,「論懲罰性賠償」,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期,頁25-66,1998年7月。[11] 陳聰富,「侵權行為法上之因果關係」,台大法學論叢,第29卷,第2期,頁175-307,2000年1月。
[12] 馮博生,王仲,「論侵害智慧財產權之損害賠償方法」,法律評論,第59卷,第7/8期,頁17-25,1993年8月。[13] 馮震宇,「論侵害專利權之民事責任與民事救濟」,法學叢刊,第161期,頁28-39,1996年1月。[14] 黃章典,「論專利標示與損害賠償請求權」,工業財產權與標準,第57期,頁51-57,1997年11月。[15] 鄭中人,「論專利侵害救濟之責任要件」,工業財產權與標準,第66期,頁51-62,1998年9月。[16] 謝哲勝,「懲罰性賠償」,台大法學論叢,第30卷,第1期,頁113-161,2001年1月。
[17] 吳佳蒨,陳榮林與劉尚志,「電子商務專利侵害之損害賠償與訴訟實務」,2000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論文集,頁889-902,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新竹,2000年11月23-24日。
四 英文專著
[1] Chisum, D. S. Chisum on Patents, Lexis Publishing, 2000.
[2] Durham, A. L., Patent Law Essentials, Quorum Books, Westport, 1999.
[3] Garner, B. A. Editor in Chief, 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Edition, West Group, St. Paul, 1999
[4] Parr, R. 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Damages─A litigation Support Handbook, 2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9.
[5] Schlicher, J. W., Patent Law: Legal and Economic Principles, Clark Boardman Callaghan, New York, 1994.
[6] Skenyon, J., et al., Patent Damages Law & Practice, West Group, St. Paul, 1999.
五 英文期刊
[1] Rabowsky, B., “Recovery of Lost Frofits on Unpatented Products in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s,”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 70, pp.281-336, 1996.
[2] Siegel, J. S., “The Patent Marking & Notice Statute: Invitation to Infringe or Protection for the Unwary?” Houston Law Review, Summer, pp. 583-613, 1999.
[3] Turner, J. S., “The Nonmanufacturing Patent Owner: Toward a Theory of Efficient Infringement,” 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 86, No. 1, pp. 179-210, January, 1998.
[4] Upadhye, S., “Understanding Willfulness in Patent Infringement: An Analysis of the "Advice of Counsel" Defense,” Tex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Journal, Fall, pp. 39-70, 1999.